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 縣令們也要多學習

七月初九,正值全年最熱的時候,在南京城的大街小巷當中,四處都林立着涼棚和茶館,甭管這些茶樓多麼簡陋,可是每到這個季節裡,都有許多人喜歡捧着一壺涼茶細細品着,消磨着夏日的閒暇時光。

這些人什麼身份都有,士農工商幾乎無所不包,大傢伙甭管多想掙幾個口糧錢,可在這種酷暑裡也幹不了什麼,幸好隨着《清流報》的刊行,南京城裡便多了一項熱門活動,那就是讀報紙,日子頭也彷彿多了幾分意思。

如今南京城的大小茶館裡,基本上都會有那麼一個讀報人,大多都是一些識字的落魄文人,靠着讀報也能賺點大銅板,濟個生計。在他們的抑揚頓挫聲中,許多人還都能聽懂這朝廷的意思,於是一個個越發興趣大了起來。

“復漢軍第一師於六月十九,正式攻佔漳州府,而第三師攻佔汀州府,已經徹底佔據福建全境......敵清軍畏戰如鼠,如今已退至廣州府......大軍南下進攻兩廣之日,迫在眉睫。”

當這一條消息被那說書人念出來後,茶館裡卻是掀起了一片沸騰,衆人都知道,拿下了福建,兩廣基本上已經是板上釘釘了,寧楚基本快要實現佔據東南的設想。

“就說清狗子不禁打,沒想到是這般的慫,竟然將潮州府、嘉應州還有惠州府一股腦給丟了......着實不堪一擊!”

“就是,等到徹底拿下了南方,到時候陛下北伐之日,也就在眼前了!”

衆人吵吵鬧鬧的,這京師的百姓往往都有一個特點,他們雖然生活上並沒有多麼的富足,可是對於國家大政是一個比一個熱心,民間的消息流傳的卻是比官方還快,實在是令人哭笑不得。

不過在一衆吵鬧的衆人當中,卻是有個穿着青色長衫的中年人,手裡正捏着一份報紙細細讀着,態度之認真,幾乎是在將上面的每一個字都印在心裡,而他身旁擺着的涼茶和幾碟點心,卻是根本沒有動過半分。

“大楚之新政,在此報上卻是一覽無餘,陛下之雄心,更是如烈日在空,令人不敢直視啊!”

那青衣人看完報紙後,卻是發出了一聲感慨,與一旁吵吵鬧鬧的漢子們不同,他看這報紙卻是看盡了寧渝想要真正表達的東西,那就是大楚之新政。

只是他的這一番話,卻是引起了旁邊一名中年漢子的注意,而此人來頭卻是不小,乃南京府順天縣縣令譚順之,是當年跟着寧忠源這些人一起打天下的班底,本人才能相當不錯,一直在中樞任職,後來立國之後,便做了這天下首善之地的縣令。

譚順之年紀雖然不算小,也有四十多歲,可是思想卻是相當的開闊,在寧渝提出的多項新政之後,一直都是帶頭踐行,每隔幾天都會去大街小巷裡,聽聽百姓的想法,因此也頗得寧渝的看重,好生嘉勉了一番。

這一日卻是頗爲正巧,那青衣中年士子在讀報後發出的感嘆聲,卻是讓譚順之給聽了個正着,當下心裡便有些疑惑,報紙上雖然有大政的一些東西,可是能看出這朝堂大政根底的,確實沒有幾個,能出現在這茶棚裡,卻是一個難數。

“先生倒是高人,如何從這報紙上的幾篇文字上,看出大楚的國政和陛下的雄心?”譚順之態度雖然謙卑,可是言語間卻也夠直白,直接開門見山問道。

青衣人嗤笑一聲,“此報言簡意賅,又無晦澀難懂之字,哪怕是尋常的七歲小童都能完整讀下來,又有何難?至於大楚的國政和陛下的雄心,更是寫得明明白白,一清二楚了。”

“還請先生賜教。”譚順之步步緊逼。

“這.......那我今日就且胡說一番,還望兄臺不要苛責......”

