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渡河伐衛

翌日,黃河距離龍門鎮十多裡外的河灘上,漢軍聚集,十艘大型戰艦,數十艘大船,還有很多小船,都靠在了黃河岸邊,大約有八萬精銳,準備登船作戰。

河灘之上,旌旗飄展,人頭涌涌,甲士林立,數萬大軍肅然站立,鎧甲與兵器都閃着清光,整個隊伍匯聚在一起,散發着軍人鐵骨英氣和殺伐氣息。

今日就是要渡河作戰的日子了,與衛軍爭鋒,所有漢軍將士都充滿了期待和希冀,能在漢王的指揮下,渡江攻伐,馳騁沙場,爲漢室一統天下的目標揮灑男兒的豪情,本身就是一種自豪。

“渡河!渡河!渡河!”

八萬精銳一起高吼,士氣如虹,凝聚成一股凜冽的戰意,擴散開來,壓過了滾滾的黃河咆哮聲。

四周的山川爲之戰慄,氣勢雄渾,軍威殺氣瀰漫。

龍天羽走上點將臺,環顧一週,目光銳利,看這將士們熱血沸騰的高漲情緒,以及激動面孔,冷喝道:“將士們,今日就是與衛國開戰的日子,你們面對的是衛國的正規軍,二十萬的衛軍就在黃河對岸駐守,能不能戰勝衛國,實現北伐的大業,就看將士們如何撕破防線,殺破衛軍的都城,討伐諸侯在此一舉!”

“伐衛!伐衛!伐衛!”八萬精銳齊聲吶喊,聲震蒼穹。

氣勢再次被鼓舞起來,一片熱血沸騰。

這次伐衛出戰的統帥爲陳平,副帥爲樊噲,諸葛玄奇任軍師,大將軍有酈琰、薛歐,將軍行列有趙子乾、李必、駱甲、王周、林素冬,左右副將、先鋒將有晁勇、馬一超、司馬卯、公孫耳任俾將。

“陳將軍,伐衛成敗就落在你的肩頭上,牢記本王的話!”在這大戰在即之前,龍天羽對着陳平叮囑。

陳平一身盔甲,位於衆將之前,拱手道:“漢王放心,臣定然完成使命,不負重託。”

龍天羽微微點頭,這次渡河作戰,不單單是比拼戰力和勇猛,還有謀略和計策,換做其他人統帥來實施他的謀計,他斷然不放心,陳平來擔任,卻是遊刃有餘了。

“登船,準備出戰!”龍天羽高吼一聲,聲音雄渾,遠遠傳開,讓每位將士都能聽到。

傳令官開始舞動令旗,戰鼓擂動,號角長鳴,八萬漢軍子弟開始紛紛登船,準備伐衛之戰了。

黃河滔滔,奔騰咆哮,這時的黃河水流湍急,遠不像二十一世紀森林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黃河數度斷流,兩千年前的黃河,河面極其寬闊,草木繁茂,野生動物繁多。

數十艘大小戰船開始朝着江面划動,而對岸的衛軍早就收到了情報,整個河岸線的山體叢林,河灘堡壘上駐紮了十多萬的大軍,弓箭手就位,對準了黃河水面上的船艘,一旦接近一箭之地,頓時就會爆發出一陣密集的箭雨。

衛軍的甲士數以萬計地佈陣在河灘防線上,做好了與漢軍決戰的準備。

龍天羽站在高高的點將臺上,俯視着前方的黃河與河灘軍營,渡河正面衝殺不過爲了吸引衛國守軍的注意力,真正的殺手鐗卻是奇兵,先是派出張雲帶領三千特種兵從上游偷渡過河,解決掉對岸的衛軍崗哨和烽火臺守軍,隨後派出了杜青雲任統帥,袁英任副將,唐世寒、楊暄業左右將軍,孫赤、魏無知任俾將,統領重甲騎兵兩萬,繞走邊關,打算從黃河上游,衛國北面偷襲進入衛地。

由於黃河水面上聚集了八萬的精銳漢軍,大小百餘艘戰船朝着對岸起航出戰,浩浩蕩蕩,載水而行,吸引了衛軍的高度戒備,在漢軍對準的防線之地,方圓數十里的衛軍全部聚集過來,防守收攏。

