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鄉之路劇組記事
臺灣
從《根》到《老兵》到確定以《原鄉》的片名立項,經過四年的打磨,一部寫臺灣老兵執着回鄉看媽媽的電視劇就要籌拍了。這是一部難拍的戲。從項目論證時,總導演張國立就決定派公司的總經理馬保華親自出馬擔綱此片的總製片人、公司資深製片主任張國強擔任執行製片人。這是一場硬仗,戰線長、轉場多、大腕雲集,又要牽動兩岸三地的資源,只有這兩位在電視劇製作行業工作二三十年的虎將加老將聯手,導演心裡才覺得踏實。
看景:寫哪兒拍哪兒
離預計開拍時間還有一個月,看景的工作就開始了。當年去到臺灣的老兵來自五湖四海,劇本中涉及的主要角色就有來自北京、重慶、山西、江西、河北、山東、福建等多地的人。劇中臺灣的戲份不少,作爲當年老兵聯絡大陸老家的中轉站香港的戲也很重。照目前一些電視劇的拍法,這些戲都可以選幾個拍攝基地,通過搭景來完成,這樣既省錢,又減少劇組轉場中出現的延時風險和其他意外。然而,劇組的主創心裡有一致的想法,就是不能這麼拍,這麼拍對不起打磨四年的本子,對不起那些盼親受苦的老兵,對不起這部凝聚無數人心血的感人的戲。籌備組最後確定:所有劇中人的老家,臺灣、香港全部拍實景。這樣算來,需要“踩點”的共九個地方。廈門、福州、重慶、婺源這些比較主要的大陸場景中,在廈門的看景最費周折。
廈門的自然景觀、建築風格與臺灣頗多相似之處。劇組起初選中鼓浪嶼的一處景,不想拍攝時旅遊旺季到來,島上停車佈景都有困難,劇組只好忍痛割愛,再二次看景。這一次,劇組看中了集美中學的一處校舍,卻無論如何託關係找人都得不到拍攝的批准。原來是當地政府針對很多劇組在廈門不環保拍攝、不綠色拍攝出臺了一些不接待劇組的相應管理政策。劇組深感無奈,既覺得這個政策有些因噎廢食,又覺得拍戲同行們不自律,破壞環境以致牽連到整個行業,令人汗顏。還好最後劇組得到廈門悅華酒店的支持,全劇的第一個場景地算是落實了,戲也可以如期開拍了。
懷來(河北)
看景的轉機是即將開拍前鄒靜之老師、國立導演在福州市原市長的親自帶領下探訪了福州的幾個外景地,得到了福州市委市政府上下的支持,劇組隨後將更多的拍攝內容移師福州,並因此開始了將近一個月在福州天時地利人和的順利拍攝。
江西婺源
去香港看景,國立導演親自率隊。今日的香港,高樓鱗次櫛比,要找到一個有80年代香港感覺的景還真不容易,好在有香港同行陪同,兩天馬不停蹄,在灣仔一個碼頭,導演終於找到了感覺。當年滯留香港的老兵居住地調景嶺,已經被香港政府拆遷改造了。劇組找到了香港最後一個棚戶區茶果嶺,站在那些棚戶屋前、大榕樹下,眼前看見的是香港無盡的繁華,深深體會出當年老兵心中“這裡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的蒼涼心境。
香港
山西
最不容易的是在臺灣的選景。看景的隊伍辦一次赴臺證就那麼不容易。經過多次選擇,最後劇組決定在臺中一個廢棄的眷村拍攝。這個決定,確實是自找苦吃。被廢棄的居住地,無水無電雜草叢生,要把它恢復成當年的樣子,這可不是一般的難度;但跟搭景相比,在這裡拍更接近當年的狀況,多難也要幹。劇組到臺灣這個陌生的地方敢選這樣一個景,除了追求這部戲的質量外,還在於臺灣當地官員、合作方都給予了支持,以及製片人對日後劇組來的是能打硬仗的隊伍有信心,這將在後文中有所記述。這片眷村經過《原鄉》劇組這麼一改造,如今已被當地保留下來開發成旅遊項目了,這劇組的功夫算是下到位啦。
