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9.第509章 心有慶幸

bookmark

一場倒春寒,並沒有澆滅人們過上元節的熱情,臨近夜裡的時候,今天依舊是解除宵禁的上元慶賀夜,連着三天的慶賀,已到了最後一天。

前兩天因括地誌的事人們依舊在議論紛紛,尤其是皇帝要招募文人編撰書籍一事,更值得讓人們猜測這位皇帝到底想要做什麼。

皇帝要做的事有很多,而且如今的人手,遠遠不能滿足當今皇帝的所需。

有人聲稱看過吏部的官冊,並且正在高聲討論,現在長安城有大大小小的文官五千餘人,其中三省六部的官吏且不說,九寺十二監的官吏都有上百人,今年京兆府與長安城四館也增設了不少人。

爲了緩解人手不足的問題,皇帝一直在增設官邸,增設官吏,就連各縣官吏尤其是關中五個大縣,其官吏人數有百餘人。

王九思走在朱雀大街聽着周遭的議論,有人的看法是積極的,覺得現在的皇帝一心爲社稷,還很勤政。

當然,也有人是悲觀的看法,覺得現在的皇帝爲了一時的利益盲目擴充人手,一旦事都辦完了,這麼多的官吏冗餘又該如何處置?

周遭的聲音入耳,王九思擡頭深吸一口氣,又緩緩吐出,前途是未知的,心中迷茫又不知該高興還是該忐忑,皇帝還是記得他這位微末小官的,心裡應該高興?

就要走到自己的住處,聽着自己的腳步踩在淺淺的積水上的聲音,又擡頭看到裴炎的屋子至今屋門緊閉,而且窗戶也關着,已有很長一段時日沒有見到他了。

長安城內坊民們還在慶賀着上元節,過了今夜長安城就要恢復宵禁了。

皇城內,承天門,今天沒有臣子在皇城中,在皇城中的都是皇帝的親眷,一盞盞花燈點亮了這裡,讓原本沉重又黑暗的皇城多了點點火光,在這裡還有一羣孩子的玩鬧聲。

李承干與杜荷走到一旁,回頭看了看正在玩鬧的孩子們,回首對他言道:“他們都說朕是一個善於用錢的皇帝,朕一直在將錢出去,沒想到你也一直在撒錢。”

杜荷道:“臣所行之事微不足道。”

現在的杜荷繼承了杜如晦的爵位,又是杜家真正意義的掌權家主,至於杜構……杜構一家得到了足夠多的好處之後,就被分離出了杜家,從此兩家各過各的。

杜構與杜荷的兄弟之情本就已疏離,當兄弟之間幾乎撕破臉之後,李麗質代替杜荷開始劃分杜家的家業。

現在杜構一家已離開了關中,就如杜荷所言,杜家那些財富的確對皇帝家來說不算什麼,從一開始就是如此,直到如今。

李承乾道:“也不知是不是年少時的舊病,近來張文仲他們……就是太醫署的那些醫官說朕總是內火太大。”

杜荷行禮道:“陛下自小就如此。”

“是啊。”

這小時候的事倒也難爲杜荷還記得,當年的東宮太子成了現在的皇帝,而當年易上火的毛病,從小陪伴至今。

李承乾道:“誰身上沒有一兩個頑疾,你呢?近來身體如何?”

“臣一切都好,只是近來眼神疲憊,時而模糊。”

“皇兄,茶好了。”

李承幹從東陽手中拿過兩碗茶,遞給了杜荷一碗。

杜荷雙手接過茶碗道:“謝陛下。”

東陽又回到了孩子們身邊。

李承幹看着遠處隨風還在飄動的花燈道:“這是茉莉花茶,茉莉花是波斯的貴族帶來的。”

杜荷嚐了一口,品着花茶的味道。

李承乾道:“聽大食說這茉莉花原是從大食而來,後來朕才知道原來在大食還有許多我們唐人不知道的好東西,正如茉莉花,朕也希望它能夠成爲中原的作物。”

杜荷再一次行禮。

直到父皇與母后來到城門前,孩子們又圍在了一起,李世民笑呵呵看着一羣孫子孫女,面帶笑意。

“皇兄。”

李承幹正看着父皇與母后,就見到了麗質,道:“父皇時常與朕抱怨,說是東陽與臨川一直不願意出嫁。”

李麗質雙手揹負,站在一旁,一臉地笑意道:“東陽與臨川都是有大志向的,她們有理想。”

