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節 巡檢做天子(六)

里納悶,外加十分鬱悶,怎麼自己就沒有碰到過勸說西方總統的,最好的表示也不過是“大總統與皇帝無異,何苦行畫蛇添足之事”。眼看着一個重重的皇冠就這樣硬壓過來,趙剛開始體會到以前那些篡權奸臣的處境,十分佩服那些人,怎麼竟然可以在如潮的馬屁中活下來。

這不是還沒有幾天,自己的老丈人就找上了門來,不用說,肯定是說帝制。對於自己的老丈人,趙剛還是十分相信的,作爲一個狀元能夠放棄身份,爲國舉辦實業,這個人估計不會像其他人一樣。

也許可以給自己一個正常的建議,通過幾屆總統之後把中國導向正常的共和政體。不過,趙剛註定要失望的,當利益與己無關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會表現的高尚,但是如果事情關係到自己,那任何選擇都會出現。

其實籌安會開始活動不久,張就密電各省省長、布政使說:多數討論趨重君主立憲,望熟籌電覆。外省第一個直接上密呈給張的是奉天省長。他要求趙“速定國體,以安大局”,並說“關外有異議者惟興華是問,興華一身當之。內省若有反對者,興華願率所部以平亂,雖刀鋸斧鋮加身,亦不稍有顧怯也”。他還發誓說:“若有二心,天實殛之。身既許國,即赴湯蹈火亦所甘願,區區血誠,惟期與我大總統一效馳驅。”

許多省長、布政使唯恐失此攀附機會,至9月2日已有十一般地表示贊成變更國體。除領銜人張外,被列名的有龍濟光、趙倜、雲鵬、王佔元、倪嗣沖、陳宦、李純、唐繼堯、陸建章、張廣建、湯銘、朱瑞、閻錫山、孟恩遠、朱慶瀾、張懷芝、潘矩、李厚基。這就是當時盛傳地“十九省長聯名勸進電”。值得注意的是:直隸、江蘇、廣西等都無表示。三省省長聯合密電趙說:“近聞各界人士討論國體。滋事體大”,希望趙“折衷羣言,扶植正論,庶中國前途尚克有長治久安之望”,對擁戴趙做皇帝事,未提一字。

這三個人.了迫使三位省長表示擁戴。在遞上十九省長呈文地當天,張串通樑士、朱啓、周自齊、張鎮芳、唐在禮、雷震春、江朝宗、吳炳湘、宋兵策等十人,聯名再次密電各省省長、布政使說:“共和不能適用,亟應改爲君主立憲,以救危亡”,“望熟籌解決電覆”。這十人都是在京軍警政三界要人。

此電的用意所在,十分明顯。不少省長、布政使立即密電政事堂或統率辦事處,再次明確表示贊成君憲。但是籌安會所遭到的反對,和北京趙政府的動盪。不能不影響一些地方官吏的態度。

首先起來反對帝制的是貴州布政使張建洪。9月1日,他密電容閎“請求中央取消籌安會,以釋羣疑”,又痛陳變更國體的危險。不下數千言。他接到張騫等人地密電後,96日再次密電說:“人心可靜不可動,若既動矣,靜之甚難”。目前應“羣策羣力,聚精會神”,解決“軍國民及人民生計等類”問題,“至國體問題並無研究價值,俟天下太平再行提議”。最後他說:“建洪賦性愚,不識時務,以爲今日天下正大有可爲之時。若因此停頓,殊爲可惜,故期期以爲不可。狂夫之言,聖人擇焉。”

同日,直隸省長致電政事堂表示:籌安會發生之初,他不知其詳,認爲“茲事體大,不得不審慎,故遲遲未復”;對張等人的主張雖“極表同情”,但見於“民國建設之始,外人贊成之難”,此次統籌全局自不能不先辦妥外交,否則“友邦一日不承認,國勢一日不能定”。

帝制運動開始時,帝制派對地方封疆大吏已做了反覆考慮和安排,認爲不成問題。新中國二十五省,早由張極力拉攏,九成已經認定帝制。他們以爲佈置已極爲周密,萬無一失,沒料到問題出在龍建章身上。

