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四章【平緬事變】

這邊到了12月15日,明韃靼和寧郡王、明韃靼太師又進犯陝西行都指揮使司治下的涼州衛、鎮番衛,等地被明甘肅總鎮總兵太子太保兼寧陽侯:陳懋,出兵在迭烈遜巡檢司將其擊敗,生擒二百六十餘人,獲馬駝牛羊驢騾三千五百餘頭。

又追至蘇武山而還,明張太皇太后與內閣商議爲了加強邊防,特意派遣明兵部左侍郎:柴車,協贊甘肅鎮軍務,明兵部右侍郎:徐晞,巡撫甘肅鎮。

大藤峽介於廣西承宣布政使司武宣縣、象縣、蒙山縣、桂平縣、平南縣、藤縣之間,四山環繞綿亙數百里,地勢極爲險惡,峽口有一大藤橫跨於江上,而居住在此的猺、獞等少數民族〈蠻〉民開始鬧事。

此時由明中軍都督府都督僉事兼鎮蠻將軍:山雲,充任總兵鎮守廣西承宣布政使司,他奏請增兵以快速剿除慶遠府、鬱林州等地少數民族鬧事。

於是朝廷派了明廣東都指揮使:田真,率兵助戰,正值廣西承宣布政使司潯州府等地也發生有百姓造反事件,故此明廣西總兵:山雲,就派明廣東都指揮使率兵與其戰於大藤峽,前後斬首蠻民九十六人首級,歸還被掠男子、婦女二百零三人。

明正統元年公元1436年3月14日大明遣古裡國、蘇門答臘國,等十一國的使臣隨同爪哇國使臣出航,並請爪哇國王分送其他國家的使者回國,三位輔政大臣們還曾於該年以明英宗的名義命明南京守備太監:王景弘,停罷採買營造,並由此終止了下西洋的貿易?這與〈明實錄之英宗實錄〉原文有出入或爲誤載?但無論如何大明寶船下西洋已然成了落幕!

同時明安南國太宗郡王:黎元龍,遣使向大明帝國進香,又遣使表賀進貢方物,明張太皇太后以安南國陳氏宗支既絕,而明安南郡王又深知大禮欲使正位,隨召集廷臣們會議,諸臣均以爲宜。

於9月28日就命明兵部武選清吏司郎中:李鬱、明通政使:李亨齎,拿印前往安南國封明安南郡王爲〈安南國王〉承認其獨立,並賜駝紋金印重五鎰,明安南郡王則立即告諭太廟,並遣安南捷軍管領:蔡士明、安南同知理刑大夫:阮日升,入朝謝恩還呈貢品方物。

12月初8日大明瓦剌順寧郡王兼韃靼丞相:綽羅斯·脫歡,率軍逼迫追逐明韃靼太師,兩部相互仇殺,而明韃靼和寧郡王、明韃靼太師則竄居在外非瓦剌之敵,可韃靼部卻是另有高招?明面上是請求朝廷保護,實際上則寇掠邊境,惹得明張太皇太后直接納明成國公:朱勇,之言命京師九邊重鎮廣積儲糧以備不時之需。

明正統二年公元1437年明張太皇太后將朝廷大權悉歸內閣,而內閣中的三楊等大臣皆爲三朝元老,因此明司禮監秉筆太監:王振,心生忌憚不敢妄爲。

5月初1日明兵部尚書:王驥,前往陝西行都指揮使司甘肅鎮處理邊關事務,他召集了諸位大將們一起詢問上次追敵魚兒淮,誰先敗退?不料衆將們都回答是以明陝西都指揮使:安敬,爲主帶頭撤退的。

故而明兵部尚書就綁明陝西都指揮使斬於轅門,一時間諸將都畏服,明兵部尚書又檢閱了將士,分兵畫地各自防禦邊境肅然,且閱軍甘肅鎮、涼州衛,淘汰不堪重用者三分之一定更番法,使兵士得以休息而布政司衙門減少經費。

元代的平緬宣慰使司,在大明洪武年間麓川平緬宣慰使:思倫發,被明太祖打敗內附朝廷,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麓川平緬宣慰使司入貢,被更立爲〈麓川平緬軍民宣慰使司〉。

