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2 爸爸的援助

正當蘇聯內部兩大派系開始爭起來的時候,東西方兩大陣營之間的矛盾也鬧得越來越大。

1947年6月5日,美國國務卿喬治·馬歇爾在哈佛大學的畢業典禮上發表了歷史性的演講。

身穿西裝的他,站在哈佛大學哈佛園(harvard_yard)紀念教堂的臺階上,宣告美國已爲幫助歐洲復興作好了準備,表達了美國向歐洲各國提供大量援助,以幫助歐洲重建和發展經濟的意願。

這篇由查爾斯·博倫(charles_bohlen)起草的演講詞裡,雖然並沒有提及任何的細節和數據,但也已經清楚表達了美國政府的目的——讓歐洲自由國家的人團結起來,共同規劃一個由美國提供資金援助的歐洲重建計劃。

因爲計劃收回對象不是美國人,而是歐洲人的緣故,所以美國政府方面並沒有邀請美國記者出席這次演講。與此同時,美國總統杜魯門又在另一個地方召開記者招待會,成功轉移了美國記者的注意力,因此這次演說並沒有得到美國媒體的廣泛報導。

而在另一邊廂,美國政府又拼命聯絡歐洲各個資本主義國家的媒體,請求他們報道此事。英國的bbc(英國廣播公司)更是全文播送了這篇演講稿的內容,爲飽受經濟打擊的英國人民帶來重大“喜訊”。

英國廣播公司的廣播很快就傳到了英國外務大臣厄內斯特·貝文的耳中,被好消息震動的他立即與法國外交部長喬治·比多(georges_bidault)取得了聯繫。

英法兩國的外交部長很快就取得了聯繫,並且交換了英法兩國對於美國援助計劃的看法。雙方都認爲有必要邀請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盟國蘇聯參與該計劃(因爲直接拒絕蘇聯參加援助計劃意味着對盟友的公開不信任)。

而在馬歇爾的演講中,他也“十分坦誠地”邀請蘇聯加入馬歇爾計劃,以接受美國的援助,所以美英法三國暫時還是支持蘇聯加入援助計劃的,至少表面上是如此。

但實際上,無論是美國、英國和法國的官員們心裡都十分清楚,對蘇聯提供任何援助都是不可能的,因爲這樣完全不符合西方國家的利益,同時也會壯大蘇聯共產主義的實力,與養虎爲患沒啥區別。

就算美國政府同意援助蘇聯了,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美國國會也絕對不會通過援助蘇聯的計劃,所以邀請蘇聯參與援助計劃只不過是表面功夫,畫個大餅吊斯大林的胃口而已。

斯大林得知美國要向蘇聯提供援助的時,馬上對援助計劃表現出“謹慎的興趣”。他認爲蘇聯在戰後處於非常有利的國際環境之中,因此即使接受一些帶有可接受的援助也未嘗不可,反正拿了再說。

於是,他派遣了時任蘇聯外交部長的莫洛托夫前往巴黎,與英、法兩國外長會談,但因爲英、法兩國已經領會到美國不希望蘇聯加入援助計劃的緣故,他們提出了許多令蘇聯無法接受的條件,使談判過程進行得十分不順利。

其中英法兩國外長所提出的最重要條件就是任何接受援助的國家都要不可避免地,喪失一部分經濟主權。同時,英法兩國外長還堅持被援助國必須附帶參與歐洲統一市場的建設,發展市場經濟,這顯然與蘇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格格不入,變相等於讓蘇聯走上市場經濟的修正主義道路。

最終,莫洛托夫明確地拒絕了這個條件苛刻的援助計劃,離開了巴黎。

這場討論援助計劃的會談可以算是蘇聯與英法關係的轉折點,法國社會黨政府在得到美國的經濟和軍事援助後,得到了美國的撐腰,不再擔心蘇聯的壓力,於是宣佈將法國共產黨排擠出政府,並且積極準備對越作戰事宜,在不足兩個月的時間內對共產主義陣營的越盟發起進攻,徹底與蘇聯撕破了臉皮。

其實早在馬歇爾援助來臨前,法國社會黨就已經跟共產黨不太對路。當時法國最大的雷諾汽車工廠三萬多名工人發起了罷工,並且得到了法國共產黨的支持,要求公司改善工人待遇,但表面上代表工人,實際上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社會黨政府卻主張對工人進行鎮壓,以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

然而,因爲當時蘇聯勢力太強大,而受到戰爭破壞的法國國力太弱,無法與蘇聯相抗衡,所以社會黨政府未免激怒蘇聯,於是放棄了鎮壓罷工的主張。

最終工人的請求在法國共產黨的支持下得到了實現,這件事情也爲法國共產黨換取了不小的名聲,令共產黨獲得更多法國人民在道義上的支持,但同時也引起了執政聯盟其他政黨的忌憚。

直到法國獲得美國的經濟和軍事援助後,聯合政府纔有了點抗衡蘇聯的信心,於是在巨大政治利益的驅使下,以政見不合爲由,將法國共產黨逐出了聯合政府,並且開始準備發動對越戰爭,以獲得對整個越南的殖民統治權,繼續走帝國主義的道路。

在美國那邊,杜魯門總統也發表了國情諮文,強調“自由人民正在抵抗少數武裝份子或外來勢力征服之意圖,美國政策必須支持他們。”,認爲極權主義(這裡指蘇聯及其他共產主義政權)裹挾自由人民,形成對於國際和平與美國國家安全的威脅。

