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桓,靈二帝

洛陽皇宮之中,竇皇后,正在與其父竇武商議,陛下怕是時日無多,要早做準備,陛下無子,只有三位公主無法繼承大統,需儘早從漢室宗親中選一人繼位。

免得被宦官搶先一步,得了頭功,對我們不利。竇武:此事我早有人選。此人名爲劉宏,乃是漢章帝劉炟的玄孫,與陛下同出一脈,比能使朝廷上下信服,其父早亡,與其母董氏相依爲命,無依無靠且年紀尚小容易掌控。

龍塌之上,皇帝奄奄一息,不禁回想起早些年自己初登大寶時,至今雖在位21年,但前13年基本是傀儡。

當時樑太后臨朝聽制,樑冀把持朝政,他幾乎難以置喙。儘管樑太后在和平元年(150年)曾下詔歸政,但樑冀專橫跋扈,桓帝還不得不仰其鼻息。

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想要“好自爲之”就只有兩個出路:一是跟樑冀好好“合作”,當好樑冀的傀儡,就跟日本幕府時代的那些天皇一樣。

二是消滅樑冀,奪回權力。他當然想選擇第二條路,可是這條路實在太難走了,連個幫手都沒有朝中幾乎都是樑冀的人。

這時他想起了歷史上爲和帝、順帝奪回政權起過關鍵作用的第三方政治勢力——宦官。於是開始扶持宦官執掌部分權利,一天,劉志藉口上廁所,讓唐衡隨從自己服侍。進了廁所,桓帝看看身邊確實沒其他人偷聽,就壓低聲音問唐衡:“你知道咱們周圍的人裡,有誰跟樑冀不和的嗎?”桓帝這話問得很巧妙。

如果唐衡不可靠,那麼他可以以關心樑冀的安危隨口一問作爲掩飾,而如果唐衡可靠,這句話就是合作的激活程序。

結果唐衡還真挺可靠,立即回覆桓帝“中常侍單超、徐璜、具具璦、左悺,私下裡都對樑冀十分不滿,只是敢怒不敢言。”

劉志覺得一下子叫上太多人不方便,就先把單超和左悺叫到自己的密室裡。桓帝對他們說:“大將軍樑冀把持朝政,內宮和外朝都被樑冀的人控制着,朝中的大臣都是樑冀的人,我想除掉他們。

你們看怎麼樣?”單超和左悺一聽這話,想都沒想就回答說:“樑冀是國之奸賊,早該除掉了。只是我們這些人沒什麼智謀,不知道陛下的想法倒底是什麼?

”劉志說:“我的意思已經很明確了,你們密謀一下把梁氏消滅掉吧。”單超說:“如果陛下真的要滅梁氏,其實也並不難,我們怕就怕陛下中途又猶豫不決。”桓帝說:“樑冀就是個國賊,理應消滅。

沒有什麼可以猶豫的了!”於是又召了具璦和徐璜來,劉志用牙咬破了單超的手臂,六個人歃血爲盟,共謀滅樑大計。

五個宦官於是動用一切力量打擊樑冀,他們以桓帝的名義召來司隸校尉張彪,調發軍隊由單超親自指揮,圍攻樑冀的大將軍府。

樑冀雖然權傾天下,但得罪的人太多,只是從前沒有人敢於起來公然的反抗他。單超等人奉着皇帝的名義要除滅他,很多人立即倒向了宦官一方,另一些人持觀望態度,真正肯爲樑冀賣命的沒幾個。

結果單超很快就拿下樑府,沒收樑冀的官印。樑冀知道自己的罪行太大,必死無疑,就和妻子孫壽一起自殺了,朝官幾乎一空,梁氏外戚集團被一網打盡,灰飛煙滅。

百姓莫不稱慶。誅滅樑冀以後,宦官單超、左倌、徐璜、具瑗、唐衡五個人因謀誅樑冀有功,被同日封侯,世稱“五侯”至此便從外戚專政,成了宦官弄權。

永康元年(167年)十二月,劉志於未央宮逝世,史稱漢桓帝。劉宏被外戚竇氏挑選爲皇位繼承人,建寧元年(168年)正月,劉宏隨迎駕隊伍抵達雒陽城外夏門萬壽亭,由竇武率文武百官迎接。

次日,劉宏繼位,改年號建寧,以太傅陳蕃、大將軍竇武及司徒胡廣三人共參錄尚書事。追尊父親劉萇爲“孝仁皇”,陵墓爲“慎陵”,母親董氏封爲“慎園貴人”。

大將軍竇武因定策劉宏繼位有功,其族人加官進爵,從此竇氏外戚權傾一時。竇武依賴太傅陳蕃主持朝政,而陳蕃大量啓用在第一次黨錮之禍時受處罰的士人,二人在不久後即達成一致意見,密謀剷除宦官。

