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章 皇帝的那有何妨

bookmark

長安城的很多人都看到了這一次宣誓,可能多年以後這些宣誓過的學子再一次回來,他們會想起今天宣誓過的場面,長安城的人也會記得他們宣誓過。

集體力量與集體意識是什麼時候開始萌芽的,李承幹已想不起來了,大抵是從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開始嗎?還是應該說是奮六世之餘烈開始的?

春明門前的宣誓還在繼續,李承幹收起眼淚,走下了城牆。

父皇還在城牆上看着孩子,身邊就跟了兩個侍衛,李承幹又道:“餘下的事交給兵部與軍中諸多將領安排,若再有異議讓英公與朕談。”

“喏。”

李承幹沿着長安城的城牆走着,也不知道這麼做對不對,總歸是有了這個步驟,以後會怎麼樣誰又知道呢。

至少有人宣誓了,至少還有人看着他們宣誓了。

並沒有太多人注意到原本站在城牆上的皇帝已經離開了,其實皇帝來這裡的時候,也沒有多少人注意到,皇帝離開時也就無人關注了。

李承幹走到皇城中,聽到一聲呼喚。

“父皇!”

小鵲兒快步跑來,拉住父皇的手臂笑着道:“聽聞今天春明門很熱鬧?”

李承乾點着頭道:“是啊。”

她笑着道:“女兒與上官婉兒在學蜀繡。”

李承幹遲疑道:“是上官儀的那個孫女?”

“嗯。”小鵲兒道:“她比女兒小三歲。”

李承乾道:“以前就聽說蜀繡很難。”

小鵲兒嬉笑道:“這些天女兒早晨在北苑讀書,下午回宮裡與婉兒一起學蜀繡。”

李承幹頷首道:“也好。”

回到新殿內,馬周與于志寧早已等在了這裡,一堆卷宗放在桌上,這是今年蔥嶺大戰的封賞事宜。

兩人一起行禮。

于志寧道:“陛下,都準備好了。”

“嗯。”

李承幹當即坐下來與馬周共同處置吏部的事宜,小鵲兒十分懂事地坐在一旁,幫着給父皇倒茶,磨墨,整理卷宗。

李承幹看着名冊道:“裴炎與劉仁軌任職兵部侍郎是定下了嗎?”

馬周道:“吏部,兵部與中書省都有複議,複議也都通過了。”

“看來這兩人的能力在朝中有目共睹。”

于志寧頷首,“自金春秋來到長安之後,新羅與當年百濟舊地有過幾次叛亂,兵部與中書省都覺得希望派人去新羅平穩局勢,如今駐守新羅的將領劉伯英已是第三次告老了。”

李承幹擱下名冊,低聲道:“駐守新羅的官吏有空缺了?”

小鵲兒安靜地聽着,又給父皇的茶碗續上茶水。

馬周遞上另外一份卷宗,回稟道:“這是吏部,兵部,領軍衛三方交換過的想法。”

李承幹盯着卷宗上的一個名字,道:“黑齒常之?”

于志寧解釋道:“此人原是百濟人,投效之後便跟隨在裴行儉身邊。”

卷宗寫得很明白,這件事是幹慶十一年十月,劉伯英第三次遞交了告老的奏章,告老奏章到了兵部之後,兵部就交送了吏部之後,吏部打回了文書,要讓兵部再擇人選。

馬周既是吏部尚書,又是當今的中書令,他的權力接近相權,這一點與于志寧一樣。

馬周與于志寧一個管人,一個管賬。

“按照兵部的預想,劉仁軌主內,裴炎主外。”

于志寧言罷,馬周又補充道:“劉仁軌抓軍中內部,裴炎抓邊關都護府,先前與英公也是這般商議的。”

新殿內,李承幹依舊翻看着卷宗,沒有當即回話。

看陛下對眼前的安排,似乎還有疑慮,馬周繼續解釋着卷宗上的內容。

直到黃昏時分,馬周與于志寧這才走出承天門,而春明門的宣誓也纔剛結束。

夜裡,狄仁傑與李治,李慎,三人圍着火盆坐在一起。

夜裡的露水還有些重,狄仁傑披着外衣,喝着酒水道:“裴行儉掌左領軍,薛仁貴掌右領軍?”

李治頷首道:“朝野上下都在打聽,裴炎與劉仁軌任職兵部的事多半是不會錯的。”

狄仁傑拿起火盆邊烤好的餅,掰下來一塊放在口中吃着,又道:“看着某家做甚?”

李慎道:“懷英,此番你也立下軍功了吧。”

狄仁傑嘴裡嚼着餅道:“我有什麼功,多是給大軍在前面探路,當初安國一戰,還是劉仁軌帶着塞人騎兵前來馳援,化險爲夷,他的軍功才大。”

李治低聲道:“東海那邊多半會有安排。”

“當真?”