看景選景的艱苦,已經預示了未來這部戲的拍攝,會是一場艱苦的持久戰。而事實也證明,一部戲,轉場兩岸三地九個地方,幾十個人攜機器設備道具長征,適應各種多變的天氣、戰勝各種惡劣的環境、克服各種突發的困難,這樣的創作狀態在時下電視劇製作中當是少見又少見的。
廈門 福州
開機大吉
2012年4月6日下午一點,良辰吉日,《原鄉》在廈門開機了。說來也巧,當天上午一直是陰天,正當開機之時,天色忽然放晴。開機儀式上,國立導演感謝了所有爲籌備此戲辛勤工作的各位同仁。陳寶國主演十分風趣,他說:“現在拍電視劇的劇組很多,但像你們這樣認真拍戲的劇組卻很少。說是來參加拍戲的,其實我是來偷看你們怎麼拍戲的。祝賀開機大吉啊。”
開機的儀式總是很簡短。稍稍準備,戲就開拍了。
真的是開機大吉,第一天的戲就讓參加開機儀式的來賓和現場工作人員開了眼界。兩位“國寶”組合開場戲就碰出火花,令人叫絕。夜戲中最讓人難忘的有一場,是劇中路長功看到老兵拍來的母親的錄像後真情流露的一場戲,這場戲也是全劇中路長功這個人物最重要的轉折點。拍戲的時候,電視機的畫面裡並沒有他兩鬢斑白的母親的哭訴,要面對一個空白電視表達出強烈的情感,大家對陳寶國老師如何處理和控制,既緊張又期待。羅長安導演本來安排陳寶國老師上前摸着電視機,然後慢慢地跪在地上,失聲痛哭。但是寶國老師搖了搖頭說:“我覺得不用。我先演一條試試吧,但是得讓國立幫我搭下詞。”國立老師拿着劇本說着路長功母親給兒子的那段話,壓抑的思念、母愛的深沉,用角色需要的四川話說出來,格外感人。現場安靜極了,只見陳寶國聽着“母親”對兒子的呼喚,壓抑着自己的哭聲、無法自持地跪在了電視機前,兩行男兒淚,止不住地流下。這條拍完,陳寶國老師的情緒還沉浸在戲裡,滿臉淚水。搭詞的國立老師從拍攝的房間中走出來,熱淚也靜靜地流下,監視器前的人擦着淚水,現場的所有人都被這場戲感動了,也被戲骨們的精湛表演折服了。
廈門開機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等寶國老師出來,國立導演說:“第一場就拍這重頭戲實在是太殘忍了。”把戲當命的人不怕這種殘忍。
到福州有福了
歷時一個月,廈門的拍攝已經結束。浩浩蕩蕩的攝製組冒着小雨離開廈門,轉場第二站——福州。
劇組在福州的際遇真是與在廈門截然不同。福州的老市長,市委宣傳部、市文新局的領導親自關心,並責成專人爲劇組服務,爲劇組的拍攝、住宿和生活提供一切便利。福州的去臺老兵很多,這樣講述兩岸親情的故事能在福州拍攝,福州上下都很支持,出錢的出錢、出力的出力,真的是讓劇組至今想來都十分溫暖。
國立導演一些在福州的老朋友此時更是伸出援手,福州華威集團的陳健爲劇組提供車輛、解決各種難題,直到劇組大部隊離開福州,他還派人關照着留在福州養病的羅導。像這樣的朋友數不勝數,福州真成了劇組的福地了。
福州新聞發佈會那天,天公也作美。連綿下了一週的大雨,那天放了大晴。福州市委宣傳部和從北京公司來的發佈會工作人員熬了幾個通宵後,終於不用使用下雨的預案而可以用上第一方案了。上百家媒體現場聚焦在三坊七巷水榭戲臺唱響的《原鄉》大戲,寶國說:“這部戲成了。”上影集團的任仲倫參加完發佈會在微博上說:“慢慢拍。跟國立聊起30集電視劇《原鄉》的拍攝週期,國立說:至少四到五個月。除了福建,還要去江西、香港、臺灣等老兵故事發生的原地,必須在原鄉原地拍攝。他和陳寶國的共識是:慢慢拍,拍部好作品。我讚賞慢慢拍。現在電影與電視劇都拍得太快了,作品就成了作業了。”這部慢慢拍的作品,凝聚了無數默默支持這部戲的人對好作品的期待。福州發佈會的高朋滿座,不是熱鬧,是拍好戲的壓力和動力。
