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回張叔夜計窘宋江 梁山軍招安受賞

〖張叔夜計窘宋江~梁山軍招安受賞〗

詩曰:

兵戈難消心中怨,英雄反覆事有因。

江湖豪客義如金,重提招安冷衆心。

人逢喜事精神爽,愁上心來白髮多。

忽地再降君王詔,遍叫徵人淚沾襟。

話說正在童貫引軍河北與遼軍交戰之時,宋江已在海州濱與折可存、張叔夜、曾孝蘊僵持月餘。宋江聽吳用計謀,數次擊敗折、張、曾三路人馬,又使水軍統領李俊、阮小七等人,劫鉅舟十餘艘,裝載糧草馬匹欲襲海州。

道君天子已經得知折可存等將出師不利,再與羣臣朝議,王黼、樑師成、李邦彥等奸臣皆勸道君皇帝增兵剿滅宋江。

太子趙桓頭戴紫金冠,身穿一件紅圓領蟒袍,腰圍玉帶,足踏一雙雲根朝靴,手持象笏出班奏道:“父皇,兒臣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

道君天子說道:“有話儘管講來,不必吞吐。”

趙桓說道:“宋江前時雖爲盜賊,後受招安,爲國出力頗多,南征方臘,更是損折將佐過半,而今南方已定,對其有功不賞,使其復叛,也是情理之中。然朝廷不能極力安撫,卻效法漢高祖誅殺功臣,到頭來只落得兔死狗烹、鳥盡弓藏,豈不使天下人寒心!異日國有危難,忠臣誰敢盡力扶持?”

王黼說道:“太子此話差矣!宋江等輩,對國而言,增一百不多,減一百不少,若留此人,不過猱搔虎癢,遲早爲禍!不如就此翦滅,天下清淨。”

康王趙構出班奏道:“父皇,常言道:‘不以一眚掩大德’。今宋江有功不賞,已使臣子寒心,如今又令大軍剿殺,必使天下人指罵朝廷與父皇,兒臣亦無地自容。”

宦官樑師成出班叫道:“大膽康王,怎敢如此忤逆陛下!論私,陛下乃汝父;論公,汝乃臣子。汝出此言,已犯大逆不道之罪!更兼包庇賊子,豈不亂了國法?”康王憤怒,想要還口。

只聽天子說道:“夠了!卿等不必多言,就依太子之意,再次降旨好言招降宋江,擬南征功勞盡數封賞。如若不服歸順,再不饒恕。”羣臣無話,山呼拜畢退朝而去。

再說宋江欲襲海州,張叔夜已經得知,思索一個計策,與折可存、曾孝蘊商議後,折可存領千人埋伏於城邊,曾孝蘊引軍藏於海邊,張叔夜使輕兵誘戰。

宋江不防有計,以全軍上岸傾力一戰,欲攻破海州城,正當兩軍交戰時,曾孝蘊令軍健舉火焚舟。宋江等將見海邊大船火起,心知不好,無心戀戰,欲要撤兵,卻聽一聲炮響,城邊閃出千餘軍馬,爲首大將正是折可存。

宋江見折可存殺來,令軍馬且戰且撤,混亂中官軍擒住了吳用,又被盧俊義、林沖等人捨命救回,宋江退至海邊,殺散曾孝蘊兵馬,重新奪回未被焚燬的大船,退走善後河。

張叔夜、折可存、曾孝蘊本欲使水軍追趕,恰巧朝廷派太尉宿元景帶着兩個虞候、幹辦攜招安聖旨而來,張叔夜幾人見過宿太尉,得知來意後,只得讓三五個水手隨同兩位幹辦、虞候入河再次招降宋江,宿太尉只在岸邊等候。虞候、幹辦便與三五從人架着小舟直去尋宋江的大船。

宋江退走善後河後,使水軍兵士偵之,得知官軍人馬不曾追來,只有兩個文吏數個水手駕着一葉扁舟而來。宋江聽後不知所以,乃命李俊、阮小七、童威、童猛用輕舟伏於蘆花叢中擒來。

