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邯鄲郭鴻

“臣元紀參見陛下。”

“臣郭鴻參見陛下。”

李瑁在大帳中坐定,侍衛便領着元紀和郭鴻二人入內,兩人方一進帳便俯身拜道。

李瑁擡了擡手,示意兩人起身,而後看着郭鴻問道:“郭卿家是故郭少保的長子?”

郭鴻聽得李瑁發問,忙躬身回道:“家父正是故太子少保元振公”

李瑁聽了郭鴻的話,點了點頭,感嘆道:“郭少保乃前朝良將,三朝元老,朕年少時便曾聽聞代國公在西北的功績,心嚮往之,無奈朕晚生了幾年,未能識荊。”

郭元振歿於先天二年,而那時李瑁之母武惠妃尚未入宮,自然也就沒有李瑁,故而李瑁有此一說。

郭元振雖爲前朝大將,但末年曾開罪過李隆基,慘遭流放,後來雖被赦免,重新得用,但依舊鬱鬱而終。

李瑁所言真假郭鴻自然不知,但李瑁的態度卻是很清楚了,他用來敲門的一萬石糧草起了作用。

“家父之功,不意陛下竟還記得。”郭鴻激動地拜道。

李瑁笑道:“郭少保乃國之幹臣,其功朕自然不會忘。不過說來郭卿家倒也有乃父之風,如此時候正是河北人患,糧草難濟之時,郭卿家的一萬石糧草可謂雪中送炭了呀,朕代河北百姓謝過了。”

郭鴻聽得李瑁誇獎,忙謙虛道:“臣乃大唐子民,河北百姓有難,臣自當出一份力,豈能當得陛下一個謝字,陛下實在是折煞臣了。”

李瑁聽了郭鴻的話,若有所指地嘆道:“唉,郭卿家真乃我大唐忠良,若是人人能有郭卿家這般通曉大體,朕真不知能省多少心力。”

郭鴻聽到李瑁的話,眼中一絲亮光,李瑁的話似乎別有他意,於是問道:“陛下的意思是?”

李瑁回道:“河北百姓遭難,朕爲救百姓,派人前往各河北豪紳世家處借糧,然大多人卻不理解朕的用心,朕爲此很是頭疼。”

李瑁口中所說之人是誰,郭鴻很是清楚,而郭鴻此次也正是衝着此人來的,這一點想必元紀之前是同李瑁提過的,而此人正是與郭氏同處邯鄲的斥丘戴氏。

戴氏亦是邯鄲世家,而且比起郭氏絲毫不下。

斥丘戴氏乃邯鄲,甚至整個河北第一等世家,起於西漢時戴德和戴聖叔侄倆人。戴德、戴聖人稱大小戴,四書五經之一的《禮》便是重經這叔侄二人之手傳下,而後發揚光大,所以說戴氏可謂淵源極深,在邯鄲也頗有實力,號“注禮名家,傳承千年。

然一山不容二虎,郭氏出自館陶,而戴氏出自斥丘,兩地相去極近,故而兩家時常生些事端,族人也總是很不對付,近年來因爲邯鄲世家魁首的位置更是鬧得歡地很。

邯鄲世家之但凡提起,衆人言及多言郭氏,但因爲早年郭元振被流放之事,郭氏名望受損,戴氏正彼消己長,今年來聲名大振,隱隱有些要取代郭氏的意思,這叫郭鴻很是不安,故而一直思索良機反擊,而此次李瑁徵糧,便被郭鴻嗅到了機會的味道。

李瑁遣人至地方徵糧,戴氏曾起頭邯鄲世家門閥抗拒,爲邯鄲甚至整個魏州的徵糧之事帶來阻力,自然也惹得李瑁很是不快。

此次戴氏領頭抗拒徵糧之事李瑁若是輕易作罷,那戴氏勢必藉此事聲勢大漲,一舉蓋過郭氏,一躍成爲邯鄲世家之首,這自然也不是李瑁願意看到的。

而郭鴻此次託元紀牽頭,攜糧草拜見李瑁,便也是希望能夠知道李瑁對此事的態度。

方纔李瑁的說已經反映了他的態度,郭鴻聞言,知道事有可爲,自然心中一塊大石落地。

郭鴻擡頭看着李瑁,故作不知地問道:“陛下乃天下,坐有天下,與陛下爲敵便是與天下爲敵,誰人如此大膽,竟敢惹得陛下不悅。”

李瑁看了郭鴻一眼,自然知道他的意思,於是道:“此人一再試圖阻撓朕徵糧,除了斥丘戴文止,還能有誰?”