發佈會盛況空前、高朋滿座
慢慢拍也是不停地拍
福州什麼都好,就是天氣像孩子的臉。前一分鐘還晴空萬里,後一分鐘就滿天烏雲遮地,接着就是瓢潑大雨。每次大雨突然來臨,攝影組的工作人員便站在高臺上用大太陽傘給攝影器材擋雨,道具組的工作人員忙着收道具,服裝組的工作人員立即處理被淋溼的衣服。大家似乎都沒有覺察自己渾身都已經溼透,鞋子裡灌滿了泥湯,那個時候,大家滿眼只有現場,沒有自己。
福州的雨
劇組的工作就是這樣,一個拍攝週期連軸轉,除非遇見天氣原因無法正常拍攝,要不然大家是沒時間休班的。還好,勞動節那天老天爺賞面,露了個笑臉,是大太陽天。只可惜,勞模國立老師拍的是冬天的戲,戴着毛線帽子,裡外裹了好幾層的衣服。大家心想:誰讓您不給放假呢,好好熱着吧。30℃的氣溫讓穿短袖的工作人員都不停擦汗,但人家臉上愣是沒有一絲汗跡。大家都開玩笑說:“這纔是腕兒的命——汗把衣服都浸溼了,但是臉上都不用補妝。”
雨也好晴也好,慢慢拍也是不停地拍。要休息,等殺青吧。
景美情濃
婺源小分隊
國立老師帶領着小分隊從福州來到江西婺源拍攝老兵根生的家鄉。婺源風景真是美極了,站在高處看着薄霧籠罩着婺源,深吸一口氣,霧氣裡夾雜着的泥土的芬芳沁人心脾。這種樸實無華的味道,是家的味道。
在婺源的拍攝十分順利。這裡主要拍的是奚美娟老師的戲。她扮演的茶嫂和國立老師扮演的根生是一對隔着海峽彼此思念的結髮夫妻,幾十年來他們彼此
思念但又無法相見。茶嫂等了根生幾十年,不想等來的是根生在對岸另有家庭的消息。當奚美娟老師穿着那一身碎花衣服出現在大家面前的時候,工作人員紛紛感嘆,這就是能爲了一個男人苦守三十五年的傳統女性的形象:忠誠、溫柔而隱忍。當奚老師演到茶嫂在根生父母墳前哭訴自己的傷痛時,她的愛、她的恨、她的冤屈、她的寬容、她的忍耐、她的堅持、她一生的故事和着她的淚水讓劇組所有的工作人員潸然淚下。這部戲讓演員動了真情,讓工作人員動了真情。大家都是用心在拍,帶着自己的情感在拍。
村口的大樟樹下,一個村姑站在橋上等着他的丈夫從臺灣回來,站到成了老婦也沒見面。這也是張國立心中的第三幅海報
無證駕駛
帶着感情拍不假,在婺源,演員還帶着性命拍。那天劇組來了一個新鮮玩意兒——80年代的手扶拖拉機。這可苦了在戲中扮演知青的買紅妹。劇組中的年輕人大都是頭一回見手扶拖拉機,更別說有人要鎮定自若地駕馭着它演戲了。大家都特別擔心無證駕駛的買紅妹。當時的場景是手扶拖拉機要迎着鏡頭駛來,沒辦法用替身,演員必須親自上陣。買紅妹二話不說就開始學着怎麼開,沒想到只用了兩個小時,她就能開着上路了。她從手扶拖拉機上下來的時候,走路看起來有點飄,她眯着笑彎了的眼睛說:“都把我給震麻了。”
手扶拖拉機驚魂
練好了如何開動手扶拖拉機,終於可以正式拍攝了。買紅妹像一個持證多年的老手一樣開着快絕跡了的手扶拖拉機,自然流暢地說着臺詞。那條路非常窄,而且過路的人很多,大家心裡都特別緊張。終於順利地拍到了最後一場戲,買紅妹爲了達到導演的要求,又跳上拖拉機,咚咚咚地就開起來了。但誰知演戲進入狀態後,她慌亂之中就忘了剎車在哪兒,眼看着車朝着路邊開去了,大家顧不上拍戲了,都喊着“趕快跳車”。結果車踉蹌着停在了路邊,差一點就掉下旁邊那好幾米深的山溝溝。買紅妹下了手扶拖拉機居然先急着問:“這條過了嗎?”國立導演說:“你看看這馬路牙子下面是什麼?多危險啊?”買紅妹這纔回過神來:“幸好我沒跳車,要是跳了車,這車翻在溝裡還得找吊車來吊,萬一壞了,咱還怎麼拍啊?”她的一句話瞬間化解了現場的緊張氣氛。國立導演開玩笑說:“下回堅決不能無證駕駛了!”