李俊、阮小七將幹辦、虞候以及三五個水手綁縛帶到大船上。宋江見頭前那兩人都是虞候、幹辦模樣,頭戴折上巾,身穿圓領官袍,知是朝廷派來,心中已猜了八九分。就親自上前來鬆了綁繩,又叫放了那幾個水手,然後好言安撫道:“幾位尊官,莫要害怕,這些粗人都是宋某兄弟,禮數不周,還望海涵。”然後請入船中,擺茶落座。

那來人先是受了李俊等人的驚嚇,又受了宋江的禮遇,十分感恩不盡,說道:“我等久聞宋義士之名,今日幸見,果不虛言。”

宋江問道:“觀你幾人衣着打扮,想是京城裡來,不知到此何干?”

那其中一個虞候說道:“我等都隨宿太尉而來,朝廷再次招安義士等人,宿太尉只在岸邊專候。”

李逵一旁聽了,持着兩把板斧大叫道:“招甚鳥安!又來哄騙爺爺們,今日就把你們幾個鳥頭砍了餵魚,再殺進京師,剁了皇帝老兒狗頭!”李逵提斧就上前來,嚇得那兩個虞候、幹辦手腳無措,哆嗦一團。

宋江起身大喝道:“鐵牛不得無禮。”又讓花榮幾人將李逵扯出船艙去了。

宋江回過頭來,對那兩人說道:“二位莫怕,只不知朝廷對我等復叛是何態度?”

那幹辦說道:“朝廷一班奸黨都勸天子派兵征討義士,只有太子、康王和一些忠直大臣主張安撫,幸是皇上英明神武,不聽讒臣之言,已將各位豪傑的南征功勞一一擬訂,才讓宿太尉前來招安。”

宋江說道:“既然如此,等我與衆兄弟說之,便可接旨回京。”

宋江便將衆兄弟召集一處,大聲說道:“朝廷知我等都是忠義之士,更有太子等人爲我等作保,天子纔派宿太尉再次前來招安。我等兄弟現今兵敗,雖然仗着鉅舟橫行江湖之上,不比梁山快活,難免做得漂泊之人,有家難回,有國難投,何日才能洗心革面?更何況兄弟們的家眷老小都在原籍,倘若不順天意,必被朝廷收押,連累父母妻兒橫遭禍事,於心何忍?忠孝之名何存?今日朝廷已將我等兄弟全部封賞,不如上岸領旨回京做個順臣,免得污辱祖宗遺下的青白之軀,兄弟們可願意否?”衆人聽了,多是怕家小落於奸臣之手,都願招安。唯有吳用、林沖、李逵、李俊等人心無掛礙,雖不願招安,難違宋江之意,只得勉從。

宋江見衆兄弟無異議,便降下替天行道的杏黃旗,與幹辦、虞候引着兄弟們棄舟蹬岸,前去受旨招安。

忠孝自古皆難全,莫笑豪傑氣量短。

兩害相權取其輕,行俠仗義思當年。

宿太尉見宋江與衆好漢上得岸來,心知已服招安,便與折可存、張叔夜、曾孝蘊上前迎迓。

宋江見了宿元景,拜道:“恩相別來無恙。”

宿太尉笑道:“老朽今日奉聖上之命又來招安義士了!”

宋江說道:“江等實出無奈,有勞恩相遠來,心中甚愧。”

宿太尉又問道:“先鋒家中還有何人?”

宋江回道:“老母與大哥宋海、二哥宋河都已故去,唯有老父與兄弟宋清健在。”

宿太尉說道:“義士此番受了招安,不可再反,當好生侍奉老父,毋使國家再亂。”

宋江說道:“若朝廷待我等懷有公正之心,我等怎會如此?”

