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零章 龍氣易脈(上)

“我等轉去東側,你用方纔的那套劍法與沈某相鬥……”沈連城身形向東側移去,邊打鬥邊道:“切記要傾力而出……”

洛逍遙已是明白他的意思,側目向場中望去,但見劉長老被三個契丹護衛佈陣圍鬥,其形勢最爲危急,便向付長老急道:“付長老,待會你脫身去相助劉長老,一旦解圍,屆時出聲喊退……”

“屬下明白……”

三人頓時招式突快,劍光幻閃中疾向花園東側移去,但有冷箭“嗖、嗖”射來,皆被劍氣震開紛飛而落。

洛逍遙疾掠之時已是將‘念情劍法’使出三招,劍意已趨威力,待到花園正中,頓喊一聲,‘玉霜驚梅’使岀,劍尖氣機一蕩,震開沈連城劍尖,“付長老,走……”

在付長老聞聲而退之時,復而一招‘秋水悲心’直擊而上,“當”的一聲,與沈連城長劍一交便分,又是一招‘長影暗雪’一劍劈出。

沈連城但知他的殺着將出,輕喝一聲,透有‘粘’字訣的“六壬劍法’使出相擋,洛逍遙右手一挑,暴喊一聲,氣機立盛,隨着‘柔情似水’劍式,卻是盪開沈連城劍尖,一團劍氣直襲而出。

雖說二人暗中無有傷害對方心思,爲恐人見疑,洛逍遙此下卻是依沈連城吩咐傾力相攻。

沈連城身懷抱丹大成修爲,劍意已趨至臻,對於‘念情劍法’之精妙卻無未見過,在西側之時,用了兩招才破開‘柔情似水’,雖有震驚,卻也生出好勝之心。

但見洛逍遙招勢劍氣若長河奔流襲來,豪氣一生,卻也是傾力一劍迎上,“當”的一聲,兩劍相交,卻依是盪開沈連城的劍尖,餘勢仍是有一瀉千里之勢。

沈連城此下卻不在使招再擋,電光火石間引身而退,但聽“咣噹”數聲,劍氣所到的數丈之內,盆栽崩裂,植被寸斷,頓時瓷片、枝葉紛飛,洛逍遙收招之中,已聽付長老大聲喊道退,心神一定,便是反身疾向北牆掠去。

雙腳剛一落在院牆之上,回首望去,只見數道人影幻起,方元、付長老等人皆已縱身而來。

那些環立四周,偶發冷箭的南唐兵士弓箭手,但見敵我分開,已無顧忌誤傷,便是紛紛引箭向洛逍遙一衆射來,剎那間箭雨紛飛,“嗖、嗖”飛矢聲不絕於耳。

落腳院牆上的衆人或是兵刃、或是拳掌震開飛矢,同時目光掃向場中,但見自身一衆皆是脫身,俱是同喊一聲“走”,向北面林中疾掠而去。

周童、沈連城等人自是奮力疾追,豈料將到林中之際,“嗖、嗖”箭聲頓然響起,迎面一道箭雨疾射而來,破空聲之凜冽,卻是令人勢不可擋。

沈、週二人皆是武學大家,但聽箭聲,便知發箭之人皆是修爲不低,自也不敢怠慢,便是收住身形,使招相擋。

這些弓箭手皆是大周朝堂萬人挑一的好手,修爲都在歸真境,他們引發的箭矢威力自非小可,何況是十餘人齊發,連發數箭把追趕的沈連城等人身形一阻,卻又是疾身而退。

沈連城等人復是追上,未出十五丈,卻又是一道箭雨射來,此下發箭之人卻是通寶閣的神箭手,威力自也不小,且是連弩弓數發,自又是逼得沈連城一衆停身抵擋。

如此兩批弓箭手輪番阻擊,加上進入密林地段,沈連城、周童等人追出百餘丈後,卻是擔心洛逍遙一衆反撲暗襲,不敢再追,只得悻悻而退。

將到玄武湖之時,朱管事便令通寶閣箭衛潛回別院,帶着衆人來到湖岸邊相候的幾艘漁舟前。

站在其中一艘小舟船頭的莫不善,見到衆人行到,便是縱身躍到岸邊,洛逍遙忙是欺身近前,急道:“尚師弟他傷勢如何……”