其實東宮的弟弟妹妹都有理想。

近來臨川正在幫扶各縣整理市稅,各縣的市稅能夠規整有她不小的功勞。

唐人依舊是用銅錢的,因銅錢中真的有銅,以前也不是沒有考慮過用金子與銀餅來做錨定,可後來又放棄了這個不成形的想法。

關中的作坊業興起,可大唐所用的經濟規律依舊是古典的,圍繞黃河與長江兩岸的生命線,形成了中原大河大江的文明,造就了古典農業的繁盛。

因此,這個大唐的底色依舊是農業,依舊是糧食,這是絕對不能拋棄國之根本,社稷的底線。

李承幹想起當年岑老的屢屢告誡,在岑文本告老之際,他還在進諫農事與糧食纔是國本。

因此,只要糧食的底線還在,只要大唐的土地上還種着糧食,以糧食爲基底的大唐民生就不會輕易崩塌,糧食就是大唐在一次次風雨飄搖中,保持屹立且不倒塌的最佳依仗,也是大唐強大的抗打擊防禦。

這個大唐的經濟底色依舊是農業,唐人的生活規律依舊以糧食爲主。

現在,再回想當年岑老幾次進諫的話語,“望陛下依舊是以農爲國本,萬不可動搖。”

舅舅在離開朝堂之前,他陪着新帝,走完了從貞觀到幹慶階段。

而在岑文本離開朝堂之前,再一次將大唐的未來路線給扶正了。

父皇是一個很有個人魅力的皇帝,因此在父皇手中有很多忠心的能臣,房相,鄭公,舅舅與岑文本在貞觀一朝給大唐打好了足夠穩固的基礎。

直到現在,李承幹還能感受到這個“地基”的穩固,深感萬分慶幸。

於公於私,哪怕是家業,或許人們都想要給子子孫孫留下一個揮霍不盡的家業吧。

或許,現在的岑文本還在家中頤養天年,在這位老人家身邊還有子孫相伴。

李承幹拿着茶碗,擡頭看着星空,無聲敬茶。

一夜的歡慶過去,長安城又過去一夜,直到天快亮的時辰,還有人走在朱雀大街,回到家中休息。

寧靜的朱雀大街,還沒有太多的行人,就有內侍在朱雀門前張貼了佈告。

睡眼惺忪的守衛提了提神,他清醒了片刻,纔看清新張貼的佈告,佈告所寫是今年開朝事宜,陛下將今年的大朝會定在了上元歡慶之後的第三天。

阿史那社爾常年出征在外,他每每回來的時候,就會給皇帝進獻奇珍。

上一次進獻的是一種十分漂亮的貝殼,聽說是在北海得到的,這一次進獻的是一整張熊皮。

李承幹接過熊皮,道:“賜茶。”

阿史那社爾行禮道:“謝陛下賜。”

李承幹又坐下來,道:“這是茉莉花茶,茉莉花是一種花卉,波斯貴族進獻的,倒是個好東西。”

“原來陛下近來喜喝此茶。”

“也不是朕有多喜歡,只是圖個新鮮而已。”

阿史那社爾重重點頭,有些懊惱道:“可惜北面沒有茶樹,也沒有這麼多花。”

“無妨,此番回來你就在長安多留幾年吧。”

“謝陛下。”

新殿內,君臣兩人還在說着話。

又有內侍腳步匆匆來報,李承幹頷首道:“安排人手,照看好父皇。”

“喏。”

“陛下,是出了何事?”阿史那社爾關切問道。

“是父皇在長安城走動,朕讓人暗中照看着。”李承幹又笑着道:“你繼續說你在北面的遭遇。”

“喏。”

今年,阿史那社爾帶着他的族人又一次向北面發起了遠征,只不過這一次人手不夠,就帶了不少回鶻人。

在他的講述中,李承幹大致推測着,阿史那社爾應該是殺到了貝加爾湖的北面,若不是因嚴寒只好退回來,他現在應該在更北方。

有些傳說,阿史那社爾也是聽說的,說是在北面還有人。

大致上,李承幹推斷着現在的時間節點,現在應該是北方的人口遷徙時期,而這一次人口遷徙很有可能會在北面出現一種新的人羣,而這種人羣與這高盧人或者北面的人有着些許聯繫。

但這都與現在的大唐相距太遠,在人類的遷徙活動中,總是免不了戰爭與殺戮。

而大唐的擴張又何嘗不是在參與到這次大遷徙當中呢?

李承幹喝着茶水安靜的聽着,時而面帶笑意。

直到午時,阿史那社爾與皇帝用了午膳之後才離開,送別了這位突厥可汗,李承幹這纔回到殿內。

楊內侍道:“陛下,是要將他留在長安嗎?”

李承幹拿起一份奏章,也沒有擡頭而是一邊看着道:“留着吧。”

“陛下仁慈,是擔心這位突厥可汗死在外面?”