宿太尉說道:“本官即爲招安而來,義士還請接旨!”宋江便就在地上焚起一爐好香,與衆人俯伏接旨。

宿太尉就展開聖旨,開讀詔文:

朕承祖上基業,但願萬代長青,悉納賢臣於四方,擢升良將於行伍。朕每思漢高祖朝功臣少全者,甚爲痛心,雖高祖有過,亦臣下跋扈所致。君者,國之主也;臣者,國之輔也。君臣一體,方能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君臣反目,致使八方動盪,天下洶洶不寧。卿等一百八人,爲國爲民,鏟兇除惡,收服方臘,功不可沒。朕之一時不察,使得英雄豐功如流水,好漢偉績似浮雲。致使忠良不忿而反,天下盡皆失望,幸得賢臣直諫,朕意甚悔。卿等一百八人勞苦功高,回京之日,重擬功勳,各各封賞,人人加爵。萬望卿等不負朕意,及早歸降。故茲詔示,想宜悉知。宣和四年夏六月六日。

詔書後面蓋着龍章御寶朱印。

宋江接了聖旨,拜謝起身。張叔夜便邀請宿太尉、折可存、曾孝蘊、宋江入海州暫歇。

宋江欲去,吳用說道:“人心難測,不可輕往。”

宋江說道:“宿太尉、張知州都是耿介之士,無妨。”遂領數千人馬與同張叔夜等人去了城裡。張叔夜亦盡地主之誼,大擺宴席,通宵歡慶。

明日,宿太尉辭別張叔夜,與折可存、宋江回京覆命,曾孝蘊也引兵回了杭州。張叔夜也因此戰,加直學士,徙濟南知府。後又使計殺山東羣盜數千,以功進龍圖閣直學士、青州知府,這是後話。

再說林沖見宋江反覆歸降朝廷,心中涼透,大軍行到臨洪鎮,就來辭別宋江,宋江衆人聽了驚愕不已。

宋江問道:“林教頭,舍了我等兄弟,待去哪裡?”

林沖回道:“林沖並無家眷老小,就去尋魯達、武松兩位師弟,在六和寺做個居士便了。”

盧俊義說道:“師弟若去,我不強留,若是哪時想起我這個師兄,定要來會會。”

林沖道:“謹記在心。”

林沖又對柴進抱拳說道:“昔日林沖遭人陷害,多蒙大官人鼎力相助,纔有今日,林某死不敢忘。今日就此別過,大官人保重。”

柴進說道:“林教頭去後,可要與衆兄弟常寫書信往來,莫要斷了音訊。”

林沖說道:“那是自然。”林沖便一一辭別衆人,打點一番,即刻去了杭州尋魯智深、武松安身不提。

燕青見林沖急流勇退,便也起了明哲保身之念,至晚來勸盧俊義一同隱去,盧俊義不從,燕青怕與宋江說時不肯放去,只得留下一紙書信,趁夜收拾金銀一擔,不知投何處去了。有詞《離亭燕》一首,單說燕青懂得進退之道:

未近女色才子,俊朗繡體英雄。相撲彈唱難有對,人物天下無雙。此地忽離散,真正義士聰慧。

心思江湖煙雨,事看功利人愁。泛舟千里幾悵懷,孤身直去影單。夢裡倚新樓,獨往身輕無憂。

自燕青去後,沒兩日又一同走了三人,一員正將李俊,兩員副將童威、童猛。後來金軍南下攻宋時,李俊相約剩餘梁山兄弟,乘船出海,去往化外建立一國,名叫暹羅,自立爲國主。那暹羅即是今天泰國。

再講宋江隨同宿太尉回到京城,道君天子果然各各封賞,並未食言。戰死天罡星封爲忠武郎,戰死地煞星封爲義節郎。有子孫者,承襲官爵;無子孫者,立廟享祭。

林沖不願爲官,閒住六和寺中,加封振永居士,賜錢十萬貫,頤養天年。

魯智深、武松助力擒獲方臘,不願赴京,出家於六和寺中。魯智深封贈昭義禪師,武松封贈清忠祖師,各自賜錢十萬貫,以終天年。

張順慘死杭州涌金門,後顯靈擒殺方臘太子方書有功,敕封金華將軍。

戰死女將扈三娘,加封花陽郡夫人。孫二孃加封旌德郡君。

見在還京正將,授武節郎;偏將授武奕郎。上馬管軍,下馬管民。省院聽調。

正將十二員:

