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代,有五方上帝,簡稱五帝。帝嚳(kù),五帝之一,是皇帝的曾孫,姓姬名俊,生於高辛,爲高辛氏。帝嚳有世妃四人,姜嫄、慶都、簡狄和常儀。
常儀生子,起名爲摯。不久,慶都也順產生子,起名爲堯。
姜嫄因擔心沒有子嗣,便外出郊野,前往郊禖廟祭祀。
郊媒廟中,姜嫄點燃柴香,靜心祈禱,求郊禖保佑她早生貴子。香燃盡處,人寂至深,她起身她郊媒廟。
歸途中,遇見有巨人足跡,欣然踏於其上,頓時覺得心體飲歆,似有靈物遊移於身體左右,最後止於身體中心。感到身中有人道精氣,於是,身體震動。而後身懷有孕。
胎兒漸漸長大,胎動也日益明顯。十月懷胎,一朝生子,是個男孩。
雖然是頭胎,卻也非常順利,母體安然如故。可是,因不知父親是誰,孩子被族人嫌棄,被看作不詳之物。
無奈,姜嫄把嬰兒丟棄於狹巷之中。奇蹟出現了,牛馬路過,都會自行避開嬰兒,不敢踐踏。她把抱起,走到野外,欲將嬰兒放置於樹林之中。恰逢山林人多,不便丟棄。她便抱着嬰兒悄悄離開,另尋他處。
路過溝渠時,渠水已經結冰,她把嬰兒丟棄於冰上,狠心轉身離開。走數十步,回頭再看,有飛鳥朝嬰兒飛去。她以爲鳥會啄食嬰兒,剛要上前保護,奇蹟幼由出現了,只見飛鳥落於嬰兒身旁,用翅膀蓋住嬰兒,看似怕嬰兒凍傷。
姜嫄以爲嬰兒是神,依然將他抱回母族,欲將他養大成人。因初生時想把嬰兒丟棄,所以爲他取名爲棄,隨父姓姬。
春分時節,帝嚳姬俊帶世妃簡狄去玄丘祭祀郊禖。簡狄與其妹建疵見玄丘煙雲瀰漫,瑤臺清香嫋嫋,兩人便寬衣去裳,沐浴於瑤臺之水。
就在蘭湯沐芳之際,有玄鳥從天而降,生二卵於玉筐。鳥卵珠圓玉潤,光澤亮麗,簡狄與建疵爭相取之。簡狄先得,含入口內,吞噬而下。之後,簡狄發現玉體有孕。
十月懷胎即期,難產,切腹而生子。孩子因切腹而生,起名叫契。簡狄被切腹,當時根本無法救治,血盡人亡,不幸離開人世。
契年少時,喜愛與兄弟打鬥,被帝嚳遷於商,今河南省商丘市。
帝嚳去世後,長子摯繼位,因不善治理天下,禪讓帝位於堯。帝堯在位期間,重用東夷部落聯盟首領舜。舜倡導美德先於一切,重視德行教化。帝堯晚年,舜得到四嶽推薦,經過重重考驗,堯禪讓帝位於舜。
帝舜在位期間,虛懷納諫,樂於任用賢能。他想起了遠在商地的契,於是,他召見契。
見到契,帝舜對他說:“契,當今天下,百姓不親,官吏不訓,你去做司徒吧。”司徒是掌管教化的官員,相當於今天的教育部部長。
契點頭同意,臨行前,舜交代他:“你要認真向天下百姓傳授五倫之理,施行五倫教化。不可強制推行,重在寬厚以待。”帝舜所說的五倫,就是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等五種人倫關係,後人用孝、忠、忍、悌、善等五種行爲來教化民衆。
契爲司徒期間,功業昭著,百姓得以安寧。
帝堯在世時,曾命夏后氏首領鯀(gǔn)治水。鯀企圖堵塞山洪,致使洪水滔天,五行錯亂。帝舜爲之震怒,把他流放。並且命鯀之子禹接管治水,命契輔助禹。
禹治水開山築堤,引水入河,引河入海,水得以根治,而後天下興旺。禹被尊稱爲大禹。
大禹治水後,分天下爲九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並且下令,命令九州首領獻出各地的青銅,鑄造九鼎,象徵九州。之後,夏、商、週三朝帝王都將九鼎視作國家權力的象徵、傳國之寶,得九鼎者得天下。
帝舜以爲冀州之地過於廣大,將冀州一分爲四:冀州、幷州、幽州、營州。於是,天下被劃分爲十二州。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賜他《洪範九疇》,作爲彝倫攸敘,讓他輔佐治理天下。
契輔助大禹有功,帝舜將商地封給契,賜姓子,商國成立。周之前,大國叫方,小國叫邦,商爲大國,稱爲商方,子契便成了商方國的第一任君主,設都城於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
舜帝任命他爲火正,主管記錄火星軌跡、保存火種。
子契自知責任重大,築高臺存放火種。時光漫漫,原野茫茫,時而洪水氾濫,時而風沙蔽日,保留火種,讓它世代相傳,談何容易。子契持守高臺,不敢遠離。
坐於高臺之上,舉頭便是日月星辰。子契常年不懈,記錄它們的位置,然後制定曆法。子契制定的歷法指導農耕,使農耕不失四時,帝舜採納,向天下推行。子契制定的歷法成了商王朝殷歷的雛形,也是現今陰曆的雛形。