坐船去臺中
開機整整兩個月後,劇組要移師臺灣拍戲了。劇組留下最需要最精幹的隊伍和其他赴臺工作的對接人員共計52人乘坐平潭到臺中的直航客輪赴臺,這次全體人員得以免費乘船,全得益於運營公司的幫助。
6月7日,爲參加啓航前7: 30的新聞發佈會,劇組大部隊凌晨4: 30就起牀從福州出發趕往平潭客運碼頭。而裝滿劇組攝製設備的大貨車頭天晚上就趕運到了海關入口。
發佈會介紹說劇組乘坐的是2012年第121次航班,這個航班被命名爲“原鄉號”航班,這也是客輪直航以來第一次命名一個航班。國立導演被授予榮譽船長稱號。他穿着船長服帶領劇組其他主創人員觸摸水晶球,宣佈“原鄉號”航班正式啓航。
然而真正要登船了,劇組工作人員傻了眼,這艘霸氣的“原鄉號”是客運船,暫時還沒有貨運業務。這就意味着,除去劇組成員的隨身行李,所有的劇組設備都得工作人員靠人力一件一件搬上船,拍攝機器、軌道、搖臂、燈光、服裝,大大小小兩百多件行李啊,除卻劇組的女性,剩下的所有青壯年男士無論什麼崗位的都要成爲場工搬運這些拍戲的寶貝。設備實在太多,“海峽號”的乘務員、碼頭的工作人員都出動了,他們一邊幫工作人員搬,一邊說:“這些傢伙真是夠沉的。”
“原鄉號”啓航
9點,隨着海輪緩緩駛出碼頭,“原鄉”號正式漂洋過海去臺灣啦。
兩個多小時後,劇組成員還沒緩過運送行李的疲憊,船就到臺中了。繼續搬行李,還是船上的乘務員、輪機長、水手一起幫忙,一直把劇組大部隊送到對岸關口。濃濃的友情,怎一個“謝”字了得。
眷村初印象
初踏上臺灣的土地,只有一個感覺:熱。也許臺灣的6月,即將迎來臺風季吧。
導演帶隊眷村看景
眷村全景
臺灣的戲基本上佔了《原鄉》整部戲的三分之一。老兵們生活的眷村是臺灣的主場景,我們要進入拍攝的是一個廢棄的眷村。這裡已經是殘垣斷壁、沒有人煙的地方,但它卻很好地保留了80年代眷村滄桑的歲月感。
美術部門按照歷史圖片資料將眷村“恢復原貌”。第一次找的人是做裝修的,無法理解我們的需求;後來又找到一批人重新做。去臺灣的劇組工作人員有限,到了現場也不分工種,有啥做啥了,光恢復這個殘破的眷村就用去100萬臺幣。
臺中市胡市長說政府決定保留劇組拍戲的這個眷村舊址——霧中區光復新村,把歷史發展的軌跡留下來,通過文化創意,做成一個文創園區。現場的工作人員聽了以後都特別感動,我們這些年都在忙着拆遷改建,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建築被拆遷,這些關乎歷史的東西真應該保存。國立老師也說:“保留着眷村是一種寄託,如果有老兵回來,他們一定會說我在這裡住了五十年,這五十年承載了太多的記憶。雖然老兵這個角色已經不再重要,但是這是一份記憶。我們的民族需要這種歷史性的保留和傳承。我們劇組是第一個來這裡拍戲的大陸劇組,我想以後還會有更多的電影、電視劇劇組來這裡選景拍攝。”
現在戲拍完了,臺灣傳來消息,這裡不僅繼續着市長的規劃做成了文化旅遊園區,而且因爲《原鄉》拍戲時恢復了舊時的場景,現在真的又有劇組去那裡拍戲了!