青衣人臉上露出幾分笑意,緩緩開口道:“大楚之國政,其根源在於《欽定大楚憲法》,我觀其大略,卻是出了一身大汗,實在是痛快淋漓,此憲法絕非那等蠢人所言是爲工商所制,亦非蓄意毀我士林,這裡面講的一切,其實就是一個大同天下。”

大同天下,乃傳統士子文人最爲憧憬的時代,也是最爲美好的時代,人人友愛互助,家家安居樂業,沒有貧窮富貴,沒有戰亂紛爭,是一個真正的美好世界。

譚順之的眼神微微一凝,這是第一個人對《欽定大楚憲法》帶着這麼高的期望,當下便急忙開口道:“兄臺所言我信了,可又是如何看出陛下的雄心?”

青衣人微微搖頭,“陛下的雄心,在這天下萬物,在這浩瀚沃土,可是天下萬物和浩瀚沃土不會憑空而來,有了這《欽定大楚憲法》,將來纔會有天下萬物和浩瀚沃土。”

嘶——

譚順之吸了一口氣,他現在越發懷疑起中年人的身份,若是對方只是不世出的大才也就罷了,可如果是清廷派來的奸細呢?

“先生大才,一席話卻是令鄙人佩服至極,敢請教先生名諱?”

青衣人此時臉色卻是黯淡了幾分,自嘲道:“鄙人名聲不顯,姓汪名景祺,乃一落魄舉人罷了,未曾於科場揚名,何來大才?”

譚順之笑道:“尋常之輩只道科場功名,可是這世間萬般事,又豈止是一個功名能說盡的?先生無須掛懷。”

汪景祺臉上帶着幾分苦笑,搖了搖頭,卻是不再多言,轉身離去了。

譚順之見汪景祺不欲繼續攀談,當下也只得嘆息一聲,也準備離開此地。只是就在他轉身時,卻發現那《清流報》還留在了桌子上,並沒有被那汪景祺拾走,當下便伸手拿了起來,只是剛拿起來,卻發現報紙背面寫着許多密密麻麻的蠅頭小楷。

“餘今年五十又三矣,青春揹我,黃卷笑人,意緒如此其荒蕪,病軀如此其委頓,間關歷數千里,貧困飢驅,自問平生,都無是處.....”

“憶少年豪邁不羈,謂悠悠斯世,無一可與友者,罵坐之灌將軍,放狂之禰處士,一言不合,不難挺刃而鬥。其意以爲,君輩未嘗讀破萬卷書,安敢向我鼓弄脣舌耶所至之地,望風聞名,往往引避去,世人皆欲殺,其信然矣!五十歲漸知素昔之非,降心從人,折節下士,因稍稍有與我友者,然遇事侃侃,不少假借如故也......”

譚順之細細看完之後,只覺得文字當中的豪放狂狷的姿態,卻是展現無遺,暗道此人雖然懷才不遇,可也是希望能夠成就一番事業,否則何必寫下如此文字?若是錯過,卻也是可惜了人才,當下便將此報小心折疊起來,收入了懷中。

實際上茶棚裡的這一幕,不過是譚順之所經歷的一處小插曲罷了,他這一次實際上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去做,那就是參加全國縣令促進大會,這實際上是在寧渝的授意下,組織的一次對全國縣令的考察和學習會議。

在寧渝公佈完一系列新政之後,更多的精力是着力於實施方面,在這一方面縣令們的施政手段將會直接決定新政的效果,因此寧渝對此十分重視,這次大會便是給這些縣令們上課的過程,只有解放他們的思想,才能促進施政手段的改變。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自從復漢軍正式立國大楚之後,很多原先的基層官員都被升了職位,因此如今的大楚縣令們幾乎都是立國後選拔的人才,這些人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年輕,思想足夠活,而且在組織部委派這些縣令的時候,寧渝都是親自把過關的,挑選的也都是實幹之才,就連狀元彭啓豐,都沒有進入這一批選拔中。

