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擴軍

自從得到了政事堂的大力支持後,寧渝便加快了擴軍的步伐,從人員、裝備到軍事訓練上,都幾乎是大跨步前進,原先雛鷹營的士兵幾乎人人得到了提拔,成爲了軍官,將雛鷹營的一套開始灌輸下去。

新的復漢軍總規模人數爲一萬五千人,雖說目前人數上基本能夠滿足需求,但是寧渝並沒有拒絕進一步擴軍的想法,在他提交給政事堂的計劃當中,除了新式訓練的復漢軍,還會建立三個守備團,這三個守備團都只有三千人,主要目的便是守衛武昌城,還有其他的城鎮,而這三個守備團的兵力將會吸納一部分原先的綠營被俘官兵。

寧渝帶着人馬趕到了設在城外的戰俘營,此時營內的綠營戰俘大概有三千人左右,其實從戰鬥力的角度來說,他們的實力還是不錯的,至少比起剛剛徵兆的農夫強上一大截。

此時營內的戰俘們都被分區域進行關押,看守的士兵也多達一個營,因此根本不會出現戰俘逃跑的跡象,所有人都老實待在了營地裡,大多數人除了臉色比較灰敗,身體大多都無礙。

看着一羣衣着整齊扛着槍的寧軍士兵走了進來,原先的綠營戰俘們紛紛低下了頭,不敢進行對視。畢竟對方可是實打實將己方打了個落花流水,作爲軍人,他們心裡還是服氣的。

“茲復漢大都督府軍令,你們都是漢人,本應該保衛家鄉而戰,不應該爲了韃奴欺壓自己的兄弟姐妹。大都督念在你們無知的份上,特地寬恕你們的罪行,只要剪去辮子,便可加入我復漢軍,過往不咎,重新做人。”

台山的復漢軍軍官正在大聲進行宣講,這是一道專門寫得十分通俗的募兵令,主要面對的對象就是這些綠營俘兵,這也是寧渝想到的一個分化敵人的好計策。

由於命令寫得十分清晰,也沒有用什麼典,因此大多數人都能聽得明明白白,這一下反而讓許多綠營兵多了幾分親近感,在之前時,朝廷一直將他們這些綠營丘八沒放在眼裡過,對比起來反倒是復漢軍對他們更加重視一些。

臺下的綠營兵們議論紛紛,大部分人眼光依然帶着質疑與不信任,畢竟在此時世人眼裡,復漢軍遲早會在清軍進攻下走向覆滅,這個時候上這條船,壓力可想而知。

寧渝心裡也明白,跟這幫子人談民族大義其實作用不大,畢竟大部分人當兵就是爲了吃餉,跟自己用心培育的雛鷹營不可同日而語,不過從後世的經驗教訓當中,寧渝倒有了一個好主意。

“我知道,你們當中大部分人不看好我寧家,認爲我寧家,認爲復漢軍必敗!”寧渝望着臺下的衆人,眼神裡帶着自信,“可是我想告訴你們的是,如今的復漢軍不僅僅只是復漢軍,它已經成爲全天下漢人眼裡的最後希望!”

“在坐的各位,都是咱的老鄉,也不說什麼客套話,我就想問你們幾個問題,問完問題了,你們想走的我不會阻攔,你們想留下來的,我們歡迎。”

看着這些人的眼神逐漸緩和下來,寧渝的嘴角微微上揚,繼續道:“我先問你們,家裡有自己田地的,先站出來!”

這話一出,在場三千多人全部寂靜了下來,站出來的人竟然只有寥寥數位。

“我再問你們,讀過書能寫自己名字的,站出來!”

這一次卻是一個人都沒有站出來,有俘兵在下面不滿道:“大人,我等若是家裡有田有地,若是有機會讀書識字,誰來當這個兵?”

在傳統的社會認知裡,好男不當兵,在綠營當丘八的根本沒幾個是自己真心實意的,因此臺下頓時亂哄哄一片,許多俘兵還以爲是寧渝在耍弄他們。

寧渝此時的臉色卻變得嚴肅了起來,他指着身邊的一位復漢軍士兵。

“他之前比你們還要慘,他沒有爹媽,幾乎快要餓死,可自從他來到了寧家,來到了復漢軍,已經有了三畝田地,還學會了讀書識字,你們信不信?”

