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出生在貧苦家庭

第二節 出生在貧苦家庭

我是1948年農曆二月初二,也就是龍擡頭節日這天,在薊縣城內西南隅林家衚衕出生的,後來經查萬年曆得知這天是公曆3月12日。公元1948年是中國農曆戊子年,也是鼠年。因爲我的屬相是老鼠,和“龍擡頭”沒什麼關係,所以雖然這天是民間的小節日,但是對我來說也不算什麼“吉利”的日子。我出生的時辰是申時(15時——17時)的後半時,也就是在傍晚太陽還有一竿子多高時降生的。那時家裡沒有鐘錶,也不講幾點鐘,以當時的天黑時間估計,應該是下午四點多鐘到五點來鍾。按老百姓的說法,屬鼠的人如果在早晨出生就是“好命的”,因爲老鼠是晝伏夜出的,早晨正是已經吃飽肚子,躺在窩裡休息的好時刻。可惜我是傍晚降生的,這是窩裡的老鼠肚子飢餓,準備天黑出去覓食的時刻。所以,在我很小的時候,母親就說我一生下來就是捱餓受累的命。

我母親說我一生下來就是捱餓受累的命,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爲我家在解放前是貧農(在本文第三章“我家的身世”第四節“我家的經濟狀況”中作了介紹),生活條件一直是比較困苦的。全家由我太爺爺(曾祖父)孟昭信操勞,維持十多口人的生活。到日僞時期,全家有自己家後院的園田三畝三分,在城南季莊的水稻田四畝,城西北何家墳(津圍公路西側西北隅大市場北面,現在的水利工程公司對過)旱地一畝三分,大坨子(現在的三八水庫裡)十畝多旱地,七裡峰有旱地二畝五分。水旱園田一共20多畝,但是打的糧食還是不夠吃,需要從市場上買進一部分。

1942年冬,我曾祖父孟昭信病故後,大家庭解體,西院的三層茅草房(當時我家東院的那層草房被日本隊部徵用作馬廄)和20多畝田地按三股均分。我曾祖母(俗稱老太太、太奶奶)一個人代管三兒子孟憲奎(1937年在北京讀書時,爲抗日投筆從戎,參加29軍宋哲元的隊伍,後隨部隊轉戰南方。1942年時雖與家裡失去聯繫,但是家中認爲他還在軍中,所以分家時分得一份家產。抗戰勝利後直到現在也無音信,估計已在抗戰中殉國)應分得的一份,我二爺孟憲增一家四口人分得一份,我家五口人分得一份。