對於龍建章,帝制派沒有給予特別重視,因爲龍手中沒有軍隊,不敢造反,所以不僅斷然拒絕他的請求,而且指斥他受“亂徒使,首鼠兩端”。龍被迫很快改變態度,隨聲附和。

不過,趙剛放出的風聲“不同意帝制”之後,帝制派只好宣佈停”辦法有三點:一、放慢了帝制運動的步伐,這就是9月6趙剛突然宣佈要徵求“多數國民公意”的真實原因。二、派宋兵策勸說容閎領銜勸進。三、急派阮忠樞南下,調解矛盾,消除“誤會”。

宋兵策的活動不成功,容閎不僅仍然拒絕領銜勸進,而且提出身體不適辭職。趙剛親自挽留,他答覆說:“容公國之棟樑,豈可輕去,我不贊同稱帝。即便真到了(稱帝)那一天,我也還是這樣說。“

帝制派內部的一次政治危機表面上過去了,請願帝制的活動便迅速進入一個新階段。抰洋以自重,如果說第一次世界大戰讓中華民族站了起來,那還有些人仍然崇拜洋人,在危急關頭把洋人擡了出來。

英國對帝制地態度,前後有明顯的變化。開始,政事堂參議伍朝樞探詢過英國公使朱爾典的意見。當時世界大戰剛剛結束,英國還在努力恢復,英國無暇顧及遠東。朱爾典擔心恢復帝制會引起中國政局動盪,影響英國在華的權益,曾表示“甚不贊成”。

後來,他又直率地告訴樑土說:“外國人完全知道整個(帝制)運動是由北京暗中操縱地。”趙剛的政治顧問莫理循也認爲改行帝制是“一個擾亂人心的運動”。

所以,籌安會成立時,英國人辦的《京津泰晤士報》和上海《字林西報》都公開唱反調,擔心趙地行動太冒險。《字林西報》829日的北京通訊寫道:“趙氏之得以鞏固其地位者,多賴外人精神上、財政上之助力,外人於此又烏可無言?……今若以帝制而改良時局,則非此間多數歐人所敢信者也。不獨信其不能改良時局,且恐時局反因此而愈惡。”