李承幹正色點頭道:“當真朕答應過他,將來他死後與頡利合葬,就算是要死,朕也會讓他死在長安城,而後與頡利一起安葬。”

楊內侍微笑地退到一旁。

陛下向來是言出必行,當年的約定過去二十餘年了,至今還記得。

再回想起來,當年那個意氣風發的阿史那社爾,如今已成了一個白髮蒼蒼的老可汗,他也不能再爲陛下遠征了,往後會在長安城度過餘生,還會有下一個突厥可汗爲陛下遠征,而這個人正是李思摩的兒子,如今就在突厥,爲大唐戍守陰山。

早在去年秋季,陛下與英公就說起過此事,阿史那社爾雖驍勇,可他畢竟年邁了,拿下了靺鞨之後,他的身體就每況愈下,再讓他北征,他多半就會死在外面。

從去年開始,陛下與英公就定了下一個北征的人選。

大唐還是要繼續北征的,下一代人會順着阿史那社爾的腳步,一路朝着北面而去。

大唐不能就此停下開拓的腳步,皇帝希望大唐不論在何時何年,在外面永遠有這麼一兩支在外開拓的兵馬,哪怕這支兵馬的人數並不多,這支兵馬可以是唐人,也可以是突厥人,回鶻人,或者是西域人組成。

李承幹寫下一道政令,免除突厥未來三年所有市稅,並且賜阿史那社爾諸部棉布,鐵,鹽與金銀,隨阿史那社爾出征的突厥壯年男子一律給予唐軍相等的錢餉。

當李世民逛了長安城一天,正要回去又見到了承幹下達的政令。

相比於貞觀一朝的大方,李世民總覺得這個兒子確實小氣了,問道:“輔機,你覺得如何?”

長孫無忌道:“至少給賞賜了。”

李孝恭嘴裡嚼着棗道:“要是放在以前,現在的突厥早就多好幾個大將軍了。”

李世民再一次對這個兒子的人品保持觀望的態度,身爲皇帝承幹是嚴苛的,但在某些事上,他又不是這麼大方。

“觀音婢常說,承幹也有他的難處。”

“臣也離開朝堂了,如今陛下能夠自立,能自理朝政,臣甚是欣慰。”

李孝恭道:“長孫狐狸成了老狐狸,本就與你無關的事,你何必摘得這麼着急?”

長孫無忌正色道:“河間郡王以爲,陛下如今的政令如何?”

李孝恭道:“很好,很對某家的胃口。”

李世民看了看左右兩個老傢伙,搖頭嘆息加快了腳步離開長安城。

崇文館內,還有學子正在齊聲念着鄭公的話語,中元節一過這裡就開始講學了。

而在崇文館的後院,蘇亶與幾個父子一臉愁容,正在籌謀着有關書籍編撰的事。

幾個官吏從崇文館領了文書之後,便前往京兆府。

從朱雀大街一路走到京兆府,京兆府內,顏勤禮正在與幾個關中縣令爭論着今年的賦稅。

剛上任京兆府尹第二年的顏勤禮,正將賬目重重拍在桌上。

嚇得幾個縣令一個哆嗦。

顏勤禮伸手戳着賬目上的數字道:“今年開朝之前,市稅收繳不齊,你們就等吏部處置吧。”

“顏府尹,那些人他……”

Www ▪tt kan ▪C ○ “夠了,老夫不管這其中有什麼緣由。”顏勤禮揮袖道:“老夫告訴你們,他們開設作坊敢不交市稅,京兆府自會去拿人。”