宋江先授武德大夫,今又加封楚州節度使、兵馬都總管。

盧俊義加授武功大夫、廬州節度使、兵馬都總管。

吳用授武勝軍承宣使。

關勝授濟南府正兵馬總管。

呼延灼授御營兵馬指揮使。

花榮授應天府兵馬都統制。

柴進授橫海軍滄州都統制。

李應授中山府鄆州都統制。

朱仝授保定府兵馬都統制。

戴宗授兗州府兵馬都統制。

李逵授鎮江潤州都統制。

阮小七授蓋天軍都統制。

偏將十五員:

朱武授華州兵馬都監。

黃信授青州兵馬都監。

孫立授登州兵馬都監。

裴宣授薊州兵馬都監。

楊林授彰德府兵馬都監。

凌振授**局御營都監。

蔣敬授潭州府錢糧總出納。

樊瑞授濮州府兵馬都監。

宋清授濟州府禮賓司總管。

穆春授江州兵馬副都監。

杜興授中山府鄆州副統制。

鄒潤授青州兵馬副都監。

蔡慶授大名府牢獄提刑官。

孫新授登州兵馬副都監。

女將顧大嫂授東源縣君。

舊在京偏將五員:

安道全在太醫院做了金紫醫官。

皇甫端爲御馬監大使。

金大堅爲御寶監正官。

蕭讓在蔡京府中做了門館先生。

樂和在駙馬王晉卿府中悠閒度日。

宋江這一夥英雄得了封賞,自此各奔東西。朝廷又將梁山陣亡軍卒盡皆撫卹。梁山衆將有的不願爲官,自回本鄉或是做了財主,或是做了良民,只有朱武與樊瑞去尋公孫勝出了家,《水滸傳》中都有詳寫,在此不講。

