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9章 攤牌

四月初五,太后行駕至臨安城,小皇帝率領朝中文武百官親迎,而因爲剛剛發生行刺事件,此次戒備更爲森嚴,所有百姓都被隔離在行駕數丈之外,任何越界者都會被當場擒下。不過迎奉太后的儀仗比之小皇帝入城時更爲盛大,連樹木之上都纏上黃綾,帷幔自城門一直綿延到北宮們前,直此就可見靡費之急。

陳宜中坐在德慶樓三樓臨窗的座位上向御街上張望,行駕越來越近,前導隊伍過去後,便是六部及中書省首官的隨扈車隊,太后和小皇帝的車駕如衆星捧月般的行在中間。看着車隊越來越近,他不禁有些感慨,若是自己當初不去占城,是不是迎駕的隊伍中也會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而不是像當下只能做個旁觀者。

“絕對不會,我們之間早已勢如水火,其不會容下我的!”陳宜中暗自搖頭喃喃地道。他十分清楚自己與小皇帝的關係,自始就不融洽,其後隨着矛盾的日益加深,已經是無法調和。而當下更是到了你死我亡的地步,今天他準備與小皇帝攤牌,做最後一搏。

“散開,勿要驚了聖駕!”突然窗外傳來一陣噪雜聲和士兵們的呵斥聲,陳宜中探頭向下看去,只見一幫各式打扮的人見聖駕將至,想衝破護軍士兵佈置的警戒線,卻被巡視的臨安府衙役們攔住,將他們強行驅散。

“主公,我們的人上不去,全部被衙役們趕走了!”這時蔡睿拎着衣襟小跑上樓來道。

“吾都看到了,小皇帝這是已經有了準備!”陳宜中嘆口氣道。

“主公,那我立刻召集人手前往北宮,準備朝堂上書。”蔡睿言道。

“今日吾有眼跳的厲害,不知此去是兇是吉啊?”陳宜中看看窗外大隊人馬滾滾而過,皺着眉頭言道。

“主公,開弓沒有回頭箭,小皇帝昨天抄了他們城中的宅院,說明他們已經發現了咱們的行蹤,也意識到是我們在後面謀劃。只怕已經開始在全城暗中緝捕,如今已再無退路!”蔡睿見陳宜中老毛病又犯了,事到臨頭又開始打退堂鼓了,連忙勸道。

“也好,成敗就在此一舉了,吾就與衆人同去敲響那登聞鼓,爲民請命!”陳宜中又想了片刻,似乎才下定決心,站起身整整衣衫道。

陳宜中一行人下了樓,混入人羣當中,隨着看熱鬧的人羣緩緩向北宮方向移動。行至青陽宮行駕已經過完,他們卻已經聚起了幾十人,到了太廟又有幾路人暗暗匯入其中,等到了宮城前已有二、三百人之多。看到如此多的人要闖宮城,立刻有護軍上來阻攔,但聽聞他們要去登聞院,卻不敢攔阻,只是加強警戒,防止人羣闖宮。

一衆人擁着陳宜中來到設置在內宮城西廊的懸掛的一面大鼓前,陳宜中使了個眼色,一名隨從立刻上前拿過鼓槌,輪開兩隻胳膊‘咚咚’的敲響了大鼓。鼓聲震天,傳出很遠,宮外的人皆露出驚色向這邊聚過來,而宮中也是引起一片慌亂,從東廊中幾個人匆匆趕過來……

趙昺聽到鼓聲響起,也是愣了下神兒才反應過來。說來登聞鼓這東西現代人只要看過古裝戲的人都知道,那就是在衙門外懸掛的一面大鼓,往往都會又擊鼓鳴冤的戲碼。只要敲響了誰也明白那是發生了大事,而聽到鼓聲,不管衙中的主官在幹啥都得立即升堂問案。說道底撾登聞鼓,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直訴方式之一。

據史書記載於周朝就設有登聞鼓,當時稱作“路鼓”。魏晉以後歷朝都設有登聞鼓,唐代登聞鼓約始設於高宗年間。武則天時還創有匭使院。元朝亦設登聞鼓、邀車駕。但在歷史上不同時期的重要性大不相同,歷朝或有增補,如邀車駕或公車上書、叩閽等。