夏日透心涼
家有餘糧了
在臺灣拍攝,劇組不僅加入了臺灣的劇組工作人員,也加入了許多臺灣的知名演員。
臺灣演員潘麗麗、楊千霈、楊懷民、王家樑、傅雷、周凱文的加盟給《原鄉》增添了亮點。他們不僅把土生土長臺灣人的感覺表達了出來,也把從大陸來的老兵區別於他們的特質表現得更加突出。雖然拍攝環境比較艱苦,但是臺灣演員都還在拍戲之餘盡地主之誼,對大家非常照顧。他們都很熱情,天氣炎熱,他們都很細心地爲大家準備解暑的水果和冷飲。潘麗麗老師只要在有她的戲的時候就會給大夥準備芒果大果盤,大果盤看起來誘人極了,在臺中酷熱的現場能吃上新鮮的水果大餐也真是幸福極了。她還經常給大家煮解暑綠豆湯,大家都很感動,這都是用心準備的。是元介、楊千霈也經常給工作人員買解暑的冷飲,現場的氣氛融洽得就像一個大家庭。在眷村拍戲拍久了,就連附近的村民都會給大家送來當地解暑的小吃。每天出工的時候問聲好,收工的時候說聲辛苦,這部戲讓劇組的成員拍出了親情,真不敢想大家在殺青走了以後會是怎樣的不捨。到那時,朝夕相處的同事又要各奔東西,每天熱火朝天的眷村又會恢復往常的平靜,會不會不習慣呢?都是原鄉人,相識,就是緣分。
大戰黑金剛
在臺中拍戲時我們還遇到了戰鬥力極強的“勁敵”,就是潛伏在眷村裡的黑金剛。其實它就是一種小黑蚊子,但是威力很大。最初的那幾天,我們連連受到襲擊,一咬就是一大串的包,而且特別癢。劇組人員幾乎集齊了所有品種的驅蚊藥,這些藥有的來自大陸,有的來自臺灣本地,有噴的、有抹的,但還是接連遭到“襲擊”。後來我們研究出了一套“防蚊蟲叮咬攻略”,劇組的工作人員按照每天的經驗研究出了黑金剛每天的上班時間:黑金剛上白班,蚊子上夜班。於是大家白天的時候用的是對抗黑金剛的藥,晚上用的是驅蚊子的藥。然後把這些藥在皮膚上厚厚地塗上一層,讓它滲透到皮膚裡,當皮膚裡透出藥的味道以後,才覺得蚊子稍微少了一些。還有的同事找到了最徹底的攻略:那就是不顧炎熱,把自己武裝到牙齒,長衣長褲,口罩頭巾,真是恨不得只留個喘氣的孔在外面。黑金剛的熱情讓大家感受到了地道的臺灣味道,也讓大家費盡了苦心。
防蚊子藥水大比拼
最後這種攻略在劇組很流行,還好,沒有人因此中暑。善哉!