不久明麓川平緬軍民宣慰使:思倫發,反叛,由明黔國公:沐英,奉命征討,因此惱恨麓川平緬軍民宣慰司特改爲「孟養宣慰使司」,以刁氏代替思倫發。

8月20日明宣孟養宣慰使:刁寶玉,力弱不能控制其所屬各部,導致代其兄:思行法,任明麓川平緬軍民宣慰使的思倫發次子:思任法,乘機入侵緬甸軍民宣慰使司。

10月初1日明麓川平緬軍民宣慰使:思任法,擁兵聚衆反叛發兵侵佔孟定府、灣甸長官使司、幹崖長官使司、騰衝守禦千戶所、潞江安撫使司、勐赫守禦千戶所、南甸州,等地朝廷特命明黔國公:沐晟,遣官齎金牌信符,詔諭明麓川平緬軍民宣慰使歸還所侵之地,但他不奉詔,任然繼續攻掠邊鄰金齒軍民指揮使司。

因此挑起了事端史稱明軍〈三徵麓川〉的開始。

同時明張太皇太后曾派遣明司禮監秉筆太監至內閣問事,閣臣明太子太傅:楊士奇,擬議未下,而明司禮監秉筆太監以爲事態不對?竟然居家三日不敢出,明張太皇太后聞之大怒欲誅明司禮監秉筆太監。

於是明張太皇太后來到便殿,召明英國公:張輔、明太子太傅:楊士奇、明太子太傅:楊榮、明禮部尚書:楊溥、明戶部尚書:胡氵熒,前來會見。

明張太皇太后左右女官,在袖子中私佩刀劍侍衛凜然,皇帝陛下明英宗則面西立於明張太皇太后旁邊,五位大臣面東稍坐下,明張太皇太后一一詢問諸臣們,每人皆有獎勵之詞。

隨後明張太皇太后就對明英宗說道“此五人乃是先朝所重用的忠義之臣,國家大事每行必需與之商量謀劃,但凡不是五大臣們贊成的事,決不可獨行。”

接着明張太皇太后就宣召明司禮監秉筆太監來殿內,他俯伏於地見太皇太后臉色頓異,隨即怒斥道道“你侍候陛下起居多有不當,今當賜死。”

說罷立刻就有女官加刃放在明司禮監秉筆太監脖子上,明英宗連忙跪下爲之請罪,其他五臣們皆跪,使得明張太皇太后見此情況,才勉強說道“當今皇帝年幼,怎知這種人自古禍人家國!今有陛下和諸臣爲你求請也罷!就姑且免你一死,但從今往後不得再幹預國家大事。”此後果然讓明司禮監秉筆太監稍爲收斂不敢幹政。

明正統三年公元1438年明韃靼太師前次遭明軍打擊之後軍威大挫,連連遣使入貢意欲休整,今乘敵勢稍弱,明平蠻將軍:蔣貴,率輕騎出擊打敗明韃靼太師於狼山,明韃靼太師被迫敗走石城,與明韃靼和寧郡王合兵一處。

4月初2日明兵部尚書:王驥、明甘肅左副總鎮總兵:任禮,統帥諸路軍隊出鎮夷衛,明平蠻將軍兼中軍都督府右都督:蔣貴,則統帥二千五百人爲前鋒孤軍深入,被副將明中軍都督府都督僉事:李安,阻止但明平蠻將軍憤怒的拔劍呵斥道“敢有阻軍者斬!”

遂由間道疾馳三晝夜抵達敵巢,明韃靼和寧郡王當時正在牧馬,明平蠻將軍率軍突然衝擊其馬羣,並令士卒以鞭、弓擊馬,讓馬羣驚走四處逃散,敵失戰馬只好挽弓步鬥,明平蠻將軍又縱騎踩蹂奮擊,明鎮夷衛指揮使:毛哈阿,攻入敵陣大敗韃靼步兵。

隨後明平蠻將軍分兵爲兩翼,另遣百騎乘高布爲疑兵以迷惑敵人,轉佔八十餘里,斬首三百餘,擒其僞左丞相:綽羅斯·脫羅,獲金銀印各一,駝、馬兵甲數以千計。

同時明兵部尚書與明甘肅左副總鎮總兵在梧桐林大敗敵軍,追敵至額齊納路,擒其僞樞密院事、樞密院同知、樞密院僉事等官員十五人、萬戶二人,收降其部落,並窮追至餘寇至黑泉,明中軍都督府都督僉事出兵昌寧至刁力地方,擒其僞右丞、達魯噶爾齊等官員三十人,明軍從分道夾擊,轉戰千餘里使得明韃靼太師遠遁西部邊境悉被平定邊患暫除。

6月23日兵部特命明後軍都督府右都督:方政、明後軍都督府署都督僉事:張榮,前往雲南承宣布政使司協同明黔國公率兵征剿。

11月22日明後軍都督府右都督:方政,與明黔國公:沐晟、明雲南都指揮同知:沐昂,率軍進擊兵到金齒軍民指揮使司,見明麓川平緬軍民宣慰使:思任法,沿江立柵,明黔國公立刻派遣明平夷衛指揮使:車琳,前往招諭不料明麓川平緬軍民宣慰使假意投降,實際上是以待救兵。