正是:今日都離散,方憶相聚情。

若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二十八回童宣撫分道伐遼 種都統退保雄州第二十三回太師鈞旨屠村民 先鋒請令擊賊寇第三十八回汴京城辱國立盟 殺熊嶺老將捐軀第十六回永康城王霆破賊 仙居縣秦明殞命第五十回韓潑五怒戰長江 秦長腳歸國任事第四八回王善逞威大破官軍 苗傅設伏誅殺佞臣第五二回岳家軍受命討賊 韓世忠官升太尉第六五回王夜叉克復宿州城 嶽太尉上書乞進兵第五三回吳玠二敗金兀朮 楊幺稱王洞庭湖第六回取杭州城衆星歸天 破南國軍兩敗俱傷第十九回美女將役用骷髏兵 宣撫使入京獻僞帝第六回取杭州城衆星歸天 破南國軍兩敗俱傷第十二回韓世忠力擒渠帥 林教頭奮斬敵將第十七回望海尖方七佛脫厄 頭陀鎮武二郎破敵第四回陳遘上疏平逆寇 趙約詈賊死杭州第六十回梁紅玉陷陣身亡 楊沂中破敵晉爵第三十九回賊臣貶竄死異地 金軍攻陷太原城第二十八回童宣撫分道伐遼 種都統退保雄州第四六回宗澤彌留呼渡河 關勝盡忠死濟南第二十六回平南國論功行賞 憤不公復叛朝廷第十一回劉光世攻破婺州城 宋公明搶佔嚴家溪第三十九回賊臣貶竄死異地 金軍攻陷太原城第十九回美女將役用骷髏兵 宣撫使入京獻僞帝第三十三回蕭幹敗亡箭笴山 張覺走死燕京地第二十九回張叔夜計窘宋江 梁山軍招安受賞第二十一回方聖公伏誅汴京 霍成富剽掠縉雲第二十五回龍虎山一道言讖 杭州寺二僧歸隱第二十七回楊惟忠還闕直事 韓世忠喜結良緣第三回樊壯士雪夜刺賊 曾知州離任城陷第六五回王夜叉克復宿州城 嶽太尉上書乞進兵第四五回討叛逆曲端鞭將 諫昏君宗澤上疏第四七回史斌敗死鳴犢鎮 曲端勇取長安城第六二回廢劉豫岳飛用間 罷趙鼎秦檜專國第三十三回蕭幹敗亡箭笴山 張覺走死燕京地第五回宋江引軍救秀州 方臘趁夜出郡城第四八回王善逞威大破官軍 苗傅設伏誅殺佞臣第五回宋江引軍救秀州 方臘趁夜出郡城第六七回朱仙鎮金牌促班師 燕京府片語除政敵第六九回置樞密盡收兵權 遊古寺兄弟相逢第六二回廢劉豫岳飛用間 罷趙鼎秦檜專國第五六回仇泰然死守抗敵 秦會之東山再起第四五回討叛逆曲端鞭將 諫昏君宗澤上疏第三十四回過龍崗牛皋出世 收鄆州張俊斃寇第四八回王善逞威大破官軍 苗傅設伏誅殺佞臣第十四回火牛陣黑夜破官軍 連環馬白晝取孤城第三十八回汴京城辱國立盟 殺熊嶺老將捐軀第七回戰烏龍嶺兄弟傷亡 複錢塘縣英雄智勇第十七回望海尖方七佛脫厄 頭陀鎮武二郎破敵第九回拜神像陳碩貞顯靈 入仙廟趙公明現身第五回宋江引軍救秀州 方臘趁夜出郡城第六四回攻河南兀朮渝盟 守順昌劉錡抗旨第二十六回平南國論功行賞 憤不公復叛朝廷第四回陳遘上疏平逆寇 趙約詈賊死杭州第二十九回張叔夜計窘宋江 梁山軍招安受賞第五一回曲端絕命恭州獄 吳玠一敗金兀朮第六五回王夜叉克復宿州城 嶽太尉上書乞進兵第五二回岳家軍受命討賊 韓世忠官升太尉第六一回良馬對節使拜太尉 淮軍叛都督辭相位第二十回吳玠弋陽斬史珪 譚稹信州奏大捷第四二回康王即位應天府 趙雲夜宿忠義村第十九回美女將役用骷髏兵 宣撫使入京獻僞帝第十五回童宣撫奏凱還朝 裘道人敗死新昌第五五回嶽鵬舉請命初北伐 韓良臣兵勝大儀鎮第二十回吳玠弋陽斬史珪 