這次衛曉峰親至前線督戰,臨江而立,戰袍隨風飄展,獵獵作響,眉鋒聳動,緊緊盯着對岸的戰船,身上一股強盛的劍氣無形有質,形成一股威嚴,身後的一排排將領鴉雀無聲,靜聽衛君少主的軍命。

曹暉、申屠莨、扈超、仇百仞、楊熙、秦戩、韋典、王健、孫光等數十位中郎將以上的武將成列站在衛曉峰的身後,殘劍、飛雪帶領着暗夜、無影、血薇、長鷹四堂兩千的劍手,都是出色的殺手,圍在衛曉峰的四周形成了親衛軍,人數少但戰鬥力絲毫不亞於兩萬精兵。

此外墨家也派來了一萬墨徒,墨家的長老劉慕白、雷重陽到場,鐵定心要與衛國聯手對抗漢室,阻撓統一大業,註定成爲這個歷史洪流前的障礙。

“漢軍要發動進攻了,傳令下去,全軍準備迎敵,阻擊漢軍登陸,讓漢軍未至河中央就先滅掉一半,殺無赦!”

“遠弩手準備!”扈超負責弓箭陣,大聲呼喊道。

“吱——”

三人才拉開的弩弦,強勁有力。

三千衛軍拉開了強弩,對準了黃河水面上的戰船,這些強勁鐵弩都是墨家制造的,墨家除了劍武和學術之外,還精通工匠巧技,打造兵器與機關天下少見,因此這次帶來的強弩,給衛軍防禦能力提升不少。

與此相比,漢軍戰艦上的火炮和精鋼連弩更加強悍,全部備好對準河灘上的衛軍陣列,雙方的距離越來越近,戰爭一觸即發。

陳平握劍站在船舵上的角樓上,他很清楚,按照漢王的計策,要反覆強攻和撤退,吸引敵軍的注意力,爲騎兵插入衛國的腹髒之地做掩護,明渡黃河,暗襲衛地纔是此次戰役的關鍵。

“強弩出擊!”漢軍與衛軍迅速發動攻擊。

頓時間無數大弩,猛烈地傾瀉了出來,鋪天蓋地全部都是密集的箭雨,瀰漫了黃河上空的天際。

全部是鐵桿大弩箭,蓬蓬蓬一陣弩弦破空的聲音,聲勢浩大,雙方交鋒,各有傷亡,漢卒不斷有人中箭栽落河水中,而河灘上的衛軍也在對方的大弩下,紛紛倒地身亡,要不是戰艦外表都有鐵皮防護固定,甚至會被射穿露水。

戰艦繼續向前開,轉眼距離陸地只有一箭之地了,交鋒只有一刻鐘的時候,各有數千人陣亡了,無數弩箭射入河水中,不少魚豚遭到殃及,被射中後屍體也漂浮在水面,遠遠望去,人與魚的屍體鋪蓋在河水中央被沖流下去。

戰艦與陸地上弓箭手也開始發射,這時數以萬計的箭羽對射着。

“轟轟轟——”

猛烈的火炮聲開始發射,炮彈打在陸地上戰壕和堡壘上,爆炸之後,硝煙滾滾,使戰場更加激烈殘酷。

“漢軍就要靠岸了,給我守住,全力還擊。”

衛曉峰大吼一聲,劍聖的內勁傳開,幾乎蓋過了將士們的喊殺聲,讓衛軍將士爲之振奮,全線防守戰負隅頑抗。

“殺殺殺——”

“殺光漢軍,保護衛地——”

衛軍的士氣在劍聖君王的鼓舞下,忽然間猛增,攻擊力也增長不少。

“衛曉峰開始發威了,傳令下去,戰船掉頭準備向下遊轉移,避開對方的正面防禦。”

