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

李光弼已經屯兵河南,史思明大軍也已調至東線,前線戰局已經漸定,雖還未到秋日,但收復河北的計劃已經漸漸走上正軌。

只要收復了河北,大唐國土便將盡數光復,說起來李瑁近來的心情倒也不差,但就在今日,卻偏偏有一件事情壞了他的好心情。

“啪!”

一陣清脆的碎瓷聲,一個名貴的青瓷茶碗被李瑁摔落在了地上,茶水濺落了一地,嚇地一旁的宮女不知該如何是好。

“秋郎,你這是怎麼了,怎麼動這麼大的火?”楊玉環見狀,拿出了皇后該有的姿態,一面連忙命人打掃雜亂的地面,一面對李瑁安撫道。

李瑁將手中的密信交到楊玉環的手中,怒道:“范陽盧氏到現在還在爲安慶緒供糧,難道他們以爲私底下進行朕就不知嗎?他們當朕是瞎子、聾子嗎!”

楊玉環接過李瑁手中的密信,信中的內容竟是河北安慶緒的糧草情況,其中詳細記載了安慶緒各項糧草的由來,其中就有很大一筆是來自范陽盧氏,而且這還不是盧氏第一次爲安慶緒供糧,李瑁如何能不動怒。

這本該是河北的絕密消息,可卻偏偏到了李瑁的手中,由此可見李瑁對河北勢力滲透之深了。

“河北之人不識局勢,秋郎何必動怒,平白傷了自己的身子。”楊玉環走到李瑁的身旁,將修長的手指放在李瑁的額頭,輕輕地摁壓了起來。

楊玉環照顧李瑁多年,她的力度恰巧是李瑁覺得最爲舒適的,李瑁緩緩了舒了口氣道:“范陽盧氏何等聰明,豈會看不清局勢,只是他眼下藉着安慶緒的窘境,能用糧草從河北撈得許多好處罷了。”

范陽盧氏在河北盤踞八百年,底蘊之深,其實尋常人所能想象的,這樣的家族豈會看不出這點局勢,若是范陽盧氏連這點本事都沒有,早就身死族滅了。

楊玉環手上的動作未停,卻低下頭看了看李瑁案前的密信,看了片刻好奇道:“這信中什麼都未寫,秋郎如何得知?”

李瑁道:“若是凡事都要靠眼睛來看,朕早就死在黨爭中了,如何能到今日。”

楊玉環問道:“那秋郎以爲盧氏能從安慶緒那裡得到什麼?”

李瑁想了想,口中吐出了兩個字:“土地。”

楊玉環聽到李瑁的話,頓時明白了過來。

“秋郎的意思是范陽盧氏和安慶緒私下交易,用糧草換官府名下的土地?”楊玉環猜測道。

“聰明。大戰在即,安慶緒若敗,留着官府名下的土地也無用處,不如趁着自己還能做主,拿這些土地和盧氏換了糧草。到時就算朕收復河北,盧氏已經得了土地,而且手段正當,文書齊備。盧氏乃河北無冕之王,地方官員又能拿他有什麼辦法。”李瑁幽幽地嘆道。

“如此說來,豈非又有許多百姓失耕,流離失所,淪爲奴籍了嗎?”楊玉環聽了李瑁的話,不失時機地提了一句。

誰能說楊玉環可欺,李瑁登基之初,范陽盧氏的所作所爲她可都悄悄記在心中呢,她受些委屈倒無所謂,可誰要是想威脅李儴的太子之位,她是萬萬不答應的。

楊玉環的話看似隨意,卻恰恰觸碰到了李瑁最爲敏感的那根神經。

歷史之上,大唐之衰,除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等因外,最根本的還是在於土地兼併,千萬百姓流離失所,起義四起。

而大唐土地的兼併,尤以世家門閥和宗室權貴爲甚,宗室權貴尚在李瑁約束之內,一道聖旨尚能威懾,唯獨這世家叫李瑁尤爲頭疼。

世家紮根地方,大隱隱於市,李瑁難以雷霆手段治理。

李瑁當即怒喝道:“土地兼併,土地兼併,大唐國難當頭,這些世家門閥的吃相竟還如此難看,真當朕動不得他們嗎!來人,傳李泌來見朕!”

