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狀元、探花兩條路

“張信臣!”饒有興趣地看着恭立在面前的張去華,劉承祐語氣中似乎帶着意外:“聽說你這三年,久居家中,足不出戶,潛心修學。如今一參考,便高中狀元,名傳東京,看來這幾年,也是學有所成啊!”

皇帝看起來一副平和的樣子,張去華也顯得從容,拱手應道:“臣不敢言有所成,只是比起當年輕狂,有所進步罷了!”

看得出來,張去華還是很自信的,劉承祐左右晃動了兩下,略加思索,淡淡地說道:“當初,給你一個軍器監主簿,你不願意做。如今高中狀元,朕還是任你爲軍器監主簿,可能勝任?”

聞言,張去華表情終於變了,愕然地望向皇帝,得到的一個認真的神色。臉色變幻幾分,張去華一拱手,沉聲道:“謝陛下賜職!”

“堂堂的狀元郎,到軍器監當一主簿,是否大材小用,有辱斯文?”劉承祐這麼問竇儀。

竇儀如今是一臉老態,看着張去華稍顯落寞的背影,若有所思,爾後道:“此子才氣逼人,名聲廣傳,甚至高於當年之扈載,然缺少鍛鍊,還需打磨一番。既然三年前他瞧不上一主簿,那三年後,便仍讓他從此做起,如不堪此任,那也難以承擔更重的職責。陛下如此安排,臣以爲妥當!”

得到了竇儀的認可,劉承祐心情轉好了。對於張去華,劉承祐倒也沒有太多的惡感,年輕人嘛,氣盛、鋒芒畢露,都是可以理解的。

當然,也是劉承祐的心態越發成熟大氣,換作十年前,敢在他面前這麼裝,縱使不嫉恨,仕途上也不用想有什麼好的發展了。

如今嘛,他倒願意包容些,與其成長的機會,倘若最終不堪磨鍊,那也不足惜,如今的大漢,已不缺治國人才,劉承祐也不用像國初那般如飢似渴地網羅人才。

相較之下,比起大部分人,張去華是很幸運的,出身好,少有才名,又入了皇帝眼,這樣的起點當真不低。

當然,爲他的年輕氣盛,也該付出代價,並且這代價不小,三年的時間,還是從軍器監主簿做起,當年的意氣任性,沒有任何改變,哪怕他已經是狀元郎。

一個眼神,一個態度,一句話,就能決一個俊傑的命運,皇帝的權威,就是這般讓人陶醉。

與張去華相比,年紀還要小些的趙匡義氣度自是勝過不少,站到劉承祐面前,面龐之上表露出的是不與其年紀相稱的沉穩,這是個政治天賦點滿的人。事實上,與趙匡義有所接觸的人,對其氣度評價都不低。

打量了趙匡義幾眼,如今的劉承祐,對於這些身具“帝王之姿”的俊傑,心態已經完全放開了。而對趙匡義,更多的是種好奇。

礙於腦中固有的印象,對於宋太宗,劉承祐實際上也是有所鄙視的。因爲他得國不正,因爲他以文馭武,因爲從他開始,就種下了一顆讓中原漢民承受數百年屈辱的苦果。

然而,看事情,終究不好片面,尤其劉承祐當了這麼多年皇帝之後。唐末五代禍亂之源,就在於武將難制,幹弱枝強,君權則更加衰弱。

作爲一個文人出身的皇帝,他沒有趙匡胤的軍事能力與威望,想要壓制武將,是可以理解的,只是矯枉過正罷了。

在宋初那幾十年的紛亂之中,在軍事上幾度遭受重大挫折,“驢車戰神”的名聲流傳千古,對外軍事決策各種出錯,趙匡義有太多值得後人鄙視的地方。

但是,如果因此以偏概全,全然否定他,卻也不夠公平。客觀地來講,在這樣的情況下,趙匡義仍舊能維持宋朝的穩定,鞏固其統治,在諸多亂事中巋然不動,驕兵悍將也被他拿捏得死死的,君主權威高漲,要做到這些,絕非庸才所能的。

固然,私德私行,趙匡義有諸多讓人不齒的地方,貪色、篡改歷史、好大喜功等等,但作爲一個皇帝,還是稱得上合格。這一點,劉承祐也是在自己當了這麼多年皇帝后,才能夠有那些深切的體會,對於趙匡義的一些政策也就能夠理解,至少於當時,是合乎國情的。

當然,他後期的作爲,守內虛外,保守作戰,防守反擊,從那之後給中原漢民貼上一個“軟弱”的標籤,也是在爲他前期軍事策略的失誤買單,買大單。

摒棄那微不足道的個人感情因素,如今作爲大漢的皇帝,對於趙匡義,劉承祐卻持一種欣賞的態度。或許在他的手下,趙匡義能成爲一代名臣、名相呢?