宋初,朝廷始置司管登聞鼓和登聞鼓檢院,兩院均受理吏民申訴之狀,隸屬諫院的專職衙署登聞鼓院。當事者可先去擊鼓,會有本部的官吏來接訪,再將他們的詞狀轉呈皇帝。登聞鼓院向朝野士民開放,擊鼓者不受身份所限,“凡言朝政得失、公私利害、軍期機密、陳乞恩賞、理雪冤濫,及奇方異術、改換文資、改正過名,無例通進者”,均許到本院陳情。

大宋生民億萬,世務劇繁,皇帝只是世俗世界的至尊,而非無所不能的神人。要不要先請文臣審覈官民遞交的狀紙,再酌情選呈御前,以減輕皇帝的重荷呢?歷朝皇帝都議過此事,但答案仍是當然不能。諫臣們認爲國人到登聞鼓院,只爲自身的訴求能“上達天聽”,中間如果隔着一道關卡,人們上書言事時,就會多了些顧慮,有了皇帝的作保,國人才更敢於在登聞鼓院實話實說。

而在大宋朝不僅有民告官之事,官告官也是常見之事。登聞鼓要是敲得好,即敲掉政治對手的權位,有些戀棧的官員,便曾指使管下的“良民”到登聞鼓院打鼓,爲官員的連任造勢。當然官告官並非多爲私仇,也有出於公義的凜然之舉,不過官民還是得慎用登聞鼓院的那面大鼓。

原則上朝廷有禁人越級上訴的例禁,擊鼓鳴冤只是糾正司法錯誤的權宜之計,人人若都到京城申冤,州郡的守官就顯得尸位素餐了。另據大宋刑律,擊登聞鼓訴事若不實,將判八十杖的肉刑,卻非評書中爲敲鼓要滾釘板。總體上,登聞鼓制還是有良效的,它是國人昭雪冤情、下情上達的通天之路,也是檢驗政治清明與否的一張鏡子。

在賢明君主執政時期登聞鼓確實有上達民情、監督官僚的作用。雖然百姓上訴到登聞鼓院的冤案一般都能得到解決,對澄清吏治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登聞鼓制度也還有其侷限性,並非所有的案件都能圓滿解決。可嘆的是宋朝以後,擊登聞鼓的條件日趨苛刻,至清朝已形同虛設,並規定擊登聞鼓者,先廷杖三十,以防止無端刁民的惡意上訪,自明清以後律法日益完備,登聞鼓僅成了一種象徵。

趙昺清楚本朝的規矩,凡擊登聞鼓,皇帝不管在幹什麼,都必須上朝。現在雖然正在舉行朝會朝賀太后歸京,但是也必須停下來,否則衆目睽睽之下自己如何向衆臣交待啊!而他已經知曉陳宜中的計劃,就是想借今日大朝會敲登聞鼓,逼自己當衆臣面應對,並提請太后罷黜自己。

雖然心裡有底兒,可趙昺還是心中忐忑,因爲在大宋的歷史上確實因登聞鼓惹出過大事件,逼的皇帝改變主意。那是在靖康年間,朝廷被迫向金國割地求和,罷免主戰派大臣李綱。太學生陳東率領數萬市民涌上開封街頭,呼籲複用李綱與名將种師道,並罷去妒賢嫉能的李邦彥。適逢李邦彥入朝,民衆羣起怒罵,之後他們來到登聞鼓院,擊鼓求見皇上。

因當時官員的措置不當,導致和平的請願演變成暴亂。欽宗迫於洶洶羣情,不得不起復李綱爲京城防禦使,扳回戰場上的劣勢,使得形勢略微好轉。但隨後欽宗與徽宗被女真人擄走後,趙構在應天府繼位,陳東連續上書請留李綱,並請趙構御駕北征。黃潛善、汪伯顏等人以“言不亟誅,將復鼓衆伏闕”等言語激怒了趙構,將陳東處死。

趙昺明白無論是陳東的成功,還是犧牲,並非是哪個皇帝害怕他,而是懼怕萬人齊擊登聞鼓造成的影響,從而引發羣體事件,導致****的發生,就如同現代的‘顏色革命’。如今陳宜中就是想效仿當年公車上書,迫使太后罷黜自己,重新啓用他。

且趙昺知道陳宜中極爲擅於煽動,在當太學生時就曾與劉黻、黃鏞、林則祖、曾唯、陳宗等人上書罷免權臣丁大全,被時人成爲‘賢關六君子’。可見其有着領導羣衆鬧革命的經歷及豐富的鬥爭經驗,對於搞羣衆運動也算是行家裡手,讓他還是有些緊張,萬一應對失措可就砸了鍋啦……