怎知明黔國公信以爲真,遲延不肯渡江,並且還防止明後軍都督府右都督出戰,而明麓川平緬軍民宣慰使則暗中沿潞江安撫使司渡河乘船三百餘艘欲取金齒軍民指揮使司,明後軍都督府右都督得知親率軍士與之大戰殲敵三千餘人。

12月12日明韃靼太師敗走後被明瓦剌和寧郡王斬殺,自從明瓦剌和寧郡王襲殺前任明韃靼和寧郡王:阿蘇特·阿魯臺,至此盡收其部屬,之後又殺明賢義郡王:綽羅斯·乃剌忽、明安樂郡王:綽羅斯·把禿孛羅,盡得其部衆,本欲自立爲〈大汗〉。

但因部屬們不服,於是只得改立故北元后裔岱宗汗:孛兒只斤·脫脫不花,爲大汗以服其衆。

同時明瓦剌和寧郡王:綽羅斯·脫歡,還自立爲(瓦剌丞相)名義上推奉岱宗汗爲主,實際上則自己擅爲號令,蒙古部落經此變故對大明帝國北部產生了極大的威脅,一時朝臣、邊將們紛紛上奏道“瓦剌日益強大,且兩虜合一,尾大而勢已成,非阿魯臺等殘寇北虜可比之!

可是年幼的明英宗與明張太皇太后卻不知如何是好?僅僅只是戒敕諸將們嚴加防禦而已。

明正統四年公元1439年正月16日,明後軍都督府右都督乘勝追擊直逼明麓川平緬軍民宣慰使聚居重地上江巡檢司,因其遠攻疲憊不得不向明黔國公求救想讓其調雲南都指揮使司的滇軍。

但明黔國公卻怒而不聽節制,認爲區區蠻夷不在話下單獨進軍僅派少量兵力應付後方,且至夾象石駐紮不走,讓明後軍都督府右都督很是無奈,只得親自率軍追擊明麓川平緬軍民宣慰使至泥潭附近,迫使明麓川平緬軍民宣慰使發動象陣衝擊,讓明軍部隊陣型大亂落馬破陣兵敗戰死。