颱風繞着走
在臺灣拍攝期間,天氣預報說有颱風來襲,颱風將橫掃臺北、臺中、高雄等地。大家有些興奮,因爲大陸北方的工作人員都沒親身經歷過颱風。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颱風真來了就不用開工了,終於可以找理由歇歇了。但是臺灣的工作人員和演員對我們這種盼颱風的願望不能理解,因爲颱風的破壞力其實是極強的,學校停課放假,公司停業休班。
這天,因爲有颱風預報,我們也早早就收工了,看見天邊那一抹豔紅色的火燒雲,美極了。大家興奮地拿出手機拍照,大家都猜測颱風可能真的要來了,大家都想一飽眼福見識一下臺風的威力。我們想象着狂風暴雨的場面,看着路邊的風景,我們的大巴車行駛在回住地的路上。但是我們驚奇地發現,才下午四五點鐘,路上已經都沒人了,空曠的路上只剩下攝製組的車隊。街邊的商鋪也都關門了。平日熱鬧喧囂的城市剎那間變得無比空曠和安靜。我們就像是乘坐着旅遊觀光車,驚喜地看着窗外的風景,心中有無限關於颱風的遐想。但是,老天真是眷顧攝製組,颱風竟然繞過了臺中,很不客氣地橫掃了臺北和高雄。
國立導演說他是吉人,吉人自有天相。
陣雨時時來
到了臺灣幾天過後,大家沒有了剛開始的新奇和熱情。在臺灣的拍攝並不像想象中的那樣輕鬆和順利。悶熱的天氣是大多北方的工作人員無法習慣的。那種熱和北方的炎熱是不一樣的:北方的熱是太陽刺眼火辣辣地曬,出汗都能出個痛快;但是臺中是那種潮溼的熱,太陽沒有多大,但是像蒸桑拿一樣,有時候悶得人喘不上氣。這樣的天氣把大家都折磨得不輕。
除了炎熱以外,就是擔心下雨了。因爲一場雨過後對拍攝外景地的影響還是很大的,進度耽誤一天,大家就會更加緊張。臨時調整計劃都會讓各個部門措手不及。經常是我們剛架好了機器,就下起了大雨,讓大家手忙腳亂。剛一收拾好,結果天又放晴了。我們只能等待,等雨停的時候再拍。記得有一場是拍陳寶國老師和馮恩鶴老師的戲,是在過街天橋上的一場戲,我們先把機器架在傘下,準備好,演員也化好妝隨時待命。雨停了,就趕快拍一條;下雨了,工作人員就衝上去打着傘。那麼一場戲因爲下雨反覆拍了四五條才拍完。演員和工作人員都特別敬業。外人總覺得拍戲是個特別神秘、光鮮亮麗的職業,其實拍戲就得苦中作樂,一部作品又勞心又勞力。
有時候雨沒有那麼容易停,聽着雨滴敲打房頂和地面的聲音,我們能做的只有等待。只是在那個時刻,那一滴滴雨水彷彿都落在了大家的心裡。急促的雨聲就像心跳的節奏。半天的時間,我們只是看着雨等待。拍過戲的人都知道,拖一天,一大組人的費用,那就是成本啊。
夏季到臺中來看雨
劇組的精神領袖
整部戲裡,國立老師是最辛苦的,因爲羅長安導演因病不能來臺導戲,所以到了臺灣,他又導又演,什麼事情都得親力親爲,面面俱到。他是有名的工作狂,一進劇組就像是有無限的精力,有他在,大家就覺得幹勁十足。這種意志力真是讓人欽佩。哪一個細節他都不會疏漏,哪一場戲都精心雕琢。三十五六度的高溫,他依然能持續作戰。但是大家都擔心他老這樣扛着,會累得受不了。於是工作人員隨時準備巧克力給他補充體力,準備咖啡給他提神。在他身體不舒服的時候,現場的工作人員讓他真正享受了一下“皇上”都沒體驗過的待遇:六人給他“按摩”。有時大傢伙的關心讓本來有些無精打采的他,馬上又像充了電一樣精神振奮了,這是大家傳遞給他的心理動力,就像他平時帶給劇組成員的那樣。國立老師在現場,像劇組的精神領袖一樣,傳達給劇組成員的是無限的正能量。