八月,竇武指使尚書令尹勳等彈劾並逮捕黃門令魏彪,爲進一步彈劾宦官羅列罪名。九月七日,竇武返回家中休息,而尹勳秘密寫給竇武的奏章被長樂五官史朱瑀獲得,事情泄露。

朱瑀將此事通知宦官王甫、曹節等,衆宦官歃血爲盟,當晚發動政變。史稱“九月辛亥政變”。

至次日清晨,宦官取得政變全面勝利,竇武、陳蕃等人均被滅族,未被處死的族人則流放到交州。竇太后則被遷徙到南宮雲臺居住。此次的勝利,宦官的權勢更甚。

李璟(此後統稱)來到這個世界已經一年有餘,陸陸續續從父母的交談中得知了一些信息,但是,只知道現在是漢代,皇帝駕崩,新帝繼位。

根據得到的信息,此時正處於東漢,具體是哪年並不清楚,知道了父親叫李瓚,母親叫陳蔓,至於祖父卻不得而知,李璟如今已經能夠說話了,但僅限於爹爹,孃親,祖父等。

經常接觸到,而又有意引導的的,雖然吐字不是很不清楚,但這已讓老爺子高興不已。

老爺子正在逗弄孫子的時候,一小廝急匆匆的進來,看他神情緊張的道:大將軍與陳太傅,密謀剷除宦官事情敗露,大將軍和太傅被處死,族人流放交州(如今廣西,廣東,之時,越南等地),李膺聽聞此事,頓感不秒,禍事矣!

將孫子交給一旁的丫鬟,讓她帶去給陳氏看管,忙叫來兒子李瓚,將此事一一告之,恐大禍臨頭,李璟在旁邊聽着倆人的談話,心中已有了推測,此時應該是東漢末年了,當聽到竇武與陳蕃被處死,族人流放交州,那麼次時的皇帝應該就是剛剛繼位的漢靈帝。

父親,此事與你無關,怎會大禍臨頭,李膺道:你只知其一,我與陳蕃等人交好,當初有得罪宦官,且又名聲在外,怕是要殺雞駭猴,我如今雖任長樂少府,只是掛職,並未赴任。

宦官定以次爲由頭,向我發難。李瓚又說:大不了就是罷官,我李家雖不敢說富可敵國,但也頗有家資,又不靠那俸祿過活,也不打緊。我不是貪戀官位,這長樂少府不當也罷!

此次大將軍與陳蕃密謀剷除宦官,卻功敗垂成,大將軍在位啓用在第一次黨錮之禍時受處罰的士人,我也被任命爲長樂少府,若宦官認爲我等士人,皆爲大將軍同謀。

豈有放過我等的道理,若是在來一次黨錮之禍,我身爲天下文人領袖,你最好的結果也是流放邊境苦寒之地。

我大抵是躲不過了,你正當壯年,也不打緊,可璟兒還小,陳氏又有孕,如何去得那苦寒之地。禍事矣。

而陳氏聽聞此事,急忙抱着李璟來到大廳,恰好聽到此事竟如此嚴重時,臉色蒼白,的抱着李璟坐在一旁,一時也沒了主意,聽着兩人的交談,他大概也猜到了祖父的身份。

應該就是號稱“八俊”之首的李膺,我竟然是李膺的孫子,那麼父親就是日後官至東平相的李瓚,那我的開局也是蠻好的,李璟心想起碼日後衣食無憂。

李璟突然想起來了還有祖父,若是沒記錯的話祖父將會被免官,年後發生第二次黨錮之禍便入獄了,被嚴刑拷打,李膺年事已高,身體大不如前,沒多久就去世了。妻兒被流放邊境。永世不得爲官。

半月過後,果然傳來了李膺被免官的消息,天下士子得知此事,皆爲李膺鳴不平,卻也無可奈何。李府之中,李膺坐主位,一家人全數到齊。

李膺結髮妻子早已去世,坐在旁邊的是後取的妻子,並未生育子女,卻也深得李府上下愛戴。更是對小李璟疼愛有加。

老爺子發話了:宦官已向我等發難,此時恐正在爲我等如何定罪,這個年怕是不好過了,真大難來臨,避免連累無辜,把府中小人都給遣散了吧!

