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微陰,不覺炎熱。
宅在東宮裡練武寫書幾日,便到了王詵過壽的日子。
既然決定好好籠絡王詵替自己敲邊鼓,趙桓便也不拿大,早早乘車出門以示尊重。
作爲前驅,張仲熊提前出發,遞去名帖。
果然,到了駙馬府,王詵已經在兩個美貌婢女攙扶下,於門外等候。
趙桓下車,主動躬身道:“有勞晉卿公等候,於心不安。”
王詵側身回禮,道:“殿下親臨,實乃蓬蓽生輝。”
“都是一家人,何必說兩家話。”趙桓扶住王詵。
此時,迎客使念道:“東宮太子殿下賜玉壽桃一對,玉雕蘇東坡攜黃庭堅舟遊赤壁一尊,金帶一條,龍泉酒兩甕。”
聽到壽禮,王詵老臉上的褶子擠成一團,笑道:“東宮如此厚愛,愧不敢當啊。”
“人生七十古來稀,公大壽,自當表現些孝心。”趙桓接道。
趙桓之所以對王詵如此客人,除了籠絡利用外,也有幾分尊重長者的因素。
王詵是駙馬都尉,尚的蜀國公主乃是英宗二女,神宗姐姐,哲宗徽宗的姑姑。
若是民間,趙桓該稱呼王詵一身姑祖父,但是皇家,只看爵位與遠近,便是太子尊稱姑祖父,王詵也不敢接。
進了門,只見裡面花紅柳綠、小橋流水、亭臺樓閣等繁華景緻,居然比東宮還要秀美。
其中點綴的紅燈籠,都是鎏金帶銀,極盡奢華。
王詵雖是清貴閒職,然俸祿不菲,且與趙佶關係莫逆,自然有人送禮請託。
且其於京師文壇號召力十足,他舉辦的文會真是讓人趨之若鶩,能夠參加文會的,要麼有真才實學,要麼花錢買請帖,憑此進項,足夠王詵維持奢華生活。
途中,王詵說道:“此次雖是壽宴,然亦是文會,又因來客甚多,是故設宴後花園,殿下休嫌怠慢纔好。”
“公灑脫,正合晚輩心意,且唯有公之名望,方得召集如此多人,放在旁處,定難以結交如此多俊傑。”趙桓笑道。
“殿下接連出新詞,皆是上佳之作,且今日又出了三國演義,風靡開封府,文會開始後,還請留下大作,亦是一樁美談。”
“公精通書畫,若是不吝贈一副,亦是快慰人心……”
“區區代筆,卻不想如此得意賣弄,豈非惹人發笑?”
趙桓回身,只見趙楷面帶不屑,領着七八個伴當追了過來。
看他一副鬥雞的模樣,肯定是來挑釁的。
趙桓乜了他一眼,道:“雖然你尚未成年,然此等場合,亦不該大放厥詞,若是攪了前輩壽宴,豈非失禮?”
“大哥莫要顧左右而言他,只需交代到底何人代筆。”趙楷逼問道。
趙桓懶得理他,對王詵拱手道:“舍弟尚未成年,只會胡攪蠻纏,晉卿公莫怪。”
王詵笑道:“小孩兒胡鬧,如何見怪?殿下請。”
聽到此話,趙楷氣的七竅生煙。
王詵輕飄飄一句話,便把他打成了小孩子,還不夠穩重。
然而王詵和趙佶的關係,卻讓他不敢太過放肆。
於是,趙楷只能橫眉冷眼地看着趙桓與王詵談笑晏晏。
察覺趙楷駐足,趙桓回頭道:“三哥,跟上啊。”
趙楷微微一笑,道:“大哥與姑祖先行,小弟等兩個朋友。”
“即如此,你自便。”趙桓不管他了。
待趙桓走遠,趙楷臉色陰沉地說道:“本王卻沒想到他如此牙尖嘴利,倒是吃了個悶虧。”
旁邊一個文士道:“大王,來日方長,不必計較些微得失。”
趙楷微微頜首,道:“爾等準備妥當,今日定要落他麪皮不可。”
旁邊一個武士道:“看東宮旁邊那人戴着面具,定然是王進那廝無疑。
太醫院有消息,其經歷火燒,面目全非,醜陋異常。
待後面,小人擇機挑戰,打敗他後再剝去他假面,定讓世人見識東宮醜陋。”
趙楷點頭,道:“你出手,定然手到擒來,本王便拭目以待了。”
“定不教大王失望。”武師信心滿滿地說道。
“武鬥恐爲駙馬都尉阻止,還要大王出手,激東宮文比才好。”文士道。
“不錯。”另一人附和道:“我等準備了二十首詩詞,定要連勝二十陣,也好揭穿她虛假面目。”
“哼……”趙楷陰沉着臉,道:“不知從哪找了代筆,便不知天高地厚,四處張狂。
恰好朝堂上下皆不滿東宮,待他威望全無,便是本王爲儲君之時。”
“祝大王早日得償所願。”親隨們紛紛拜下。
前面,趙桓自然不知道趙楷的打算,他已經在王詵的帶領下,到了宴會所在。
草木深深之中,間落搭着許多香木棚,棚上皆掛着紅綢彩燈。
棚內,或單獨一位,或三五個在一起,錯落間毫不凌亂,顯然是出自高手設計。
案上,瓜果桃李,蜜餞糕點,水酒杯盞已經擺放齊全,只待客人入座。
只是來的人尚不多,只有十餘個年輕文士聚在一起高談闊論。
見王詵和趙桓到來,十餘人紛紛過來,道:“臣等拜見東宮殿下。”
趙桓虛扶,笑道:“得見各位賢良,甚是快活,可願通傳名姓,以爲結交?”