登聞鼓、檢兩院受理的是各級機構處理未善的事。按照程序,地方的進狀人必須是有經過縣、州、轉運使受理未善的事時方許上言。而在京者訴訟須先所屬寺監,次尚書省本曹,次御史臺,次尚書都省,次登聞鼓院。在進狀程序中,登聞鼓院與登聞檢院構成同一鏈條,登聞鼓院在登聞檢院之下,進狀未經鼓院者檢院不得收接。登聞檢院不受理的纔可以攔駕或到御史臺自陳。

從進狀的程序可以看到,登聞鼓、檢兩院雖隸屬諫院,卻並無規諫、議政、彈劾、監察、審案等職責,也不參與進狀的處理。可見它們既非言事機構,也不是司法部門,只負責受理和轉呈進狀,類似於現代的信訪機構。而呈遞到鼓、檢兩院的進狀都要由皇帝直接審閱,其他官員不能代看,待皇帝審閱以後再委派官員處理。

“稟陛下,外有前左相陳宜中率儒士及鄉紳舊官三百餘人,擊鼓上書!”鼓聲響了有一會兒,纔有登聞檢院理檢使上殿稟告,並呈給皇帝。

“唉,這份具狀朕無法處置,還是呈轉太后處置吧!”趙昺拿過文卷拆開後,瀏覽了一遍讓王德轉給太后。

“陛下,具狀上所言都是真的嗎?”王德捧給簾後的楊太后,其讀過後問趙昺道。隔着簾子衆人雖看不清太后的神情,但聽其語氣也是不善。

“太后,朕自認沒有做過這些事情,是否有過還請太后明斷!”趙昺起身對簾後施禮道。

“陸相,你以爲當如何處置?”楊太后輕嘆口氣,將具狀轉給陸秀夫道。

“臣以爲……以爲具狀多有不實!”陸秀夫接過具狀看過,皺皺眉道。心中暗道也難怪陛下要轉給太后,其又轉給自己,上面全是聲討小皇帝之詞,大大小小的罪狀竟有十數條之多,且條條令人心驚。

概括起來主要有:當初其爲王時便有自立之心,佔據瓊州後欲挾持皇帝,此一罪;景炎帝駕崩之後,其勾結禁軍都統江鉦,以武力脅迫太后和衆臣立他爲帝,此二罪;其竊取皇位後,挾制太后將行朝遷往瓊州,隨即驅逐朝中舊臣,任用親信,使得朝中重臣皆出自於其潛邸,此三罪;動用親信迫使太后退居後宮,以其監國,得以篡取大權,此四罪。

貪攬事權,倚恃黨惡、紊亂國政。所喜者薦舉、所惡者陷害,引用內外奸黨、致失天下人望,此五罪;爲政不公,信約不守,不容於天下,大逆不道,此六罪;好勇嗜殺,大肆殺降,私吞財物,此七罪;性殘忍不仁,遂以嚴刑協衆,睚眥之隙必扳,人不自保,此八罪;禁止科道陳言、恐摘發情弊、阻塞言路,此九罪;崇武重商,壓制士人,以致土地荒蕪,鄉民無教,此十罪。

收復江南故地,殘害舊官,戕害鄉紳,使得民心惶恐,此十一罪;耗費國孥,妄自用兵,尋釁江北,不肯附和,以致民心不安,此十二罪;剛愎自用,於諸先帝陵寢用兵,以致陵寢受損,驚擾先人,此十三罪;還都臨安,不思太后養育之恩,迎太后入京,是爲不小,此十四罪;爲其嗣位,擅加罪名戕害宗室子弟此十五罪……

陳宜中的具狀一口氣數落了小皇帝十多宗罪,這一番振振有詞的數落,條條已如箭一樣射向小皇帝,陸秀夫都覺的氣急。而其所言的逆惡種種、所犯重大,其意就是要太后親政,免去小皇帝監國之職,廢黜其皇嗣身份,另選宗室賢能繼位。他以爲小皇帝閱後肯定肺都氣炸了,弄不好就要大開殺戒,血濺大殿,可向上看看卻發現其面色平靜,嘴角還掛着笑意,似乎並未放在心上!

