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0章 虛張聲勢

bookmark

李雲天率領兩萬援軍到來的消息在瀋陽城引發了巨大的轟動,百姓們紛紛興高采烈地走上街頭迎接援軍進城,三五成羣地聚在路邊議論着明軍在銀州城和清風谷取得的大勝。

趙靖在指揮使司衙門設宴給李雲天等人接風洗塵,由於明軍剛剛在銀州城取得了一場大勝,故而大家的興致很高,席間觥籌交錯,談笑風生,氣氛十分熱烈。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每有三撥明軍從開原城或者銀州城趕來瀋陽城增援,還帶來了兩批軍事物質。

因此,五月初瀋陽城的兵力已經達到五萬,其中三五萬千人是李雲天從開原城和銀州城調來的援兵,這樣一來不僅有充足的兵力可以守住瀋陽城,而且還有着主動出擊的能力。

與此同時,阿岱汗也在調兵遣將,遼東地面上的蒙古軍隊源源不斷地趕赴了虎皮營驛城。

洪武十八年大明遼南驛路建立,定遼前衛的驛城有三座,其中虎皮營驛城就是其中的一座。

虎皮營驛城位於遼陽城和瀋陽城的中間,南北距離兩城各有六十餘里,是連接瀋陽與遼陽的重要驛站。

據《盛京通志》卷十五《城池》條記載,“十里河城,城南六十里,周圍一里零一百三十步,南一門,即明之虎皮驛。”《

而瀋陽縣誌·古蹟》裡也有記載,“虎皮驛古城,在城南六十里,周圍一里一百三十步,南一門。明熊廷弼經略遼東設防於此,以扼遼瀋,清天命六年徵遼陽,進師虎皮驛,撫降之。後改修南北二門,今十里河城。”

虎皮驛城內設有遞運所、虎皮驛營臺、兵營等設施,明代的遼東經略熊廷弼曾駐兵於此,以此地的險要扼守遼瀋。

原本,虎皮營驛城只有百餘蒙古兵,自從李雲天攻下了銀州城後,蒙古軍隊在阿岱汗的軍令下接連不斷地趕到。

截止五月中旬,虎皮營驛城的兵力達到了七萬,其中蒙古兵五萬,僕從軍兩萬,這是阿岱汗手裡的全部機動兵力,他準備一舉拿下瀋陽城將李雲天徹底打垮。

隨着阿岱汗抽調兵力前往虎皮營驛城,圍困遼陽城、鳳凰城和金州城的蒙古軍隊只有原來的三分之一左右,作爲阿岱汗汗帳所在的海州城更是隻剩下五千蒙古兵。

阿岱汗很清楚他必須要將李雲天所率領的明軍擋在虎皮營驛城以北,一旦李雲天與遼陽城明軍會合的話後果不堪設想,屆時明軍就能緩過勁來,要想再將其擊敗可就麻煩了。

尤爲重要的是,李雲天率領的明軍戰鬥力與蒙古軍隊不相上下,而且還有着令蒙古騎兵吃盡了苦頭的火槍營,這使得阿岱汗和蒙古的高級將領大爲不安。

按照穆都的說法,明軍火槍營在蒙古騎兵面前簡直就是一道天塹,那些奮不顧身衝鋒的蒙古勇士連人帶馬倒在了火繩槍射出的密集子彈中,完全沒有絲毫的還手之力。

蒙古軍隊最引以爲傲的自然就是騎兵,一旦蒙古騎兵被大明成功限制的話,那麼蒙古軍隊的威力也就減小了一半。

況且,既然連騎兵都無法撕裂明軍火槍營的防線,那麼蒙古步卒要是對上火槍營完全就成爲了一個個活靶子。

不過幸運的是,明軍火槍營的兵力好像不算太多,而且容易受到地形和天氣的影響,這對蒙古軍隊是一個非常大的利好,只要不正面硬撼火槍營那麼蒙古騎兵還是有着統治戰場的能力。