莫不善嘆了一聲,搖了搖頭。

洛逍遙心頭一震,疾身縱上莫不善方纔離開的小舟之上,只見林婉真滿臉淚痕斜靠在船艙蓬壁上,懷中抱着長箭透胸穿出、嘴角溢血的尚佑。

心神大恍之中,俯身伸手探向尚佑脈門,卻聽林婉真哽聲道:“尚師兄他去了……”

頓然間如雷轟頂,洛逍遙呆怔望着一動不動的尚佑,兩行熱淚悄然而落。

默然悲痛之中,卻聽輕微的水聲響起,漁舟已是離岸而行。

已經卸去易容的折德守,望着半跪在船艙內的洛逍遙,長嘆一聲,“若非我搶先動手,也許尚兄弟就不會遭難……”

“那時尚兄弟他們去了西院,已無可能帶婉真姑娘穿過廳廊到東側……折將軍但勿自責。”身側的田英接言道。

原來折德守行刺成功後,出了茅廁來到東側邊門,但知洛逍遙已去往西院,即使替林婉真恢復氣機,已經不可能在雷焦眼皮底下將她帶來東側會合離去。

心知蕭不也之死傾刻間也會被人發覺,便與田英決定暴露自己,以期引來沈連城一衆,使洛逍遙三人能有機會從西院闖出。

而恰在那時,隨侍的侍衛發覺蕭不也入廁良久未出,岀聲詢問又無人應答,進入查探發現蕭不也身首異處,便是大聲呼救。

已經行上後花園連廊的折、田二人,自是大打出手,而伏在北面東側的付長老等人,也聞聲趕來接應。

沈連城趕出之時,但見折德守所扮的劉振義與一衆護衛打鬥,大爲震驚之下,卻也猜出有人易容假扮。恰逢聞聲趕來的雷焦,略是一問,立馬察覺趙護衛等人也是爲人所扮,便是追去西院,恰是阻住了逃離的洛逍遙。

而楚南風、洛寒水二人皆知洛逍遙參與刺殺一事,修書回覆讓洛逍遙自行作主的同時,卻是讓有抱丹大成修爲的方元暗中前去相助。

之所以讓方元前去,自有一番斟酌,一來,方元修爲不低於受傷之後的洛寒水,二來,他數十年來從未在江湖上現出身手,也不像翁牧那般與智苦照過面。

雖說此事與智苦他們無關,但一旦事發,必有人傳說。而此事明眼人自可猜到是中原朝堂所爲,倘若楚南風等人出手,動靜卻爲太大,無有可能將周童、沈連城等人全部誅殺之下,所用武功招式必會廣傳江湖,反是惹智苦等人注意。

方元在行刺前一日,已是暗中現身與朱管事會面,知悉計劃之後,便是潛伏在驛館東側不遠處的地方,本想洛逍遙一衆越牆而岀後伺機阻擊追趕之人,卻未料到事有變故。但見衆人闖進廝殺,只得現身阻住周童,才使折德守等人抵住了圍殺,但尋不到洛逍遙,卻也不敢脫身離去。

當付長老闖入接應之時,卻是沒有發現洛逍遙,便往花園西側尋去,恰是遇見洛逍遙危險,便是擲出長劍迫使沈連城收回殺招。

圍攻尚、林二人的七八位護衛之中。亦有兩位是歸真小成境,尚佑在相護林婉真之下,一時無法將他們擊殺,砍殺了其中一位之際,躍到屋頂的契丹使箭高手,卻是引箭向他射去。

在他使刀相擋第一支飛箭時,已然將他手臂震得發麻,當又劈開緊隨其後的連珠箭,長刀便是脫手而出,眼見第三支飛矢又到,心知倘若自身避開林婉真必會爲箭射殺,電光火石間,反身將她護住,卻是被一箭穿胸而過,而若非他將林婉真按下,穿胸而過的箭頭亦會擊傷林婉真。

那時園中與契丹高手纏鬥的莫不善,聞聽到林婉真悲呼,仗着輕功了得,脫身疾掠尋去,將趕到之時,發出飛鏢射殺了企圖趁機而上的南唐護衛。而屋上使箭之人,心恐付長老縱上屋頂近身相鬥,只得引箭射殺付長老,自也無法相阻莫不善救人離去。

