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楊彪與朱儁,引大小官僚附表,請劉備即大漢皇帝之位。
劉備覽表心中自是狂喜,可是表面卻是一副驚詫的樣子,故作驚慌之狀道:“卿等欲陷備爲不忠不義之人耶?”
楊彪奏曰:“非也。當今天下已無主,將軍又乃漢室苗裔,理合繼統以延漢祀。”
劉備知道時機尚未成熟,勃然變色道:“備豈敢逆天所爲!”說完拂袖而起,撇下一衆官員,出宮而去。
衆文武官員面面相窺,也覺得無趣,便各自散去。過後,太尉楊彪與大司農朱儁、諫議大夫種邵等人又招集一衆朝廷百官,聚到一起商議。
太尉楊彪作了全面的準備,他使人由長安宮中尋的漢室劉氏宗族世譜檢看,又找來宗正卿宣讀曰:“孝景皇帝生十四子。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劉勝。勝生陸城亭侯劉貞。貞生沛侯劉昂。昂生漳侯劉祿。祿生沂水侯劉戀。戀生欽陽侯劉英。英生安國侯劉建。建生廣陵侯劉哀。哀生膠水侯劉憲。憲生祖邑侯劉舒。舒生祁陽侯劉誼。誼生原澤侯劉必。必生潁川侯劉達。達生豐靈侯劉不疑。不疑生濟川侯劉惠。惠生東郡範令劉雄。雄生劉弘。弘不仕。劉備將軍實乃劉弘之子也。”
侍中馬宇沮喪的說道:“奈何劉將軍不肯受!”
左中郎將劉範道:“嗯,非是劉將軍不肯受,而是我等太過急切了些。”
大司農朱儁眼睛一亮,說道:“是極,此事只能磨。”
“磨?噢,我明白了!”太尉楊彪恍然大悟道。
三日之後,太尉楊彪又引一衆官員入朝,請劉備出來主持朝政。劉備欣然而往,衆文武百官見到劉備皆拜伏於前,使得劉備受用十分。
大司農朱儁上前奏道:“今漢天子已被董卓所弒,天下羣雄鼎立,劉將軍漢室宗親,不即帝位,興師討逆,一統天下,不得爲忠義也。今天下無不欲將軍爲君,爲孝愍皇帝雪恨。若不從臣等所議,是失民望矣。”
劉備仰首嘆息道:“備雖是景帝之孫,並未有德澤以佈於民;今一旦自立爲帝,與篡竊何異!”
楊彪等文武官員又是苦勸數次,劉備卻是堅執不從。
太尉楊彪、大司農朱儁着實無策,便想到了李儒,這個曾經令他恨之入骨的毒士,將此事詳細的告知李儒,並希望李儒協助其*迫劉備即刻登基爲帝。李儒早有如此想法,只是擔心自己的身份,一直不敢出面張羅,此時大司農朱儁來尋他,自然是喜不自勝。
不過,李儒還是買足了關子,待朱儁等人不耐之時,拋出一計,對衆文武官員耳語道:如此如此。
於是太尉楊彪託病不出。劉備聞知太尉楊彪這等朝廷重臣病篤,趕忙親自上其府中慰問。
奔至太尉楊彪府中,劉備直入臥榻邊,關切的問道:“太尉大人所感何疾?”
楊彪有氣無力的答道:“憂心如焚,命不久矣!”
朝中重臣憂心之事,劉備自然要十分的關注,於是問道:“太尉大人所憂何事?”
“……”太尉楊彪閉目不答。
劉備連問數次,太尉楊彪只推病重,依舊是閉目不答。劉備自來寬厚,見楊彪不答,心知其必有難言之隱,也不生氣只是再三請問。
楊彪倍感其寬厚,喟然嘆息道:“老朽自重新入仕,便有心將我大漢朝重塑文景、武帝時的輝煌,今有幸遇的將軍;將軍雄才蓋世,仁德寬厚,弘雅有信,知人待士,甚得衆心,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又爲宗室苗裔,終濟大業,必不負老朽之夙願。目今天下無主,漢祀將斬,文武官僚,鹹欲奉明公爲帝,一統天下再興劉漢,共圖功名;不想明公卻堅執不肯,衆官皆有怨心,不久必盡散矣。若文武皆散,四方諸侯來攻,兩都難保,漢室難保。老朽安得不憂乎?”
劉備深感愧疚,慚愧道:“吾非推阻,恐天下人議論耳。”
楊
彪大搖其頭道:“聖人云:名不正則,言不順,今明公名正言順,有何可議?豈不聞天與弗取,反受其咎?”
