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陳玉成回援天京

bookmark

1859年3月15日,陳玉成前軍殺至浦口,四萬大軍,綿亙相望,由浦口以西,直達江浦之東;李秀成亦令九里山之軍,俯衝而下;九洑洲太平軍,傾出萬軍,扼控西南。

張國樑不敵,江浦城外營壘,皆被攻破,副將鄭朝棟、遊擊張戰魁、兵丁三千,皆被砍殺。

和春急遣總兵馮子材、張得勝、熊天喜,率兵七千,馳援江浦;又令陳世忠督率水師,上駛西江口助攻。勝保亦遣李昭壽部,迴護滁州。

和春飛奏咸豐帝:陳玉成糾集惡黨,意在衝破江浦要隘,接應金陵,其勢驟不可遏。惟有隨堵隨剿,力扼要衝,先固大局,然後徐圖掃蕩。

馮子材等各路援軍至,張國樑出城再戰,漸挽頹勢。

陳玉成謂李秀成道:張妖國樑,亦乃一勁敵。爾我團集兩浦,兵力難展。兄守浦口,吾出外而擊,調張分兵,相機圍殺。

李秀成道:可。吾即於浦口東南,直抵九洑洲,聯築長牆,以通金陵接濟。

4月30,陳玉成殺抵六合,內外聯手,擊傷江北幫辦大臣富明阿、總兵張玉良。

張國樑速調總兵馮子材、熊天喜、參將鄧聯科聯手增援。勝保亦派宜昌鎮總兵張得勝,率兵四千,迅由汊澗鎮迎前扼擊;又令李昭壽部,迅往汊澗接應;再遣湖北提督德安,迅由天長,南進六合。

大部清軍雲集六合,陳玉成不想硬耗,留一部駐守竹鎮,自率主力,越過靈巖山,直入儀徵境內,揚言攻擊天長、儀徵、揚州,又揚言由儀徵渡江,救援金陵。

富明阿傷重不起,和春猜不透陳意,遂令提督鞠殿華、總兵張玉良、熊天喜、安勇,四人聯手,暫行代辦江北軍務。

張國樑諮稟:鞠殿華暴戾恣睢,每戰不利,動輒侮辱將士,不可重用。

和春弗聽。

1859年5月10日,陳玉成督率大軍,沿小路穿過儀徵,突入揚州,四面圍攻。

和春懼,飭令張玉良、馬德昭馳援。隨即再奏:揚州危急,邵伯、高迪以上,處處戒嚴,地大兵單。惟有暫將六合現存兵勇,步步翻營而退,撤赴揚州。分別佈置,總期扼守郡城,以重南北鎖鑰。

12日,張玉良抵揚。陳玉成留一部阻滯,自率主力,北進天長。

天長告急,勝保急令李昭壽由汊澗馳至天長城外設防,勝保自率主力,進擊竹鎮,以爲策應。

14日,陳玉成率軍抵達天長,玉成見德安、李昭壽分駐城外,喜,親率一部迂迴德安營後,一陣亂槍,即將湖北提督德安殺於陣前。玉成乘勝攻擊李昭壽大營,昭壽剛至,營未壘就,猝不及防,大敗而去。勝保親自來戰,亦敗。勝保退駐舊浦,又令李昭壽駐防半塔集,且謂李曰:南路自有和春料理,賊攻舊浦,再佔盱眙,北入無人之境;目前之急,唯有力固盱眙前路。

陳玉成留一部固守天長,晝襲夜擾,牽制勝保;玉成自率主力,折返南下,再克汊澗,復圍六合。

勝保孤軍屹北,惶惶而奏:陳玉成死黨六七萬,麇集皖境,計自六合以達天長,橫軼蔓延,頗難收拾,一經竄突,路路可通。臣進剿者步卒不滿五千,騎兵不過八百,東逐西馳,疲於奔命,以之當方張之寇,扼四達之衝,更覺應接不遑。微臣叩請,奏調和春飭下北上,共御陳逆。

咸豐帝接奏,諭令和春:盱眙若破,粵、捻二逆,勢必合兵,肆虐江淮。迅撥江北精兵,前往天長,會同勝保,剿誅賊逆。再諭東閣大學士桂良,務必滯留英法美俄諸夷於滬,換交《天津條約》裁定書。