子契有功,被尊稱爲閼(yān)伯,他曾觀天的高臺被稱爲閼伯臺。子契去世後,葬於閼伯臺下。後人在閼伯臺上修建閼伯神廟,供奉閼伯神像,尊稱爲火神。
帝舜晚年,禪讓帝位於大禹。大禹去世後,他的兒子啓繼位,開始家天下,建立夏王朝,實行帝王世襲制。他遷九鼎於夏都,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市。
子契的世孫一直爲夏王朝君王所用,世襲商方國。
及商方國第十五任君主子履繼位,他率衆方國羣起,一舉推翻夏王朝,取得天下,成立商王朝,都居亳,今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谷熟鎮西南。子履遷九鼎於亳都,他成了商王朝的開國君王,史稱成湯,契便成了商王朝帝王的始祖。
成湯感念先妣簡狄功德,以媒官嘉祥而立廟,尊爲媒神。帝嚳便成了商族人的上帝,上帝是真真正正的人,而不是虛無縹緲的天神。商王擁有對上帝的祭祀特權,而堯、舜、夏的後世子孫不能再公開祭祀上帝。
…………
盤庚子旬時,亳都洪水施虐,百穀不收,民衆流離失所,子旬不得不考慮舉族遷都。他經過審時度勢,四處察訪,最後,選中殷地,今河南省安陽市。殷地西依太行,北臨洹水,東鄰黃河,可謂天然屏障,足以防禦當時的異族入侵。殷地內一馬平川,土地肥沃,植被繁茂,適宜農耕,堪稱最佳居處。
龜占筮卜,卜辭均爲吉兆,盤庚子旬下定決心遷都至殷地。夏商周時,君王通過祭祀告訴上帝他的訴求,通過占卜接收上帝的答覆,這是君王與上帝互通的方式。
還有一種上帝通知君王和民衆的方式,那就是降下祥瑞或災禍。遇到祥瑞,就說明上帝滿意;遇到災禍,就說明上帝不滿。
儘管占卜均爲吉兆,遷都的想法還是很快被否定,王宮貴族不願背井離鄉,紛紛指責商王遷都勞民傷財。
盤庚則意志堅定,不願改弦易張。他召集王宮貴族訓話勸誡,講解遷都理由。
他告訴大家:“龜占筮卜均顯吉兆,說明遷都是上帝的旨意;天降洪災,百穀不收,說明遷都是上帝降下的旨意。如果不順應上帝的旨意,上帝還會繼續降下災難,懲罰你們!”
帝盤庚還告訴大家:“不要以爲你們的祖先會幫助你們,他們都在上帝的身邊,享受我奉獻的祭品,因此,他們決不會縱容你們,反對我。”
既然是上帝的旨意,自然不可違背。
王宮貴族漸漸接受了盤庚子旬的遷都計劃,支持遷都。
幾年時間過去了,經過各行各業夜以繼日地勞動,一個十分繁榮的都市出現在殷都大地上,商王朝隨之安定下來,這次遷都史稱盤庚遷殷。商王朝也因此被外圍附屬國和蠻夷戎狄稱爲殷或者殷商,也是讚美商都人民的殷實。
歷經幾百年圖強,商人有了文字記事和青銅器製作能力。文字可以保存智慧,青銅器製作可以打造兵器。他們開始打造矛、戈、刀、斧、鉞、箭鏃、盾、頭盔、甲冑,甚至戰車。
商的軍事力量也因此變得十分強大,他們不斷對外征戰,令蠻夷戎狄聞聲顫慄,臣服歸附,從此向殷商進貢方賄,享受殷商保護。大商聯邦疆域不斷外擴。
除了文字和青銅製造能力外,還會製作華彩的衣服,釀造甜酒。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春夏秋冬等天道共識就是在商王朝漸漸形成。
子契的世孫貴爲天子,坐擁天下,可謂是至強至尊,如滿月之光,世人可見。
殷商帝王無意向附屬方國傳授文明,殷商與方國的關係始終保持征伐和臣屬。可是,文明的腳步卻從不停歇,它悄悄地向四周擴散滲透。於是,黃帝、堯、舜、禹的後裔也跟隨進入了文明時代,殷商王族與其他文明氏族,以及王族以外的殷商貴族,產生了衝突。
那種衝突最先表現在信仰方面,商人王族始終信奉上帝的力量,他們壟斷對上帝的祭祀,禁止其他他文明氏族祭祀上帝。其他文明氏族,以及殷商王族以外小宗貴族,開始尋求新的信仰,他們覺得凌駕於上帝之上的,還應該有神靈,那就是天神、地神、河神、山神。
這些神靈是天下人的神靈,天下貴族都可以祭祀。
商王族雖然不願接受,卻又無法阻止。信奉天神的人越來越多,使信奉上帝的王族變成了少數。上帝的權威被虛無的天神挑戰。這種挑戰到了武乙子瞿時,變得更加突出,甚至影響到了商王的權威。
哦,只顧得講簡狄的子孫後代了,把姜嫄的兒子棄放在了一邊,那麼,這位被母親帶回母族養育的棄和他的子孫後代情況如何呢?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