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初時幣值混亂,北有北齊的常平五銖,北周有五行大布、永通萬國,南有陳五銖、太貨五銖,民間還有流通的劉宋鵝眼錢、蕭樑的剪邊錢,河西諸郡甚至還有使用西域金銀幣的。
到了隋文帝時,開皇五銖雖然完成了貨幣統一,但這個時代的人根本就不懂什麼叫貨幣體系,以及貿易與貨幣的關係,只是單純的認爲幣值混亂的解決辦法,就是把天下所有的錢幣收繳之後一爐熔了,再只鑄成一種便好用了。
至於說什麼金銀本位、什麼佈雷頓森林體系、外匯自由化、資本自由化和貿易自由化等等這些就不用去講了,這種超前的金融知識在眼下這個時代也就只有黃小剛舅侄倆算懂,所以直接來個頂層設計也就是了。
因此舅侄倆的頂層設計,一早也就在幽幽谷中定了型,設計了一套既符合隋末貿易習慣,又能在未來五百甚至一千年間不至於淘汰的貿易體系,那就是:“糧信本位”!
所謂的“糧信本位”,即是以主糧(錨定物)和國家信用來作爲貨幣的兌換等價物,相比起銅鐵、金銀這些自然界的礦產而言,糧食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它必須經由可靠的有序生產才能獲得。
那麼,爲什麼非得要用“糧信本位”,而不用“金銀本位”呢?
這裡就兩個典型的例子可以講上一講:一個是東面的日本,在16世紀的初葉,日本的石見國發現了石見銀礦,於是在整整四百多年的時間裡,日本以平均每年超過百萬兩以上的體量向中原輸入巨量的白銀,結果也就是讓中原從宋末時代的銅賤銀貴開始不斷的下跌,到了清末直接弄成了銅貴銀賤。
而在這期間,等同是日本人用從土地裡挖出的銀礦石,瘋狂的薅中原王朝的羊毛,用價值等同於石頭的銀礦換取了海量的絲綢、瓷器、茶葉和工商業品,最終日本人民的生活質量未必得到了顯著的改善(都被什麼國主、大名、僧侶吃用掉了),而中原人民卻是的確得到了大量只能埋藏在地窖裡既不能吃也不能喝,還得擔心氧化起霜後分量會嚴重摺損的“貴重金屬”。
而另外一個例子,也就是著名的海上馬車伕荷蘭人,在大航海時代開啓之後,荷蘭人的一個典型的經濟策略,就是從全世界的殖民地一船船的大量往歐洲運回金銀,然後用金銀在歐洲大勢購買物資和優質資產,最終得到的結果就是歐洲的大面積金融崩潰,貨幣也瘋狂貶值。
所以對於這種坑爹的金銀本位制度,自然是越早摒棄越好啦!
那麼,施行“糧信本位”制度,又該怎麼操作呢?
很簡單,一個就是把糧食與本幣的幣值直接掛鉤,也就是以官方的信用來爲糧價兜底,採取國儲糧庫定價收購和出售糧食的辦法,使糧價恆定不產生波動。再一個就是不髮型官方金銀幣,並且把金銀的貨幣屬性取消,將之定爲“有價金屬”,設立專門的機構將之商品化,如製成金銀飾品、金器、金箔、銀器,這個樣子或許在短時間會對金銀的貿易價值有一定的提升,但時間長了之後所有人都會接受金銀本身價值不大,需要進行貿易加工後纔會形成價值的思維慣性。
反正像黃金這樣的金屬,其最好的結果就是要像是後世印度的三哥三嬸那樣每天戴在身上作爲載歌載舞的配飾點綴,而不是將之鑄造成一塊塊的方錠子,藏在暗無天日的保險庫裡擺着發黴。
那麼話說回頭,在黃小剛制定的新朝金融體系裡面,除了作爲基礎的銅幣之外,更上一級的大額貨幣也就不再設計金銀貨幣,而是直接進入紙幣時代,也即是分別設計了價值一百文、五百文和一千文的新版紙幣。
在圖案設計方面,三種紙幣背面都是五牙商船的圖案,而正面圖案一百文的是即將竣工的東華世紀壇;五百文的是三牛拖拽的五聯裝耕耙聯合犁;一千文的是神機箭發射箱。
因爲根據預測,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一百文的紙幣將會是流通的主力,所以選擇東華世紀壇圖案,自然是暗示了天鳳新朝是受命於天。
而採用聯合犁以及神機箭的圖案來作爲大額貨幣的主圖案,則自然預示新朝是一個以農業爲本,以火器立國的強大國家。
當然了,這還是的第一版的紙幣圖案設計,等未來以後的版本更新時,圖案也是會進行更新,會根據當時國家的情況進行相應的調整。反正在這個時代如此的設計和想法都是超越性和顛覆性,根本不怕別人模仿和學習,更不怕別人抄襲。
不過,唯一的一點尷尬就是,目前就黃小剛來看,發行紙幣所需的技術還是稍微有些欠缺,雖然三色套印和可以用以制鈔的紙張都已經讓他叫人搞出來了,但印刷效果還是有所欠缺,甚至還達不到後世那種過節捎給祖宗的冥幣水準,所以在前期的話還是全力發行金屬貨幣好了,等到天下完全統一以後再另作安排也就是了。
話說回來,不管是公田法也好、新商法也罷,還有貨幣方面的安排,按照黃小剛原先的安排,本是要等天鳳軍大軍東歸、膠州工業園和平度新城的基礎建設告一段落、膠濟日新航線比較穩定、乃至於建國之後再來逐步實施的計劃,可是沒想到被楊祿這麼一搞便打亂了秩序。
不過這樣也好,反正計劃不如變化,變則通嘛!
然後,由於地理位置的關係,有關於馳援李唐的援軍消息,也在七月初八這日,最先經葦澤關、聊城、歷城這條線傳到了高密:六月二十五,分走南北的兩路援軍終於同時抵達雁門關下。三日後的七月初一,秦瓊領兵參與李世民組織的收復雁門關之戰。
據戰報介紹,當日辰初全軍列陣出戰,至未時二刻由李唐軍派出三部輕步兵計一萬五千人率先發起佯攻,僅用半個時辰便試探出關城上的防禦分佈,隨後秦瓊下令神機炮隊發動了三輪遠程打擊,便將劉武周安排的守軍全面擊潰。
不得已,劉武周便下令打開關城親率總數超過三萬騎出戰,但與李唐騎兵交戰僅一個時辰便宣告潰敗,劉武周麾下三員大將先後被斬殺當場不說,始畢可汗派來支援的突厥將領胡達汗、塔特拉汗也雙雙被擒,當即劉武周破關而走,李世民攜李元吉出關追擊,命秦瓊駐守關城。
然而,這好消息來了纔不過兩日,又在七月初十這天,傳來了初三晚間李世民部追擊劉武週中伏的消息,如今李世民部約有五千餘人,被突厥騎兵困在了距離雁門關八十里外,一個名叫打箭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