第148章 玄奘的來信第54章 臣來告老第101章 東宮爭吵第528章 人類的史觀第104章 夕死可矣363.第363章 文翰四賢第58章 重情重義,英雄好漢111.第111章 喜悅與橫掃西域473.第473章 富貴與家第159章 父子春遊505.第505章 誰言微不足道第325章 佳節379.第379章 歸長安507.第507章 魏王往事413.第413章 他們奔向長安437.第437章 天竺的厚禮506.第506章 走入長安城第100章 終究成了父皇的功績第46章 秋獵前的一致意見第129章 李靖大將軍284.第284章 關中雷雨第98章 奉命放假375.第375章 登泰山第81章 喜歡建房子的皇帝300.第300章 明達與渾天儀第38章 想要集權的父皇338.第338章 文景與現在251.第251章 戰爭陰雲第9章 播種新的學說第92章 兄弟三人422.第422章 你們不懂唐人216.第216章 期盼與未來488.第488章 陳子昂389.第389章 玄奘歸來第163章 杖責第168章 一夜440.第440章 才俊與老將軍第121章 負重鍛鍊441.第441章 塞人第154章 陳年舊事第3章 太子講故事第75章 底層工作的重要性245.第245章 皮紙老子祭典477.第477章 高祖皇帝第136章 各有苦惱的兄弟姐妹第52章 爺孫倆第130章 請你道歉472.第472章 不好的風氣第91章 及冠賀禮335.第335章 新年的正月478.第478章 臣慚愧第129章 李靖大將軍第7章 皇家僅有的溫情236.第236章 爲太子效死第565章 皇帝下揚州373.第373章 我要當太子505.第505章 誰言微不足道243.第243章 雪後186.第186章 杜正倫261.第261章 看第一場秋雨398.第398章 君臣坦誠371.第371章 虎牢關第11章 圖表296.第296章 不參與朝爭第550章 每年的大雪426.第426章 比二郎更有野心的皇帝222.第222章 給太子的封賜第566章 太子的團隊189.第189章 聰明的人500.第500章 爲期百年384.第384章 貞觀的從前178.第178章 開設規劃第123章 害了自己的祿東贊493.第493章 李孟嘗204.第204章 太子的產業第127章 遊園445.第445章 揚威蔥嶺395.第395章 天可汗與贊普第553章 只需成功一次240.第240章 老師的一貫作風360.第360章 歸心229.第229章 皇帝家的家事286.第286章 轉變第63章 小事上犯糊塗第533章 冬至大壽第159章 父子春遊475.第475章 集權皇帝的文治第110章 涇陽的葡萄第98章 奉命放假第26章 孤想在沙漠種水稻第15章 你猜我猜?第44章 到底是少年太子182.第182章 膽識與氣魄第143章 忠直的臣子第123章 害了自己的祿東贊296.第296章 不參與朝爭380.第380章 鄭公交代261.第261章 看第一場秋雨210.第210章 長安大雨第131章 折衝府
第148章 玄奘的來信第54章 臣來告老第101章 東宮爭吵第528章 人類的史觀第104章 夕死可矣363.第363章 文翰四賢第58章 重情重義,英雄好漢111.第111章 喜悅與橫掃西域473.第473章 富貴與家第159章 父子春遊505.第505章 誰言微不足道第325章 佳節379.第379章 歸長安507.第507章 魏王往事413.第413章 他們奔向長安437.第437章 天竺的厚禮506.第506章 走入長安城第100章 終究成了父皇的功績第46章 秋獵前的一致意見第129章 李靖大將軍284.第284章 關中雷雨第98章 奉命放假375.第375章 登泰山第81章 喜歡建房子的皇帝300.第300章 明達與渾天儀第38章 想要集權的父皇338.第338章 文景與現在251.第251章 戰爭陰雲第9章 播種新的學說第92章 兄弟三人422.第422章 你們不懂唐人216.第216章 期盼與未來488.第488章 陳子昂389.第389章 玄奘歸來第163章 杖責第168章 一夜440.第440章 才俊與老將軍第121章 負重鍛鍊441.第441章 塞人第154章 陳年舊事第3章 太子講故事第75章 底層工作的重要性245.第245章 皮紙老子祭典477.第477章 高祖皇帝第136章 各有苦惱的兄弟姐妹第52章 爺孫倆第130章 請你道歉472.第472章 不好的風氣第91章 及冠賀禮335.第335章 新年的正月478.第478章 臣慚愧第129章 李靖大將軍第7章 皇家僅有的溫情236.第236章 爲太子效死第565章 皇帝下揚州373.第373章 我要當太子505.第505章 誰言微不足道243.第243章 雪後186.第186章 杜正倫261.第261章 看第一場秋雨398.第398章 君臣坦誠371.第371章 虎牢關第11章 圖表296.第296章 不參與朝爭第550章 每年的大雪426.第426章 比二郎更有野心的皇帝222.第222章 給太子的封賜第566章 太子的團隊189.第189章 聰明的人500.第500章 爲期百年384.第384章 貞觀的從前178.第178章 開設規劃第123章 害了自己的祿東贊493.第493章 李孟嘗204.第204章 太子的產業第127章 遊園445.第445章 揚威蔥嶺395.第395章 天可汗與贊普第553章 只需成功一次240.第240章 老師的一貫作風360.第360章 歸心229.第229章 皇帝家的家事286.第286章 轉變第63章 小事上犯糊塗第533章 冬至大壽第159章 父子春遊475.第475章 集權皇帝的文治第110章 涇陽的葡萄第98章 奉命放假第26章 孤想在沙漠種水稻第15章 你猜我猜?第44章 到底是少年太子182.第182章 膽識與氣魄第143章 忠直的臣子第123章 害了自己的祿東贊296.第296章 不參與朝爭380.第380章 鄭公交代261.第261章 看第一場秋雨210.第210章 長安大雨第131章 折衝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