那時我家裡有我奶奶,我父親、母親、二叔(當時在西大街楊家鐵匠鋪學徒)、姑姑共五口人(我爺爺在1929年21歲時,因被人勾引參加賭博,欠下賭債——賭場借的“高利貸”無力償還,又經受不住家長的責備而投井自殺)。分家單過後,家中後院有園田一畝一分,城南冀莊有水稻田一畝三分,城西北何家墳(西北隅大市場北面)和對面大坨子(現在的三八水庫西部)有旱地五畝左右。那時家裡的園子自己種植,可以保證自家吃菜不用買,春夏蔬菜旺季時還可以到街上賣出一些。冀莊的稻地與人家種分收,好年景可以分得200斤左右的稻穀。城西北的旱地只適合種穀子、玉米、豆類等一年一熟的耐旱作物,那時的土地產量低,風調雨順時一畝地產150多斤,大旱年景每畝地也就產百八十斤。這六七畝地加在一起也不過一千斤糧食,除去交公糧,勉強夠吃,沒有餘糧可賣。家裡的糧食中除去一百多斤大米(一百斤稻穀可碾成七八十斤大米),其餘就是高粱穀子玉米雜豆,沒有小麥。高粱和穀子小部分碾成米,在過節或來客人時撈“乾飯”(米飯)吃,大節日吃大米飯,小節日或來客時吃小米飯高粱米飯,或者大米小米摻在一起的二米飯。大部分高粱穀子帶着糠皮軋成高粱面和穀子面(不是高粱、穀子碾成米後再磨成的高粱米麪和小米麪,而是帶糠皮的混合面。這種面子,嚼在嘴裡沙沙的墊牙,很難嚥下去),和玉米麪一起在平時貼餅子或熬粥吃。過去的菜餡餅子,使用的是較粗糙的玉米麪、高粱面(細面出面率低,吃不起)摻榆樹皮做的。因爲高粱面玉米麪本身粘性小,人們就從榆樹上剝下嫩皮(不是外面黑色表皮,而是裡面粘性大的白色纖維部分)曬乾後,用碾子軋成面,與玉米麪或高粱面摻在一起包菜餡餅子,做餡用的菜多是季節性的“大路菜”(白菜、菠菜等高產菜或野菜)。豆子一部分留在春節前作豆餡,蒸玉米麪豆餡餑餑吃,一部分軋成豆麪做麪湯或者攤煎餅吃。家裡沒有麥地,過節吃白麪要到市上去買。平時家裡喂不起肥豬,只養幾隻下蛋的母雞,把碾米時簸出來的穀糠高粱糠用來餵雞(災荒年頭穀糠、高粱糠、麥麩子都被人吃了)。家裡積攢的雞蛋除去過節來客以外,平時捨不得吃的,要拿到市上去賣。因爲穿衣服,吃油鹽醬醋都需要用錢買。家裡沒有餘糧,只能靠賣些蔬菜和雞蛋換點錢花。

由於家裡細糧很少,只有過節才吃大米和白麪,一年也就有數的那些天。習慣是:每年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祭竈,吃糖瓜(核桃大圓球狀的水果糖),中午吃一頓白麪和豆麪混合面素餡餃子;然後開始烝幾大鍋玉米麪豆餡餑餑,(富裕人家是蒸白麪豆沙包)準備正月初六以前吃。臘月二十九(小月的二十八)中午,吃一頓白麪素餡餃子;過春節那天中午,大米乾飯粉條燉豬肉、再炒幾個菜;三十晚上吃餃子(白菜豬肉餡);正月初一、初二、初三、和初五的早晨,吃白麪肉菜混合餡餃子,中午吃玉米麪鬥餡餑餑和剩餃子。正月十五元宵節,早晨吃餃子,晚上吃元宵。出正月以後,還有三個大節日。即四月十五“過廟”(也稱廟會,和過節一樣休息一天吃頓“好飯”。但不同地區,廟會的日期不同,薊縣城裡是每年四月十五過五名山廟,而馬伸橋是三月十八過龍山廟);五月初五端午節;八月十五中秋節。這三個大節日的中午,都要吃大米乾飯,粉條燉肉,再炒點菜。那時端午節吃的糉子,元宵節吃的“元宵”(湯圓),貧富人家也是有區別的。富裕人家講究吃“江米”(粘稻米,也稱糯米)包的糉子和“江米麪”的“元宵”,而且糉子餡和“元宵”餡也有澄沙、芝麻、五仁果脯等多種多樣。而窮人家包糉子用的是粘高粱米和小黃米(粘小米),糉子餡一般只是大棗和豆餡兩種。窮人家吃元宵也是粘高粱米和小黃米軋成的面做的,“元宵”餡也就是用紅糖、炒熟的芝麻面和白麪摻在一起做的。總的說,雖然元宵節和端午節大家都吃“元宵”和糉子,但是用粗糧製作和用細糧製作的元宵和糉子,口感和味道是不同的。另外,每年還有八個小節日。即二月初二“龍擡頭”,要吃頓白麪,或蒸饅頭或包餃子(富裕人家也吃肉)。還有農村講究“頭伏包子(饅頭或菜餡包子)二伏面(麪條)三伏烙餅炒雞蛋”,“立春烙春餅,立夏煮雞蛋,立秋添秋膘,立冬抗嚴寒”。這七天的中午有時也吃白麪或者大米小米飯,這樣一算,普通人家一年下來吃大米白麪的日子,只有十九天。即使大人、小孩子過生日,也只是在生日的頭天晚上煮麪條(白麪或者雜豆麪的),生日這天中午煮幾個雞蛋吃而已,飯菜還是平常一樣(這不算正式的“過生日”,過去講“人過七十(歲)古來稀”,“六十六慶大壽”,66歲以前不辦生日筵席,不搞祝壽活動)。有時家裡來了客人,吃頓大米摻小米的二米飯,熬青菜之外再炒幾個雞蛋,還不是全家人都跟着吃。其餘的日子,就是吃那些連糠帶皮的粗糧了。所謂窮苦人家吃糠咽菜,就是說吃粗糧也不是淨米淨糧,而是連麩子帶糠的吃。吃菜也是大鍋熬,鍋底熬菜,上面貼餅子“一鍋掀”,熟了能往菜裡點一點香油就不錯了。二兩香油可以吃一年。不是過年過節不用油炒菜,全年也吃不了幾斤油。