肅順道:夷人之秉性,必於京師換約,奴才叩請,務必早作打算。

咸豐帝道:禮部尚書瑞麟,速至天津,協助欽差大臣僧格林沁,誓死捍衛大沽海防。

和春接諭,拒不奉調,奏曰:四月二十七日,賊逆主力由天長分股下竄,三路長驅,在東北靈巖山、八埠橋、陳家橋等處屯聚,並分踞儀徵之東溝一帶;自六合東北,直抵東溝江干,百里連營,屢敗不散,圖撲紅山窯甚急,總欲斷我餉道。紅山窯距六合二十餘里,緊接東溝,旁通瓜埠,系大營餉道咽喉。賊若攻得,六合必破。刻下形式,揚州、儀徵稍鬆,臣即飭令援揚城副將朱承先改赴六合,總兵張玉良亦由儀徵馳攻東溝。刻下之勢,微臣南營,軍盡其力,援北之兵,無可抽調。

陳玉成興兵六合,正欲再攻,忽接天王進京聖旨。

劉瑲琳道:近來,全軍上下,議論紛紛;洪仁軒何其人也,入京半月,即爲天朝精忠軍師頂天扶朝綱幹王,幹王復加軍師,先前東殿獨有也!李昭壽、薛之遠接連叛逆,天王亦疑秀成,扣其母、妻,封江斷聯;李秀成若有逆心,天國損一半矣。

陳玉成道:物極必反,天王此舉,或可逼良爲娼。

劉瑲琳道:防人之心不可無,此刻進京,切勿過路浦口。

陳玉成又道:李秀成若反,何必待此山窮水盡之時,吾等多慮!

1859年6月15日,陳玉成渡江覲見天王洪秀全。

洪秀全道:陳兄弟忠勇冠時,特封英王;朕之天朝,幹王以下,英王兄弟可請飭調遣。幹王洪兄弟,先前與朕、南王,甚是熟稔;幹王兄弟新作《資政新片》,立意新穎;英王兄弟可放眼一觀。副章率李秀成,屢屢失察也就罷了,李妖昭壽之妻母,亦被其擅自放歸,近期又與李妖往來頻繁,成何體統!人心隔肚皮,朕焉能不防!北奸之弟韋俊,一年以來,出力甚少,又屢不聽調,其心長草?近日,韋俊、李秀成頻頻飛鴻傳書,甚是密切。

陳玉成道:李昭壽謀逆,微臣亦知;當時軍情危急,無暇顧及。薛之元領守兩浦,吾曾諮勸。李秀成菩薩心思,與人爲善;微臣擔保,其無反心。先前,韋俊攻守有方、殺伐果斷;最近,心不在焉,似有心思。

洪秀全道:英胞兄弟可於六合、盱眙、定遠之間機動,殺妖閒暇,兼觀秀成動向。韋俊之軍,亦要提防,吾已敕令楊輔清,進兵徽、池二州,好言相勸。同爲天國兄弟,何必兵戈相向。

陳玉成道:天王教誨,時刻銘記於心。方纔得報,六合城東,吾四十營壘,皆被妖毀,前線告急,微臣須即救援!