的確,火槍營雖然威力大,但是極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限制。

縱觀明軍在銀州城和清風谷的兩場勝仗,李雲天都採用了“堵門”的方式將火槍營呈扇形擺在了銀州城城門和清風谷谷口前面的空曠地帶,這樣一來就最大地發揮了火槍營的威力。

因此,火槍營對地形的要求至關重要,山區、丘陵和叢林等地形都不利於火槍營作戰,它需要一個空曠地帶來展開攻擊,而且火槍營沒有在夜間和雨雪天氣作戰的能力,一旦火槍兵視線被擋以及火藥被打溼,那麼他們將徹底失去戰鬥能力。

這也是李雲天爲何只帶了三千支火繩槍來遼東的原因,由於火繩槍的使用有着諸多限制,因此火槍營只能作爲奇兵來使用,真正決定戰爭走向的還是騎兵和步兵。

五月下旬,就在阿岱汗和衆蒙古高級將領商討着攻打瀋陽城的時候,一件令他們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李大牛率領五萬從朝鮮國招募的士兵悄悄從朝鮮國平安道渡過了鴨綠江,夜襲了駐紮在鳳凰城外一個小鎮上用來威懾鳳凰城守軍的五千蒙古兵。

經過一番混戰後,兩千多名蒙古兵趁亂衝出了李大牛的包圍圈,逃回海州城向阿岱汗彙報。

對於這個結果李大牛心中無比遺憾,他用十倍於蒙古軍隊的兵力圍困五千蒙古兵,原本是全殲的局面可結果還是使得對方衝出去了大半,雖然最後取得了勝利但在他看來與失敗無疑,並沒有達到此戰消滅那五千蒙古兵的目的。

雖然朝鮮士兵經過了大半年的訓練後戰鬥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依舊無法與驍武軍和女真諸部的士兵相提並論,甚至比開原城的遼東明軍都要低一個檔次,第一場仗能打成這樣已經無可厚非了。

鳳凰城坐落在鳳凰山腳下一個呈葫蘆狀的巨大峽谷中,是一個依山而建的山城,可屯兵十餘萬,東距鴨綠江百餘里。

鳳凰山屬長白山餘脈,主峰攢雲峰海拔近千米,有着“萬里長城第一山”的美譽。

唐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御駕東巡,遊覽鳳凰山時聽說了“鳳凰拜祖”的傳說,遂賜名“鳳凰山”。

民間傳說,“平遼王”薛仁貴爲了威懾遼東諸部,使其不背叛大唐,在距鳳凰山四十里處的發箭嶺開震天弓,搭穿雲箭,對準鳳凰山方向震臂一射,神箭穿鳳凰山而過落入鴨綠江中,自此便有被當地人津津樂道的“神弓射箭眼,一箭定遼東”。

由於鳳凰城有着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故而大明將定遼右衛設在了這裡,並且屯兵兩萬威懾朝鮮王國。

李大牛的到來使得鳳凰城守備、遼東都指揮僉事羅黑虎欣喜若狂,鳳凰城的糧食已經吃不了幾個月了,他還以爲自己等不到援軍的到來,沒想到李大牛神兵天降,一下子就給鳳凰城解了圍。

而且令羅黑虎感到開心的是,李大牛這次並不是空着手來的,從朝鮮運來了大批的軍事物資,這一下他再也不用擔心糧食的問題。

李大牛之所以忽然間出現在了鳳凰城,是因爲他在奔赴開原城的途中接到了李雲天的緊急命令,停在朝鮮王國咸鏡道待命。

四月底,李大牛接到了李雲天的最新命令,於是率領五萬朝鮮兵南下,並從朝鮮國西京平壤城運來了大批的軍事物資,經過一番準備後從平安道秘密渡過鴨綠江,突襲了鳳凰城外的蒙古軍隊。

戰場上風雲變幻,李雲天先前並沒有想到會如此順利地消滅察合的援軍以及銀州城的蒙古軍隊,因此在攻克銀州城後敏銳地意識到他擁有足夠的兵力守住瀋陽城,因此就讓李大牛在咸鏡道待命,靜觀阿岱汗的對策。

