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論經(下)

楊明起身的瞬間,曹節的眼皮不自覺地一跳。

劉宏也是眉頭一皺。

他讓楊明來太學,可不是讓楊明在這種時候起身。

不過事到如今,他也阻止不了。

“臣以爲今文經經文並未記載錯誤。”楊明開口的第一句話就引得滿堂目瞪口呆。

尤其是古文經這邊一衆弟子,臉上全是不解。

楊明是今文經安插在古文經這邊的臥底?

“但臣認爲《白虎通》的釋義有誤。”然後楊明開口的第二句話,更是讓滿堂議論紛紛。

尤其是今文經大儒們,楊明竟然否定了《白虎通》!

那可是漢章帝與一衆古今文經學家做出的定論。

袁紹之前爲何不再接華歆之言,很大一定程度上就是因爲《白虎通》。

當初漢章帝雖偏向古文經,但今文經畢竟爲官學,《白虎通》當中大多定論仍是在維護今文經。

袁紹見狀欣喜,他雖不知楊明意欲何爲,但很明顯兩句話說完,楊明已把古、今文經學家的人全都得罪。

“那你有何高見?”他直接起身問道。

這一下議論聲頓時消失,所有士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了袁紹與楊明身上。

論經開始前的衆多預測,在這一刻終於來臨。

楊明與袁紹這對竹馬之交,弘農楊氏與汝南袁氏,兩大士人翹楚之間的直接對決拉開大幕。

“‘古者生無爵,死無諡’,其中‘古’字,並非價值之古今,而是時間之古今。”楊明直接回道。

他這句話說完,今文經大儒又忍不住一陣交頭接耳。

就如同楊明當初在太學時所說那樣,今文經弟子認爲五經均爲孔子所作,因此不存在時間之古今這一說。

舉個例子,《公羊春秋·桓公三年》中有云:古者不盟,結言而退。

這句話的釋義是:古人若要有所約定,口頭約定即可,不必發誓賭咒立盟約。

或者可以用後世另外一個詞來總結這句話,即爲“君子協定”。

這裡的古,在今文經世家的理解當中,即是價值,而不是說古人有君子協定,而今人不用君子協定。

因此,楊明這第三句話在今文經弟子眼裡,仍然是在攻擊,且直擊根本,程度遠勝之前華歆所言。

楊明則未停,繼續開口道:“如是時間之古今,《周禮》爲周公之制,《禮記》爲秦時之禮,《儀禮》爲周時之禮,則與諡號相關記載均未有誤,蓋因殷、周、秦,各朝禮儀有所不同也。”

此言一出,包括那些今文經大儒在內,所有人都齊齊望向楊明。

古、今文之間爭論不休,皆因認爲對方所載爲錯。

古文經強勢,也是因古文經上所載內容必然爲真。

既有對錯,爭論自然不休。

但是方纔,楊明對他們說:別爭了,你們都是對的!

這對爭論了數百年的大儒們來說,怎能不震驚。

此時唯有盧植嘴角上揚。

當年求學馬融之時,鄭玄學識給他過非常巨大之震撼,在他看來,鄭玄說是去求學,但不如說是去和馬融論學,那時他便知道若要以學識來終結經學之爭,非鄭康成不可。

但是鄭玄屢闢不仕,之後更是受到黨錮牽連,即便他數番爲之上書,也都無疾而終。

至於鄭玄那些弟子,不管是出於師道,又或者是禁錮,都均未能入仕。

楊明以今文經弟子拜師鄭玄,又習得鄭學,是個從未有過的特例。

而現在這個特例,並未讓他失望。

楊明繼續開口道:“秦時《禮記》之‘古’者,爲殷、周;周時《儀禮》之‘古’者,爲殷。二者所載相同,則可知‘古者生無爵,死無諡’所言‘古’者,爲殷之制也。”

楊明這句話說完,今文經那邊許多大儒的眼睛隨之放亮。

既是殷商之制,那自然與《周禮》這個周公之制不衝突。

因爲古文經的核心爲三禮,三禮之中又尤以《周禮》爲重,華歆所引兩典也均出自《周禮》。

那舉一反三,今文經之中大多與古文經不通之處,其實均可以以時代不同來解釋!