“趙廣陽公後繼有人啊!”帶有這樣的心理,看着趙匡義,劉承祐目光也越發平和,感嘆的語氣中都透着欣賞之意。

而察覺到了皇帝的態度,還沒正式出道的趙匡義雖然心喜,卻沒有表露出來,而恭敬地道:“臣身無寸功,德行淺薄,然深受君恩,承襲父澤,素來惶恐,以不堪其恩澤。今,臣所爲者,唯有仿效父兄,盡忠陛下,報效國家!”

“我們的探花郎,有此覺悟,殊爲難得啊!就衝此言,趙廣陽公,後繼有人啊!”劉承祐這回是當着趙匡義的面,同竇儀討論。

對此,竇儀顯然也表示認同,在大漢的勳貴子弟中,像趙匡義這樣的人,還是不多的。顯然,竇儀也很欣賞這個年輕人。

因爲在當朝,趙匡胤的成就與地位,遠高於趙弘殷,因此趙弘殷死後,其爵位由趙匡義繼承。至於趙匡胤,則是憑着自己的能力與功勞,獨闢一脈。這對於趙家而言,是極大的榮寵,當然,類似的事情並非個例,父子兩代一起作爲開國元勳的,還是有一些的。

偏過頭,劉承祐對趙匡義道:“你既然覺得自己德行尚且不足,那便振奮你的精神,發揮你的才幹,治政安民,爲國建功,使你配得上身負的這份恩澤!”

劉承祐這番勸勉之語,讓趙匡義略顯感動,當即應道:“臣謹記陛下教誨!”

看着他,劉承祐又來興致了,問道:“進士及第,只是仕途開端,你覺得,你自己的才能,當授予何職,供你施展?不必有顧忌,直言無妨!”

對此,趙匡義原本還想圓滑地應一句,敬聽朝廷安排。不過,其心思轉得很快,注意着劉承祐的神態,猜測其心理,決定賭一把,正色答道:“陛下,臣願知一縣,治三千戶民,昌興教化,勸課農桑!”

按照此前大漢對州縣戶籍的調整,三千戶以下爲下縣,但是,哪怕是下縣,對於一個上進的官員而言,卻是個極好的平臺。

對他沒有選擇留京爲官,而希望能到地方上擔任父母官,劉承祐倒沒有過於意外,只是更加高看他一眼。

直接對竇儀吩咐道:“就按探花郎的要求,如有職缺,即外放!”

