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北圖中原

後秦多次收納晉朝叛賊,並且出兵助亂,劉裕就以此爲由召集諸文武商議伐秦事宜。這時又有消息傳來,秦主姚興病死,太子姚泓繼位。劉裕笑道”姚興還算有點本事,對付他頗需動些腦筋。姚泓乳臭小兒,不足多慮。哈哈,此乃天賜艮機!”諸將多數都贊同。

這時寧州方面有官吏派人來獻給劉裕琥珀枕,劉裕當即命人捶碎。劉裕起自布衣,深知稼穡之艱難,如今身雖富貴,卻極爲節儉,衣飾不重錦繡,不喜奢麗之物。其貼身之衣爲貧賤時臧夫人親手所縫製,經無數次縫補都未棄掉。所住牀頭屏障爲土所做,壁上唯掛葛布燈籠、粗麻繩拂。劉穆之言道“大尉之儉,衆人皆知。如今民間亦爭效節儉,奢華之風爲之一除。太尉身自垂範,其利甚巨。不過我聽說琥珀治療創傷效果很好,太尉可以一試。”劉裕隨即將此碎枕分賜與諸將士。衆軍士大悅,皆願爲太慰效命,思奮不已。

一切謀劃妥當後,416年8月,劉裕發動十五萬大軍水陸並舉,大舉北伐。令王鎮惡、檀道濟等爲前鋒,將四萬餘步軍經淮水、淝水進兵許昌洛陽;朱超石、胡藩進兵南陽、陽城;令沈田子、傅弘之帶領少數軍隊爲疑兵,進向武關;沈林子與劉遵考領一路水軍出石門,自汴水進入黃河;王仲德爲水軍大衆之前鋒,鑿鉅野開水道入黃河,劉裕親率大軍繼王仲德之後而進。臨發之際,劉穆之對王鎮惡說道“劉公委卿以伐秦重任,勉之!”王鎮惡言道“若不克關中,吾誓不復渡江。”

王鎮惡、檀道濟入秦境後分兵攻掠城池。大軍所向,皆望風附款。檀道濟率前軍已進至許昌,姚垣派大將楊業出城來戰。楊業跨馬持槍,馳殺數十人後直奔至檀道濟跟前,道濟挺槍力戰,兵交數合後檀道濟已一把將楊業之槍奪了過來,接着一槍洞透其胸。隨後又將楊業之槍擲出,一敵將中槍飛了起來,落地時又砸翻一騎。晉軍乘勢衝蕩敵軍,秦兵大敗。許昌城也很快被攻克,姚垣被生擒。

許昌失守的消息傳到長安,秦主姚泓大懼,急召羣臣商議應敵之策。東平公姚紹說道“晉前鋒既過許昌,我們應速將西北安定城軍民遷入京城地區,可得精兵十萬,守備力量足以抗晉”僕射樑喜持反對意見,說“不可。若無安定,夏王勃勃可直接進至郿城。到到時南北交攻,我們何以應付?因此齊王姚恢之鎮守不宜輕動。我大秦關中兵馬精良,足以與賊裕抗衡。”姚泓贊同道“愛卿之言甚是。”吏部郎懿橫急言道“姚恢多次阻夏入侵,有大功於國。先主龍飛,陛下還沒有加以殊賞來安慰其心。再說安定城孤懸於西北爲死地,居民思遷者十有其九。如果陛下不徵其還朝,姚恢若舉數萬精兵自來,將何以處之?外敵逼迫之際豈容再有內亂?”姚泓一臉不屑的說道“若其果有二心,將他徵來豈不是加速禍患。還是讓他繼續鎮守西北較爲妥當。”

九月,劉裕的十萬大軍到達彭城。時值重陽節,劉裕在戲馬臺大宴官兵,賜將士遍飲菊花酒。戲馬臺是項羽滅秦後,在彭城南山之上,構築崇臺所建,以觀戲馬、演武閱兵。劉裕望着十萬甲士,遠與天地相接,鎧甲鮮明光芒奪日,呵氣成風,踏步如雷。豪情油然而生,北伐更是志在必得。諸士人賦辭助興。此次北伐,劉裕帶上最喜愛的兒子劉義真同行。劉義真年僅十歲,即能上馬騎射,下馬賦詩,頗有文武才。這時他做了一首卿雲贊:“非煙非雲,曳紫流光。懸華曜藻,奄鬱臺堂。粵予休明,震乎珍祥。積慶有文,靈貺無疆。”羣臣皆稱讚叫好。