李治看着兩人低聲道:“金春秋父子來了長安之後,新羅各地出現了叛亂,皇兄與英公的意思多半是要一勞永逸了。”

李慎做了個抹脖子的動作,一臉嚴肅。

狄仁傑神色狐疑,吃餅吃得口乾了就喝下一口羊湯,又道收緊外衣坐着。

翌日,陽光剛從東面出現。

李治睡醒的時候,見到了狄仁傑正面朝東面,“懷英,你是怎麼了,總是愛看太陽。”

狄仁傑咧嘴笑道:“近來養成的習慣,很喜歡太陽東昇的場面。”

李慎端來一個木盤,將木盤放下又端出了三碗羊湯,道:“喝點湯餅,懷英!你一早還要當值。”

狄仁傑這才收回目光坐下來用早食。

之後,京兆府的官吏陸陸續續來了。

這個時辰,顏勤禮沒來,說明早朝依舊。

而這個時辰劉仁軌卻來了,那就是說朝中的任命沒有下來。

李治與李慎還留在京兆府,這些天兩兄弟都在京兆府混吃混喝,劉仁軌看在眼裡,早就想要彈劾了。

沒想到晉王與紀王反倒越來越有一種在京兆府理所當然的模樣,礙於兩人是當今陛下的宗室兄弟,劉仁軌只能一再忍讓。

也好在這兩兄弟只是蹭吃蹭喝,甚至紀王還能十分勤快地幫襯一二,劉仁軌暫時還沒將彈劾的奏章遞上去,寫是寫好了的。

其實晉王府是真的窮了,李治的銀錢都用在了發明上,用在了提高生產力的工匠上,就差把他的王府都給賣了。

“有消息了!”一個文吏快步跑來,道:“有消息了。”

李治頓時來了精神,問道:“是來旨意了?”

“正是,樑建方大將軍大破蔥嶺各部,在木鹿城一戰退敵,斬首九千餘級,虜三萬,俘生口十萬餘,繳獲牛馬雜畜又十萬,陛下……”

那文吏大口出着氣,又解釋道:“封雁門郡公。”

李治了然道:“郡公,還不至國公嗎?”

李慎嘴裡嚼着餅補充道:“自從父皇退位之後,皇兄就沒有封過國公了,再者說郡公已是皇兄自登基以來最高的封賞了。”

“沒說凌煙閣嗎?”

“回晉王,沒有說起。”

李慎又道:“每一個能夠上凌煙閣的人都是極其重要,說不定皇兄會讓李淳風道長與孫思邈道長上凌煙閣,至於樑建方恐怕還要再看幾年。”

“慎弟是如何得知的?”

“冬至那天的家宴上,父皇說過的。”

李治一拍腦門,懊惱道:“治與吳王兄喝酒醉了,竟沒有聽到,以後家宴萬不敢多飲了。”

接下來一道道的旨意被內侍帶到了朱雀門前。

正如先前所預料的,二十有餘的裴炎年紀輕輕就被任命爲兵部侍郎,同時被任爲侍郎的還有劉仁軌。

其次,裴行儉掌左領軍,薛仁貴掌右領軍。

張大安任長安京兆府府尹,狄仁傑任長安京兆府少尹。

蘇味道帶着行囊也剛回到長安城,就聽說了這件大事,陛下開始對蔥嶺戰事的將領們封賞了。

二十歲有餘的兵部侍郎,二十歲的京兆府少尹,無不體現了當今陛下用人只看才能不看出身,也不會講究所謂資歷。

這給了長安城內的衆多年輕人一個激勵,剛剛的熱鬧還沒過去,陛下的旨意還在繼續,天竺崇文館主事劉弘業任職洛陽崇文館主事,併兼領洛陽長史。

餘下的又是對諸多年輕官吏的任命,今年有很多的年輕人都得到了提拔,看來是吏部早有準備,會在今年提拔一大批的年輕人,而與此同時也有不少的老臣與老將軍離開了朝堂。

被提拔的年輕人中就有李義琰,李奉誡,李安期,趙仁本,崔玄暐,包括西域守備將軍白方與塞人王。

皇帝的賞賜不算太高,也不算很低,至少給了每個人該有的賞賜。

甚至,皇帝放出去的軍餉以及賞錢之多,讓褚遂良擔憂長安城要發生錢災了,也就是銅錢可能因皇帝的大規模賞賜,而貶值。

褚遂良心中擔心之餘,只能默默忍受,還能怎麼辦呢?

