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十四章 吳三桂安敢害我太上皇!

顧炎武提出的“九弊”說到了明末的症狀所在,周士相在廣東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很多便是針對這些弊症所做的改革。┡.『m

如顧說的“學弊”,就是現實儒家教育的最大缺陷所在。孔聖人當年從不談心性命理,只談興與取捨,時有六藝一說,而今程朱理學,卻棄實就虛,只高談清唱,而不務實事。具體到科舉制上,便是以八股取士。然後國家便由一幫不通世事,只會八股的書生治理。而爲官理政,大小事務無一不務實,這幫八股官員之前從未有過實務,如何能做得了事,從而不得不依靠胥吏,自然也就衍生出了“吏弊”。

可以說“學弊”和“吏弊”是因果關係,因“學弊”而生“吏弊”。

顧炎武道:“欲要解決學弊,重在改制,改科舉制。棄八股,而行算術刑律曆法農事兵事工科等,國家以各科取士,所取之士術業有專攻,一旦任事,自是能條理明晰,不虞被胥吏蒙弊,操控於掌中。”

周士相深以爲然,將之前在廣東推行的科舉改革撿要點與顧炎武詳說,從童生入學啓蒙教材至大學堂彙編教材,無一不是貼切實務。又提及當初廣東開辦鄉試,所錄舉人皆至大學堂學習三年實務,方能派出任事。且初任職不爲主官,而以“實習”身份於各有司協辦聽辦,以一年爲期,考覈無誤者,方能升任主官。又如現在江南各府進行的“清欠”,不僅士紳階層大受打擊,依靠士紳特權被壟斷的府縣六房也幾乎是被連根拔起,取而代之的是完全聽從於周士相的官吏,且很多是從廣東調來的“新官”,這些官吏現在是推行“建村設鄉”的主力,將來則是整個朝廷的根基。

用顧炎武的話說,周士相在廣東辦的新科舉及大學堂等制度,儼然就是一座山門,若要比較的話,倒和當年的東林書院很相近,只是二者所教一個爲虛,一個爲實,一個提倡實務,一個提倡清流。只要山門在,那麼可以預見,將來整個大明朝的官吏便盡爲此山門所出,日後便是周士相不在,這些新式科舉出來的官員們也會將周士相所提倡的一切原封不動的繼承下去,因爲這是他們的根基所在。動搖了新式科舉,就是動搖他們自身。

周士相的做法自然是借鑑了前世的“公務員”制度,學生所學更是建立在前世教育基礎上,顧炎武畢竟是當代之人,見識再廣也難以前,因此周的很多做法和說法都讓他很是吃驚。細一思索,卻是條條切中時症,比他原先所設想的更要周全,不禁讓他對周士相刮目相br/>

論功名,周士相是秀才出身,顧炎武也只是捐科的監生,二人倒也談不上誰高誰低。論思想和學術,周士相自是比不得顧炎武,但論見識,卻又強出其無數倍。顧炎武十數年來總結出“九弊”,周士相卻早已經着手落實。雖其中有些手段過於強硬,暴力,是良藥,可也是猛藥,糾枉過正。但如今之天下,不用猛藥能行?正如周士相所說,廣東鄉試後很多中舉的讀書人不願入大學堂學習,只想立即去做官,這能行?確實,千年以來,科舉也出過不少良臣能吏,可比例實在是少,於其讓他們連理事的才能都沒有,不如改革科舉,使中舉者確能爲國家治民。

大浪淘沙,不願留下來的俱成灰土,留下來的纔有可能成爲金子。顧炎武相信,只要周士相在,只要太平軍在,用不了多少年,他提倡了那麼多年,卻始終處於空談之中的革弊會一一實現。顧炎武自己是讀書人,他不怕死,但他很清楚,這世上怕死的讀書人遠比不怕死的更多,願意爲自身前程接受新事物的讀書人也肯定比保守的要多。寒窗苦讀,只爲一朝中舉,光宗耀祖,可不是真爲了什麼繼承先賢。

“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這話聽着激昂,可事實上讀書人又有幾個真是爲這宏大志向去讀書的呢?