當先一人出列,道:“下臣中書舍人,侍講何慄,拜見太子殿下。”
“原來卻是狀元公當面,幸甚。”趙桓扶起何慄,又對衆人道:“今日乃爲晉卿公賀壽而來,不必行君臣禮,亦免喧賓奪主。”
“喏。”衆人應下。
隨後依次介紹,除了政和五年科舉狀元何慄,還有同屆榜眼潘良貴,趙佶親自指點繪畫技巧、做出千里江山圖的王希孟。
其他人都是政和五年同榜進士,計有吳綰、巫羽、翁開、陳朝老、沈與求、陳積中、溫豫、唐棣幾人。
除了吳綰被秦檜所害有些印象,餘者皆無印象,然而太子一一親切問好,把禮賢下士的姿態做了個十足。
通了名,便算是認識了。
何慄問道:“殿下,東京瘋傳三國演義,未知全本何時印刻面世?”
“野史小說,狀元郎也感興趣麼?”趙桓問道。
“當然。”潘良貴道:“我等方纔討論便是三國,只是才得四回內容,確實不夠盡興,因此來問何時能出全本。”
“東宮事雜,每日只得一兩回,不過一兩個月內,想必能夠完本。”
“還是太久。”王希孟感嘆道:“吾在宮中,常聽官家直言此書大好,只是不得全本,好不讓人着急。”
“王賢弟此言,有借宮中施壓之意啊。”何慄意有所指地說道。
王希孟道:“此書如此吸引人,便是狐假虎威也做了。”
衆人皆笑。
三國演義如此受歡迎,確實是出乎趙桓意料。
然而仔細想想,也不奇怪。
此時民間說書,大多以史書、戰場實紀爲藍本的話本,不能說不好聽,然而就怕對比。
三國作爲第一本章回體小說,且內容精彩,結構完善,理所當然被人追捧。
笑了一陣,趙桓看向王希孟,道:“近日東宮打算刻印精壯畫本,伯遠善畫,未知可否襄助一二?”
王希孟立刻接道:“只要能夠先讀,長居東宮又何妨?”
旁邊,何慄勸道:“伯遠亦無甚麼官身,不若投入東宮便是。”
聞言,趙桓不動聲色地看了何慄一眼,正好與他四目相對,不由會心一笑。
瞬間收回目光,趙桓看向王希孟,道:“伯遠若願就職東宮,實在求之不得。”
王希孟道:“就職東宮亦合吾心意,然我乃天子門生,想必要得官家首肯纔好……”
沉思片刻,王希孟繼續道:“便拼得吃一頓掛落,也當求官家准許。”
何慄道:“伯遠不必擔憂,東宮聖眷正隆,如何會不准許?”
“如此,吾便虛席以待了。”趙桓又看向其他人,道:“東宮正在籌辦印刻書局,各位若是不棄,還望襄助。”
潘良貴拜道:“太學浮躁,不良於學,便去東宮就職,還望殿下收留。”
“臣亦欲投東宮,望殿下收留。”
巫羽、翁開、陳朝老、溫豫四人同時拜道。
趙桓一一扶起,道:“東宮得賢,吾心甚慰,當浮一大白!”
東宮什麼都缺,尤其缺人,一次招攬五個進士,實在是值得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