待洛逍遙、付長老與沈連城三人從西側廝殺過來,衆人方是心神大定。聞聽付長老喊退之聲後,紛紛傾力逼開對手離去,卻未曾料到尚佑已是中箭身亡。

*****

未時,開封城趙府西跨院佛堂中,趙杜氏跪拜在蒲團之上,手中轉着念珠,口中唸唸有詞。

今日是她與智苦相約一個月期滿之日,她心猜智苦定會與上次一樣,潛入府中佛堂現身。便在早上辰時之刻,來到佛堂拜佛唸經,同時相候智苦到來,豈知一直跪拜了近三個時辰,卻也未見智苦出現。

幸好趙杜氏尋常之時經常禮佛,每到一柱香火燃盡之後,起身到院井中走了一圈,活動手腳後,才繼續燃香禮拜,終是在她燃起第十一柱香火之時,身後傳來了一道聲音,“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趙杜氏心頭一鬆,身子略是前傾,將香火插入香爐之上,轉身行禮道:“趙杜氏見過大師。”

來人正是智苦,對着佛堂上供放的觀音佛像,躬身禮拜後,轉而望向趙杜氏,合什道:“老僧來遲,讓夫人久等了。”

言罷左手一動,佛像前西側的蒲團平滑着向西南方斜移數尺,智苦略一後退,盤腳而坐。

趙杜氏也不爲奇怪,彎身拿起另外一張蒲團,行到智苦正對面離有一丈之距的地方,放下蒲團,跪坐而下。

“夫人可是想好了?”

趙杜氏側着望了一眼觀音佛像,對着智苦合什道:“老身千思百慮亦無可避,如何敢不應大師之願?不知大師要老身答應何事?”

智苦但知她已起貪圖之心,此下所言只求心安而已,便是一笑,“即是如此,那老僧就直言了……夫人可將令公子祖輩遺骸移來交與老僧。”

趙杜氏聞言臉顯喜色,旋而又復於淡定,“可有吉時講究?”

“目前還未到安放時日,先與老僧即可,屆時老僧自會安排。”

“哦?”此下趙杜氏卻是略顯驚訝,“那敢問大師,何時是安放時日?”

“阿彌陀佛。夫人即以答應,老僧自不會失卻承諾……”智苦頓了一下,沉吟片刻,合什言道:“此地非詳談之處,夫人明日午時可在上次相約之處等候,老僧讓小徒備車接引。”

“是去往那……”

“正是夫人上次所要想去見識的地方。”智苦微微一笑,站起身子,唱諾一聲佛號,對着觀音佛像又是合什躬身禮拜,轉而步出佛堂,行到廊柱邊上,頓了一下身形,又道:“遺骸遷移之吉時,夫人可自行決定,三個月內皆可……”

“那……”趙杜氏話音剛岀,智苦卻是身形一閃,不見蹤影。

她本欲作問如何將骨骸交付,但見智苦已走,只得搖了搖頭,舉步向後院行去,剛行出跨院拱門,卻見趙匡義一臉驚喜從後園涼亭中奔來,“母親,那高僧可是來了?”

“你看你……”趙杜氏臉顯威嚴,“怎可如此心浮氣燥?”

趙匡義神色一斂,忙躬身站定:“孩兒知錯了。”

“元朗可是回府了?”

“二哥此下是殿前指揮使了,想是事務比往日多了。”趙匡義恭聲道:“卯時去早朝至今還未歸來,母親喚他若爲急事……孩兒立馬尋去。”

趙杜氏環顧四周一眼,“算了,待明日去了回來,再將事由告與他便是了。”

趙匡義聞言心中一喜,但知母親已與智苦會面了,壓下心頭的激動,“那……明日孩兒陪母親同去?”

趙杜氏望了一眼喜不自禁的趙匡義,略一遲疑,“本想讓你與元朗同行,但想說服他或是要費些口舌……那明日就你隨爲娘同去吧。”

⋯⋯

翌日午時,趙杜氏與趙匡義來到城南相約之處,乘上龍從雲相候的馬車向青龍山而去,如同上次前來一樣,下了馬車依是被蒙上的雙眼。

在龍從雲與智光二人的攜帶下,一番騰雲駕霧般的起落,當取下矇眼的布條,趙杜氏母子二人發覺身處在山洞的通道之中。

趙匤義回望身後,但見拐彎的過道處透着日光,而身前卻是凸凹不平、漸漸而下的通道,心猜應是在半山腰之中,隨着龍從雲的引路,行在洞壁時有透着幽明綠光的通徑,大約一柱香時光,到了一處倘大的山洞。