劉備感激萬分,終於點頭應道:“待太尉病好,行之未遲。”
太尉楊彪聽罷,精神爲之一振,從榻上躍然而起,將屏風一擊,等候在外面文武衆官們魚涌而入,拜伏於地,高聲唱道:“明公既然答允,便請擇日以行登基大禮。”
劉備驀然一驚,擡頭放眼視之,乃是大司農朱儁、太僕韓融、車騎將軍董承、太傅馬日蟬、太僕趙岐、少府陰修、昭信將軍吳子蘭、宗正劉艾、光祿卿董昭、侍中太史令王立、侍郎王子服、長水校尉種輯、司隸校尉黃琬、尚書楊瓚、偏將軍皇甫酈、議郎吳碩、司業範成、侍中胡邈、侍中楊琦以及軍師李儒、麴義、典韋、簡雍、張濟、樊稠等衆也。
劉備心中大驚,原來是他們設的計謀,不由望向李儒,只見李儒負手而立,視若無睹。劉備想想李儒這還不是爲了自己好,且火候也差不多了,再不同意的話,這些人恐怕就要失去耐性了,不過開場白還是要的。
只聽劉備說道:“陷劉備於不義,皆卿等也!”
楊彪不以爲然的說道:“明公既答允所請,便可築壇擇吉,恭行大禮。”
隨即使人送劉備入宮,一面令博士張慈、諫議郎鄧廣掌禮,築壇於長安城郊之南。諸事齊備,多官整設鑾駕,迎請劉備登壇致祭。
司業範成在壇上,高聲朗讀祭文曰:“惟初平三年九月丙午朔,越十二日丁巳,皇帝備,敢昭告於皇天后土:漢有天下,歷數無疆。曩者,王莽篡盜,光武皇帝震怒致誅,社稷復存。今董卓阻兵殘忍,戮殺主後,罪惡滔天;致使天下羣賊並起,載肆凶逆,欲竊神器。羣下將士,以爲漢祀墮廢,備宜延之,嗣武二祖,躬行天罰。備懼無德忝帝位,詢於庶民,外及遐荒君長,僉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業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無主。率土式望,在備一人。備畏天明命,又懼高、光之業,將墜於地,謹擇吉日,登壇告祭,受皇帝璽綬,撫臨四方。惟神饗祚漢家,永綏歷服!”
範成讀罷祭文,太尉楊彪、大司農朱儁二位老臣率一衆文武官員恭上玉璽。
劉備欣然接受之,捧於壇上,再三推辭說:“備無才德,請擇有才德者受之。”
太尉楊彪奏曰:“明公平定四海,功德昭於天下,況是大漢宗派,宜即正位。已祭告天神,復何讓焉!”
於是,一衆文武百官,皆呼“萬歲”。拜舞禮畢,改元章武元年。立妃穆夫人爲皇后,長子劉皋爲太子;封李儒爲丞相,總理軍國重事。董承爲司徒,簡雍爲尚書令,太尉楊彪、大司農朱儁、諫議大夫種邵等官職不變;又封出征在外的麴義爲前將軍、典韋爲後將軍、張濟爲左將軍;留守洛陽的樊稠爲司隸太守。其餘李蒙、王方等大小官僚,一一升賞。隨即劉備下詔,大赦天下。兩都軍民,無不歡欣雀躍。
卻說麴義、典韋、張濟三將點起兵馬,合三萬之衆前往追討李傕、郭汜二賊。
李傕、郭汜二人統其餘衆,狼狽往涼洲逃竄,二人以賈詡爲謀士,結連馬騰,屯兵於扶風。
麴義、典韋、張濟三將分軍三路而行,以建忠將軍張繡爲先鋒。張繡乃是左將軍張濟之侄,邊章、韓遂在涼州作亂之時,金城的麴勝襲殺祖厲長劉雋。張繡當時爲縣吏,不久就尋找機會刺殺了麴勝,本郡的人都認爲他很講義氣,於是張繡招合少年,成爲本地豪傑。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董卓被殺,張濟降於劉備,張繡跟隨張濟,以軍功升至建忠將軍。
張繡一身武藝高絕,人稱‘北地槍王’,使一杆虎頭金槍。是當今武術名家蓬萊槍神散人,童淵的大徒弟。他的‘百鳥朝凰槍’威震天下,其槍戰典韋,百十合不落下風,典韋甚爲喜愛。