寧渝眼下其實心態是有些着急的,眼下處於工業革命的前夜,可是有些東西是需要開始做起來的——他讓恩斯特去西歐各國引進人才、書籍等,在國內也沒有放棄技術的探索和研究,至少蒸汽機和珍妮紡織機的立項已經開始了。

除此之外,寧渝在這種變革階段,需要保證社會的穩定蛻變,傳統的小農經濟在工業革命時代的崩潰幾乎是必然的,如何將那些失業農民和佃戶引導進入新的工商領域,則變成了一件要緊事。

在中國傳統小農社會中,自給自足是一項重要的衡量標準,在這種情況下就是所謂的盛世,可實際上這種盛世極爲脆弱,因爲土地所能容納的人口是極爲有限的,哪怕是單位面積的土地投入再多的人力,再怎麼精耕細作,也無法顯著提高原有的產量。因此當人口不斷滋生的情況下,人地矛盾只會愈演愈烈,社會崩潰也只是一件遲早的事情。

工業化的發展,需要吞吃大量的土地資源還有人口資源,因此不可能維繫住現有脆弱的小農經濟,產業升級也就成爲了要緊的事,將更多的農業人口轉化爲工業人口,就成爲了避免社會動盪的關鍵抉擇。

可是產業升級並不是寧渝張嘴就有的東西,需要一個足夠包容的商業環境,需要大量的原料供應,以及一個充分的消費市場。特別是寧渝想要的還不是按部就班的升級過程,而是大幅度的跨越式升級,因此政府助推成爲了必然。

所幸寧渝穿越回來的時間足夠早,可以說在海內外其實沒有什麼值得一看的敵人,哪怕是所謂的大英帝國,如今也只是停留在工業革命前的積累時期,相關的產業升級並沒有開始,更沒有後世遍及世界的殖民地。

因此寧渝在抓緊對內改革時,對外擴張整體是採取比較緩慢的節奏,並不急於一下子就統一全國,畢竟如今的清廷,已經很難對大楚造成威脅,內部改革纔是寧渝如今看重的東西。

說起來,這個年代是沒有所謂的工業一說的,幾乎所有的產業都是手工作坊,用一句很寒酸的話,在寧渝創建的漢陽槍炮廠之前,幾乎所有人生產火槍的方式,都是一個人一根槍管慢慢敲,生產效率之低下令人髮指。

這一點不要說當時的大清,就連歐洲各國的槍炮,也都是靠的個人鐵匠鋪子,可能在工藝和技術上比清廷現今許多,但是模式幾乎是一樣的。因此寧渝創建的漢陽槍炮廠,通過標準化和分工合作的生產方式,已經超越了整個時代。

只是在寧渝看來,大工業化不能只有軍工行業,像其他的行業也開始需要做相關的技術儲備,像焦炭、反射爐加坩堝鋼加蒸汽機組合,就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有了這些基礎準備,相關的行業生產模式,也會適當進行調整。

全國縣令促進大會被放在了奉天殿當中,超過兩百多名縣令匯聚一堂,他們穿着大紅色的官衣,隱隱分成了幾大羣,其中大部分人的神情裡,都帶着些許拘謹和敬畏。僅有少數一些人,能看出神采飛揚的感覺。

畢竟像他們這樣的低階官員,在沒有特殊情況下,根本沒有任何機會踏入到奉天殿一步,至於能升到部閣高官級別的人,實在是太過於稀少,用十中無一來形容都不爲過。

寧渝大踏步走進奉天殿,瞧見那些正低着頭的縣令們,臉上不由得露出幾分笑容,這些縣令們不缺乏一顆爲國爲民的心,但是還缺乏一些新型思想的灌輸。

“陛下聖安!”

