05 少女心思單純念 文辨武鬥漸健全
代郡原本算不上什麼人傑地靈、才子輩出的好地方。不過自從現任州牧劉曄來到這裡之後,這個原本貧瘠無比,紛亂不已的邊郡漸漸變得興旺發達,如今更是商賈雲集、繁華似錦,郡城中常住也從原來的五萬人擴充到現今的三十萬,比起諸多大城也毫不遜色。
代郡原本並無多少士子,但後來自有不少躲避戰亂,如今彙集此地的士子或是仰慕州牧大人驚豔之才,或是爲了聆聽幾位也是這幾年間匯聚此地的大儒之諄諄教誨。若說閒暇時這裡最爲高雅的享受,估計多半士子都會說是蔡府偶爾傳出的琴聲——不管是郡守蔡大人或是傳說中才學不輸於男兒的蔡小姐,那焦尾琴奏出的仙音妙籟都足以讓任何聽衆欣喜若狂,大發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感慨。
不過今日這蔡府的琴聲卻令有幸聚集在蔡府周圍的風流士子們瞠目結舌,裡面斷斷續續的音調以及不時泛出的三兩個走調的音符都令稍有些琴道造詣的聽者皺眉,聽着焦尾那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盤的聲音,大家都猜測想着:“定是府上哪個才學琴的丫頭正偷偷用焦尾琴附庸風雅。”
“嗯,一定是這樣!”衆人搖頭不已,一個個大呼掃興。
蔡府中,蔡家小姐的閨房窗邊,如今已經十七歲的蔡琰出落得更加美麗大方,十根青蔥玉指有意無意地撥弄着琴絃,俏麗的容顏忽而嗔怨,忽而竊喜,這神色變幻已經透露女兒家難以猜度的心思。
“小姐,小姐?”貼身丫鬟終於忍受不住,紅着臉輕喚了兩聲。沒反應。再喚了幾聲,蔡琰終於回過神來:“嗯?何事?”
丫鬟這才舒了口氣,將捂着耳朵的小手放了下來,怯生生地說道:“有人在扣門,而小姐有吩咐不許外人打擾,所以奴婢只得請示……”
“哦?外間何人?”
蔡琰知曉一般自己有過交待還能到達此處的,必是熟悉之人,可爲了掩飾自己的失態,便揚聲問道。
“琰小姐,我家夫人教我送來蔘湯給蔡大人,正欲前來見禮,便湊巧聽得如此樂響,琰小姐有什麼不開心的事情麼?”
半晌後,只聽得門外一陣響動,然後便傳來這個溫婉柔和的女子聲音。
“是秋紅麼?稍等,我即刻來與你開門。”
蔡琰一聽卻是劉燕那位貼身丫頭,頓時將煩憂心思拋開,稍稍整理儀容,在自己貼身丫頭的幫助下繫好綢裙,然後便親自上前將門打開,把門外正欲施禮的秋紅拉了進來,然後口中說道:“這外面冷得緊,先進來吧!小紅,早教你不用這般客氣,來我這就跟燕姐那裡一樣。你們主僕倆,都是對自己人不講俗禮,逢着外人就着力的講究,說過數次依舊不聽!合着你們便一直把我當外人啦?”
“琰小姐哪裡話來,自家人當然是不同的,你要是真個成了夫人姐妹,那時你想教奴婢給你作禮都不成啦。”
秋紅調皮的一笑,也就調侃起來,只是說完後發現蔡琰神色一黯,卻是不接話,頓時慌了神,忙問道:“琰小姐可別怪奴婢話說得不對,究竟有什麼事情讓你如此憂鬱?直說出來,就算奴婢沒有辦法,也可以讓夫人幫忙呀?”
“唉……你不懂的,燕姐一片好心,我自然是知曉的,但是關鍵卻不在她那裡啊!”
蔡琰輕輕搖頭,聲音有些飄忽地說道。
此話一出,無論是她的貼身丫頭萍兒還是秋紅,都立即知道了究竟是什麼事,果然,蔡琰繼續說道:“我眼見將滿十八,父親大人也下了死令,若在此之前不能……那他就立即把我找個公子嫁出去。”
秋紅看着眼前沒有絲豪平日神彩飛揚,眉宇間盡是愁鬱的蔡琰只覺心中難受之極,頓時開動腦筋,只想能有方法幫助這位待人親和的小姐度過難關。萍兒生性比較老實,平時便不敢多話,這個時候自然更不會插嘴,於是場面一下子便冷了下來,三人都不說話。半晌後——
“有啦!琰小姐,奴婢有辦法了!”
秋紅忽然眼睛一亮,擡頭興高采烈地拉着蔡琰大聲說道。
“什麼辦法,快說快說!真要有用,我自然不會虧待你啦!”
蔡琰見秋紅模樣,便如溺水者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般,也不顧忌其它,便直覺的當作還未說出的方法必定有用。
女人,特別是陷入感情中的女人,她們的思想,真的很簡單也很單純……
“奴婢今日正好聽信使報於夫人之老爺現狀,他從前月開始擴築薊城後,又打算辦一次‘文辨武鬥大會’。設文武擂臺,無論是老爺手下的武官文士,還是民間有能之人皆可以前往應試,聽說文武能奪魁首者,便是不願意入仕從軍,老爺也會答應他一個合理的要求,以此來吸引有才能之人蔘加。初定爲每半年舉辦一次,再過十天到得十五這望日便正式舉行,時間也是三到五天。琰小姐本就才學不輸於鬚眉,若是……”
秋紅說得眉飛色舞,如此這般細說一通,不僅是蔡琰聽得愁眉盡展,憧憬那般別樣景象,便是萍兒都覺得心中起了一股衝動,居然也主動勸起蔡琰來!
於是,後世被津津樂道的一樁趣美之事,就因爲三個或懵懂,或大膽、無知的女子一番計定正式拉開帷幕……
不將劉燕接到薊城,自然是有原因的。初次平復幽州,局勢現在還顯着有些動亂,對於士族的拉攏分化也處於最初之時,便是劉虞以及原本他手下心腹的親屬都是處於代郡,劉曄也先有與衆人說明,需得過些日子外城築好後,再去迎回不遲。
而先“施築城”轉移流民無糧無地的矛盾,然後再辦這個“文辨武鬥大會”吸引賢才,並着給軍中將士一個榜樣,豎立劉曄手下趙雲,張飛,典韋等人威信,加強軍隊凝聚力,並着最主要的吸引文武文才,起到一個另類科舉、武舉相結合之效果。
這也是劉曄時刻在結合後世所知歷史,探索適合於當代政治路線過程中,偶然靈光一閃想到的主意。
春、秋兩季舉辦,不僅給了軍中心腹將領壓力,也給了散落民間,有心出力的人才機會,而選拔原則又屬於寧缺毋濫,比諸於曹操實行的“惟纔是舉,來者不拒”自然更多了一些合理性,且不會立即觸動士族利益基礎,使他們羣起對抗、暗下添亂,可謂有百利而無一害。
這個想法一出,無論是劉虞,還是荀彧,田豐,戲志才都是大加讚歎,對於劉曄的才能再多了一分肯定和服氣,並且參加議定細則,出選考題等等事宜。
只是,他們同劉曄一樣,都不會想到這首屆名傳千古的“始興科舉”盛事,就因爲前面原因出現了一個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