對於“錢弊”,周士相的猛藥自然是“糧票”制了。

顧炎武認爲流通金銀多入商賈之手,漢唐之時國家貨幣非以金銀爲主,實以米帛實物爲主,如此才使國家富強。至宋代開始專用金銅,結果國家越積弱。當年秦國無金屬流通,結果卻吞六國,由此可見金銀的大量流通對於國家並非好事。

現在,大明朝也極度缺乏糧食,金銀之物卻是許多,結果就導致有錢不一定能買到糧食或需要的東西。崇禎年間的流民之亂證明了錢弊。大量的金銀在商賈富人手中,致使朝廷無有錢財賑災安置災民,甚至連軍餉都不出。有錢下去,**的官員又是層層漂沒,到了百姓和當兵的手中少得可憐。結果就這少得可憐的錢也買不到救命的糧食,這人,不反也得反了。

來到這個時代也有幾年了,除了和宋襄公探討過明末以來的相關積弊,周士相還從未和誰像今天這般暢談過。他將糧票的作用仔細解釋給顧炎武聽,顧炎武聽後指出不可單一行糧票,畢竟百姓對這種紙質東西並不十分信任,弄得不好就會和“交子”一樣。周士相忙又將廣東銀庫行的銀元和糧票雙結合,且在官府體系內先保證糧票的價值,如何確保,及如何回收,如何兌換等等方法一一說了。

“兵弊”和“將弊”也是因果關係,二者可簡化爲“軍弊”。歸根結底,軍弊的關鍵就是自宋以來的“重文輕武”,上至國家,下至民間,都將武人視爲僕役賤奴輩,有事時驅使賣命,無事時則百般欺凌。明初因開國勳貴尚在,情形還好些,至中期以後,非但是兵卒,高品武官也備受歧視。當官的都沒心思帶兵打仗,自然一門心思想着謀利,結果自然就是讓手下的兵越不像個人。

周士相對此的解決之道肯定是文武並重,他將“非軍功不得封侯伯非侯伯不得入閣”的理念道出,甚至計劃日後府縣官吏都要有相應的從軍資格。這並非說考中科舉入了大學堂學習的讀書人一定要上前線打仗,而是讓他們要接觸兵事,知曉兵事,做到隨時可從文官轉爲軍官,或從軍官轉爲文官,使文武共爲一家,不分你我,如此出將入相。

“服兵役者其家可減賦立功者可授官,可晉爵,更可免賦。軍官可考科舉,科舉者可考兵備學堂,文武兩道合併。百姓當兵,其家田地,父母妻兒,官府都要予以照顧,使在鄉有地位,出鄉有便利,如此,兵弊也好,將弊也好,都可革除。”

“任重而道遠。”

顧炎武畢竟沒有親自帶過兵,周士相所說的道理他能明白,僅一非侯伯不得入閣,恐怕就能讓這天下所有讀書人再也不敢輕視武人,但具體實現起來卻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稅弊,我意廢除丁稅,推行攤丁入畝,火耗歸公。”

“攤丁入畝,火耗歸公?”顧炎武眼前一亮。

歷朝歷代徵徵田賦都是收丁稅,即人頭稅,凡是成丁之人皆要交稅,而不是按其家實有田畝納稅,這就加重了農民負擔,而在土地兼併嚴重的明朝,丁稅制無疑也是王朝覆沒的一大因素。周士相提出廢除人頭稅,攤丁入畝,便是基於土地是不變,人口卻是變動的這一現實進行的稅賦改革。從此以後,不論百姓家中添有多少人口,都按實際耕種田地納稅,這自然就減輕了百姓負擔。而那些地主大戶,則不能再如從前般偷稅少稅不納稅。

火耗是地方官徵收錢稅時,會以耗損爲由,多徵錢銀,這種行爲在明朝稱爲“耗羨”。周士相意將耗羨改爲正稅,定下固定數目,意在打擊地方官吏的任意攤派行爲。而這部分正稅則作爲外官薪給,對整頓吏治減少貪污有積極作用。