第1065章 戰略調整第108章 ‘神技’第446章 合作第661章 辦報第246章 或有不測第372章 他們不行第249章 奪權第1308章 膽顫心驚第652章 意義深遠第128章 設想第667章 忙中有閒第223章 萬幸第668章 以筆爲刀第870章 舊事重提第504章 田真子第193章 ‘商機’第064章 管鮑分馬第440章 共贏第153章 難堪第177章 善政第504章 田真子第1026章 聯合作戰第1441章 何以成惡第868章 另有玄機第540章 有種還來第683章 恩科第266章 不退第243章 備戰第104章 肅奸第212章 豈有此理第1278章 朕也無奈第881章 明爭暗鬥第1024章 馬說(二)第1027章 心血來潮第337章 大家第1096章 引狼入室第641章 出宮第1053章 事出非常第1101章 危險和機會第942章 何以解憂第416章 拉出來第629章 點將第518章 忙不完第1192章 世事無常第1351章 末將可以第015章 局中局第094章 機會第1279章 皇帝苦啊第934章 勢在必行第1063章 猜測第762章 真難第1127章 大夢初醒第606章 勝負之間第281章 訣別第488章 上城第501章 暗中佈置第1347章 炮震三關第898章 情何以堪第1443章 迴歸本質第833章 揭露第1473章 膽兒真肥第300章 開花彈第734章 重中之重第1423章 口是心非第208章 博鰲第520章 冒煙兒第1129章 當機立斷第112章 師徒鬥(二)第1054章 畫蛇添足第523章 生不如死第650章 鋪開第1013章 理念不同第1454章 驚天之秘第1285章 萬全之策第1300章 心焦上火第168章 不敗之地第831章 真真假假第331章 絕不第1049章 皆有學問第1210章 是否正確第151章 迎頭一棍第523章 生不如死第205章 心思難測第070章 煩惱第1449章 目光要遠第755章 猜不透第176章 不足第491章 各有主意第208章 博鰲第952章 網中之魚第307章 如何留人第1427章 針鋒相對第1226章 打與不打第668章 以筆爲刀第1385章 有些意思第541章 化繁爲簡第160章 效率第1411章 奇恥大辱第364章 艱難第1394章 爲官之道
第1065章 戰略調整第108章 ‘神技’第446章 合作第661章 辦報第246章 或有不測第372章 他們不行第249章 奪權第1308章 膽顫心驚第652章 意義深遠第128章 設想第667章 忙中有閒第223章 萬幸第668章 以筆爲刀第870章 舊事重提第504章 田真子第193章 ‘商機’第064章 管鮑分馬第440章 共贏第153章 難堪第177章 善政第504章 田真子第1026章 聯合作戰第1441章 何以成惡第868章 另有玄機第540章 有種還來第683章 恩科第266章 不退第243章 備戰第104章 肅奸第212章 豈有此理第1278章 朕也無奈第881章 明爭暗鬥第1024章 馬說(二)第1027章 心血來潮第337章 大家第1096章 引狼入室第641章 出宮第1053章 事出非常第1101章 危險和機會第942章 何以解憂第416章 拉出來第629章 點將第518章 忙不完第1192章 世事無常第1351章 末將可以第015章 局中局第094章 機會第1279章 皇帝苦啊第934章 勢在必行第1063章 猜測第762章 真難第1127章 大夢初醒第606章 勝負之間第281章 訣別第488章 上城第501章 暗中佈置第1347章 炮震三關第898章 情何以堪第1443章 迴歸本質第833章 揭露第1473章 膽兒真肥第300章 開花彈第734章 重中之重第1423章 口是心非第208章 博鰲第520章 冒煙兒第1129章 當機立斷第112章 師徒鬥(二)第1054章 畫蛇添足第523章 生不如死第650章 鋪開第1013章 理念不同第1454章 驚天之秘第1285章 萬全之策第1300章 心焦上火第168章 不敗之地第831章 真真假假第331章 絕不第1049章 皆有學問第1210章 是否正確第151章 迎頭一棍第523章 生不如死第205章 心思難測第070章 煩惱第1449章 目光要遠第755章 猜不透第176章 不足第491章 各有主意第208章 博鰲第952章 網中之魚第307章 如何留人第1427章 針鋒相對第1226章 打與不打第668章 以筆爲刀第1385章 有些意思第541章 化繁爲簡第160章 效率第1411章 奇恥大辱第364章 艱難第1394章 爲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