譚稹信州奏大捷第五二回岳家軍受命討賊 韓世忠官升太尉第二回佛天王再挫官兵 花仙子捍城抗敵第三十一回周同功德圓滿 岳飛從軍真定第六七回朱仙鎮金牌促班師 燕京府片語除政敵第六二回廢劉豫岳飛用間 罷趙鼎秦檜專國第二十九回張叔夜計窘宋江 梁山軍招安受賞第六五回王夜叉克復宿州城 嶽太尉上書乞進兵第十四回火牛陣黑夜破官軍 連環馬白晝取孤城第五三回吳玠二敗金兀朮 楊幺稱王洞庭湖第四八回王善逞威大破官軍 苗傅設伏誅殺佞臣第五三回吳玠二敗金兀朮 楊幺稱王洞庭湖第三十二回嶽鵬舉初戰告捷 郭藥師大勝番將第五八回徵新楚張德遠督軍 破益陽牛伯遠捨命第六九回置樞密盡收兵權 遊古寺兄弟相逢第二十九回張叔夜計窘宋江 梁山軍招安受賞第十六回永康城王霆破賊 仙居縣秦明殞命第二回佛天王再挫官兵 花仙子捍城抗敵第十八回方七佛自刎永寧江 呂師囊兵敗芙蓉鎮第二十一回方聖公伏誅汴京 霍成富剽掠縉雲第八回仗妖術借屍還魂 借小道暗渡陳倉第六四回攻河南兀朮渝盟 守順昌劉錡抗旨第四一回破六甲金人陷汴京 擄二帝北宋大終結第四五回討叛逆曲端鞭將 諫昏君宗澤上疏第十三回童貫奪取處州城 項德戰死黃姑嶺第五五回嶽鵬舉請命初北伐 韓良臣兵勝大儀鎮第十三回童貫奪取處州城 項德戰死黃姑嶺第二十九回張叔夜計窘宋江 梁山軍招安受賞第六三回吳玠病故仙人關 兀朮操練鐵浮屠第十六回永康城王霆破賊 仙居縣秦明殞命第四回陳遘上疏平逆寇 趙約詈賊死杭州第四二回康王即位應天府 趙雲夜宿忠義村第六三回吳玠病故仙人關 兀朮操練鐵浮屠第六二回廢劉豫岳飛用間 罷趙鼎秦檜專國第三回樊壯士雪夜刺賊 曾知州離任城陷
第二十八回童宣撫分道伐遼 種都統退保雄州第二十三回太師鈞旨屠村民 先鋒請令擊賊寇第三十八回汴京城辱國立盟 殺熊嶺老將捐軀第十六回永康城王霆破賊 仙居縣秦明殞命第五十回韓潑五怒戰長江 秦長腳歸國任事第四八回王善逞威大破官軍 苗傅設伏誅殺佞臣第五二回岳家軍受命討賊 韓世忠官升太尉第六五回王夜叉克復宿州城 嶽太尉上書乞進兵第五三回吳玠二敗金兀朮 楊幺稱王洞庭湖第六回取杭州城衆星歸天 破南國軍兩敗俱傷第十九回美女將役用骷髏兵 宣撫使入京獻僞帝第六回取杭州城衆星歸天 破南國軍兩敗俱傷第十二回韓世忠力擒渠帥 林教頭奮斬敵將第十七回望海尖方七佛脫厄 頭陀鎮武二郎破敵第四回陳遘上疏平逆寇 趙約詈賊死杭州第六十回梁紅玉陷陣身亡 楊沂中破敵晉爵第三十九回賊臣貶竄死異地 金軍攻陷太原城第二十八回童宣撫分道伐遼 種都統退保雄州第四六回宗澤彌留呼渡河 關勝盡忠死濟南第二十六回平南國論功行賞 憤不公復叛朝廷第十一回劉光世攻破婺州城 宋公明搶佔嚴家溪第三十九回賊臣貶竄死異地 金軍攻陷太原城第十九回美女將役用骷髏兵 宣撫使入京獻僞帝第三十三回蕭幹敗亡箭笴山 張覺走死燕京地第二十九回張叔夜計窘宋江 梁山軍招安受賞第二十一回方聖公伏誅汴京 霍成富剽掠縉雲第二十五回龍虎山一道言讖 杭州寺二僧歸隱第二十七回楊惟忠還闕直事 韓世忠喜結良緣第三回樊壯士雪夜刺賊 曾知州離任城陷第六五回王夜叉克復宿州城 嶽太尉上書乞進兵第四五回討叛逆曲端鞭將 諫昏君宗澤上疏第四七回史斌敗死鳴犢鎮 曲端勇取長安城第六二回廢劉豫岳飛用間 