1945年秋日本投降以後,我父親在村裡當幹部,就把我家東院的房子要回來了,全家搬到東院的正房去住。1946年第一次土地改革時,因我家土地低於村裡的平均數,就在城南分了二三畝夜潮地(土壤比較溼潤,適合種冬小麥,可一年兩熟產量較高的好地),種上小麥後又因國民黨軍隊佔領薊縣城(1946年9月國民黨傅作義部隊佔領了薊縣城,成立了縣政府和國民黨縣黨部)而被反攻倒算要了回去。那時期全副武裝的國民黨兵還曾經到我家裡去抓我父親,嚇唬我奶奶。再加上1947年6月國民黨軍隊撤退時,製造了“北大井慘案”,殺害了38個(也有說是42個)從農村抓來的土改骨幹,使城裡的老百姓心有餘悸。所以,1947年冬二次土地改革時,再分房子分土地也沒有多少人敢要了。當時我家只有我祖母和兩個兒媳婦(姑姑已經出嫁,我父親在馬伸橋區政府當公安助理員,那時共產黨的幹部沒工資,只是家裡的土地由村幹部派人“代耕”即幫助耕種收秋。我二叔在馬伸橋的鐵匠鋪做工,每月掙三塊大洋錢,他是1947年結婚的)在家務農,原有的土地還要找人幫忙,更不想再要土地了。家裡的三個女人出於膽小怕事的心理,二次土改中沒敢再要房屋浮財之類的勝利果實。

1948年農曆2月我出生了,母親在月子裡也只是每天吃些小米粥,在剛生完孩子的那幾天喝些紅糖水,吃幾個煮雞蛋。孩子的“十日”一過,糖水和雞蛋都吃不起了。至於現在產婦所吃的排骨湯、豬蹄湯、鯽魚湯、燉老母雞等,那時窮人家的產婦都享受不到。幾個月後,1948年7月頑軍二次進攻薊縣城,薊縣城裡又被國民黨軍孫殿英部隊佔領了28天,縣城裡的共產黨的縣、區、村幹部們都轉移到鄉下去了。國民黨兵又到我家搜查我父親。當時我才幾個月,他們把我抱過去戲稱我是“小八路”,當時把我母親嚇壞了,怕他們把我摔死。幸好他們還是有人性的,只是出於對小孩的喜歡才抱我的,等他們走了以後,全家人才鬆了一口氣。

1948年農曆9月,我的堂弟——也就是我二叔的長子也出生了,我奶奶一年之內抱了兩個孫子。必然要影響我母親和嬸嬸兩個人的務農時間,增加了家裡的生活負擔。這時雖說薊縣已經是解放區,可我家的生活水平並沒有隨着政治上的翻身解放而有多少提高。

我的嬰兒時期就是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度過的,那時的小孩不象現在這樣整天有大人抱着,或者用小童車推着到外面去玩。