當月,王仲德所領水軍先鋒已入黃河,西向進軍,即將進入魏朝國境。在黃河南岸鎮守滑臺的魏將尉建畏懼大軍之來,棄城北渡而逃走。王仲德入滑臺後,派使者去魏國說道“我朝已準備好七萬匹布帛,想向貴國借道。不料沒還入境,貴國之守已經離去。“魏主拓跋嗣大怒,立派叔孫建、公孫表捉拿尉建並引兵渡河,將尉建於城下斬首,屍體投入河中。之後叔孫建、公孫表令軍士揚旗鳴鼓靠近晉軍,叔孫建向王仲德遙呼道,“魏晉兩國一向井水不犯河水,奈何無故侵犯我國領土?”仲德使竺和之回道“劉太尉使王仲德將軍由黃河入洛陽,欲收復我國故地。此行僅爲借道,絕無侵犯貴國之意。現今暫借空城休息士兵,不久就離開,此城仍屬貴國。將軍不必揚旗鳴鼓向我軍示威吧!”

拓跋嗣又派出使者去向劉裕問責,劉裕不願此時再結強敵,便謙言謝道“洛陽,晉之舊都,關中,晉之故地。今皆爲羌族所據。我國久想收復故土,況且後秦收納我朝叛臣並多次出兵助亂,實爲我國之巨患。此次伐秦,僅向貴國借道,絕對不敢冒犯貴國。”

十月,朱超石攻下陽城,檀道濟攻下滎陽,沈林子水師也攻下蒼垣、石門,三路軍會和直逼洛陽。鎮守洛陽的姚洸,急忙遣使向長安求救兵。姚泓急派姚益男與閻生將步卒一萬,騎兵四千助守洛陽,又派姚懿南屯陝城爲之聲援。趙玄言於姚洸“晉寇深入,人情震駭,我們衆寡不敵,出戰若不捷,大事去矣。當下之急應收斂諸處戍卒,固守金墉城等待西師救援。金墉不克,晉人必不敢越我而西。只需堅守數日,援軍來到,晉師已老,我們到時可坐收其弊。”當時姚洸的司馬姚禹已暗自通降於檀道濟,他說道“殿下以英武之略,鎮守重城,不戰而示敵以弱,怕朝庭會加以譴責啊!”姚洸怒道“哼,島夷之輩在我面逞威風,我豈能容忍!”