幹王洪仁軒道:石達開兵逾十萬,攻擊湘南,牽妖甚衆,比之李昭壽、薛之元流,似還得力。

洪秀全道:石達開已離天國,此人死生,無關天朝事情。

洪仁軒道:英王兄弟善摧大敵,名震寰宇,舉世罕有匹敵。今日得見,果然果然。兩軍交戰,實實虛虛,虛虛實實。吾以爲,指南而北,和春妖兒不敢北顧,方可有成。

陳玉成拱手道:啓稟天王萬歲萬歲萬萬歲,幹王千歲言之有方,即請天王調遣李世賢部,渡江南返,於東壩佯進蘇南,牽制和春妖兒。

洪秀全道:幹王兄弟已乃精忠軍師,天國大軍由其調遣。自此以後,外事不決問英王,內事不決問幹王,兩事不決朕來解。

6月19日,玉成返回六合,收拾潰殘,遽然撤圍,北擊盱眙。25日,陳玉成大軍進抵四十里橋。

四十里橋乃盱眙東南要隘,此若失,盱城難保。勝保孤注一擲,留三百團練守城,自率六百馬步馳援。

陳玉成聞盱眙兵寡,即遣一部迂迴攻擊,半時即克。

勝保惱羞成怒,急急上疏:今則江南北各軍圍及東南西三面,而北方獨缺,豈網開一面,縱令出而逃死耶?抑以北方城邑非其所屬,而以領國爲壑耶!不特金陵爲然,即六合之圍亦復如此。前次粵逆大股竄擾天長,臣以孤軍屢乞江南北,分師合剿,而迄久無應。茲奉上諭,以賊焰甚熾,疊諭令和春等,就近於張玉良、熊天喜等所統各軍內,派撥數千名,會同臣勝保攻剿。聖意諄諄,垂念甚切。而和春等總以回竄爲虞,居然置若罔聞,按兵不動,今已數月,何曾見其一旅之師前來策應?是匪特視臣諮爲故事,抑且視聖訓若弁髦也!查江南軍七萬,以之取金陵一隅之地,何難合圍。皖則只軍二萬數千,橫亙七百餘里,居處處皆賊之地,北攻捻匪,南剿粵逆,兵以分而益單。今官文以楚師分援湖南,未能會剿爲詞;和春則徒擁重兵,僅困賊於江城,不能以一兵相加遣,而於圍賊,則皆缺北面,勢將縱令北犯。彼空以大江南北兵力,尚不能合圍耶!臣上所述,全皆肺腑之言;胸中塊壘,一吐方快。臣即馳赴蔣壩,力加整頓,尋機克服盱眙,遏賊北上之念。