李泌翰林院使,在延英殿待詔,李瑁傳李泌覲見自然是爲了商討削弱世家之力對策,但隨即李瑁想了想,李泌出自趙郡李氏,亦是世家子,所見難免偏頗,於是又接着吩咐道:“先去門下省,將門下侍郎高適一併傳來。”

皇帝召見,不過過了片刻,李泌和高適便趕到了殿中。

李瑁將手中的密信交到兩人的手中,道:“河北傳來的密保,你們且先看看。”

高適拿過密信之看了片刻,便不忿道:“大戰在即,范陽盧氏竟如此膽大,莫非欺我大唐兵鋒不利乎?”

高適生於河北渤海,祖上雖是高官,但到了他父親一代已經沒落,高適出身與寒門無異,他年少時所經歷的事情也讓高適對世家門閥頗無好感。

不過李泌卻生於趙郡李氏,亦是七宗五姓之一,他對這些東西倒是見怪不怪了,李泌看了看道:“世家斂財聚勢,大抵如此,不過盧氏的吃相未免太過難看了。”

李瑁聽了兩人的話,也不做點評,只是問道:“世家門閥乃我大唐陳痾,朕欲藉此事一掃而清,二位以爲可否?”

李泌聞言,凝眉問道:“陛下欲借盧氏之事清算天下世家,覈查官私土地交易之事?”

李瑁點頭道:“不錯,朕正有此意。”

李瑁想借此事大作文章,牽連天下世家,以重手段治理一番。

李泌一臉正色地回道:“陛下這樣做雖然成效極快,但恐引起世家反撲,不利於地方安穩。”

高適自少年始便受世家所壓,他對這些把持權力的世家門閥從無好感,高適道:“世家子不耕地織絲,卻獨有富貴,乃地方毒瘤,吸食百姓血肉而存,除之雖有短痛,但總好過放任自幼,千年留疾吧。”

李泌笑道:“達夫之言謬矣,世家子雖不事粗鄙之活,但卻習武從文,多有經世安邦之才,豈是毒瘤,若無世家,地方何以爲安,朝堂何以爲治?”

高適性格執拗,雖與李泌乃是至交好友,但在自己的政見面前,也是絲毫不讓。

高適堅持道:“如此說來,寒門便出不得經世安邦之才,朝官盡在世家之內了?”

高適的話雖然有些強勢,但李泌素知高適的性子,也沒往心裡去,只是接着道:“世家重文武之教,藏各方典籍,其下子弟多受其益,教化之深,遠勝旁人。在下生於趙郡李氏,李泌方是李泌,若非李氏家學,若無李氏藏書,李泌不過是河北一農夫罷了。”

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二章 貴妃玉瑤第四十二章 生隙終章 盛世再起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五章 立儲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二十三章 機會第十一章 責罰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二章 緣起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三十五章 破關南歸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四章 交易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九章 論戰第十七章 新軍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終章 盛世再起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十二章 西都月下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八章 李林甫的試探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二十六章 韋昭訓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三十七章 危局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一章 勸進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十三章 圈套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十三章 威嚇第二章 神箭第四十四章 監軍第二十三章 梅姬釆萍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十八章 玉環吃醋第六章 請帖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六章 鳳棲梧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十五章 提點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二十六章 刺殺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十四章 危局第十五章 顏真卿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第二十一章 魏州之戰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四章 徵前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二十三章 銀礦第十四章 危局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四十一章 收爲己用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五章 立儲第十六章 人選第十一章 叛亂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七章 閿鄉城第九章 高仙芝
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二章 貴妃玉瑤第四十二章 生隙終章 盛世再起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五章 立儲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二十三章 機會第十一章 責罰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二章 緣起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三十五章 破關南歸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四章 交易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九章 論戰第十七章 新軍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終章 盛世再起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十二章 西都月下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八章 李林甫的試探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二十六章 韋昭訓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三十七章 危局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一章 勸進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十三章 圈套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十三章 威嚇第二章 神箭第四十四章 監軍第二十三章 梅姬釆萍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十八章 玉環吃醋第六章 請帖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六章 鳳棲梧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十五章 提點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二十六章 刺殺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十四章 危局第十五章 顏真卿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第二十一章 魏州之戰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四章 徵前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二十三章 銀礦第十四章 危局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四十一章 收爲己用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五章 立儲第十六章 人選第十一章 叛亂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七章 閿鄉城第九章 高仙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