此下七拐八彎,二人卻已是分不清東西南北了,但見這山洞高有五丈餘,頂上倒懸着形態各異、高低不一的岩石,在山洞入口的正對面,三面環壁之下,有一長近十丈、寬三丈餘的水潭。

與雙龍池不同的是,這水潭卻是滿滿的一潭發着亮光的白色池水。水潭正中間卻是有一道同是發光的水流,連向正前方三丈處的一棵丈餘高綠樹根部。

只見那樹葉似從地下生出,將根部遮處,又像是被人修剪過一般,整棵樹呈傘狀立在地上,卻是讓趙家母子不知是爲何樹。更令人驚奇的是,那流向綠樹寬有近丈的水流,竟似雲團一般覆在地面,凝而不散。

趙匡義心下大爲奇怪,舉步近看,發現這水流高出地面寸餘,似米槳之狀凝而不結,微是波動,又如一張厚厚的白紙鋪在地上,側目望去,方自發覺那水潭中的潭水亦是如此。

“阿彌陀佛。”一道佛號唱諾聲從綠樹後傳來,只見智苦緩步行出,指着入洞通道左側置放的幾張蒲團,“夫人、公子請坐……”

待趙杜氏母子跪坐之後,智苦拿起一張蒲團,行到靠近綠樹丈餘之處地方,放下蒲團,盤腳坐上。

“夫人與公子跟老僧結了此緣,老僧也就不做隱瞞了。”智苦左手轉動着念珠言道:“記得上次夫人曾問老僧即是天命有歸,這應命帝王死後,應是由其子孫後代繼續大位……那老僧今時就從此處說起。

但凡大氣運聚成的福地,皆是要諸多年月,而應命福地之人,皆是其祖輩遺骸先葬在福地靈穴之中,承了運道靈氣一段時日,是爲福緣寶地認主,方能代代傳承,直至福地靈氣消盡之時……”

趙杜氏聞言點了點頭,當智苦索要趙家祖輩遺骸之時,她心有所喜,便是因爲此理。

“而此龍脈不同……雖說它顯化入世也是天道使然,也是因民心所願,經過近百年時間聚氣成道,但此時亦有一劫道應世……”

“劫道?”趙匡義驚訝之下,正待作問,衣袖卻被趙杜氏一扯,頓有所覺,臉色一紅,便是凝神傾聽。

“恰恰在這龍脈聚氣過程,與之契合的劫道尋來依附,而能同時承載這兩種氣象之人,世間唯有眼下的應劫帝王……換成任何人的祖輩遺骸都無法在這福地龍穴安放承澤,使這福地認主。”

趙杜氏若有所悟的點了點頭,舉目望向發光的潭水,略一遲疑,言道:“此下這龍脈顯世,那帝王也是應天命登位了吧?”

智苦微微一笑,“夫人有何疑問,不妨直言。”

“這龍脈是爲萬民所願而成,其氣當是正大浩然……而聽大師所言這劫道似對這帝王不利,老身是爲不解,有何劫道可憾萬民之願?”

“阿彌陀佛,這正是老僧介入此劫的緣由。”智苦轉着佛珠,臉顯苦笑道:“夫人有所不知,這劫道也是爲來自萬民之心……只不過是日積月累的怨恨之道。”

“啊?!”趙杜氏與趙匡義同時驚疑出聲。趙杜氏道:“爲何?”

“夫人飽讀書經,趙家老爺又是朝堂重臣,當是知道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大唐武宗他們年間佛難之事吧……?”

趙杜氏心頭悚然一驚,“大師是說這劫道就是滅佛……就是與那三個帝王年間的佛難相同?”

“阿彌陀佛,罪過,罪過。”智苦合什言道:“非是相同,本就是同一道怨氣……只有消劫人的原因,使得它斷斷續續延至今日。”

“那……那這劫道的怨氣如何形成,何以會降於佛門。”

“夫人亦是有向佛之心,老僧斗膽一問,夫人此下每日禮香拜佛,所求何事?”

趙杜氏一愣之間,又聽智苦言道:“倘使夫人是尋常百姓人家,食不果腹之時,每日又會求何事?倘使令公子犯了律法,遁入空門才能避過懲罰,夫人可是願意?又或是有人傷害了令公子,而其人避入佛門,使夫人無法尋律法伸冤,夫人又當如何?”

