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忠義難全
“兵馬已經集結,李公爲何又突然改變了主意!”
李靖咽不下這口氣,他找到李景想要問個究竟,李景解釋道:
“遼東之戰,高句麗有十餘萬大軍,本可守衛堅城,但乙支文德領精騎出城,遭遇大敗,以致守軍士氣喪盡,我今日之舉,是擔心重蹈遼東城的覆轍。
“我聽說永寧公(來護兒)已經就任青州總管,不如固守待援,等青州兵北上,夾擊崔逆於城外,纔是上策。”
但這樣的說辭怎能讓李靖滿意,他反駁道:
“永寧公初來乍到,於青州之兵尚未建立威信,又怎能速來!
“李公想要固守待援,某卻以爲這是在坐以待斃。”
李靖這番話說得很不客氣,這讓李景的臉上掛不住,他喝道:
“藥師!你莫要忘了上下尊卑!”
李靖如遭雷擊,半晌沒有言語,只得頹然告退。
事後,李靖得知是趙仁明在李景面前進了讒言,他實在想不明白,當初諸將都建議李景不要理會趙仁明的求援,只有自己堅持,北上救援毛州,趙仁明如今爲何要恩將仇報。
但趙仁明也有自己的打算,哪怕是打着前往相州求援的旗號,可終究改變不了他棄城的事實,朝廷將來必然是要追責的。
因此,趙仁明迫切想要立功贖罪,只是他無兵無將,就帶這家眷逃來了鄴城,想要立下功勳,何其困難。
而李靖的出現,無疑是黑暗中的一縷火苗,讓趙仁明看到了希望。
李靖與崔澈的私人關係無需贅述,如今因爲分屬兩方陣營,故而敵對,但誰又能保證他們私底下沒有勾結。
若是能夠坐實李靖內應的身份,無疑便是大功一件。
李靖回到府中,依舊爲此忿忿不平,他已經放下了與崔澈的舊誼,一心忠於朝廷,爲何還要遭受這樣的猜忌。
苦思許久,李靖一聲長嘆,終於是下定決心。
他的妻子見狀問道:
“夫君何故作此長嘆?”
李靖苦笑道:
“我與子澄,私交甚篤,故而屢次三番向平寇公(李景)獻計,以示與子澄決裂之意。
“奈何平寇公不能用,甚至心生猜忌。
“罷了,日後自當緘默不言,免得將來子澄入了鄴城,我卻無顏再去見他。”
李夫人聞言,笑道:
“自古忠義不能兩全,夫君求忠不得,自當存義。”
已經念頭通達的李靖一時間只覺得再也沒有了焦慮,就等這崔澈入主鄴城。
李景雖然也能稱是宿將,但他擅於治軍、撫民,可真要論及韜略,在李靖看來,遠遜於崔澈。
與此同時,李景徵調邢州府兵協防洺州的軍令,也送抵龍崗縣。
然而,早已做好了戰爭準備的邢州刺史卻遲遲沒有發兵。
原來自從得知要前往洺州作戰,邢州將士便鬧騰起來。
這些年,崔澈麾下這支燕地邊軍可謂是名聲赫赫,是天下公認的精銳。
對於邢州將士來說,若是爲了保衛家園,自然是責無旁貸。
可崔澈舉兵南下以來,與民衆秋毫無犯,再加上他在河北的崇高聲望,至少在河北這片土地上,他比朝廷要更得人心。
士族不滿朝廷堅持以關中爲本位,排擠關東之人。
民衆深信讖言,認爲楊廣弒父。
也就是邢州刺史終於朝廷,否則龍崗城頭,只怕早已經改旗易幟。
將士們不願意出征,他們的家人更不希望邢州府兵們前往洺州。
邢州刺史見局勢如此,擔心激起兵變,也只能讓步,向將士們公開承諾,閉境自守,絕不會強迫他們前往洺州。
一時間,城內歡呼雷動,邢州將士也終於鬆了口氣。
然而,邢州是安寧了,但洺州精兵都已經被抽調去了鄴城,剩下一羣老弱殘兵,又怎能抵禦王當萬麾下兩萬步騎。
洺州,以洺水爲名,治永年縣(今河北永年),下轄永年、肥鄉、清漳、平恩、洺水、武安、邯鄲、臨洺八縣。
王當萬領軍西進,沿途並未遭遇多少抵抗,來到永年城下時,城門大開,王當萬起初還以爲其中有詐,險些被所謂空城計給唬住。
直到當地士族出城勞軍,才知曉原來洺州刺史見城池空虛,又無援軍,索性棄城而走。
洺州其餘各縣,也盡數傳檄而定。
王當萬按照崔澈此前的吩咐,根據籍冊,搜尋此前馳援相州的將士家屬,起初這一行爲引起了衆人的恐慌,當地士人代表找到王當萬,勸說道:
“將軍不費一兵一卒,便取洺州八縣,爲何還要殃及將士家屬,他們也不過是聽命行事,實非得已。
“上天有好生之德,還請將軍高擡貴手,寬恕將士家眷,莫要罪及無辜。”
王當萬如今已經不再年輕,北齊都已經滅亡了二十七年,他也從當年投奔崔澈的中年壯漢,成了一員白髮老將。
只不過年紀雖然大了,可長相實在與慈眉善目不搭邊,也難怪洺州士族以爲他要報復將士家屬。
王當萬也知道對方誤會了自己的意圖,只能耐着性子解釋道:
“我今日所爲,都是奉燕公之命。
“燕公不忍見河北將士自相殘殺,於是命我帶上洺州將士的家眷,前往相州城下勸說,又怎麼會是想要加害他們。
“況且燕公出自河北望族,若是遷怒百姓,豈不是自絕於河北父老。”
聽得王當萬這麼一說,當地士族也終於寬下心來,主動配合起王當萬。
而在得知是要勸說自己的親人不要枉送性命,將士們的家屬也紛紛主動前來。
王當萬見狀大喜,趕忙將洺州之事報知崔澈。
而此時,崔澈已經逼近了鄴城,得知洺州以下,將士家眷也將在不久後被送來相州,他命竇建德留守洺州,由王當萬領一萬皮室軍與周侃所部一併護送洺州將士家眷南下。
相比較王當萬幾乎是白撿了一個洺州,麥鐵杖在魏州卻真真實實遭遇了一番抵抗。
莘州之兵並沒有和邢州將士一般,抗命不前,而是在莘州司馬的統率下,火速馳援魏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