會導、會演,親力親爲
其實在臺灣短暫而又緊張的拍攝對每一個工作人員來說都是挑戰,這畢竟是在咱們陌生的地方,所有的報批、開銷都沒有經驗可循。幾十個人的攝製組乾的是在內地近百人的組乾的事兒,但也許就是有一種創作的精神相互感染着。
每當有臺灣當地的官員來幫助,每當有當地的老兵悄悄來探班,大家就想到拍這麼個戲圓了多少人的夢,動了多少人的心。這已經不是一個普通的作品,這是在爲一段歷史紀錄,向骨肉兄弟致敬。大家常常是一個個汗流浹背但又都充滿幹勁兒。大家有條不紊地分工合作,臺灣本地的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和吃苦耐勞的程度都是讓人敬佩的,他們的執行能力非常強,且速度非常快,大陸的工作人員跟他們合作很快就默契起來。
親朋好友來探班
劇組在臺中拍戲的時候,鄧婕老師千里迢迢從北京飛來探班,她不只是爲國立老師而來,也是爲大家而來。因爲這個團隊都是跟國立老師合作很久的團隊。大家都像是朋友一樣,都是老相識。那天中午,鄧老師還沒到現場,慰問大家的冷飲就已經在現場傳開了。生活中的鄧老師其實跟她演的鳳姐有所不同,她對人非常體貼和細心。鄧老師一下飛機就直奔現場了,穿了一身的長袖長褲,有備而來。她看到大家這麼辛苦,說晚上要請大家吃飯,慰勞一下。工作人員都說“領導的領導”一來,福利真好。
鄧婕老師、張萌來劇組探班
巧的是這天跟公司合作過的年輕演員張萌也來探班,在《你是我愛人》裡,國立老師、鄧老師、張萌都有對手戲,合作得非常愉快。這一晃,一年的時間過去了,大家又在臺灣的眷村相見,這種熟悉的感覺讓人覺得溫暖,戲拍完了,人情常在。親朋好友來探班,讓待在臺中想家的劇組成員感受到家的溫暖。
臺灣殺青宴:“33天”
臺中的拍攝給整個攝製組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感動、有辛苦、有歡樂。臺灣戲殺青的殺青宴上,劇組的同仁都感慨不已。劇組用最短的時間、最少的人數高質量地完成了臺灣的拍攝。平日裡在現場粗狂豪邁的硬漢在那夜都舉着酒杯坦露着真情。劇組的環境是非常特殊的,因爲它比較封閉,每天睜眼就是這一羣人,所以雖然時間短,但是大家感情深。在臺灣的33天,劇組就像一個大家庭,每天朝夕相處,共同克服了天氣炎熱的汗流浹背,共同經歷了颱風的擦肩而過,共同度過了辛苦而值得的“臺灣33天”,也共同完成了一部飽含深情的《原鄉》。很少有電視劇在拍攝的時候現場的工作人員跟着演員一起流淚,也很少有拍完一場戲現場的工作人員爲演員響起掌聲,這些,《原鄉》都做到了,這是一部所有人都走心的戲。
全家福
從大陸帶來的北京傳統中華老字號糕點:“全家福”
臺中的戲拍完了,劇組的主要成員將從臺北再轉場香港。走之前,臺灣的楊登魁先生和我們一起決定做一個小小的新聞看片會。
策劃看片會流程的時候,臺灣的合作伙伴問:“可不可以問問國立導演喜歡吃眷村的什麼菜,到看片會時給他一個驚喜,讓人呈上那道菜。”問到國立導演,他一臉茫然,在臺中拍戲,天天吃盒飯,他真不知道眷村的菜是什麼樣兒的。
宣傳策劃只好又想了一招。讓臺灣演員給大陸演員送些臺灣特產帶走吧,拍攝33天,兩岸演員真成一家人了,那劇組送什麼給臺灣的兄弟姐妹呢?