罷趙鼎秦檜專國第三十三回蕭幹敗亡箭笴山 張覺走死燕京地第五回宋江引軍救秀州 方臘趁夜出郡城第四八回王善逞威大破官軍 苗傅設伏誅殺佞臣第五回宋江引軍救秀州 方臘趁夜出郡城第六七回朱仙鎮金牌促班師 燕京府片語除政敵第六九回置樞密盡收兵權 遊古寺兄弟相逢第六二回廢劉豫岳飛用間 罷趙鼎秦檜專國第五六回仇泰然死守抗敵 秦會之東山再起第四五回討叛逆曲端鞭將 諫昏君宗澤上疏第三十四回過龍崗牛皋出世 收鄆州張俊斃寇第四八回王善逞威大破官軍 苗傅設伏誅殺佞臣第十四回火牛陣黑夜破官軍 連環馬白晝取孤城第三十八回汴京城辱國立盟 殺熊嶺老將捐軀第七回戰烏龍嶺兄弟傷亡 複錢塘縣英雄智勇第十七回望海尖方七佛脫厄 頭陀鎮武二郎破敵第九回拜神像陳碩貞顯靈 入仙廟趙公明現身第五回宋江引軍救秀州 方臘趁夜出郡城第六四回攻河南兀朮渝盟 守順昌劉錡抗旨第二十六回平南國論功行賞 憤不公復叛朝廷第四回陳遘上疏平逆寇 趙約詈賊死杭州第二十九回張叔夜計窘宋江 梁山軍招安受賞第五一回曲端絕命恭州獄 吳玠一敗金兀朮第六五回王夜叉克復宿州城 嶽太尉上書乞進兵第五二回岳家軍受命討賊 韓世忠官升太尉第六一回良馬對節使拜太尉 淮軍叛都督辭相位第二十回吳玠弋陽斬史珪 譚稹信州奏大捷第四二回康王即位應天府 趙雲夜宿忠義村第十九回美女將役用骷髏兵 宣撫使入京獻僞帝第十五回童宣撫奏凱還朝 裘道人敗死新昌第五五回嶽鵬舉請命初北伐 韓良臣兵勝大儀鎮第二十回吳玠弋陽斬史珪 譚稹信州奏大捷第五二回岳家軍受命討賊 韓世忠官升太尉第二回佛天王再挫官兵 花仙子捍城抗敵第三十一回周同功德圓滿 岳飛從軍真定第六七回朱仙鎮金牌促班師 燕京府片語除政敵第六二回廢劉豫岳飛用間 罷趙鼎秦檜專國第二十九回張叔夜計窘宋江 梁山軍招安受賞第六五回王夜叉克復宿州城 嶽太尉上書乞進兵第十四回火牛陣黑夜破官軍 連環馬白晝取孤城第五三回吳玠二敗金兀朮 楊幺稱王洞庭湖第四八回王善逞威大破官軍 苗傅設伏誅殺佞臣第五三回吳玠二敗金兀朮 楊幺稱王洞庭湖第三十二回嶽鵬舉初戰告捷 郭藥師大勝番將第五八回徵新楚張德遠督軍 破益陽牛伯遠捨命第六九回置樞密盡收兵權 遊古寺兄弟相逢第二十九回張叔夜計窘宋江 梁山軍招安受賞第十六回永康城王霆破賊 仙居縣秦明殞命第二回佛天王再挫官兵 花仙子捍城抗敵第十八回方七佛自刎永寧江 呂師囊兵敗芙蓉鎮第二十一回方聖公伏誅汴京 霍成富剽掠縉雲第八回仗妖術借屍還魂 借小道暗渡陳倉第六四回攻河南兀朮渝盟 守順昌劉錡抗旨第四一回破六甲金人陷汴京 擄二帝北宋大終結第四五回討叛逆曲端鞭將 諫昏君宗澤上疏第十三回童貫奪取處州城 項德戰死黃姑嶺第五五回嶽鵬舉請命初北伐 韓良臣兵勝大儀鎮第十三回童貫奪取處州城 項德戰死黃姑嶺第二十九回張叔夜計窘宋江 梁山軍招安受賞第六三回吳玠病故仙人關 兀朮操練鐵浮屠第十六回永康城王霆破賊 仙居縣秦明殞命第四回陳遘上疏平逆寇 趙約詈賊死杭州第四二回康王即位應天府 趙雲夜宿忠義村第六三回吳玠病故仙人關 兀朮操練鐵浮屠第六二回廢劉豫岳飛用間 罷趙鼎秦檜專國第三回樊壯士雪夜刺賊 曾知州離任城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