這比漢章帝的定論高出太多。

楊明接着繼續說道:“‘死而諡,今也’,‘今’指周衰之時,自魯莊公開始。而自周開始,士必有爵,至於死而無諡號者,非士,而是下大夫也。”

等到楊明這最後一句說完,他對這句經文的註解已躍然紙上。

經文:“死而諡,今也。古者生無爵,死無諡。”

注:“今,謂周衰,記之時也。古,謂殷。殷士生不爲爵,死不爲諡。周制以士爲爵,死猶不爲諡耳,下大夫也。今記之時,士死則諡之,非也。諡之,由魯莊公始也。”

在這個註釋之中,無論今文經《儀禮》還是《禮記》,還是古文經《周禮》,全都囊括進去,且全無衝突。

然後,楊明並未就此停下,而是乘熱打鐵,陸續又拋出了多個爭議內容:“古者不使刑人守門”、“古者公田藉而不稅”等。

其方法,與諡號大同小異。

“古”這一字幾乎覆蓋五經全文,以它作爲切入口,基本上所有內容都可以類推。

包括“古者不盟,結言而退”,以時間去理解,周以禮治國,春秋時各諸侯國可以做到約定可以口頭約定。

但隨着戰國的到來,禮制崩塌,這種口頭約定實質上已失去了效應。

至於沒有古字之經文,就如同巡守之制一樣,也可以通過經文所處時間來進行加以區分。

當賦予經書時間性之後,衆多看似不可調和的矛盾全都迎刃而解。

而在這個過程之中中,楊明已經無形之中把今文經的一些固有觀念打破。

比如今文經對“古今爲價值觀”的觀點,比如有了時間線後,孔子不再是作五經的唯一先聖。

這其實也就是楊明必須以古文經弟子身份出現在這的緣由。

因爲他只有用古文經纔有可能去破除那些頑固的觀念,也才能可能做到一統經學。

楊明論述完畢,此時古、今文經的儒學家們都將面臨一個抉擇。

一個他們在太學論經開始之前、之中、甚至之後都未曾想過會有的抉擇。

對今文經大儒們而言,不接受楊明所說,他們必敗無疑,而且一敗塗地;而接受楊明所說,他們可以保住如今的政治地位,條件是,他們需要摒棄今文經學的一些固有觀念。

而對古文經弟子而言,他們大多數人其實不用想都已有了選擇,接受楊明,便意味着不用和世家大族爭鬥,他們也贏得了一條向上的階梯,而且還是與世家大族公平競爭的階梯。

楊賜此時的神情尤爲複雜。

楊明並未將所行之事告訴他,一如當初誅殺王甫一樣。

原因大抵也是相同,他若知曉,必然會設法阻止。

可如今,當楊明以犧牲個人名節,最後在論經大會之上所給出的這個機會,他爲之震驚,也爲之感動。

因爲這個機會之中,還有一個潛藏結果,一旦雙方都接受了楊明所說,那經學便不再有古、今之爭,今文經學弟子要通經,需要研習古文經,反之古文經弟子亦然。

楊明,給了雙方一個握手言和的機會,給了士人一個機會!

這在過去幾無可能,即便有也不會爲雙方所接受。

因爲那意味着世家大族的壟斷被打破,他們的利益遭遇損失。

但如今,黨錮之禍,宦官專權,士人勢微至幾乎苟延殘喘之境地,劉宏還欲一舉擊潰今文經世家。

然後,楊明於不可能之中尋得了這樣一個機會!

接受它吧,即便那意味着需要犧牲。

楊明可以爲了創造這個機會犧牲個人名節,揹負罵名,爲什麼他還在因爲家族而猶豫?

家族的利益,高於士人的利益嗎?

他楊氏,是和袁氏一樣只求家族利益的家族嗎?

不,並不是,他楊氏是忠君之家,是直諫之家,是先祖楊秉可以因爲除奸不成飲鴆而死的家族!

楊賜,站了起來。

在所有士人的注視之下,本該因爲楊明而神隱的他,望着楊明,緩緩開口道:“吾爲楊氏,贊成楊君所言。”

一言既出,滿堂譁然。

一旁的袁逢瞪大眼睛,難以置信。

楊賜這一言,會爲楊氏帶去多大的信任危機!

然而還未等袁逢做出反應,他身旁另一側,潁川荀氏的家主荀儉站了起來:“吾爲荀氏,贊成楊君所言。”

然後,是荀儉一旁的陳耽:“吾爲陳氏,贊成楊君所言。”

東海陳氏之後,陳球爲下邳陳氏、陳紀爲潁川陳氏、司馬防爲河內司馬氏、郭禧爲潁川郭氏……

今文經大儒一個接一個站起。

“吾贊成楊君所言。”盧植也隨之起身。

盧植之後,古文經弟子也陸續起身。

他們或者是古文經學家,或者是今文經學家,但他們,同時也都是士人!