綠營兵丁們紛紛表示懷疑,一個大頭兵還有田地?豈不是開玩笑。

士兵在寧渝的實意下,踏出一步,道:“諸位兄弟們,我叫鄧五,我知道你們不信,若是以前的我也不會相信,可是這是真的,自從我跟着大人打仗以來,每戰必勝,被授予了三等忠勇勳章,賜田三畝,在營內還有先生教書識字。”

士兵話音剛落,其餘的復漢軍士兵也都站了出來,他們被選爲寧渝的親衛,本身也都是立下了戰功,因此也都被封賞過田地。

“我叫劉林,跟隨大人以來,被授予二等忠勇勳章,賜田五畝!”

“我叫薛濤,被授予四等忠勇勳章,賜田一畝!”

.......

隨着在場的復漢軍士兵的現身說法,那些綠營兵丁們也都漸漸放下了戒備心理,逐漸相信了這一點,而在這個過程中,由於寧渝早早便把那些軍官給單獨關押了,因此沒有人出來搗亂。

看着這些人逐漸開始動搖,甚至有些人已經開始交頭接耳,寧渝決定給上最後一擊。

“弟兄們,爲什麼你們都來當兵?我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是活不下去,萬般無奈之下才來做這個綠營兵!可是你們想過沒有?是誰害得你們淪落如此下場?”

“我們湖廣原來有一句話,叫做‘湖廣熟,天下足。’說明我們湖廣根本就不是窮地!可爲什麼還有那麼多人活不下去?甚至有人直接餓死?”

“是那些滿族親貴!是那些不事生產碌碌無爲的人!只有跟着復漢大都督府,將他們全都趕走,將那些旗田和那些依附清廷的地主豪紳的土地,全都分給大家,大家的日子纔會好過!”

“到了那個時候,你們每個人,都有機會去獲得田地,去過上好日子,現在你們要做的,就是加入我們!”

這一番話說出來,卻是讓在場的綠營兵丁徹底失去了顧忌,他們一個個走上前來,剪掉了頭上的辮子,儘管還有一些少數人抱着老思想不放,但是在寧渝看來也就不足爲慮了,等後面找個機會將他們全都放在礦山上挖礦就夠了。

通過這個辦法,至少在目前可以緩解復漢軍兵力不夠的窘境,特別是這些老兵都是上過戰場的,所欠缺的不過是正兒八經的打仗手藝,而寧渝也不需要他們多有經驗,只要在打排隊槍斃戰爭中不會輕易逃跑就足夠了。