幾番比喻之下,趙杜氏聽得一時怔住,片刻後望了身側的趙匡義一眼,便是凝眉沉思。

“我佛慈悲大道,廣佈萬民,然終有道行未深的弟子誤參真諦,錯釋慈悲之法,反是使民生冤,又與律法相違,故而產生了怨念……這日積月累的怨氣成了劫道,便借用帝王之手,降劫於佛門。”

“那消劫人指的是……”趙杜氏目光掃了一眼右側盤腳閉目而坐的智光、龍從雲二人,望向智苦疑道。

“善哉,善哉。”智苦微微一笑,“每一次佛難出現,都會有佛門弟子出手阻止佛難發生,故而佛門之人稱之爲消劫人……呵呵,夫人此下想是猜到老僧也是消劫人的吧?”

趙杜氏點了點頭,遲疑道:“那何以不讓這劫道順應自然而消,又去阻它發生……以致於數度發難延續至今?”

智苦笑了一笑,卻是答非所問道:“北魏太武年間之時,有位天竺高僧窺得這滅佛之氣入世,便想入世阻止,而要使這佛難消去,唯有使應劫帝王殞命才行,便是尋去殺那太武帝……”

“啊?!”趙匡義一聲驚呼。

智苦似若未聞,緩緩言道:“然而這太武帝身邊有一位高手相護,卻是無法得手。這高僧便回了天竺,邀來了一位佛家僧人相助,纔將那高手誅殺,但兩位高僧也是受了內傷,尋了一個寺廟,閉關近月才得以恢復,便想去殺了太武帝。

豈知半途之中,卻得知太武帝爲近侍弒殺的消息,這兩位高僧也就作罷想回去天竺,行到了劉宋(南北朝時的宋朝)之地時,無意間在一處道觀聽到一個消息……關於佛難的緣由以及劫道消去的時日。

正如夫人所言,但若讓這劫道順應天數,時日一到自會消去,而若中途阻止,餘氣尚在,而太武帝一死,劫無所應之人,便遁入地脈,待到與之契合的帝王出世,便又重生。

更讓那兩位高才僧意外的是,被他們聯手殺死的高手,是爲護這劫道的護道人,而因他之死的緣故,太武帝氣運無以爲續,才爲人所殺……”

“護道人?”趙匡義疑道。

“不錯,是護這劫道順應天數而消之人。那時兩位高僧方知其中原理,其中那位受邀前來的僧人,想是……”智苦頓了一下,搖了搖頭,又道:“那高僧想是有了悔意,便是不辭而去,不知所蹤。”