此事傳到明黔國公軍中之時,他聞訊連忙焚江上積聚率軍奔赴永昌衛固守。

第一百四十五章【營蠅斐錦】第一百零六章【南宋後裔】第二百二十一章【國本之爭】第六十一章【紅顏歸來】第二百一十四章【三司會審】第六十章【採集藥材】第二百一十二章【鏢局滅門】第三十四章【川地進剿】第一百四十三章【迎戰邊軍】第五十九章【濟南之危】第一百零九章【參與祭祀】第十九章【合力圍剿】第一百三十一章【密信幕府】第二百八十章【盟軍襲寇】第一百七十四章【姻婿投函】第一百二十九章【太后干政】第九十七章【風塵之變】第三十二章【無處躲藏】第三章【闖軍反擊】第二百五十五章【三徵麓川】第一百六十九章【西平兵敗】第五十四章【狼狽回朝】第一百一十六章【山賊伏擊】第一百三十四章【沆瀣一氣】第二百七十章【暮夜無知】第一百四十八章【偶變投隙】第九十九章【親王出巡】第一百七十一章【帝師出山】第二百六十四章【英宗復位】第一百四十七章【獻出城池】第四十五章【邊疆敵情】第三十五章【大有收穫】第一百四十五章【營蠅斐錦】第一百零三章【王京丟失】第二百七十三章【黑影身份】第一百八十七章【西部糾紛】第二百八十八章【入住京城】第二百五十六章【瓦剌興起】第二百四十八章【太平治世】第一百七十三章【甲申國難】第二百三十八章【時局動盪】第九章【軍中訓練】第六十二章【順治登基】第二百一十八章【前軍遭遇】第二十九章【略有成效】第二百一十二章【鏢局滅門】第七十二章【奸商罪證】第一百三十章【將伯之助】第一百三十四章【饌玉炊珠】第二百八十四章【金甌無缺】第一百一十二章【戰局略定】第一百六十一章【山東兵變】第七十八章【萬曆中興】第一百四十六章【會師大同】第七十章【損兵折將】第一百零三章【安難樂死】第一百五十一章【一落千丈】第六十九章【糧草被劫】第一百八十四章【民心消散】第三十四章【川地進剿】第一百八十一章【子時驚魂】第二百五十章【仁宣之治】第二百八十八章【入住京城】第一百三十五章【欲蓋彌彰】第二百五十八章【土木堡役】第一百零六章【南宋後裔】第一百三十章【將伯之助】第九十三章【邊軍鐵騎】第一百七十二章【端本清源】第九十三章【邊軍鐵騎】第一百二十五章【緬王陰謀】第一百九十六章【當機立斷】第二百零四章【沾花惹草】第三十四章【川地進剿】第六十六章【混入唐縣】第五十七章【營救縣主】第二百四十五章【奪位成功】第一百五十五章【獻降宣府】第二百八十章【盟軍襲寇】第二百五十三章【少年天子】第一百七十三章【甲申國難】第二百四十六章【永樂大帝】第二百四十六章【永樂大帝】第二百四十八章【太平治世】第二百五十八章【土木堡役】第七章【奏章急報】第一百三十三章【高超畫技】第二百三十一章【川軍兵團】第一百七十七章【收復遼南】第八十章【臨幸宮女】第二百四十章【奉天法祖】第五十四章【義結金蘭】第二百零六章【碼頭交易】第五十五章【路遇疫情】第一百一十三章【花街柳巷】第一百七十三章【甲申國難】第六十五章【兵出潼關】第一百五十二章【丟失鐵嶺】第一百八十七章【西部糾紛】第一百三十章【游塵土梗】
第一百四十五章【營蠅斐錦】第一百零六章【南宋後裔】第二百二十一章【國本之爭】第六十一章【紅顏歸來】第二百一十四章【三司會審】第六十章【採集藥材】第二百一十二章【鏢局滅門】第三十四章【川地進剿】第一百四十三章【迎戰邊軍】第五十九章【濟南之危】第一百零九章【參與祭祀】第十九章【合力圍剿】第一百三十一章【密信幕府】第二百八十章【盟軍襲寇】第一百七十四章【姻婿投函】第一百二十九章【太后干政】第九十七章【風塵之變】第三十二章【無處躲藏】第三章【闖軍反擊】第二百五十五章【三徵麓川】第一百六十九章【西平兵敗】第五十四章【狼狽回朝】第一百一十六章【山賊伏擊】第一百三十四章【沆瀣一氣】第二百七十章【暮夜無知】第一百四十八章【偶變投隙】第九十九章【親王出巡】第一百七十一章【帝師出山】第二百六十四章【英宗復位】第一百四十七章【獻出城池】第四十五章【邊疆敵情】第三十五章【大有收穫】第一百四十五章【營蠅斐錦】第一百零三章【王京丟失】第二百七十三章【黑影身份】第一百八十七章【西部糾紛】第二百八十八章【入住京城】第二百五十六章【瓦剌興起】第二百四十八章【太平治世】第一百七十三章【甲申國難】第二百三十八章【時局動盪】第九章【軍中訓練】第六十二章【順治登基】第二百一十八章【前軍遭遇】第二十九章【略有成效】第二百一十二章【鏢局滅門】第七十二章【奸商罪證】第一百三十章【將伯之助】第一百三十四章【饌玉炊珠】第二百八十四章【金甌無缺】第一百一十二章【戰局略定】第一百六十一章【山東兵變】第七十八章【萬曆中興】第一百四十六章【會師大同】第七十章【損兵折將】第一百零三章【安難樂死】第一百五十一章【一落千丈】第六十九章【糧草被劫】第一百八十四章【民心消散】第三十四章【川地進剿】第一百八十一章【子時驚魂】第二百五十章【仁宣之治】第二百八十八章【入住京城】第一百三十五章【欲蓋彌彰】第二百五十八章【土木堡役】第一百零六章【南宋後裔】第一百三十章【將伯之助】第九十三章【邊軍鐵騎】第一百七十二章【端本清源】第九十三章【邊軍鐵騎】第一百二十五章【緬王陰謀】第一百九十六章【當機立斷】第二百零四章【沾花惹草】第三十四章【川地進剿】第六十六章【混入唐縣】第五十七章【營救縣主】第二百四十五章【奪位成功】第一百五十五章【獻降宣府】第二百八十章【盟軍襲寇】第二百五十三章【少年天子】第一百七十三章【甲申國難】第二百四十六章【永樂大帝】第二百四十六章【永樂大帝】第二百四十八章【太平治世】第二百五十八章【土木堡役】第七章【奏章急報】第一百三十三章【高超畫技】第二百三十一章【川軍兵團】第一百七十七章【收復遼南】第八十章【臨幸宮女】第二百四十章【奉天法祖】第五十四章【義結金蘭】第二百零六章【碼頭交易】第五十五章【路遇疫情】第一百一十三章【花街柳巷】第一百七十三章【甲申國難】第六十五章【兵出潼關】第一百五十二章【丟失鐵嶺】第一百八十七章【西部糾紛】第一百三十章【游塵土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