第一百五十四章 提前來到的決戰第四十九章 白鶴道第五百四十三章 責任內閣制第一百九十九章 忠心可鑑第四百八十三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三)第五十六章 密謀第一百九十一章 安慶暗戰第一百六十九章 九江血(二)第四十八章 密探第九十四章 溜了第四百二十章 天朝貨幣第二百八十四章 天下英雄誰敵手第三百六十五章 孔家第二百五十一章 擲彈營,萬勝!第二百四十章 戰康熙(十)第三百六十三章 歐洲的中國熱第四百四十二章 開始收網第一百九十三章 緩兵之策第四百五十四章 天命昭昭第四百零五章 土司內亂第一百六十九章 九江血(二)第五百六十七章 戰漠北第一百一十五章 稱王第二百零四章 漢陽造第一百二十章 後路第五百五十三章 皇家公學第七十章 震動天下第三十七章 軍事編制第一百八十二章 怒火攻心第五十三章 禍事第四百九十六章 遼東屯田策第五百七十九章 朕不想再跑了第一百六十八章 九江血(一)第三百三十八章 魏武捉刀人第五百二十章 歸化城第五百四十二章 黨爭要公開第五百四十四章 競爭上崗第三百二十九章 工業革命的前夜第三百六十章 咱們中計了第五百三十二章 高瞻遠矚第一百七十一章 九江血(四)第四十三章 表彰第四十二章 兩淮鹽商第三百七十一章 鳳翔之變第一百二十三章 自省第三百三十四章 星辰大海第一百五十二章 義陽三關第三百九十四章 軍校始定第五百七十八章 嚴正抗議的大英帝國第三百一十章 寧家大業第二百一十六章 決戰練潭鎮(九)第五百零四章 進攻盛京第二百七十二章 官商勾結第一百九十五章 身後名第四百三十五章 李紱辭官第二百二十八章 撤軍第五百八十五章 鐵路興國第二百零七章 強行成親第五百三十三章 海上霸權第四百五十章 北伐前夕第二百二十二章 針鋒相對第三十四章 飛速發展第五百六十二章 炮兵對決第九十章 傷亡第四百三十一章 加強宣傳第五百六十章 陰差陽錯第四百六十二章 京師變故第二十八章 七成藥第三百七十章 年羹堯的決心第三十章 真正的戰爭第三百一十二章 撲朔迷離第四百二十二章 對薩摩藩之戰第四百九十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十)第三百八十四章 御前會議第四百九十三章 弘曆登基第四百六十六章 隆科多之死第八十四章 太宗故事第五百七十二章 恬不知恥第七十三章 再見崔姒第二百五十八章 十四爺要奮起第三百六十三章 歐洲的中國熱第五百七十一章 統合漠北第五百一十九章 血雨腥風第一百九十二章 人心思變第三百零八章 攤丁入畝第三百九十九章 打掃乾淨第兩百零三章 堅城不可拔第一百八十三章 豈有意乎?第二百四十六章 鐵騎衝鋒第二百七十章 忍辱負重第三百四十章 縣令們也要多學習第一百一十四章 親征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義凜然第九十七章 天崩第一百零八章 巡視第四百八十三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三)第三百七十章 年羹堯的決心第二十三章 炮響第二百一十二章 決戰練潭鎮(五)第三十五章 雷式型燧發槍
第一百五十四章 提前來到的決戰第四十九章 白鶴道第五百四十三章 責任內閣制第一百九十九章 忠心可鑑第四百八十三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三)第五十六章 密謀第一百九十一章 安慶暗戰第一百六十九章 九江血(二)第四十八章 密探第九十四章 溜了第四百二十章 天朝貨幣第二百八十四章 天下英雄誰敵手第三百六十五章 孔家第二百五十一章 擲彈營,萬勝!第二百四十章 戰康熙(十)第三百六十三章 歐洲的中國熱第四百四十二章 開始收網第一百九十三章 緩兵之策第四百五十四章 天命昭昭第四百零五章 土司內亂第一百六十九章 九江血(二)第五百六十七章 戰漠北第一百一十五章 稱王第二百零四章 漢陽造第一百二十章 後路第五百五十三章 皇家公學第七十章 震動天下第三十七章 軍事編制第一百八十二章 怒火攻心第五十三章 禍事第四百九十六章 遼東屯田策第五百七十九章 朕不想再跑了第一百六十八章 九江血(一)第三百三十八章 魏武捉刀人第五百二十章 歸化城第五百四十二章 黨爭要公開第五百四十四章 競爭上崗第三百二十九章 工業革命的前夜第三百六十章 咱們中計了第五百三十二章 高瞻遠矚第一百七十一章 九江血(四)第四十三章 表彰第四十二章 兩淮鹽商第三百七十一章 鳳翔之變第一百二十三章 自省第三百三十四章 星辰大海第一百五十二章 義陽三關第三百九十四章 軍校始定第五百七十八章 嚴正抗議的大英帝國第三百一十章 寧家大業第二百一十六章 決戰練潭鎮(九)第五百零四章 進攻盛京第二百七十二章 官商勾結第一百九十五章 身後名第四百三十五章 李紱辭官第二百二十八章 撤軍第五百八十五章 鐵路興國第二百零七章 強行成親第五百三十三章 海上霸權第四百五十章 北伐前夕第二百二十二章 針鋒相對第三十四章 飛速發展第五百六十二章 炮兵對決第九十章 傷亡第四百三十一章 加強宣傳第五百六十章 陰差陽錯第四百六十二章 京師變故第二十八章 七成藥第三百七十章 年羹堯的決心第三十章 真正的戰爭第三百一十二章 撲朔迷離第四百二十二章 對薩摩藩之戰第四百九十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十)第三百八十四章 御前會議第四百九十三章 弘曆登基第四百六十六章 隆科多之死第八十四章 太宗故事第五百七十二章 恬不知恥第七十三章 再見崔姒第二百五十八章 十四爺要奮起第三百六十三章 歐洲的中國熱第五百七十一章 統合漠北第五百一十九章 血雨腥風第一百九十二章 人心思變第三百零八章 攤丁入畝第三百九十九章 打掃乾淨第兩百零三章 堅城不可拔第一百八十三章 豈有意乎?第二百四十六章 鐵騎衝鋒第二百七十章 忍辱負重第三百四十章 縣令們也要多學習第一百一十四章 親征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義凜然第九十七章 天崩第一百零八章 巡視第四百八十三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三)第三百七十章 年羹堯的決心第二十三章 炮響第二百一十二章 決戰練潭鎮(五)第三十五章 雷式型燧發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