聞聽麴義、典韋、張濟三將分軍三路來襲,當下李傕
、郭汜找來謀士賈詡,一同商議禦敵之策。
謀士賈詡說道:“三軍遠來,只宜深溝高壘,堅守以拒之。不過百日,彼兵糧盡,必將自退,然後引兵追之,三將可敗矣。”
李傕的侄子李利與麾下勇將陳衛出列說道:“此非好計。願借精兵萬人,立斬馬騰、韓遂之頭,獻於麾下。”
賈詡搖頭嘆息道:“今若即戰,必當敗績。”
李利、陳衛二人憤然望向賈詡,齊聲說道:“若吾二人敗,情願斬首;吾若戰勝,公亦當輸首級與我等。”
賈詡笑而不語,卻是對李傕、郭汜二人說:“扶風以東百餘里夾蒙山,其路險峻,可使遣一軍屯兵於此,堅壁守之;待李利、陳衛二爲將軍自引兵迎敵,可也。”
李傕、郭汜從其言,點一萬五千人馬與李利、陳衛。二人忻喜而去,離扶風百八十里下寨。知待三路軍馬至扶風,李利、陳衛兩個引軍迎去。劉備三路軍馬攔路擺開陣勢。麴義、典韋、張濟三將聯轡而出。
麴義遙指李利、陳衛二人痛罵道:“反國之賊!誰去與我擒之?”
這邊麴義話音剛落,只見一位威武將軍,英武俊朗,器宇軒昂,眼似流星,虎體健碩;身着銀甲,手執長槍,坐騎駿馬,從陣中飛出。
衆人看去,正是張濟之侄子張繡,年方三十歲,英勇無敵。可是,李利、陳衛不知,陳衛欺張繡無名,挺槍躍馬迎戰。
二人槍槍交手,戰不到數合,陳衛膽怯,正要逃離,早被張繡一槍刺於馬下。李利見陳衛被張繡刺死,心中惱怒,憤然躍馬而出,奔張繡趕來。
張繡卻是無視之,只管調轉馬頭,打馬回陣。
張濟在陣門下看的心急,忍不住大叫道:“小心背後有人追趕!”
可是張濟的話還未喊出,卻見張繡已經將那李利擒在馬上。原來張繡明知李利追趕,卻故意俄延;等他馬近舉槍刺來,張繡將身一閃,李利搠個空,兩馬相併,被張繡輕舒手臂,生擒過去。
李利、陳衛之軍士見當下已無主,便望風奔逃。麴義、典韋、張濟三將乘勢揮軍追殺,大獲勝捷,直*隘口下寨,把李利斬首號令。
李傕、郭汜聽知李利、陳衛二人皆被張繡殺了,方信賈詡有先見之明,準備重用其計,只理會緊守關防,由他搦戰,並不出迎。
可這時賈詡卻又勸說李傕、郭汜道:“如今劉備登基爲帝,兵強勢大,征伐天下,我等不可與之爲敵,不如舉衆投降吧。”
“不是我等不肯降,只是惜時追隨董卓,又殺朝廷許多官員,若是去投,恐招來橫禍!”李傕說出他們的擔憂。
“劉公志在天下,必釋私怨,以明德於四海,二位將軍還有何懼之?”賈詡老謀深算道。
李傕、郭汜二人默默低頭沉思,雖然都想投降,可是又都擔心招來橫禍,是以久久不敢下決心。
“二位將軍可知李儒否?”賈詡淡然說道。
李傕、郭汜二人聞之,猛然擡頭,面面相視,終於拍板決定投效劉備,當即使人至麴義等將上表求赦。
麴義接到降表不敢怠慢,連日送往長安,劉備接到降表之後,問道道:“衆位愛卿怎麼看?”
朝廷一衆文武百官和士大夫聞聽此事,便是議論紛紛,有說可以赦免,有說不能赦免的,一時間大殿若市井一般熱鬧起來。
“衆位愛卿都說說自己的意見,看看是赦,還是不赦。”劉備輕柔的問道。
劉備果然天生就是一個上位者,只見其高居龍椅之上,君臨天下之勢令殿下一衆文武百官們無不心悅誠服,大殿的喧鬧之聲隨即停止。
今天的第三更到了,國慶爆發完了,謝謝書友的關注,大求鮮花、求鮮花、求鮮花、求鮮花、求鮮花、求鮮花、求鮮花、求鮮花、求鮮花、求鮮花、求鮮花、求鮮花、求鮮花、求鮮花、求鮮花、求鮮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