縣令們帶着一份忐忑不安的心,長揖一禮,紅色的浪潮在奉天殿內翻涌,倒給人一種震撼的感覺。

寧渝面露微笑,伸出手來,“大家無需多禮,你們都是我大楚的基石,也是未來的棟樑之才,大楚的三十年後,要看今天的你們!”

一番話看似平平淡淡,並沒有所謂的升官發財的許諾,可是裡面卻透着強烈的暗示味道,從基石到棟樑,可不就是升官的意思嘛......再來一句三十年後,一鍋香濃的雞湯算是新鮮出爐了。

關鍵是下面的年輕縣令們卻是極爲受用,他們大部分人進入官場的時間還不算長,因此一個個聽得面色發紅,恨不得立馬就給他寧大皇帝當牛做馬去了。

“陛下萬歲,臣等當殫精竭慮,鞠躬盡瘁,以報陛下!”

第一百四十九章 穴地攻城第二百七十一章 兄友弟恭第二百九十九章 希望之地第七十九章 吃麪第二百三十五章 戰康熙(五)第二百六十八章 廢除弊政第一百五十九章 有進無退第五百二十章 歸化城第四百九十三章 弘曆登基第二百一十九章 奔襲北硤關(二)第一百五十六章 跳出棋盤第四百六十九章 大決戰之天津登陸第三百八十二章 不做賠本買賣第五百章 陛下要賴賬第二百九十四章 修撰明史第二十三章 炮響第三百九十五章 聯土抗楚第四百八十五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五)第三百七十四章 還能叫八旗新軍嗎第一百九十一章 安慶暗戰第一百一十六章 刺刀第八十八章 兄弟第二百七十章 忍辱負重第四百二十五章 最後一擊第四百三十一章 加強宣傳第三百三十八章 魏武捉刀人第三百一十章 寧家大業第一百二十九章 喜迎大捷第五百七十七章 進軍星星峽第二百四十九章 上天恩德?第一百七十五章 咸寧危局?第三百二十四章 宗室之議第五百一十一章 重建都護府第七十六章 設伏第一百九十章 誓師東征第四章 失親孩童第一百四十二章 打還是不打?第三百四十八章 二虎相爭第五十章 千古聖君第一百八十七章 奇貨可居第四百三十三章 今非昔比第五百一十章 飛蛾撲火第一百八十七章 奇貨可居第三百五十三章 攻佔西安第一百九十一章 安慶暗戰第八十五章 戰前第四百二十二章 對薩摩藩之戰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戰餘音第四十二章 兩淮鹽商第三百八十九章 老十四的請求第二百八十七章 成立軍機處第三百五十一章 到底要不要跑路?第四百四十三章 誰都逃不了第五十九章 壯志雄心第三百八十一章 琉球前事第四百一十一章 工業1.0計劃第五百六十七章 戰漠北第二百八十二章 年少萬兜鍪第四百三十八章 爲萬世開太平第三百零三章 八旗新軍第五百六十五章 貓捉老鼠第二百一十六章 決戰練潭鎮(九)第三百六十章 咱們中計了第五百五十五章 戰前準備第三百九十八章 一把來個大的第五百一十七章 金幣還是友誼第五百二十一章 何惜此身第三百六十八章 種痘之法第九十三章 仙桃營第三百一十三章 撈錢是王道第五百二十八章 一個都跑不了第三百章 浙江呂家第二十二章 制炮第二百四十八章 生或死第五百零九章 新街之戰第四百五十一章 聯合大義軍第二十七章 檢閱第二百零四章 漢陽造第兩百章 男兒至死心如鐵第一百一十五章 稱王第五百二十七章 蒙古大汗第一百九十三章 緩兵之策第二百八十四章 天下英雄誰敵手第五百二十一章 何惜此身第九十一章 老天爺第五百五十九章 三路會攻第四百八十章 大決戰之大夢初醒第一百五十章 傷亡第二百零六章 成大事者第一百三十一章 稱王第三百零二章 改造儒家第五百六十四章 不能打了第三百七十九章 良機已至第八十章 勸降第四百四十三章 誰都逃不了第一百五十七章 奇襲之策第一百九十五章 身後名第十四章 私鹽之利第一百六十一章 一日破城第三百二十八章 廉恥與風骨