他與明無相遇之後,從明無的‘大忿拳’被演化成無忿無怒的招式,推斷出當日受邀相助殺了護道人的天竺僧人,心中生有悔意,纔將威力霸道的‘大忿拳’殺氣化去。

第九十三章 智苦僧人第一四零章 離島第一六二章 護冢之戰(三)第一二二章 書房秘談(上)第六十八章 追殺第一二九章 蒙面人第四十七章 意外收穫第七十六 白髮哀情出第五十一章 法無我第一七二章   出海(下)第三十二章 臥龍島第一三六章 誅殺卓青蓮(五)第二十八章 洛明珠第一二九章 蒙面人第八十四章 離別第七十二章 江湖情苦男兒蒼第一三二章 誅殺卓青蓮(一)第一五二章 紫金山之戰(四)第一二四章 殺豬刀法(一)第十四 千機散〈上〉第一二二章 書房秘談(上)第九章 破敵第三十七章 苗家傳承第一二六章 殺豬刀法(三)第一七一章    岀海(上)第一二六章 殺豬刀法(三)第一五九章 天市人和陣第三十五章 歸順第一七六    報仇雪恨(二)第二十章 舌戰第一七六    報仇雪恨(二)第四十七章 意外收穫第七十九章 言謊第六十一章 周娥皇第二十六章 水龍吟第一三四章 誅殺卓青蓮(三)第六十章 元嬰境〈下〉第六十章 元嬰境〈下〉第一六八章 護冢之戰(九)第一二三章 書房密談(下)第一七八章   報仇雪恨(四)第一一四章 履約(上)第七十二章 江湖情苦男兒蒼楔子第二章 兵禍第一四六章 涼州行(三)第一八七章     悲喜交織第四十九章 苗長寧之死第二十五章 龍脈第一一三章 赤子情懷第八十四章 離別第一六二章 護冢之戰(三)第五十章 父愛無疆第一三八章 驚變第四十四章 平叛〈上〉第一四一章 衣冠冢第七十章 身陷韶州第五十章 父愛無疆第七章 刺殺第一四七章 涼州行(四)第一四九章 紫金山之戰(一)第九十九章 高平之戰(一)第九十二章 北上第一五六章 謀劃第五十三章 仙姑庵第一七三章    決戰青龍峰(上)第一一一章 殺豬秀才第一五九章 天市人和陣第八十九章 破障音第九十六章 天耳通第一零六章 氣運之分第一六二章 護冢之戰(三)第一七九章   海難第二十三 護衛府第一零三章 高平之戰(五)第四十七章 意外收穫第五章冷刀第一二一章 龍氣易脈(下)第四十七章 意外收穫第一四五章 涼州行(二)第一六七章 護冢之戰(八)第七十九章 言謊第十七章 懸空寺第十四 千機散〈上〉第五十五章 天眼通第一八四章   兵變(中)第二十五章 龍脈第十七章 懸空寺第一五四章 紫金山之戰(六)第十七章 懸空寺第七十六 白髮哀情出第十一章 報恩第七十五章 言婚第八章 飛鴿傳書第三十三章 獻寶第六十九章 卓青蓮第一零四章 降龍掌第六十一章 周娥皇第六十六章 蕭雁北之死
第九十三章 智苦僧人第一四零章 離島第一六二章 護冢之戰(三)第一二二章 書房秘談(上)第六十八章 追殺第一二九章 蒙面人第四十七章 意外收穫第七十六 白髮哀情出第五十一章 法無我第一七二章   出海(下)第三十二章 臥龍島第一三六章 誅殺卓青蓮(五)第二十八章 洛明珠第一二九章 蒙面人第八十四章 離別第七十二章 江湖情苦男兒蒼第一三二章 誅殺卓青蓮(一)第一五二章 紫金山之戰(四)第一二四章 殺豬刀法(一)第十四 千機散〈上〉第一二二章 書房秘談(上)第九章 破敵第三十七章 苗家傳承第一二六章 殺豬刀法(三)第一七一章    岀海(上)第一二六章 殺豬刀法(三)第一五九章 天市人和陣第三十五章 歸順第一七六    報仇雪恨(二)第二十章 舌戰第一七六    報仇雪恨(二)第四十七章 意外收穫第七十九章 言謊第六十一章 周娥皇第二十六章 水龍吟第一三四章 誅殺卓青蓮(三)第六十章 元嬰境〈下〉第六十章 元嬰境〈下〉第一六八章 護冢之戰(九)第一二三章 書房密談(下)第一七八章   報仇雪恨(四)第一一四章 履約(上)第七十二章 江湖情苦男兒蒼楔子第二章 兵禍第一四六章 涼州行(三)第一八七章     悲喜交織第四十九章 苗長寧之死第二十五章 龍脈第一一三章 赤子情懷第八十四章 離別第一六二章 護冢之戰(三)第五十章 父愛無疆第一三八章 驚變第四十四章 平叛〈上〉第一四一章 衣冠冢第七十章 身陷韶州第五十章 父愛無疆第七章 刺殺第一四七章 涼州行(四)第一四九章 紫金山之戰(一)第九十九章 高平之戰(一)第九十二章 北上第一五六章 謀劃第五十三章 仙姑庵第一七三章    決戰青龍峰(上)第一一一章 殺豬秀才第一五九章 天市人和陣第八十九章 破障音第九十六章 天耳通第一零六章 氣運之分第一六二章 護冢之戰(三)第一七九章   海難第二十三 護衛府第一零三章 高平之戰(五)第四十七章 意外收穫第五章冷刀第一二一章 龍氣易脈(下)第四十七章 意外收穫第一四五章 涼州行(二)第一六七章 護冢之戰(八)第七十九章 言謊第十七章 懸空寺第十四 千機散〈上〉第五十五章 天眼通第一八四章   兵變(中)第二十五章 龍脈第十七章 懸空寺第一五四章 紫金山之戰(六)第十七章 懸空寺第七十六 白髮哀情出第十一章 報恩第七十五章 言婚第八章 飛鴿傳書第三十三章 獻寶第六十九章 卓青蓮第一零四章 降龍掌第六十一章 周娥皇第六十六章 蕭雁北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