免得受了牽連,接着又看向陳氏,你先帶璟兒回孃家,若真有意外,我李家主脈也不算絕後。

難道真的沒有兩全的法子,李瓚似乎還是不甘心,出口尋問道。或許有,或許沒有,還是先做最壞的打算,你即日起程,把陳氏送回孃家。

第二十七章 華雄授首第三章 黨錮之禍第三十一章 董卓遷都第二十三章 靈帝駕崩第四章 拜師南華第二十四章 董卓進京第三十三章 五虎,五子第十一章 兩卷合一第三十一章 董卓遷都第三十章 黃忠VS呂布第三十七章 再戰異族第十九章 掌控遼東第三十九章 一擒難樓第四章 拜師南華第三十七章 再戰異族第三十五章 各路諸侯第十一章 兩卷合一第六章 學成歸家第九章 再拜水鏡第十八章 尋才,赴任第十五章 廣宗城破第十二章 禍亂前夕第十五章 廣宗城破第三十八章 大軍開拔第二十五章 曹操刺董第三十五章 各路諸侯第三章 黨錮之禍第十九章 掌控遼東第六章 學成歸家第三章 黨錮之禍第二十四章 董卓進京第十六章 遼東太守第二十七章 華雄授首第三章 黨錮之禍第十二章 禍亂前夕第二十五章 曹操刺董第三十八章 大軍開拔第二十九章 交手呂布第二十一章 初戰異族第十五章 廣宗城破第五章 深山學藝第十五章 廣宗城破第二十六章 華雄悍勇第三十六章 五胡政權第二十一章 初戰異族第二十五章 曹操刺董第十九章 掌控遼東第二十六章 華雄悍勇第十七章 大婚,亂起第三十六章 五胡政權第三十四章 袁紹得冀第十六章 遼東太守第十七章 大婚,亂起第二十一章 初戰異族第三十三章 五虎,五子第二十一章 初戰異族第十一章 兩卷合一第十四章 火燒長社第二十二 神入草原第二十三章 靈帝駕崩第三十一章 董卓遷都第二十八章 人中呂布第十六章 遼東太守第三十二章 盟軍潰散第二十九章 交手呂布第四十章 誘敵出擊第五章 深山學藝第十章 定情,北上第三十一章 董卓遷都第二章 桓,靈二帝第十章 定情,北上第十六章 遼東太守第二十一章 初戰異族第二十三章 靈帝駕崩第二十三章 靈帝駕崩第十四章 火燒長社第三十五章 各路諸侯第十五章 廣宗城破第二十章 張舉叛亂第二十八章 人中呂布第十七章 大婚,亂起第二十一章 初戰異族第三十三章 五虎,五子第二十四章 董卓進京第三十五章 各路諸侯第三十九章 一擒難樓第三十六章 五胡政權第三章 黨錮之禍第八章 命定之人第十章 定情,北上第三十五章 各路諸侯第二十一章 初戰異族第三章 黨錮之禍第三十七章 再戰異族第三十七章 再戰異族第十四章 火燒長社第十三章 黃巾之亂第五章 深山學藝
第二十七章 華雄授首第三章 黨錮之禍第三十一章 董卓遷都第二十三章 靈帝駕崩第四章 拜師南華第二十四章 董卓進京第三十三章 五虎,五子第十一章 兩卷合一第三十一章 董卓遷都第三十章 黃忠VS呂布第三十七章 再戰異族第十九章 掌控遼東第三十九章 一擒難樓第四章 拜師南華第三十七章 再戰異族第三十五章 各路諸侯第十一章 兩卷合一第六章 學成歸家第九章 再拜水鏡第十八章 尋才,赴任第十五章 廣宗城破第十二章 禍亂前夕第十五章 廣宗城破第三十八章 大軍開拔第二十五章 曹操刺董第三十五章 各路諸侯第三章 黨錮之禍第十九章 掌控遼東第六章 學成歸家第三章 黨錮之禍第二十四章 董卓進京第十六章 遼東太守第二十七章 華雄授首第三章 黨錮之禍第十二章 禍亂前夕第二十五章 曹操刺董第三十八章 大軍開拔第二十九章 交手呂布第二十一章 初戰異族第十五章 廣宗城破第五章 深山學藝第十五章 廣宗城破第二十六章 華雄悍勇第三十六章 五胡政權第二十一章 初戰異族第二十五章 曹操刺董第十九章 掌控遼東第二十六章 華雄悍勇第十七章 大婚,亂起第三十六章 五胡政權第三十四章 袁紹得冀第十六章 遼東太守第十七章 大婚,亂起第二十一章 初戰異族第三十三章 五虎,五子第二十一章 初戰異族第十一章 兩卷合一第十四章 火燒長社第二十二 神入草原第二十三章 靈帝駕崩第三十一章 董卓遷都第二十八章 人中呂布第十六章 遼東太守第三十二章 盟軍潰散第二十九章 交手呂布第四十章 誘敵出擊第五章 深山學藝第十章 定情,北上第三十一章 董卓遷都第二章 桓,靈二帝第十章 定情,北上第十六章 遼東太守第二十一章 初戰異族第二十三章 靈帝駕崩第二十三章 靈帝駕崩第十四章 火燒長社第三十五章 各路諸侯第十五章 廣宗城破第二十章 張舉叛亂第二十八章 人中呂布第十七章 大婚,亂起第二十一章 初戰異族第三十三章 五虎,五子第二十四章 董卓進京第三十五章 各路諸侯第三十九章 一擒難樓第三十六章 五胡政權第三章 黨錮之禍第八章 命定之人第十章 定情,北上第三十五章 各路諸侯第二十一章 初戰異族第三章 黨錮之禍第三十七章 再戰異族第三十七章 再戰異族第十四章 火燒長社第十三章 黃巾之亂第五章 深山學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