那時我家沒有男勞動力,我二叔在鐵匠鋪做工,沒空幹莊稼地裡的農活,我父親在外地上班,也沒空幹莊稼活。好在那時因爲我父親是國家幹部,本人沒有工資,村裡負責“代耕”,耕地、種地、收秋等城外土地裡的“大活”,村裡派人幫助幹活,同時自家人也必須到地裡監督和指揮。家裡的園田種菜種玉米等村裡不管,菜園子裡的農活和城外地裡莊稼的平常管理,都要由我奶奶、母親和二嬸她們自己幹。

由於大人要到菜園子或者城外地裡幹農活,小孩子放在炕上用“壓枕子”壓住,然後把屋門一鎖,就去外邊幹活了。至於孩子是睡是醒,是哭是笑,是拉是尿,那就沒人管了。只有到中午纔回家時纔給孩子餵奶喂水換“褯子”(薊縣人對尿布俗稱“屎褯子”)。“壓枕子”是過去北方農村常用的一種嬰兒用品,就是一塊一米見方的粗布兩側做成圓桶形枕頭(枕頭裡邊裝的是玉米粒或高粱粒,比較重)形狀。每當孩子吃完奶,躺在炕上休息時,就在孩子身上蓋的小被子上邊用“壓枕子”壓住,可以使小孩保持一定的姿勢。防止小孩在炕上亂動亂爬。

那時的小孩也不像現在這樣除去吃母奶之外,還要喝奶粉果汁等營養食品。富裕人家的小孩母奶不夠吃,可以僱奶孃。再大些可以喂蛋羹、肉粥(把肉剁成碎末熬粥)等高營養飯食。過去工業不發達,沒有奶粉,商店裡賣“代乳粉”,類似現在的奶粉,又甜又香。據說是用藕粉、栗子粉、白麪精粉等用油炒熟再加白糖製作的,營養價值也很高。但是這屬於高檔消費品,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吃不起。在我小的時候,雖然店鋪裡有賣“代乳粉”的,但是家裡買不起,我和堂弟都是在五六個月母奶不夠吃以後,就是吃玉米麪糊糊。玉米麪糊糊是用細玉米麪熬成的比較粘稠的粥,比大人們吃的玉米渣、高粱渣粥要好吃的多。開始小孩也是吃不慣的,據說開始給我往嘴裡喂玉米麪糊糊時,我不願往下嚥,還往外吐,母親就在糊糊裡摻點紅糖,有了甜味了,我才肯嚥下去。後來逐漸少放紅糖,直到不放糖也肯吃了。到一週歲以後,開始喂乾的飯食。喂乾的還不是讓小孩直接吃乾的飯食。而是由大人(多爲孩子的母親)把米飯或者玉米麪餅子,用嘴嚼碎,攙着唾液一起放進小孩嘴裡,讓小孩吃下去(現在農村婦女也有用此法喂小孩的食物的)。一般在兩週歲後孩子長槽牙了,才自己直接吃飯。我的嬰兒時期就是吃着這樣的飯食張大的。

那時的兒童保健工作只有一項,就是國家免費爲嬰幼兒接種牛痘疫苗,預防“天花”疾病。這就是所謂的小孩“種花”,種過“花”的小孩胳膊上都有個疤痕,俗稱“花”。我記事後就知道自己胳膊上有個“花”,有“花”的孩子一輩子不再“出花”(指天花病發作),不會落個“麻子臉”。至於“種花”時胳膊痛不痛,哭沒哭,“種花”後還有什麼反映,我就不知道了,那時還“不記事”呢。