第十六章 臨朐會戰第二十三章 垂死掙扎第十二章 梟雄末路第十三章 餘焰囂張第二十九章 多難荊州第二十五章 二劉不容第一章迷途知返第十六章 臨朐會戰第九章 京口起兵第三章 以一敵千第二十六章 蜀地靜川第三十四章 劍客行魏 上第三十七章 把酒問勢 青泥奇捷第三章 以一敵千第十五章 燕可伐歟第十八章 廣固圍城第三十六章 卻月挫魏第十三章 餘焰囂張第二十二章 江陵之危第十六章 臨朐會戰第三十四章 劍客行魏 上第二十六章 蜀地靜川第三章 以一敵千第二十六章 蜀地靜川第二十四章 魂兮歸來第二十三章 垂死掙扎第二十四章 魂兮歸來第二章 附鳳之喜第二章 附鳳之喜第三十七章 把酒問勢 青泥奇捷第五章 澄清妖氛第十四章 蜀地驚川第十一章 崢嶸一戰第九章 京口起兵第二十七章 蜀地靜川 下第三十八章 魑祟驚魂第三十四章 劍客行魏 上第二章 附鳳之喜第二十八章 揮淚斬親第三十四章 劍客行魏 上第二十九章 多難荊州第三十三章 壯士劫營第三十七章 把酒問勢 青泥奇捷第二十九章 多難荊州第二十七章 蜀地靜川 下第十九章 入地交攻第二十四章 魂兮歸來第三十五章 劍客行魏 下第十五章 燕可伐歟第三十一章 北圖中原第三十四章 劍客行魏 上第二十一章 駭浪滔天第十三章 餘焰囂張第三十八章 魑祟驚魂第十六章 臨朐會戰第二十三章 垂死掙扎第四十一章 關中鉅變第二十五章 二劉不容第三十五章 劍客行魏 下第二十八章 揮淚斬親第十四章 蜀地驚川第二十三章 垂死掙扎第三十三章 壯士劫營第三十五章 劍客行魏 下第四十一章 關中鉅變第三章 以一敵千第四十一章 關中鉅變第二十六章 蜀地靜川第十七章 臨朐會戰 下第二十八章 揮淚斬親第二十六章 蜀地靜川第十五章 燕可伐歟第三十七章 把酒問勢 青泥奇捷第十六章 臨朐會戰第十六章 臨朐會戰第十三章 餘焰囂張第二十七章 蜀地靜川 下第三十六章 卻月挫魏第二十三章 垂死掙扎第一章迷途知返第七章 忍辱負重第七章 忍辱負重第十三章 餘焰囂張第三十章 千里送喪第九章 京口起兵第二十六章 蜀地靜川第三十五章 劍客行魏 下第十七章 臨朐會戰 下第八章 密謀建義第七章 忍辱負重第三十五章 劍客行魏 下第十一章 崢嶸一戰第三十四章 劍客行魏 上第二十六章 蜀地靜川第二十一章 駭浪滔天第十二章 梟雄末路第十四章 蜀地驚川
第十六章 臨朐會戰第二十三章 垂死掙扎第十二章 梟雄末路第十三章 餘焰囂張第二十九章 多難荊州第二十五章 二劉不容第一章迷途知返第十六章 臨朐會戰第九章 京口起兵第三章 以一敵千第二十六章 蜀地靜川第三十四章 劍客行魏 上第三十七章 把酒問勢 青泥奇捷第三章 以一敵千第十五章 燕可伐歟第十八章 廣固圍城第三十六章 卻月挫魏第十三章 餘焰囂張第二十二章 江陵之危第十六章 臨朐會戰第三十四章 劍客行魏 上第二十六章 蜀地靜川第三章 以一敵千第二十六章 蜀地靜川第二十四章 魂兮歸來第二十三章 垂死掙扎第二十四章 魂兮歸來第二章 附鳳之喜第二章 附鳳之喜第三十七章 把酒問勢 青泥奇捷第五章 澄清妖氛第十四章 蜀地驚川第十一章 崢嶸一戰第九章 京口起兵第二十七章 蜀地靜川 下第三十八章 魑祟驚魂第三十四章 劍客行魏 上第二章 附鳳之喜第二十八章 揮淚斬親第三十四章 劍客行魏 上第二十九章 多難荊州第三十三章 壯士劫營第三十七章 把酒問勢 青泥奇捷第二十九章 多難荊州第二十七章 蜀地靜川 下第十九章 入地交攻第二十四章 魂兮歸來第三十五章 劍客行魏 下第十五章 燕可伐歟第三十一章 北圖中原第三十四章 劍客行魏 上第二十一章 駭浪滔天第十三章 餘焰囂張第三十八章 魑祟驚魂第十六章 臨朐會戰第二十三章 垂死掙扎第四十一章 關中鉅變第二十五章 二劉不容第三十五章 劍客行魏 下第二十八章 揮淚斬親第十四章 蜀地驚川第二十三章 垂死掙扎第三十三章 壯士劫營第三十五章 劍客行魏 下第四十一章 關中鉅變第三章 以一敵千第四十一章 關中鉅變第二十六章 蜀地靜川第十七章 臨朐會戰 下第二十八章 揮淚斬親第二十六章 蜀地靜川第十五章 燕可伐歟第三十七章 把酒問勢 青泥奇捷第十六章 臨朐會戰第十六章 臨朐會戰第十三章 餘焰囂張第二十七章 蜀地靜川 下第三十六章 卻月挫魏第二十三章 垂死掙扎第一章迷途知返第七章 忍辱負重第七章 忍辱負重第十三章 餘焰囂張第三十章 千里送喪第九章 京口起兵第二十六章 蜀地靜川第三十五章 劍客行魏 下第十七章 臨朐會戰 下第八章 密謀建義第七章 忍辱負重第三十五章 劍客行魏 下第十一章 崢嶸一戰第三十四章 劍客行魏 上第二十六章 蜀地靜川第二十一章 駭浪滔天第十二章 梟雄末路第十四章 蜀地驚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