如李雲天所料想的一樣,阿岱汗將兵力調集在了虎皮營驛城,準備與李雲天決一死戰,這就給了李雲天一個絕佳的機會,於是就讓李大牛偷襲了圍困襲鳳凰城的蒙古軍隊,如此一來就對兵力空虛的海州城造成巨大的威脅。

阿岱汗得知大量明軍忽然出現在鳳凰城後大吃了一驚,他萬萬想不到遼東除了李雲天所統帥的明軍外出現了第二支明軍的隊伍。

鳳凰城位於海州城的東南處,從地理位置上來看的話與位於海州城東北部的瀋陽城互成犄角,對海州城形成了夾攻之勢。

自從阿岱汗將遼東的蒙古軍隊調到虎皮營驛城後,他手頭已經沒有多餘的兵力可以調用,如今面對着鳳凰城明軍的威脅只能將圍困金州城的三千蒙古兵調來海州城協防,既是增強海州城的兵力,同時也是避免金州的蒙古軍隊被鳳凰城的明軍吃掉。

鳳凰城和金州城兩處的蒙古軍隊抵達海州城後,海州城的兵力達到了一萬,其中騎兵有七千人。

如果擱在李雲天攻克銀州城前,阿岱汗並不怕鳳凰城的明軍,憑藉海州城的這一萬蒙古軍隊足以應對,只要鳳凰城的明軍膽敢前來攻打海州城那麼七千騎兵就一定殺得他們落荒而逃。

可是李雲天所率領的明軍與遼東不同,蒙古兵在他們面前已經沒有優勢可言,因此阿岱汗不敢怠慢,連忙從大寧城調了兩萬兀良哈部的人馬馳援海州城。

自從遼東的戰事爆發後,兀良哈部的蒙古兵負責大寧都司境內的事務,將山海關牢牢堵住,使得山海關內的明軍無法前行一步。

與韃靼和瓦剌相比,兀良哈部的勢力無疑是最小的,人口不過五六十萬而已,故而與明軍交戰的重任自然落在了韃靼部和瓦剌部的身上。

其實,阿岱汗高估了鳳凰城明軍的戰鬥力,無論是鳳凰城的遼東明軍還是李大牛帶來的朝鮮兵都無法與海州城的蒙古兵相抗衡,否則鳳凰城的那兩千蒙古兵就不會衝破朝鮮兵的包圍逃回海州城。

再者說了,李大牛所率領的五萬朝鮮兵都是步卒,在戰場上與蒙古騎兵對陣無疑是自尋死路,李雲天之所以要讓李大牛進駐鳳凰城是爲了威懾阿岱汗,使得阿岱汗弄不清虛實進而不敢輕舉妄動,他好趁機騰出手對付虎皮營驛城的蒙古軍隊,同時也減輕了山海關明軍的壓力。