爲了實現他的目的,阻止共產主義勢力的擴張,杜魯門政府把土耳其、南意大利和伊朗都納入了大規模經濟援助計劃的列表中,並要求國會向這些國家提供8個億的初期援助,讓這些國家的資產階級政府利用這筆錢發展經濟取得民心,擴充軍備,避免當地的共產勢力獲得更多的民意基礎,同時讓資產階級政府有足夠的能力鎮壓潛在的共產主義運動。

杜魯門的主張成爲了美國在世界各地援助反共政權的先例,無論這些政權由多不民主,幹了多少違反“人權”的事情,只要立場是反共的,都會獲得美國的支持。

於是,一套針對蘇聯的全球軍事聯盟就這樣逐漸地建立起來了。

339 進軍法國247 曼施坦因第三十一章 兩張火車票154 中立174 最後的努力183 突擊準備第一百一十九章 第一副人民委員第八十六章 二級集團軍級政委358 吊打鬼子352 瓦西里·斯大林第三十三章 我不喝酒213 工業轉移374 應對217 要塞區之間的空隙280 遭到夾擊第五十五章 再次獵熊294 出擊165 433247 曼施坦因234 希特勒的炮灰210 拉沃契金設計局324 龐然大物283 西方國家的朋友第九十二章 兩翼包抄131 滲沙子第四章 真實的夢328 巴格拉季昂152 慈父的來電318 安德羅波夫?第十章 發展大計212 補充兵力311 安靜的午餐365 芬達第十四章 適應156 莫洛托夫的別墅第一百一十二章 雅沙201 僞裝要塞第十七章 請假361 赫魯曉夫第九十三章 南線攻勢287 加強火力266 石油化工中心250 想要的結果337 先南後北262 向高空發展333 國際戰線第三十六章 肅反之路第四十四章 古拉營診所第七十六章 防空預警280 遭到夾擊第三十六章 肅反之路313 中組部部長第六十三章 北進計劃楔子272 怠工問題231 軍情直播間第一章 年輕的書記217 要塞區之間的空隙225 怎麼冷靜?302 爲了祖國而研發160 動力裝置207 蘇維埃宮第一百零二章 關心下屬第七十九章 日軍空襲269 新的盟友218 瓦圖京第八十七章 減少傷亡225 怎麼冷靜?第八章 鍊鋼技術266 石油化工中心325 勞動戰線275 德軍的意圖256 算得上什麼第八十三章 坦克會戰315 國家安全人民委員326 大手筆224 大放厥詞第二十三章 翻舊案256 算得上什麼145 軍工綜合體第三十三章 我不喝酒第五十八章 莫斯科的夜晚第七十一章 紅皮白俄281 莫德爾379 中東局勢第八十六章 二級集團軍級政委139 T-34第一百一十三章 說清楚第四十章 逮捕還是調查?264 豹子169 蒸汽渦輪機291 新的位置第四十一章 對“表現”的看法第七十五章 狙擊222 梅赫里斯的思維134 尷尬的請求224 大放厥詞135 幸福的時刻第一百二十四章 戰火再燃292 海上的敵人
339 進軍法國247 曼施坦因第三十一章 兩張火車票154 中立174 最後的努力183 突擊準備第一百一十九章 第一副人民委員第八十六章 二級集團軍級政委358 吊打鬼子352 瓦西里·斯大林第三十三章 我不喝酒213 工業轉移374 應對217 要塞區之間的空隙280 遭到夾擊第五十五章 再次獵熊294 出擊165 433247 曼施坦因234 希特勒的炮灰210 拉沃契金設計局324 龐然大物283 西方國家的朋友第九十二章 兩翼包抄131 滲沙子第四章 真實的夢328 巴格拉季昂152 慈父的來電318 安德羅波夫?第十章 發展大計212 補充兵力311 安靜的午餐365 芬達第十四章 適應156 莫洛托夫的別墅第一百一十二章 雅沙201 僞裝要塞第十七章 請假361 赫魯曉夫第九十三章 南線攻勢287 加強火力266 石油化工中心250 想要的結果337 先南後北262 向高空發展333 國際戰線第三十六章 肅反之路第四十四章 古拉營診所第七十六章 防空預警280 遭到夾擊第三十六章 肅反之路313 中組部部長第六十三章 北進計劃楔子272 怠工問題231 軍情直播間第一章 年輕的書記217 要塞區之間的空隙225 怎麼冷靜?302 爲了祖國而研發160 動力裝置207 蘇維埃宮第一百零二章 關心下屬第七十九章 日軍空襲269 新的盟友218 瓦圖京第八十七章 減少傷亡225 怎麼冷靜?第八章 鍊鋼技術266 石油化工中心325 勞動戰線275 德軍的意圖256 算得上什麼第八十三章 坦克會戰315 國家安全人民委員326 大手筆224 大放厥詞第二十三章 翻舊案256 算得上什麼145 軍工綜合體第三十三章 我不喝酒第五十八章 莫斯科的夜晚第七十一章 紅皮白俄281 莫德爾379 中東局勢第八十六章 二級集團軍級政委139 T-34第一百一十三章 說清楚第四十章 逮捕還是調查?264 豹子169 蒸汽渦輪機291 新的位置第四十一章 對“表現”的看法第七十五章 狙擊222 梅赫里斯的思維134 尷尬的請求224 大放厥詞135 幸福的時刻第一百二十四章 戰火再燃292 海上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