郭鴻聽到戴文止這個名字,眼中閃過一絲喜色,道:“戴文止之事臣也曾有耳聞,戴家主爲人確實迂腐了些,陛下何必動怒,平白傷了龍體。”

李瑁道:“戴文止這個老匹夫,仗着幾分文名,還有鄉土間的關絡,暗裡與地方官員爲難,着實可恨,朕早欲對其懲戒一二,只是無奈無可出手的良機。”

李瑁對戴家出手,自然是郭鴻想要看到的,郭鴻聽着李瑁的意思,問道:“陛下可有難處?”

李瑁點了點頭道:“戴文止倚老賣老,與地方爲難,朕深爲不快。但無奈其人名重,戴氏在地方和各處勢力更是盤根錯節,想要動戴氏,怕是不易。”

河北世家最是排外,縱然李瑁身爲大唐皇帝亦是如此,若是邯鄲世家抱成一團,李瑁想要對戴氏動手恐會引起不小的風波,而且戴文止不比尋常河北豪強,他乃大儒,在朝中、在民間都有極大的名望,若是動了他,李瑁也擔心地方風評。

郭鴻見李瑁爲難,連忙上前道:“臣不才,願爲陛下分憂。”

李瑁與郭鴻之間一言一語,既有試探,更多的卻是彼此之間的默契,兩人不過是各取所需罷了。李瑁要邯鄲世家臣服,而郭鴻要打擊戴氏的勢力,鞏固郭氏的地位,利益相同。

郭鴻的話一出,李瑁便知道了他的意思。

李瑁道:“戴氏樹大根深,郭卿家如何能爲朕分憂。”

郭鴻回道:“戴氏在邯鄲雖然勢大,但館陶郭家卻也不是泥捏的。戴文止與陛下爲難,便是與臣爲難,臣願爲陛下約束邯鄲世家門閥,掌控民間評議,絕不叫陛下難做。”

以郭氏在邯鄲的力量,想要除掉戴氏固然不能,但若要藉助李瑁之名,管束地方世家,讓李瑁可以放手收拾戴氏還是可以做到的。

李瑁聽了郭鴻的話,當即撫掌笑道:“郭卿家真乃朕之良臣,知朕所想。邯鄲位置關鍵,萬萬亂不得,若是郭卿家能助朕穩住邯鄲局勢,甚至爲朕收攏整個河北世家做表率,朕願追回令父代國公之爵。”

郭元振的代國公爵位曾被李隆基削去,李瑁若是追回郭元振的爵位,對郭氏在地方的威望必是一個極大的提升,郭鴻將來在九泉之下,能有顏面去見其父了。

“臣謝陛下隆恩。”郭鴻當即興奮地拜道。

第十四章 楊昭儀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第二十八章 陷害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十九章 決裂第八章 咸宜公主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六章 南詔入京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八章 李林甫的試探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二十三章 銀礦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十五章 授首第十九章 李林甫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十章 阻撓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六章 兵敗靈寶第五章 秦州再會第十七章 論戰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六章 鳳棲梧第五章 離間第三十六章 襲關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十九章 回京第十七章 論戰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五章 立儲第六章 請帖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十五章 紛爭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二十一章 寧王病危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四十七章 崔乾佑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二章 稱帝第九章 城破第七章 試探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四章 石堡之捷第二十三章 銀礦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十一章 責罰第十五章 官學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九章 封后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十一章 定議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十六章 人選第四十三章 潼關戰起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十三章 威嚇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二十八章 靖王納妃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四十一章 提詩黃鶴樓第四章 交易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十七章 楊國忠拜相第十九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十七章 論戰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六章 鳳棲梧第十九章 回京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六章 封后第十九章 李林甫第十四章 請戰
第十四章 楊昭儀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第二十八章 陷害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十九章 決裂第八章 咸宜公主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六章 南詔入京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八章 李林甫的試探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二十三章 銀礦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十五章 授首第十九章 李林甫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十章 阻撓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六章 兵敗靈寶第五章 秦州再會第十七章 論戰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六章 鳳棲梧第五章 離間第三十六章 襲關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十九章 回京第十七章 論戰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五章 立儲第六章 請帖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十五章 紛爭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二十一章 寧王病危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四十七章 崔乾佑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二章 稱帝第九章 城破第七章 試探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四章 石堡之捷第二十三章 銀礦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十一章 責罰第十五章 官學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九章 封后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十一章 定議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十六章 人選第四十三章 潼關戰起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十三章 威嚇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二十八章 靖王納妃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四十一章 提詩黃鶴樓第四章 交易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十七章 楊國忠拜相第十九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十七章 論戰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六章 鳳棲梧第十九章 回京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六章 封后第十九章 李林甫第十四章 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