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時空的東羅馬帝國已經四分五裂,雖然阿納塔西休斯佔據了帝都君士坦丁堡,也取得了君士坦丁堡大牧首喬治一世的支持,但是不服他的人很多,加上英國人也插手了東羅馬帝國政務,他們在東羅馬帝國煽風點火,唯恐東羅馬局面還不夠亂。
阿納塔西休斯明知道自己的國內如此之亂,與大英帝國,與那位有世界之皇稱謂的李路脫不了干係,可是面對如此強大的敵人,阿納塔西休斯卻不敢直截了當與英國方面撕破臉皮,甚至就算他明知道英軍在國境線另一側囤積物資,頻繁調動軍隊,就是擺明了要對東羅馬人動手,可他依然下命令,不許“擅開邊釁”,原因竟然是他認爲自己的東羅馬帝國已經四分五裂,加上英國無論哪一方面都要遠遠超過己方,一旦給了英國人開戰的藉口,那麼就以那位“世界之皇”的魄力,恐怕他會一口吞下已經四分五裂的東羅馬帝國。
不過這位東羅馬帝國的皇帝的敕令,也就是在君士坦丁堡還有幾個尊奉他爲帝的省份管用,那些手握重兵的地方總督們迅速變成了軍閥,他們可不對阿納塔西休斯的敕令感冒,更別提這些軍閥裡還有李路當初在東羅馬帝國埋下的釘子。
所以李路想要進攻東羅馬帝國,根本就不擔心藉口,在阿納塔西休斯鎮壓了君士坦丁堡民衆反抗之後,李路果斷選擇入侵東羅馬帝國,早就跟李路暗通款曲或者乾脆就是李路派遣的潛藏者們紛紛跳了出來,他們給李路的英軍帶路,引導強大的英軍向君士坦丁堡進發。
由於李路決心一次滅掉東羅馬帝國,這樣的滅國之戰,爲了穩妥起見,裡李路選擇了御駕親征,他率領十萬英軍和十五萬波斯皇協軍越過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進入了東羅馬的核心地區安納托利亞高原。
東羅馬帝國亞菲尼采的總督哈利法克斯,早就暗中投靠了李路,是個極端的漢化派,在得知英軍進入安納托利亞高原之後,他在李路的大軍尚未渡過卡拉蘇河時,就親自跑去迎接,表示友好。
而河對岸的錫瓦斯城,卻不買李路的帳。聽得李路領兵到來,錫瓦斯的總督卡納里斯反而在卡拉蘇河對岸集結了他全部的兵馬:四千名重裝騎兵,三萬步兵,決心阻擋李路過河。李路進軍的時機實在是有些不是時候,因爲安納托利亞高原屬於典型的地中海氣候,這時候正是冬季,也是這裡的雨季,是又溼又冷,是很讓人討厭的天氣時段。
每年的這個季節裡,卡拉蘇河總是水深流急的。卡納里斯覺得自己的兵力和對面的英軍雖然相差懸殊,但是他有天險可憑,因此,他對阻擋李路的進攻信心十足。
李路聽到這個消息之後,一面派人速去卡拉蘇河邊調運船隻,一面率領部隊開赴卡拉蘇河,在河東岸紮下了大營。在河岸邊,李路可以清清楚楚地看清對岸裝備齊備,陣容嚴整的東羅馬軍隊。
另一邊的卡納里斯也看到了李路的主帥營帳,就親自坐鎮在對岸重點防守。李路仔細觀察了河面和兩岸地形,深知渡河不易,特別是卡納里斯本人駐守的這一段河道,根本不可能渡過去。一旦英軍發起強攻,那麼迎接他們的將是東羅馬人的箭雨。
要想安穩的渡過寬闊的卡拉蘇河。那麼就必須敲掉河對岸的東羅馬人的弩炮和弓箭陣地,可是狡猾的卡納里斯,把他的防禦陣地,安放在了河對岸的峭壁之上,英軍的火炮雖然射程能夠得着,但是他們卻都藏在早就設置好的工事裡,也許是巧合吧,卡納里斯選擇的地形竟然具有極好的防禦炮擊的能力。
李路和衆將商量了一番之後,決定好好的戲耍卡納里斯一番,在李路的催促之下,渡河要用的船隻很快就運到了,英軍的士兵們是把船隻折卸開,大的拆爲三段,小的拆爲兩段,然後裝上大車運來的。李路這時把部隊分成好幾部分,悄悄作了一番吩咐,開始行動了。
只見卡拉蘇河東岸,不是騎兵就是步兵,甚至就連炮兵也加入了進來,他們一隊接着一隊往不同方向出發,河面上,英軍的船隻頻繁地航行。英軍似乎在尋找着合適的時機和地點,隨時準備渡河。卡納里斯不敢疏忽,也帶着部隊在對岸不停頓地來來回回奔走。這樣一連數日,天天如此,英軍還未過河,卡納里斯的人馬卻已經累得精疲力竭。
李路把卡納里斯所部折騰了一陣後,又從四面八方把糧食及其它軍需物資源源不絕地朝大本營運來。這樣,在卡納里斯看來,很明顯,敵人因爲受到阻擋,似乎準備在河岸上長期駐紮下去了。
李路甚至公開聲稱:他可以等待。因爲一到夏季,氣溫升高,降水減少,卡拉蘇河的水位會下降,河身縮小,河水平淺,到那時,不少河流可以卷着褲腿過去。
卡納里斯摸不清李路的真正意圖,變得躊躇起來。然而,卡納里斯沒有喘上一口氣,英軍又開始了夜間騷擾。李路親率部分騎兵在河岸口左右馳騁,邊馳邊呼喊衝鋒口號,並且用盡一切辦法,故意搞得沸沸揚揚,一片喧囂,彷彿趁着夜幕掩護就要強渡的樣子。
卡納里斯再次緊張起來。但這種事進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後,卡納里斯除了聽見高聲喊叫之外,並沒有發現敵人做出實戰動作。他由此得出結論:敵人並不敢真的渡河,只不過是在虛張聲勢而已。
卡納里斯和他的軍隊由緊張到鬆馳,緊張、鬆馳,再緊張、再鬆馳,都已經身心疲憊。從此以後,卡納里斯不管對岸怎樣行動,怎麼喊叫,總之就是呆在營房裡再不出來了,他的大部隊也不再跟屁蟲一樣被李路牽來牽去。卡納里斯只是在沿河各處派了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