顧炎武覺得這兩個辦法不錯,但提醒周士相,州縣於額徵火耗之外,可能會暗中加派。周士相對此採取的措施自然是加強官吏監督,如何個監督法卻是日後的事。

對於“藩弊”,周士相顯是不願再以國家財政供養朱明宗室,他的意思很簡單,宗室須自食其力。因爲這件事涉及到對朱明宗室的具體處置辦法,周士相不好和顧炎武深談。

解決“義弊”的最好辦法就是讓那些士紳知道弊之所在,而如何讓他們知道,就需要一場大討論,將明末以來的種種弊端交由士紳自己來討論,周士相自己強行說哪個不好,那效果肯定適得其反。他可以用武力,用刀劍迫使讀書人按他的辦法來,但卻不可能改變他們的心。

周士相詢問顧炎武如何能革義弊,顧炎武提義在南都舉行一場公揭。

“公揭”是什麼,周士相不太明白,正要細問時,桂永智匆忙入內,將一封急遞恭敬的遞到了周士相手中。

周士相向顧炎武微微致意,打開急遞,掃了幾眼,勃然變色,怒不可遏道:“吳三桂個逆賊,安敢害我太上皇!”

.........

抱歉,房子忙着裝修,不然八月前裝不起來,就還要接着租一年房子,經濟吃不消。更新有點少,太累,主要是今天剛放鞭動工,好多東西要找人弄,,定式樣。(骨頭沒錢裝,丈母孃給的錢)巨臀妖豔女星曝大尺度牀照"!微信公衆:meinvgu123(長按三秒複製)你懂我也懂!