陛下的賞賜都是將士們應得的,褚遂良可不想在陛下與軍中之間鬧得兩頭不是人,只能想着下了早朝之後,自覺地讓人去調度,提前準備。

大唐依舊是大唐,只是這個大唐的變化越來越多了而已。

平靜的歲月隨着一天天地過去,關中的人口更多了,而人們也越來越忙碌了,這是顯而易見的。

在一些老人家看來,如今的關中人很忙,老人家都是武德與貞觀年間的老人,他們以前的生活是很愜意的,田間地頭忙碌完,有時候也會一整天都找不到事做,不是在生孩子,就是在吃糧食。

蘇味道在咸陽橋邊等到了姚崇。

支教回來的姚崇揹着行囊問道:“長安如何?”

“我與你說一件事。”

蘇味道對姚崇說了一種新的稅法,以前皇帝的對於田地的賦稅都是按照糧食來的,比如說一個村子人口凋零隻有十戶人家,可這個村子有一百頃田畝,爲了得到賦稅皇帝就會下旨,讓十餘人家交賦稅,所交的賦稅是一百頃地的賦稅。

十餘人家交了一百頃的賦稅,光是種地就能將人累死,不能種滿一百頃,於是就有了賦稅短缺,試想耕着耕不完的田地,卻要上交能力之外的賦稅,是何等壓力。

再之後賦稅就開始變化,到了之後皇帝開始按照人丁收取賦稅,不再以田畝收賦稅。

而現如今皇帝既不看田畝,也不看人丁了,而是看田畝的糧食價值,既將糧食的價值交給鄉民,按照鄉民們創造的價值來收繳賦稅,皇帝給了鄉民們耕種的自主,讓鄉民們自給自足創造價值。

而到了如今,只有田畝產生了價值,朝中才會收繳賦稅。

哪怕你家田畝所種的糧食,都是自家人消耗,不去經過買賣,不賣個價錢,糧食沒有拿出去做交換,朝中也不會收取賦稅。

換言之,朝中與各縣不再去管鄉民們的口糧了,沒有大包大攬,沒有一個鍋裡吃飯的事了,而是各家落實各家。

蘇味道與姚崇說了這件事,他揮袖道:“你看看如今的關中局面。”

姚崇道:“你說的很多,我只明白了一個道理。”

“願聞其詳。”

姚崇道:“皇帝想要的是勤勞的子民。”

“嗯。”

“因而皇帝將許多好處都分給了勤勞的子民們,包括你所言之賦稅,皇帝希望勤勞的人越來越多,賦稅也就越多。”

蘇味道擡首看向了遠處的長安城,“如今的陛下當真是目光長遠,沒有多年來的步步爲營,走不到如今這個局面。”

姚崇又覺得這本就是如今陛下最擅長的事,蘇味道不該這麼驚訝的。

今年,姚崇與蘇味道回到長安城一來是述職,二來是拿一些新的書籍,準備來年的科舉。

幹慶十二年,六月,蔥嶺大戰結束的半年後,又傳來了遠征軍大勝的消息,一個叫王孝傑的將領在大食地界內,攻城略地,幾次三番地大勝。

李承幹坐在昆明池邊,將這個捷報交給了一旁的父皇,父皇的座下依舊有五個內侍提着魚竿,在池邊正襟危坐。

“這個王孝傑是什麼人物?”

“一個崇文館的學子,入軍之後派去了天竺,立功之後要遠征。”

“遠征?”李世民帶着希冀的目光,問道:“這是打到哪兒了?”

“王孝傑說是要去活捉大食的阿里才肯回來。”李承乾笑着道:“英公說大唐將領當如此,可樑建方他們說大食地界廣袤,談何容易,走得太遠又怕他回不來,朕向來很寬容,他若不回來在外成家,或者建立個小國,只要是唐人的國,朕遙封他一個郡公王侯又何妨。”