“是!”竇儀應道。

“謝陛下!”趙匡義趕忙道。

雖然說是後補,遇缺補上,但有劉承祐這句話,再加竇儀本就欣賞趙匡義,基本可以肯定,吏部的安排落實工作不會慢。

對於趙匡義,劉承祐已經是破格了,否則,一般的進士,想要外放實職,是需要一段時間歷練,再通過考覈的,而想要直接成爲一縣之主官,則更難了。

沒辦法,哪怕這麼多年了,劉承祐仍舊難免受“名人效應”的影響。

張去華、趙匡義之外,對於榜眼馬適,劉承祐同樣勉勵了一番,只是明顯沒有前兩者重視。對於其人,也安排了個去處,好去處,去開封府任職。

至於其他人,則不用劉承祐考慮了,自有吏部安排,而劉承祐自身也沒有摻手的意思,哪怕這一科中,確實有一些讓劉承祐感興趣的人,他更想旁觀一次,這些人的發展。

第125章 文盲將軍第117章 新洛陽城,邙山隱者第320章 蠻瑤歸服第138章 請立太子第195章 遼帝第117章 趙匡義也慌了第223章 滑州河防第121章 父子異見第430章 安東王薨第106章 陳覺怯戰觀成敗第148章 最後一仗第1787章 講個笑談,說個趣事第108 狀元第2074章 太宗篇21 其心難測第117章 機會第74章 東亞海盜的興起第115章 罪狀十五條第59章 病榻陳情第40章 濮州案(3)第500章 老皇帝又“犯病”了第42章 李郡公一怒第158章 河東風雲(5)第319章 稅制的考量,二治山陽第116章 淮陽王太傅第279章 當年三傑第219章 不踏實的劉皇帝第147章 許州事了(2)第154章 絕不姑息第142章 鐵索橫江第90章 安東國王?第219章 蒲川罪民第49章 南國風起第328章 改革深入第257章 上京叛亂第447章 天子尤善反省第158章 洞房花燭夜第170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第78章 南北併發第110章 議取淮南第176章 宣戰行爲第223章 滑州河防第87章 對夏綏事宜第93章 來自地方的聲音第129章 既進京,總有些變動第1676章 慘重第114章 三月爲期半島史話·四十載安南第25章 析分樞密之權第429章 向南!第79章 “撫遠之戰”第77章 吏職變動第58章 當太子與首相共同針對第423章 一把火不代表結束第58章 回師第83章 遼帝之亡第69章 東出太行第162章 河東風雲(9)第282章 宋琪的治策第2101章 太宗篇48 雍熙九年第1747章 出點意外很正常吧第2144章 世宗篇19 英雄遲暮第212章 王樸卸任第2051章 最後的旅途(終)第114章 三月爲期第273章 雲州遂破第437章 二十年難遇的大水第404章 冬夜第343章 逐漸窒息的局面第2119章 康宗篇10 老臣遲暮第12章 大朝會第174章 湖南:你方唱罷我登場第130章 監察系統的變動第18章 請願第226章 令人窒息的攻城之法第75章 去吧,楊無敵!第95章 大洗牌第126章 問罪第471章 勞民傷財第277章 閒有目光向河西第320章 改革干將第202章 錢糧百萬計第20章 被忽視的問題第82章 殺俘第1817章 搖人?大漢一併接着第297章 怪圈第320章 改革干將第257章 龍舟第400章 柴榮死了第109章 再破陳軍第148章 再去一臣,繼任人選第1786章 面目可憎第254章 久待良機第2142章 世宗篇17 理藩院事第132章 登清流,議善後第332章 廣德殿婚宴第2123章 康宗篇14 臣亦擇君,兄弟之間第443章 皇城使危矣第226章 一潰百里第370章 國法爲大第308章 新貴
第125章 文盲將軍第117章 新洛陽城,邙山隱者第320章 蠻瑤歸服第138章 請立太子第195章 遼帝第117章 趙匡義也慌了第223章 滑州河防第121章 父子異見第430章 安東王薨第106章 陳覺怯戰觀成敗第148章 最後一仗第1787章 講個笑談,說個趣事第108 狀元第2074章 太宗篇21 其心難測第117章 機會第74章 東亞海盜的興起第115章 罪狀十五條第59章 病榻陳情第40章 濮州案(3)第500章 老皇帝又“犯病”了第42章 李郡公一怒第158章 河東風雲(5)第319章 稅制的考量,二治山陽第116章 淮陽王太傅第279章 當年三傑第219章 不踏實的劉皇帝第147章 許州事了(2)第154章 絕不姑息第142章 鐵索橫江第90章 安東國王?第219章 蒲川罪民第49章 南國風起第328章 改革深入第257章 上京叛亂第447章 天子尤善反省第158章 洞房花燭夜第170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第78章 南北併發第110章 議取淮南第176章 宣戰行爲第223章 滑州河防第87章 對夏綏事宜第93章 來自地方的聲音第129章 既進京,總有些變動第1676章 慘重第114章 三月爲期半島史話·四十載安南第25章 析分樞密之權第429章 向南!第79章 “撫遠之戰”第77章 吏職變動第58章 當太子與首相共同針對第423章 一把火不代表結束第58章 回師第83章 遼帝之亡第69章 東出太行第162章 河東風雲(9)第282章 宋琪的治策第2101章 太宗篇48 雍熙九年第1747章 出點意外很正常吧第2144章 世宗篇19 英雄遲暮第212章 王樸卸任第2051章 最後的旅途(終)第114章 三月爲期第273章 雲州遂破第437章 二十年難遇的大水第404章 冬夜第343章 逐漸窒息的局面第2119章 康宗篇10 老臣遲暮第12章 大朝會第174章 湖南:你方唱罷我登場第130章 監察系統的變動第18章 請願第226章 令人窒息的攻城之法第75章 去吧,楊無敵!第95章 大洗牌第126章 問罪第471章 勞民傷財第277章 閒有目光向河西第320章 改革干將第202章 錢糧百萬計第20章 被忽視的問題第82章 殺俘第1817章 搖人?大漢一併接着第297章 怪圈第320章 改革干將第257章 龍舟第400章 柴榮死了第109章 再破陳軍第148章 再去一臣,繼任人選第1786章 面目可憎第254章 久待良機第2142章 世宗篇17 理藩院事第132章 登清流,議善後第332章 廣德殿婚宴第2123章 康宗篇14 臣亦擇君,兄弟之間第443章 皇城使危矣第226章 一潰百里第370章 國法爲大第308章 新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