我的右手拇指指甲蓋也和其他九個指甲蓋不同,這個指甲蓋顏色深不光滑,生長的速度也比較慢,據說是小時候“生篆指”(指甲縫裡長瘡流膿水)造成的,據說當時很疼,我總是哭。經過上藥治療總算好了,舊指甲蓋脫落了,新長出的指甲蓋落下疤痕。不過這還是小病症,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我還差點沒被“扔出去”。“扔出去”是過去薊縣城裡人對夭折嬰兒的俗稱,以前嬰兒的出生率高,死亡率也高,嬰兒夭折是司空見慣的,人們也不太理會。據說我過了一週歲後,因能吃五穀雜糧的飯食了,就得了一種大肚子病,肚子鼓脹的很大很硬,吃不進東西喝不進水。那時還沒有縣醫院,按照中醫的說法叫“雜癆”,因爲不吃東西,也沒法灌中藥湯子。很快就瘦的皮包骨,奄奄一息。家裡連破葦蓆片都預備好了,準備在我停止呼吸後,就破席片一裹,挖坑埋了。後來聽說個“偏法”,把河裡長的水稗子的籽炒熟軋成碎面,用水和成餅子狀貼在肚臍上,外面用布條子裹好,即可使肚子變小。據說這個“偏法”還真管事,貼上以後不久,腸胃上下就通氣了,拉出許多黑綠色的稀湯,肚子就小了,也能吃奶了,慢慢的就好了。現在估計是嬰兒消化不良造成腸梗阻一類的病,平時如果經常吃些“嬰兒安”類的幫助消化的藥,也不至於會發展到那麼嚴重。不過這些痛苦過程我也沒記憶,只是聽母親說的。總之,我的嬰兒階段與現在的嬰兒們是無法相比的。