第六百八十六章 太子少傅唐三水第四百七十九章 是真是假?第九百一十三章 閩王 順王 遼王第一百六十六章 攻守 5第三百二十六章 人心真難逆?第七百零三章 誓師北伐第四百零七章 漢人的東西學不得第五百九十六章 安南之變第一百九十五章 官辦第二百三十四章 決戰 四第三百二十二章 大學士自廣東來第八百一十九章 剜心肝 調血酒 祭孝陵第五百一十六章 虛無的希望第七百八十章 妻、子俱付我食之第四百五十五章 時間第一百五十一章 立足第七百八十一章 拔毒瘤第九百七十八章 督撫一鍋燉第四百零七章 漢人的東西學不得第一千一百三十七章 殿下須馬上成親第九十一章 忠良第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保衛開封第九百零二章 對得起老姐姐了第五百九十四章 陣營第一百四十三章 懷疑第一千三十九章 國姓逝世第一千一百一十章 清軍和關寧軍哪個強?第六十一章 反詩第一千一百七十七章 渡孤去崇明第614章 羅託的援軍第四百一十一章 我見見耿精忠他娘第一千一百七十三章 兩宮太后第三百一十三章 活活鋸了你第三百四十七章 澳門來信第七百八十六章 還都 親王 公主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吳三桂不過一個阿哈第630章 唐王有什麼資格第282章 大家都罵娘第九十五章 勸降第七百三十三章 義王不如狗第五百五十九章 平郡王第一百七十四章 攻守 十三第五百七十六章 你們還能不能幹第635章 大丈夫當戰勁敵!第一千零五章 誰做天子我決定第七百九十一章 漢將第五百零六章 敵人兇惡就要退縮嗎!第八百四十三章 吳克善在哪!第四百八十一章 賜婚第三百六十七章 大明兵進城了!第七十四章 火藥第四百九十五章 不開城便屠城第一百四十六章 地道第五百五十七章 疑神疑鬼第四百一十一章 我見見耿精忠他娘第九百九十九章 遠征軍回調第九百零三章 又敗了?第一千一百八十八章 我是漢人第八百七十五章 海城尚家絕了!第一千三十九章 國姓逝世第三百七十三章 我爹是洪承疇第一千一百零四章 太后的孃家第626章 恭請唐王監國!第一百八十八章 水火第九百九十二章 吳三桂破潼關第九百七十三章 暫罷朝會第一千一百四十七章 無頭公案 朱三太子第三百零五章 伐清如伐樹第四百八十三章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第一百零五章 亂象第二百二十五章 誓言第四百章 保護殿下第八百九十七章 漢人的地,呆不得了第一千一百五十章 我是去娶媳婦的第四百六十三章 識時務第四十九章 先手第四百三十三章 狼狽爲奸 下第九百五十六章 我兒是探花郎第六百六十五章 內閣之爭第九百一十七章 洪士銘通虜第六百四十七章 腦袋也值錢第278章 廣州將軍第一千一百四十七章 無頭公案 朱三太子第六百零二章 以他族之血養我族之兵第四百零九章 權力是味春藥第九十九章 保證第七百六十八章 先入北京第279章 上3旗下5旗第一百零五章 亂象第五百一十三章 擒賊先擒王 上第四十八章 敗將第一千一百六十六章 後繼有人第八百九十六章 太平寇來了第九百五十八章 太后家也要清第八百七十七章 該咱漢人揚眉吐氣了第一千一百九十一章 南北夾擊第一千一百一十五章 心中的辮子第九百一十章 福臨就在那!第一千五十五章 勿謂言之不預第七百一十四章 驅兵攻城
第六百八十六章 太子少傅唐三水第四百七十九章 是真是假?第九百一十三章 閩王 順王 遼王第一百六十六章 攻守 5第三百二十六章 人心真難逆?第七百零三章 誓師北伐第四百零七章 漢人的東西學不得第五百九十六章 安南之變第一百九十五章 官辦第二百三十四章 決戰 四第三百二十二章 大學士自廣東來第八百一十九章 剜心肝 調血酒 祭孝陵第五百一十六章 虛無的希望第七百八十章 妻、子俱付我食之第四百五十五章 時間第一百五十一章 立足第七百八十一章 拔毒瘤第九百七十八章 督撫一鍋燉第四百零七章 漢人的東西學不得第一千一百三十七章 殿下須馬上成親第九十一章 忠良第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保衛開封第九百零二章 對得起老姐姐了第五百九十四章 陣營第一百四十三章 懷疑第一千三十九章 國姓逝世第一千一百一十章 清軍和關寧軍哪個強?第六十一章 反詩第一千一百七十七章 渡孤去崇明第614章 羅託的援軍第四百一十一章 我見見耿精忠他娘第一千一百七十三章 兩宮太后第三百一十三章 活活鋸了你第三百四十七章 澳門來信第七百八十六章 還都 親王 公主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吳三桂不過一個阿哈第630章 唐王有什麼資格第282章 大家都罵娘第九十五章 勸降第七百三十三章 義王不如狗第五百五十九章 平郡王第一百七十四章 攻守 十三第五百七十六章 你們還能不能幹第635章 大丈夫當戰勁敵!第一千零五章 誰做天子我決定第七百九十一章 漢將第五百零六章 敵人兇惡就要退縮嗎!第八百四十三章 吳克善在哪!第四百八十一章 賜婚第三百六十七章 大明兵進城了!第七十四章 火藥第四百九十五章 不開城便屠城第一百四十六章 地道第五百五十七章 疑神疑鬼第四百一十一章 我見見耿精忠他娘第九百九十九章 遠征軍回調第九百零三章 又敗了?第一千一百八十八章 我是漢人第八百七十五章 海城尚家絕了!第一千三十九章 國姓逝世第三百七十三章 我爹是洪承疇第一千一百零四章 太后的孃家第626章 恭請唐王監國!第一百八十八章 水火第九百九十二章 吳三桂破潼關第九百七十三章 暫罷朝會第一千一百四十七章 無頭公案 朱三太子第三百零五章 伐清如伐樹第四百八十三章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第一百零五章 亂象第二百二十五章 誓言第四百章 保護殿下第八百九十七章 漢人的地,呆不得了第一千一百五十章 我是去娶媳婦的第四百六十三章 識時務第四十九章 先手第四百三十三章 狼狽爲奸 下第九百五十六章 我兒是探花郎第六百六十五章 內閣之爭第九百一十七章 洪士銘通虜第六百四十七章 腦袋也值錢第278章 廣州將軍第一千一百四十七章 無頭公案 朱三太子第六百零二章 以他族之血養我族之兵第四百零九章 權力是味春藥第九十九章 保證第七百六十八章 先入北京第279章 上3旗下5旗第一百零五章 亂象第五百一十三章 擒賊先擒王 上第四十八章 敗將第一千一百六十六章 後繼有人第八百九十六章 太平寇來了第九百五十八章 太后家也要清第八百七十七章 該咱漢人揚眉吐氣了第一千一百九十一章 南北夾擊第一千一百一十五章 心中的辮子第九百一十章 福臨就在那!第一千五十五章 勿謂言之不預第七百一十四章 驅兵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