第118章 不缺添亂的人第120章 孤的大事業223.第223章 軍中密奏426.第426章 比二郎更有野心的皇帝第112章 小氣的父皇第541章 一樣很重要的人492.第492章 官吏成羣399.第399章 誰更聖明第30章 天賦異稟的弟弟妹妹509.第509章 心有慶幸第26章 孤想在沙漠種水稻79.第79章 家宴第121章 負重鍛鍊240.第240章 老師的一貫作風第122章 這關中遠遠不夠第116章 用心險惡437.第437章 天竺的厚禮337.第337章 “奇觀”第22章 愛罵聖人的太子377.第377章 舊人老臣第100章 終究成了父皇的功績第23章 太子游長安第170章 多錢善賈258.第258章 生不逢時的人284.第284章 關中雷雨第515章 似是而非的遺蹟111.第111章 喜悅與橫掃西域第96章 以前的事第40章 東宮的錢袋子第66章 大將軍教導第320章 歸來的皇帝第562章 人生的意外475.第475章 集權皇帝的文治第57章 善終的老臣第90章 天大的誤會第516章 劉仁軌的秩序251.第251章 戰爭陰雲252.第252章 范陽案422.第422章 你們不懂唐人504.第504章 朕高估了他的人品496.第496章 堅定的追隨者263.第263章 他的事業第23章 太子游長安第328章 除了人只有人第85章 兵馬未動481.第481章 山下骨第77章 立冬宴席第529章 太子師之爭214.第214章 大旱大澇第131章 折衝府384.第384章 貞觀的從前422.第422章 你們不懂唐人第563章 固執的突厥將軍第69章 活該一輩子太子?第564章 老君山傳說511.第511章 戰爭從未離開第89章 哪來的怪脾氣191.第191章 查到底396.第396章 朕的老叔叔們第567章 朕就再多活兩年400.第400章 皇宮歡慶507.第507章 魏王往事272.第272章 休沐?休沐?第84章 戰書350.第350章 無地自容476.第476章 漫長的人生407.第407章 愛抓蟲的皇帝356.第356章 皇后的家書223.第223章 軍中密奏第527章 了不起的大唐安西軍111.第111章 喜悅與橫掃西域223.第223章 軍中密奏第516章 劉仁軌的秩序444.第444章 騎牛的大軍466.第466章 連反賊都算不上第93章 苦惱的舅舅378.第378章 豪情萬丈的時代428.第428章 長孫無忌的半生278.第278章 太子很高興第152章 東宮舊人第112章 小氣的父皇第517章 大宛第47章 伏允的下場300.第300章 明達與渾天儀第71章 最划算的買賣476.第476章 漫長的人生1.第1章 太子殿下第61章 迎接陛下225.第225章 天賦異稟293.第293章 治的建議第83章 頡利的近況393.第393章 松贊干布424.第424章 重逢253.第253章 吐蕃使者又來了331.第331章 趙國公的憂愁277.第277章 京兆府無所畏懼374.第374章 泰山腳下第117章 善意的話386.第386章 新年355.第355章 冬至家宴
第118章 不缺添亂的人第120章 孤的大事業223.第223章 軍中密奏426.第426章 比二郎更有野心的皇帝第112章 小氣的父皇第541章 一樣很重要的人492.第492章 官吏成羣399.第399章 誰更聖明第30章 天賦異稟的弟弟妹妹509.第509章 心有慶幸第26章 孤想在沙漠種水稻79.第79章 家宴第121章 負重鍛鍊240.第240章 老師的一貫作風第122章 這關中遠遠不夠第116章 用心險惡437.第437章 天竺的厚禮337.第337章 “奇觀”第22章 愛罵聖人的太子377.第377章 舊人老臣第100章 終究成了父皇的功績第23章 太子游長安第170章 多錢善賈258.第258章 生不逢時的人284.第284章 關中雷雨第515章 似是而非的遺蹟111.第111章 喜悅與橫掃西域第96章 以前的事第40章 東宮的錢袋子第66章 大將軍教導第320章 歸來的皇帝第562章 人生的意外475.第475章 集權皇帝的文治第57章 善終的老臣第90章 天大的誤會第516章 劉仁軌的秩序251.第251章 戰爭陰雲252.第252章 范陽案422.第422章 你們不懂唐人504.第504章 朕高估了他的人品496.第496章 堅定的追隨者263.第263章 他的事業第23章 太子游長安第328章 除了人只有人第85章 兵馬未動481.第481章 山下骨第77章 立冬宴席第529章 太子師之爭214.第214章 大旱大澇第131章 折衝府384.第384章 貞觀的從前422.第422章 你們不懂唐人第563章 固執的突厥將軍第69章 活該一輩子太子?第564章 老君山傳說511.第511章 戰爭從未離開第89章 哪來的怪脾氣191.第191章 查到底396.第396章 朕的老叔叔們第567章 朕就再多活兩年400.第400章 皇宮歡慶507.第507章 魏王往事272.第272章 休沐?休沐?第84章 戰書350.第350章 無地自容476.第476章 漫長的人生407.第407章 愛抓蟲的皇帝356.第356章 皇后的家書223.第223章 軍中密奏第527章 了不起的大唐安西軍111.第111章 喜悅與橫掃西域223.第223章 軍中密奏第516章 劉仁軌的秩序444.第444章 騎牛的大軍466.第466章 連反賊都算不上第93章 苦惱的舅舅378.第378章 豪情萬丈的時代428.第428章 長孫無忌的半生278.第278章 太子很高興第152章 東宮舊人第112章 小氣的父皇第517章 大宛第47章 伏允的下場300.第300章 明達與渾天儀第71章 最划算的買賣476.第476章 漫長的人生1.第1章 太子殿下第61章 迎接陛下225.第225章 天賦異稟293.第293章 治的建議第83章 頡利的近況393.第393章 松贊干布424.第424章 重逢253.第253章 吐蕃使者又來了331.第331章 趙國公的憂愁277.第277章 京兆府無所畏懼374.第374章 泰山腳下第117章 善意的話386.第386章 新年355.第355章 冬至家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