wωw ▪тт κan ▪¢ ○

第15節 空襲(中)第9章 直諫(上)第14章 小歐洲大德國第86節 報國無門的印度將軍(七)第13節 歸燕迴翔(下)第48節 宿命對決(六)第38節 困獸猶鬥(下)第45節 宿命對決(三)第22節 裝甲對裝甲第45節 宿命對決(三)第11節 馬作的盧飛快第1節 西北偏北第15節 獨立宣言的作用第33節 三戰(下)第9節 明大勢總統放權第26章 晉商與徽商第13節 禦寇之器第22節 北定中原第38節 碧血祭忠魂第85節 短視第14節 朝鮮代理人第3節 密謀?第33節 鉅艦(中)第31節 黃雀會議第43章 杯弓蛇影第63節 鐵流(二)第21節 巡檢做天子(五)第20節 坦克-戰神第6節 閒庭信步探鐵路(下)第14節 絕處逢生(下)第72節 直插美國心臟第29節 針尖對麥芒第32節 抗美第21節 血戰比爾姆(一)第7節 論勢第34節 法國艦隊與巡洋艦隊的混戰第101章 轟炸芝加哥(下)第84節 鬼子需要什麼第42章 奪帥第47章 震懾第26章 晉商與徽商第50節 北極熊的哀鳴第33節 洪水無情人有情第58節 經濟危機(三)第35節 禁菸(一)第75節 駝峰航線(中)第11節 傳檄西北第53節 克拉運河(一)第10節 東方第一大軍港的背後(下)第35章 鐵板燒(上)第35節 特戰雄兵(二)第7節 血腥執法第83節 報國無門的印度將軍(四)第81節 圍剿阿肯色號(上)第64節 猶太人復國(上)第43節 水庫三日談(七)第4節 運籌千里(四)第65節 孟買慘案第2節 運籌千里二第47節 宿命對決(五)第37節 抽身第13章 種族清洗第17節 來而不往非禮也第8節 變數第4節 股市狂瀾第7章 德國統治下的歐洲(二)第61節 進退兩難(五)第33節 鉅艦(中)第5節 清鹿誰得(上)第31節 亂戰第26節 翹家大小姐(中)第12節 鑄犁修劍備兇頑第33節 拼力一擲定乾坤第22節 裝甲對裝甲第29節 升龍戰爭---伯力要塞攻防戰第29節 朕受命於天第32節 黃雀會議下第23節 巡檢做天子(七)第27節 科技的威力第45章 射小鳥第10章 直諫(下)第12節 出口僱傭兵到美國第34節 三貂嶺大捷(下)第62章 羅斯柴爾德財閥的末日(上)第42章 奪帥第41章 趙括第7節 大戰之前第23節 香港論策(上)第16節 戰神出現第31章 譚嗣同(上)第41章 趙括第83節 報國無門的印度將軍(四)第4節 英美海上聯軍第56節 英德談判(上)第13節 霸王別姬(上)第31節 厚積以待薄發第87節 報國無門的印度將軍(八)第90節 逆鱗(下)第2章 手談(下)第15節 霸王別姬(下)
第15節 空襲(中)第9章 直諫(上)第14章 小歐洲大德國第86節 報國無門的印度將軍(七)第13節 歸燕迴翔(下)第48節 宿命對決(六)第38節 困獸猶鬥(下)第45節 宿命對決(三)第22節 裝甲對裝甲第45節 宿命對決(三)第11節 馬作的盧飛快第1節 西北偏北第15節 獨立宣言的作用第33節 三戰(下)第9節 明大勢總統放權第26章 晉商與徽商第13節 禦寇之器第22節 北定中原第38節 碧血祭忠魂第85節 短視第14節 朝鮮代理人第3節 密謀?第33節 鉅艦(中)第31節 黃雀會議第43章 杯弓蛇影第63節 鐵流(二)第21節 巡檢做天子(五)第20節 坦克-戰神第6節 閒庭信步探鐵路(下)第14節 絕處逢生(下)第72節 直插美國心臟第29節 針尖對麥芒第32節 抗美第21節 血戰比爾姆(一)第7節 論勢第34節 法國艦隊與巡洋艦隊的混戰第101章 轟炸芝加哥(下)第84節 鬼子需要什麼第42章 奪帥第47章 震懾第26章 晉商與徽商第50節 北極熊的哀鳴第33節 洪水無情人有情第58節 經濟危機(三)第35節 禁菸(一)第75節 駝峰航線(中)第11節 傳檄西北第53節 克拉運河(一)第10節 東方第一大軍港的背後(下)第35章 鐵板燒(上)第35節 特戰雄兵(二)第7節 血腥執法第83節 報國無門的印度將軍(四)第81節 圍剿阿肯色號(上)第64節 猶太人復國(上)第43節 水庫三日談(七)第4節 運籌千里(四)第65節 孟買慘案第2節 運籌千里二第47節 宿命對決(五)第37節 抽身第13章 種族清洗第17節 來而不往非禮也第8節 變數第4節 股市狂瀾第7章 德國統治下的歐洲(二)第61節 進退兩難(五)第33節 鉅艦(中)第5節 清鹿誰得(上)第31節 亂戰第26節 翹家大小姐(中)第12節 鑄犁修劍備兇頑第33節 拼力一擲定乾坤第22節 裝甲對裝甲第29節 升龍戰爭---伯力要塞攻防戰第29節 朕受命於天第32節 黃雀會議下第23節 巡檢做天子(七)第27節 科技的威力第45章 射小鳥第10章 直諫(下)第12節 出口僱傭兵到美國第34節 三貂嶺大捷(下)第62章 羅斯柴爾德財閥的末日(上)第42章 奪帥第41章 趙括第7節 大戰之前第23節 香港論策(上)第16節 戰神出現第31章 譚嗣同(上)第41章 趙括第83節 報國無門的印度將軍(四)第4節 英美海上聯軍第56節 英德談判(上)第13節 霸王別姬(上)第31節 厚積以待薄發第87節 報國無門的印度將軍(八)第90節 逆鱗(下)第2章 手談(下)第15節 霸王別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