第九十六章 陳玉成回援天京第一百四十三章 左宗棠攻佔金華第四十章 賴漢英援救揚州第二十二章 江忠源嫩竹蓄根第一百一十二章 奕忻北京簽約第四十九章 韋志俊二破武昌第一百七十一章 李鴻章扼地兜剿(1)第一百三十九章 李秀成圍攻雨花臺(2)第一百一十九章 胡林翼南遲北速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1)第一百六十九章 賴文光大戰尹隆河(1)第七章 道光帝戰和不定第七十三章 福濟皖域逞強第一百八十二章 劉松山殞命馬五寨(1)第十七章 金田村風雲突變第一百四十七章 李秀成迴天乏力(1)第九十章 李續賓命殞三河鎮第一百零七章 李秀成征戰蘇南(1)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8)第十九章 楊秀清神機妙算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4)第一百零五章 李秀成奔襲杭州城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8)第八十六章 李秀成樅陽定計第五十六章 石達開虎口拔牙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2)第十一章 奕經連戰連敗第一百八十四章 左宗棠臨危無懼(2)第一百六十二章 汪海洋誅殺李世賢(1)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2)第一百三十二章 曾國荃進逼金陵第八十章 和春困圍天京第一百二十五章 慈禧辛酋垂簾(2)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3)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秀成兵進皖北(2)第一百七十一章 李鴻章扼地兜剿(1)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5)第一百八十章 左宗棠陝甘平亂(3)第一百二十四章 董元醇折震殿陛第一百二十五章 慈禧辛酋垂簾(2)第一百四十九章 李鶴章攻克無錫第十八章 咸豐帝臨政伊始第一百二十五章 慈禧辛酋垂簾(1)第一百三十三章 李鴻章署撫伊始第一百零六章 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2)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2)第一百三十三章 李鴻章署撫伊始第一百七十三章 西捻軍窮途末路(4)第一百六十九章 賴文光大戰尹隆河(3)第七十五章 韋志俊贛東鬥勇第一百一十章 僧格林沁慘敗八里橋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4)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8)第八十四章 石達開興兵攻浙第一百二十四章 董元醇折震殿陛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劃河圈圍(5)第一百零七章 李秀成征戰蘇南(3)第二十章 向榮霧裡看花第一百七十三章 西捻軍窮途末路(4)第三章 林則徐虎門銷煙第一百六十九章 賴文光大戰尹隆河(1)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1)第五十九章 林鳳祥全軍覆沒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8)第十六章 楊秀清神魂顛倒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1)第一百五十六章 曾國荃急流勇退(3)第一百一十三章 楊輔清、李世賢轉戰徽寧第一百六十四章 僧格林沁殞命曹州(3)第七十四章 陳玉成旱地拔蔥第一百四十章 洪秀全進北攻南第十八章 咸豐帝臨政伊始第一百零七章 李秀成征戰蘇南(1)第三十八章 沈如潮鏖戰滄州第十三章 耆英南京簽約第七十三章 福濟皖域逞強第一百五十七章 洪幼主殞命江西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秀成折戟江浦第八十二章 桂良天津簽約第五十九章 林鳳祥全軍覆沒第一百零四章 潘祖蔭援救左宗棠第九十二章 李世賢鏖戰皖南第九十四章 曾國藩統籌贛皖(1)第二十二章 江忠源嫩竹蓄根第七十三章 福濟皖域逞強第八十八章 太平軍二破江北大營第八十三章 李續賓力克九江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2)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5)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4)第二十章 向榮霧裡看花第一百零七章 李秀成征戰蘇南(3)第三十四章 林鳳祥北伐江淮第一百六十二章 汪海洋誅殺李世賢(3)第一百零七章 李秀成征戰蘇南(1)第六十八章 楊秀清一破江南大營第一百零八章 曾國藩進駐祁門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3)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2)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4)
第九十六章 陳玉成回援天京第一百四十三章 左宗棠攻佔金華第四十章 賴漢英援救揚州第二十二章 江忠源嫩竹蓄根第一百一十二章 奕忻北京簽約第四十九章 韋志俊二破武昌第一百七十一章 李鴻章扼地兜剿(1)第一百三十九章 李秀成圍攻雨花臺(2)第一百一十九章 胡林翼南遲北速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1)第一百六十九章 賴文光大戰尹隆河(1)第七章 道光帝戰和不定第七十三章 福濟皖域逞強第一百八十二章 劉松山殞命馬五寨(1)第十七章 金田村風雲突變第一百四十七章 李秀成迴天乏力(1)第九十章 李續賓命殞三河鎮第一百零七章 李秀成征戰蘇南(1)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8)第十九章 楊秀清神機妙算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4)第一百零五章 李秀成奔襲杭州城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8)第八十六章 李秀成樅陽定計第五十六章 石達開虎口拔牙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2)第十一章 奕經連戰連敗第一百八十四章 左宗棠臨危無懼(2)第一百六十二章 汪海洋誅殺李世賢(1)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2)第一百三十二章 曾國荃進逼金陵第八十章 和春困圍天京第一百二十五章 慈禧辛酋垂簾(2)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3)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秀成兵進皖北(2)第一百七十一章 李鴻章扼地兜剿(1)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5)第一百八十章 左宗棠陝甘平亂(3)第一百二十四章 董元醇折震殿陛第一百二十五章 慈禧辛酋垂簾(2)第一百四十九章 李鶴章攻克無錫第十八章 咸豐帝臨政伊始第一百二十五章 慈禧辛酋垂簾(1)第一百三十三章 李鴻章署撫伊始第一百零六章 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2)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2)第一百三十三章 李鴻章署撫伊始第一百七十三章 西捻軍窮途末路(4)第一百六十九章 賴文光大戰尹隆河(3)第七十五章 韋志俊贛東鬥勇第一百一十章 僧格林沁慘敗八里橋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4)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8)第八十四章 石達開興兵攻浙第一百二十四章 董元醇折震殿陛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劃河圈圍(5)第一百零七章 李秀成征戰蘇南(3)第二十章 向榮霧裡看花第一百七十三章 西捻軍窮途末路(4)第三章 林則徐虎門銷煙第一百六十九章 賴文光大戰尹隆河(1)第一百五十五章 曾國荃金陵屠城(1)第五十九章 林鳳祥全軍覆沒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8)第十六章 楊秀清神魂顛倒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1)第一百五十六章 曾國荃急流勇退(3)第一百一十三章 楊輔清、李世賢轉戰徽寧第一百六十四章 僧格林沁殞命曹州(3)第七十四章 陳玉成旱地拔蔥第一百四十章 洪秀全進北攻南第十八章 咸豐帝臨政伊始第一百零七章 李秀成征戰蘇南(1)第三十八章 沈如潮鏖戰滄州第十三章 耆英南京簽約第七十三章 福濟皖域逞強第一百五十七章 洪幼主殞命江西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秀成折戟江浦第八十二章 桂良天津簽約第五十九章 林鳳祥全軍覆沒第一百零四章 潘祖蔭援救左宗棠第九十二章 李世賢鏖戰皖南第九十四章 曾國藩統籌贛皖(1)第二十二章 江忠源嫩竹蓄根第七十三章 福濟皖域逞強第八十八章 太平軍二破江北大營第八十三章 李續賓力克九江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2)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5)第一百六十三章 左宗棠滌盪天國(4)第二十章 向榮霧裡看花第一百零七章 李秀成征戰蘇南(3)第三十四章 林鳳祥北伐江淮第一百六十二章 汪海洋誅殺李世賢(3)第一百零七章 李秀成征戰蘇南(1)第六十八章 楊秀清一破江南大營第一百零八章 曾國藩進駐祁門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3)第一百八十五章 曾國藩臨機斷案(2)第一百八十七章 倭國明治維新(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