看片會開始了。在臺灣的劇組後期加班剪了一版10分鐘的片花。只是10分鐘而已,臺下的登魁先生已經紅了眼圈;臺下到場的臺灣演員流下了熱淚。片中的真情實感打動人心,楊千霈和潘麗麗這兩位女演員更是淚灑現場。在劇中演國立導演飾的根生臺灣老婆的潘麗麗哭到哽咽難言,她含淚表示,劇中的片段非常感人,她還想起了在臺灣拍戲的這段日子,雖然苦,但這份感情讓她難捨難分。而楊千霈也不顧哭花的妝容,感慨地說,眷村就是她媽媽小時候成長的地方,因此拍攝《原鄉》對她來講很有意義。這次扮演張國立的“女兒”,她既有收穫,同時又很珍惜這份感情,覺得他們戲裡戲外都是“一家人”。張國立輕摟“女兒”肩膀以表撫慰,他也希望《原鄉》這個大家庭中的感情能夠一直都在。
這個時候,國立老師拿出了大陸劇組送給臺灣同仁的禮物,從大陸特意帶來的北京果脯廠的傳統中華老字號糕點:“全家福”。兩岸演員帶着各自贈送的禮物合影:“全家福”。也藉此祝福所有因海峽阻隔而又血濃於水的親人“全家福”。
臺灣的策劃也藏了一手,在看片會的最後時刻,國立導演見到了他在臺灣合作拍戲的第一位朋友陳亞蘭。爲了在試片會上讓兩位老搭檔見面給媒體一個驚喜,國立導演到臺北後,陳亞蘭居然一直避而不見。真是用心良苦。
轉場香港
臺灣的戲拍完了,在香港還有7天的拍攝工作。劇組幾十號人又做了一次削減。一部分工作人員攜部分設備繼續免費乘坐“海峽號”回福州,“海峽號”的工作人員又一次幫助劇組將設備行李搬下船運上車。另一部分要轉戰香港的同事,在試片會後乘坐由臺北往香港的飛機即刻趕往新駐地。
香港開工
臺灣製片趕往機場送別,正好遇到劇組的託運出了難題。因爲劇組的拍攝設備超重,超重費高達4萬多元人民幣,可當時要收臺幣現金,臺灣製片手頭也沒有那麼多臺幣。辦事從來不服輸的臺灣製片,以三寸不爛之舌協調,終於與機場達成先放行、第二天交超重費的協議。就是這堆同樣的設備,從香港飛回北京時,又交了4萬多元人民幣。劇組心疼的不只是這些錢,心疼的是劇組就這麼幾號人,大家是費了多少勁才把這些吃飯的傢什運到這一個又一個拍攝地的呀。
在香港的拍攝時間不長,可就是正好遇到高溫天。每天頂着酷熱,國立導演又說戲又演戲,非常辛苦。在香港有一場根生與茶嫂三十五年後重逢的重頭戲。天很熱,根生穿着厚厚的中山裝,茶嫂穿着花布長褂,兩位實力派演員完全投入到劇情裡。差點擦肩而過的一對相思了三十五載的愛人百感交集地相認了,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劇組的工作人員又一次被劇情感染了。像這樣在現場陪着人物喜與悲,深深地在創作中被打動的情況,到底在這部戲裡出現過多少次,誰也記不清了。
分組行動
勝利在望
劇組陸續回到了北京。開始兵分幾路,去山東德州,去河北懷來、天漠,去重慶,去通往這些地方的公路鐵路,拍攝相關的戲份和外景。
7月底,各拍攝小分隊分別結束手頭的工作。8月《,原鄉》進入後期製作。
整整四個月,參與工作的兩岸人員百餘人,這部精心創作自找苦吃的戲終於拍完了。爲了同一個心願,劇組的每個人都覺得,拍這部戲,苦和累,都值得。
殺青前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