第六節 我與父親的關係第二節 出生在貧苦家庭第五節 母子二人苦熬歲月第三節 離婚潮中三歲坐監第一節 林家衚衕的父老鄉親第二節 出生在貧苦家庭第七節 住姥家第八節 表兄的三次婚禮第三節 離婚潮中三歲坐監第二節 出生在貧苦家庭第三節 離婚潮中三歲坐監第七節 住姥家第四節 母子二人單獨生活第七節 住姥家第四章 我的嬰幼兒時期序言第八節 表兄的三次婚禮第七節 住姥家第二節 出生在貧苦家庭第九節 看殺豬和吃炒豬血第一節 林家衚衕的父老鄉親第二節 出生在貧苦家庭第九節 看殺豬和吃炒豬血第四節 母子二人單獨生活第八節 表兄的三次婚禮第六節 我與父親的關係第三節 離婚潮中三歲坐監第四節 母子二人單獨生活第四章 我的嬰幼兒時期序言第四節 母子二人單獨生活第三節 離婚潮中三歲坐監第七節 住姥家第七節 住姥家第七節 住姥家第八節 表兄的三次婚禮第三節 離婚潮中三歲坐監第四節 母子二人單獨生活第九節 看殺豬和吃炒豬血第四節 母子二人單獨生活第七節 住姥家第九節 看殺豬和吃炒豬血第九節 看殺豬和吃炒豬血第二節 出生在貧苦家庭第一節 林家衚衕的父老鄉親第九節 看殺豬和吃炒豬血第四節 母子二人單獨生活第五節 母子二人苦熬歲月第七節 住姥家第四章 我的嬰幼兒時期序言第四節 母子二人單獨生活第一節 林家衚衕的父老鄉親第一節 林家衚衕的父老鄉親第四章 我的嬰幼兒時期序言第一節 林家衚衕的父老鄉親第一節 林家衚衕的父老鄉親第四章 我的嬰幼兒時期序言第九節 看殺豬和吃炒豬血第一節 林家衚衕的父老鄉親第六節 我與父親的關係第二節 出生在貧苦家庭第二節 出生在貧苦家庭第一節 林家衚衕的父老鄉親第一節 林家衚衕的父老鄉親第七節 住姥家第一節 林家衚衕的父老鄉親第四章 我的嬰幼兒時期序言第三節 離婚潮中三歲坐監第四章 我的嬰幼兒時期序言第九節 看殺豬和吃炒豬血第四章 我的嬰幼兒時期序言第七節 住姥家第二節 出生在貧苦家庭第六節 我與父親的關係第七節 住姥家第五節 母子二人苦熬歲月第四節 母子二人單獨生活第二節 出生在貧苦家庭第七節 住姥家第七節 住姥家第三節 離婚潮中三歲坐監第三節 離婚潮中三歲坐監第三節 離婚潮中三歲坐監第三節 離婚潮中三歲坐監第一節 林家衚衕的父老鄉親第三節 離婚潮中三歲坐監第四節 母子二人單獨生活第四章 我的嬰幼兒時期序言第五節 母子二人苦熬歲月第五節 母子二人苦熬歲月第二節 出生在貧苦家庭第五節 母子二人苦熬歲月第四節 母子二人單獨生活第二節 出生在貧苦家庭第八節 表兄的三次婚禮第四章 我的嬰幼兒時期序言第八節 表兄的三次婚禮
第六節 我與父親的關係第二節 出生在貧苦家庭第五節 母子二人苦熬歲月第三節 離婚潮中三歲坐監第一節 林家衚衕的父老鄉親第二節 出生在貧苦家庭第七節 住姥家第八節 表兄的三次婚禮第三節 離婚潮中三歲坐監第二節 出生在貧苦家庭第三節 離婚潮中三歲坐監第七節 住姥家第四節 母子二人單獨生活第七節 住姥家第四章 我的嬰幼兒時期序言第八節 表兄的三次婚禮第七節 住姥家第二節 出生在貧苦家庭第九節 看殺豬和吃炒豬血第一節 林家衚衕的父老鄉親第二節 出生在貧苦家庭第九節 看殺豬和吃炒豬血第四節 母子二人單獨生活第八節 表兄的三次婚禮第六節 我與父親的關係第三節 離婚潮中三歲坐監第四節 母子二人單獨生活第四章 我的嬰幼兒時期序言第四節 母子二人單獨生活第三節 離婚潮中三歲坐監第七節 住姥家第七節 住姥家第七節 住姥家第八節 表兄的三次婚禮第三節 離婚潮中三歲坐監第四節 母子二人單獨生活第九節 看殺豬和吃炒豬血第四節 母子二人單獨生活第七節 住姥家第九節 看殺豬和吃炒豬血第九節 看殺豬和吃炒豬血第二節 出生在貧苦家庭第一節 林家衚衕的父老鄉親第九節 看殺豬和吃炒豬血第四節 母子二人單獨生活第五節 母子二人苦熬歲月第七節 住姥家第四章 我的嬰幼兒時期序言第四節 母子二人單獨生活第一節 林家衚衕的父老鄉親第一節 林家衚衕的父老鄉親第四章 我的嬰幼兒時期序言第一節 林家衚衕的父老鄉親第一節 林家衚衕的父老鄉親第四章 我的嬰幼兒時期序言第九節 看殺豬和吃炒豬血第一節 林家衚衕的父老鄉親第六節 我與父親的關係第二節 出生在貧苦家庭第二節 出生在貧苦家庭第一節 林家衚衕的父老鄉親第一節 林家衚衕的父老鄉親第七節 住姥家第一節 林家衚衕的父老鄉親第四章 我的嬰幼兒時期序言第三節 離婚潮中三歲坐監第四章 我的嬰幼兒時期序言第九節 看殺豬和吃炒豬血第四章 我的嬰幼兒時期序言第七節 住姥家第二節 出生在貧苦家庭第六節 我與父親的關係第七節 住姥家第五節 母子二人苦熬歲月第四節 母子二人單獨生活第二節 出生在貧苦家庭第七節 住姥家第七節 住姥家第三節 離婚潮中三歲坐監第三節 離婚潮中三歲坐監第三節 離婚潮中三歲坐監第三節 離婚潮中三歲坐監第一節 林家衚衕的父老鄉親第三節 離婚潮中三歲坐監第四節 母子二人單獨生活第四章 我的嬰幼兒時期序言第五節 母子二人苦熬歲月第五節 母子二人苦熬歲月第二節 出生在貧苦家庭第五節 母子二人苦熬歲月第四節 母子二人單獨生活第二節 出生在貧苦家庭第八節 表兄的三次婚禮第四章 我的嬰幼兒時期序言第八節 表兄的三次婚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