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發大水了,沖斷了電線杆,這段時間一直停電。本來也想在紙上寫的,然後用電腦打出來就成,但是沒有敲擊鍵盤的快感,就跟便秘一樣一個字也拉不出來,所以……
————————————
我沉默了一會兒,劉整的決定無疑是正確的。照此情形發展下去,城破只是時間的問題,雖然城內還有數萬生力軍,但城牆之上的決戰並不是數量多便能解決問題的。所謂狹道相逢勇者勝,城牆無疑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狹道。以族外軍軍士的素質,再加上他們人人心中對蒙軍的恐懼,將他們派上城頭便只會添亂,只會加速城破的時間。不過倘若用這些族外軍在城內組織另一道防線,卻至少可以阻擋蒙軍幾天。
只不過,難道當真要我舍下這些爲我拼命的水師軍士?不,決不!我望了望那些依然在城頭與怯薛軍奮力拼殺的水師軍士,斷然搖頭拒絕了劉整的好意。逃跑的理由可以有千百個,但是堅守的理由卻只有一個,那就是軍人的榮譽。
我曾堅令外城的軍士不能做逃兵,爲此我甚至還不惜讓他們付出了生命,如今自己又豈能獨善其身?而且更重要的是,倘若我如此做,將來又該如何去面對軍士看我的眼光。
“置使大人但可自去。”見此張猛不由在旁勸說道:“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置使大人乃魚城甚至是西川之靈魂,又豈有在前線與敵一決生死之理,請……”
“張統領不必多言。”我搖頭苦笑一聲道:“倘若內城失守,即便是我等能多撐幾日又當如何?還不如在此與韃子一拼生死。傳我軍令……”
隨後我對城頭上的軍士大聲吼道:“所有軍士不得後退一步,誓與內城共存亡。”
“喝……”正在城頭上爭戰着地水師軍士,以一聲大喝對我的命令做出了迴應。
以大宋的作戰習慣,大多主將都是躲在後方遙控前線的戰局。甚至躲藏在另一個城池裡指揮的事也是屢見不鮮。賈似道就曾在鄂州遙控着漢水的戰事,讓數十萬宋軍不明不白地落入了蒙人之手。如今那些水師軍士見身爲置制使的我。不但與他們站在同一個陣線上,而且還豪氣萬丈地要與他們同生共死,立時便有如打了一劑強心針般地士氣大振,狂吼着舉起刀槍奮力往攻上城頭地蒙軍反撲而去。
槍尖斷了,不要緊,殘存的槍頭還可以砸向韃子地腦袋,槍桿還可以勒住敵人的脖子。腰刀折了。沒關係,手指還可以扣進韃子的眼睛,牙齒還可以咬住敵人的耳朵。
鮮血四濺,碎肉橫飛,過不了多久,在怯薛軍攻城雲梯前那不過幾步長寬的地方,儼然已堆成了一座屍山,雙方軍士都歇斯底里地嚎叫着。踏着屍體往對方的猛衝。這些屍體有敵人的,當然也有自己人地,而當這些屍體太多以至於城牆已不夠空間容下它們時,新增的屍體便不住地往城牆下掉。
所有的人都瘋狂起來,無論是怯薛軍的還是龍衛水師的軍士,人人都被這血腥的場面刺激的雙眼通紅。濃眉倒豎。吼叫已經變成一種低沉而嘶啞的噪聲,因爲他們地喉嚨也與身上的傷口一樣,正開裂着往外流血。撕殺已變得麻木且盲目,只要是站在對面的人,他們便會毫不猶豫地手起刀落。我已看到好幾個軍士,有怯薛軍,也有龍衛水師,他們就這樣不明不白地死在了戰友的刀下。
一陣風可以會吹滅一根蠟燭,卻可以讓一堆火燒得更旺,很顯然眼前這兩隻正在對決的部隊。都不是弱不禁風的蠟燭。戰場在這時已經得到了另一種昇華。沒有恐懼,沒有仇恨。甚至,也是沒有指揮地。在這裡只有優勝劣汰,只有適者生存,就像是兩隻瀕臨死亡的狼羣,在競爭着僅存的一點食物。
“邦”此時一聲不一樣的聲響震顫了我的耳膜,順着聲音望去,卻是一支巨大的鐵羽箭射在了雲梯的側面,其箭簇早已射穿了蒙在其外的牛皮,深深地陷入了雲梯的木質裡,巨大的鐵羽勿自在空中亂顫不已。
三弓牀弩!在龍衛水師裡對各種弓弩地熟悉,讓我很快就回憶起了此牀弩地各種特性。三弓牀弩又稱八牛弩,因其上聯裝了三張大弓,以三弓合力發射箭矢而得名。其箭矢“木幹鐵翎”狀如標槍,三片鐵翎有若三把利劍,是以世人又將其稱爲“一槍三劍”。此弩爲當世射程最遠的一種遠程武器,其射程有地甚至已超過了四百步。但由於此弩殺傷力比不上拋石車(石彈可以彈跳或是迸裂殺傷敵人,而此弩卻最多便是將兩、三個敵人釘在地上),是以其大多是用於阻滯敵騎衝鋒的速度(巨大的鐵羽箭可以將整匹馬牢牢地釘在地上)。
用其對付雲梯?我不由苦笑一聲,正如我看到的一樣,那支造價昂貴的鐵羽箭只不過是在雲梯上樹起了一根“小旗杆”而已,看來在這戰場上,清醒着的好像只有我了。
不對!隨後我很快就想到,既然能夠在雲梯上豎起一根“小旗杆”,那是不是也就意味着……一個突如其來的想法讓我不由欣喜若狂。
“傳令下去……”還不等我說完,卻發現身旁早已沒有傳令兵的影子了。再看那張猛,卻仍在不遠處頻頻放箭。
“張猛,張統領。”不知推開了多少名軍士,好不容易纔擠到了張猛的旁邊。
“啊,置使大人?”張猛顯然也已殺紅了眼,他微怔了一下才反應過來,側過頭疑惑地望着我:“不知大人有何吩咐?”
“張統領可有把握以三弓牀弩射中那雲梯。”我迫不及待地問道。
“三弓牀弩?”聞言張猛不由更加疑惑:“以三弓牀弩射中那雲梯自然不是難事,只不過……”
“能射中便可!”我打斷了張猛的話,心急火撩地下令道:“立時喚上一百人,隨我至牀弩處待命。”
[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