第六十五章 凱旋第四章 辭賦第四十四章 謀定第五十七章 天子意第三十六章 前路第四十六章 公車徵召第五十一章 小試牛刀第四十八章 王異第三十四章 殺第二十二章 下策第二十五章 論經第十四章 馬邑第二章 揚名第二十九章 太平道第十五章 封侯第十九章 家第四十四章 謀定第七章 嫁妝第四十一章 樂極第六章 拆招第四十八章 王異第三十六章 前路第四十二章 生悲第四十四章 謀定第十四章 馬邑第二十九章 太平道第六十四章 論經(下)第十八章 天子第十一章 初陣第六十二章 不敗之地第三十章 偏愛上架感言第五十九章 入局第二十八章 瘟疫第六章 拆招第三十章 偏愛第五十一章 小試牛刀第四十三章 死第三十三章 攻府第五十八章 只因第九章 雲中第二十四章 對峙第三十三章 攻府第二十八章 瘟疫楔子第四十六章 公車徵召第三十二章 淚目第二十六章 王胡第二十五章 論經第三十四章 殺第十八章 天子第五十八章 只因第十章 抉擇第十四章 馬邑第十章 抉擇第五十六章 破局第二十七章 鄭學第六十一章 盧植第五十八章 只因第三十章 偏愛第二十九章 太平道第二十五章 論經第一章 死罪第七章 嫁妝第五十九章 入局第六十六章 袁紹心裡苦第三十九章 遇刺第十六章 孤寡第十五章 封侯第五十八章 只因第二十九章 太平道第二十六章 王胡第六十四章 論經(下)第十六章 孤寡第五十七章 天子意第五十一章 小試牛刀第三十一章 地獄第四十四章 謀定第五十五章 困局第十七章 驚喜第五十一章 小試牛刀第二章 揚名第五十三章 管鮑之交第十八章 天子第三十四章 殺上架感言第五十四章 小師叔第九章 雲中第十六章 孤寡第十八章 天子第五十二章 未曾設想之路第十八章 天子第三十章 偏愛第三十九章 遇刺第一章 死罪第六十四章 論經(下)第五十五章 困局第四十七章 婚禮第四十四章 謀定
第六十五章 凱旋第四章 辭賦第四十四章 謀定第五十七章 天子意第三十六章 前路第四十六章 公車徵召第五十一章 小試牛刀第四十八章 王異第三十四章 殺第二十二章 下策第二十五章 論經第十四章 馬邑第二章 揚名第二十九章 太平道第十五章 封侯第十九章 家第四十四章 謀定第七章 嫁妝第四十一章 樂極第六章 拆招第四十八章 王異第三十六章 前路第四十二章 生悲第四十四章 謀定第十四章 馬邑第二十九章 太平道第六十四章 論經(下)第十八章 天子第十一章 初陣第六十二章 不敗之地第三十章 偏愛上架感言第五十九章 入局第二十八章 瘟疫第六章 拆招第三十章 偏愛第五十一章 小試牛刀第四十三章 死第三十三章 攻府第五十八章 只因第九章 雲中第二十四章 對峙第三十三章 攻府第二十八章 瘟疫楔子第四十六章 公車徵召第三十二章 淚目第二十六章 王胡第二十五章 論經第三十四章 殺第十八章 天子第五十八章 只因第十章 抉擇第十四章 馬邑第十章 抉擇第五十六章 破局第二十七章 鄭學第六十一章 盧植第五十八章 只因第三十章 偏愛第二十九章 太平道第二十五章 論經第一章 死罪第七章 嫁妝第五十九章 入局第六十六章 袁紹心裡苦第三十九章 遇刺第十六章 孤寡第十五章 封侯第五十八章 只因第二十九章 太平道第二十六章 王胡第六十四章 論經(下)第十六章 孤寡第五十七章 天子意第五十一章 小試牛刀第三十一章 地獄第四十四章 謀定第五十五章 困局第十七章 驚喜第五十一章 小試牛刀第二章 揚名第五十三章 管鮑之交第十八章 天子第三十四章 殺上架感言第五十四章 小師叔第九章 雲中第十六章 孤寡第十八章 天子第五十二章 未曾設想之路第十八章 天子第三十章 偏愛第三十九章 遇刺第一章 死罪第六十四章 論經(下)第五十五章 困局第四十七章 婚禮第四十四章 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