第一百四十九章 穴地攻城第二百七十一章 兄友弟恭第二百九十九章 希望之地第七十九章 吃麪第二百三十五章 戰康熙(五)第二百六十八章 廢除弊政第一百五十九章 有進無退第五百二十章 歸化城第四百九十三章 弘曆登基第二百一十九章 奔襲北硤關(二)第一百五十六章 跳出棋盤第四百六十九章 大決戰之天津登陸第三百八十二章 不做賠本買賣第五百章 陛下要賴賬第二百九十四章 修撰明史第二十三章 炮響第三百九十五章 聯土抗楚第四百八十五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五)第三百七十四章 還能叫八旗新軍嗎第一百九十一章 安慶暗戰第一百一十六章 刺刀第八十八章 兄弟第二百七十章 忍辱負重第四百二十五章 最後一擊第四百三十一章 加強宣傳第三百三十八章 魏武捉刀人第三百一十章 寧家大業第一百二十九章 喜迎大捷第五百七十七章 進軍星星峽第二百四十九章 上天恩德?第一百七十五章 咸寧危局?第三百二十四章 宗室之議第五百一十一章 重建都護府第七十六章 設伏第一百九十章 誓師東征第四章 失親孩童第一百四十二章 打還是不打?第三百四十八章 二虎相爭第五十章 千古聖君第一百八十七章 奇貨可居第四百三十三章 今非昔比第五百一十章 飛蛾撲火第一百八十七章 奇貨可居第三百五十三章 攻佔西安第一百九十一章 安慶暗戰第八十五章 戰前第四百二十二章 對薩摩藩之戰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戰餘音第四十二章 兩淮鹽商第三百八十九章 老十四的請求第二百八十七章 成立軍機處第三百五十一章 到底要不要跑路?第四百四十三章 誰都逃不了第五十九章 壯志雄心第三百八十一章 琉球前事第四百一十一章 工業1.0計劃第五百六十七章 戰漠北第二百八十二章 年少萬兜鍪第四百三十八章 爲萬世開太平第三百零三章 八旗新軍第五百六十五章 貓捉老鼠第二百一十六章 決戰練潭鎮(九)第三百六十章 咱們中計了第五百五十五章 戰前準備第三百九十八章 一把來個大的第五百一十七章 金幣還是友誼第五百二十一章 何惜此身第三百六十八章 種痘之法第九十三章 仙桃營第三百一十三章 撈錢是王道第五百二十八章 一個都跑不了第三百章 浙江呂家第二十二章 制炮第二百四十八章 生或死第五百零九章 新街之戰第四百五十一章 聯合大義軍第二十七章 檢閱第二百零四章 漢陽造第兩百章 男兒至死心如鐵第一百一十五章 稱王第五百二十七章 蒙古大汗第一百九十三章 緩兵之策第二百八十四章 天下英雄誰敵手第五百二十一章 何惜此身第九十一章 老天爺第五百五十九章 三路會攻第四百八十章 大決戰之大夢初醒第一百五十章 傷亡第二百零六章 成大事者第一百三十一章 稱王第三百零二章 改造儒家第五百六十四章 不能打了第三百七十九章 良機已至第八十章 勸降第四百四十三章 誰都逃不了第一百五十七章 奇襲之策第一百九十五章 身後名第十四章 私鹽之利第一百六十一章 一日破城第三百二十八章 廉恥與風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