李雲天很清楚,虎皮營驛城的蒙古軍隊是北元在遼東的主力,只要能將他們殲滅的話遼東的這場戰事就會完結,因此他必須要想方設法拿下虎皮營驛城的蒙古軍隊,一戰定遼東。

第563章 鬥藝第677章 北征失利第420章 鄭和寶船第1365章 未雨綢繆第485章 獨霸天下的造船業第1417章 穿幫了第1026章 深夜平叛第402章 帝王之術第65章 大捷第1061章 大材小用第1224章 內廷制衡第208章 激辯第333章 平叛方針第701章 落荒而逃第40章 案中案第799章 緩兵之計第1101章 再克敦煌城第650章 領議政第902章 酒後真言第986章 故人依舊第1181章 膽大包天第503章 左右逢源第602章 斬草除根第605章 激烈交鋒第787章 當局者迷第545章 天賜良機第922章 海上來客第1370章 新仇舊恨第851章 阿仇現身第402章 帝王之術第256章 暗中求援第826章 審時度勢第146章 糊塗的好處第1000章 東征往事第626章 股票交易場第905章 利益驅使第1413章 不堪回首第347章 以攻代守第551章 見財起意第835章 驚人供述第603章 不失時宜的救人第1022章 出其不意第389章 針鋒相對第387章 兵敗交趾第564章 用心良苦第382章 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第538章 突破點第730章 談判第648章 暗探第12章 怒火第721章 西域方略第41章 心照不宣第662章 商道第1313章 心事各異第25章 刮目相看第857章 新的時代第124章 要挾第1414章 編造的真相第349章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第687章 離間第1088章 罪魁禍首第1271章 驚喜第197章 暗中佈局第587章 東風已至第979章 比對賬簿第303章 新軍軍制第1376章 委曲求全第890章 大力招撫第244章 一錘定音第179章 內閣之爭第231章 東躲西藏第1175章 投機取巧第1067章 一箭雙鵰第994章 喜憂參半第1323章 頑抗到底第1391章 用心良苦第1282章 義憤填膺第704章 雪中送炭第230章 故布迷局第69章 甘之如飴第948章 暗中拉攏第324章 指點江山第1112章 形勢逆轉第1204章 來去匆匆第1160章 倭國飯館第331章 御駕親征第1308章 查明真身第941章 針鋒相對第1263章 姜太公釣魚第1459章 得償所願第654章 冒死上告第664章 建州女真第735章 輕敵第299章 下馬威第866章 衛所頑疾第930章 主持公道第1039章 分兵迎敵第351章 離間第440章 感恩戴德第1009章 王府厚禮
第563章 鬥藝第677章 北征失利第420章 鄭和寶船第1365章 未雨綢繆第485章 獨霸天下的造船業第1417章 穿幫了第1026章 深夜平叛第402章 帝王之術第65章 大捷第1061章 大材小用第1224章 內廷制衡第208章 激辯第333章 平叛方針第701章 落荒而逃第40章 案中案第799章 緩兵之計第1101章 再克敦煌城第650章 領議政第902章 酒後真言第986章 故人依舊第1181章 膽大包天第503章 左右逢源第602章 斬草除根第605章 激烈交鋒第787章 當局者迷第545章 天賜良機第922章 海上來客第1370章 新仇舊恨第851章 阿仇現身第402章 帝王之術第256章 暗中求援第826章 審時度勢第146章 糊塗的好處第1000章 東征往事第626章 股票交易場第905章 利益驅使第1413章 不堪回首第347章 以攻代守第551章 見財起意第835章 驚人供述第603章 不失時宜的救人第1022章 出其不意第389章 針鋒相對第387章 兵敗交趾第564章 用心良苦第382章 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第538章 突破點第730章 談判第648章 暗探第12章 怒火第721章 西域方略第41章 心照不宣第662章 商道第1313章 心事各異第25章 刮目相看第857章 新的時代第124章 要挾第1414章 編造的真相第349章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第687章 離間第1088章 罪魁禍首第1271章 驚喜第197章 暗中佈局第587章 東風已至第979章 比對賬簿第303章 新軍軍制第1376章 委曲求全第890章 大力招撫第244章 一錘定音第179章 內閣之爭第231章 東躲西藏第1175章 投機取巧第1067章 一箭雙鵰第994章 喜憂參半第1323章 頑抗到底第1391章 用心良苦第1282章 義憤填膺第704章 雪中送炭第230章 故布迷局第69章 甘之如飴第948章 暗中拉攏第324章 指點江山第1112章 形勢逆轉第1204章 來去匆匆第1160章 倭國飯館第331章 御駕親征第1308章 查明真身第941章 針鋒相對第1263章 姜太公釣魚第1459章 得償所願第654章 冒死上告第664章 建州女真第735章 輕敵第299章 下馬威第866章 衛所頑疾第930章 主持公道第1039章 分兵迎敵第351章 離間第440章 感恩戴德第1009章 王府厚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