陳平看着衛軍防禦嚴密,不由開口發令,傳令官聞言有些愕然,心想剛開戰不久怎麼就撤退了?但軍命難違,立即發出號令,戰艦開始掉頭了。

第十一章 橫掃北國第二章 青石非石第八章 英雄匹敵第五章 大破楚陣第三章 青衫劍客第九章 意在沛公第七章 陰陽互補第三章 楚軍夜襲第十二章 鬼谷洞府第六章 成事不足第六章 將計就計第十章 鹿死誰手第七章 風水輪轉第七章 項籍何在第五章 才女心碎第六章 二鳳侍龍第十章 劍插腹地第十章 天降神兵第四章 圍剿漢軍第八章 曲終人散第十一章 騎兵激戰第十章 墨家劍典第十一章 初戰告捷第七章 血濺戰局第十二章 彭城西遷第四章 蜀兵作亂第五章 爲君一舞第四章 冊立太子第十一章 發兵入蜀第十章 落敗霸王第六章 放手離開第十一章 席前比劍第七章 二女矯情第八章 風雲前夕第三章 呂公提親第一章 各有所計第七章 陰陽互補第八章 追殺千里第十章 名姬詩詩第十二章 突破劍宗第四章 蒲府激戰第六章 三足鼎立第五章 死守關口第一章 井陘大捷第四章 鐵血軍魂第二章 伺機而動第七章 呂雉心思第四章 賽詩賭注第一章 穩定軍心第十一章 營盤反擊第五章 暖帳銷魂第八章 神兵出爐第五章 諸子後裔第一章 血染金殿第七章 悲傷愛情第十一章 計中有計第三章 刀劍爭鋒第五章 屠戮戰場第五章 死守關口第九章 意在沛公第三章 三大劍宗第十章 近水樓臺第三章 罷黜百家第十章 真假弒龍第九章 瞞天過海第三章 慘烈鏖兵第三章 刀境突破第八章 披甲執銳第九章 金蟬脫殼第三章 誰與爭鋒第五章 誰的天下第八章 火藥問世第三章 婉兒分娩第二章 朝會議事第九章 少龍刀君第四章 冊立太子第九章 箏藝無雙第十章 回到漢中第六章 玄女定策第八章 定計滅匈第五章 侮辱才女第十章 雙龍難料第三章 洞悉陰謀第十二章 妻妾成羣第四章 天羽九劍第二章 秦始皇陵第五章 巧奪臨潼第四章 賽詩賭注第五章 梓潼之戰第十一章 詩詞歌賦第八章 突來戰事第三章 迫在眉睫第九章 樊噲示威第四章 軍魂覺醒第七章 伏擊雍軍第一章 雲夢山行第十一章 男女共浴第八章 追殺千里第八章 兵變前夕
第十一章 橫掃北國第二章 青石非石第八章 英雄匹敵第五章 大破楚陣第三章 青衫劍客第九章 意在沛公第七章 陰陽互補第三章 楚軍夜襲第十二章 鬼谷洞府第六章 成事不足第六章 將計就計第十章 鹿死誰手第七章 風水輪轉第七章 項籍何在第五章 才女心碎第六章 二鳳侍龍第十章 劍插腹地第十章 天降神兵第四章 圍剿漢軍第八章 曲終人散第十一章 騎兵激戰第十章 墨家劍典第十一章 初戰告捷第七章 血濺戰局第十二章 彭城西遷第四章 蜀兵作亂第五章 爲君一舞第四章 冊立太子第十一章 發兵入蜀第十章 落敗霸王第六章 放手離開第十一章 席前比劍第七章 二女矯情第八章 風雲前夕第三章 呂公提親第一章 各有所計第七章 陰陽互補第八章 追殺千里第十章 名姬詩詩第十二章 突破劍宗第四章 蒲府激戰第六章 三足鼎立第五章 死守關口第一章 井陘大捷第四章 鐵血軍魂第二章 伺機而動第七章 呂雉心思第四章 賽詩賭注第一章 穩定軍心第十一章 營盤反擊第五章 暖帳銷魂第八章 神兵出爐第五章 諸子後裔第一章 血染金殿第七章 悲傷愛情第十一章 計中有計第三章 刀劍爭鋒第五章 屠戮戰場第五章 死守關口第九章 意在沛公第三章 三大劍宗第十章 近水樓臺第三章 罷黜百家第十章 真假弒龍第九章 瞞天過海第三章 慘烈鏖兵第三章 刀境突破第八章 披甲執銳第九章 金蟬脫殼第三章 誰與爭鋒第五章 誰的天下第八章 火藥問世第三章 婉兒分娩第二章 朝會議事第九章 少龍刀君第四章 冊立太子第九章 箏藝無雙第十章 回到漢中第六章 玄女定策第八章 定計滅匈第五章 侮辱才女第十章 雙龍難料第三章 洞悉陰謀第十二章 妻妾成羣第四章 天羽九劍第二章 秦始皇陵第五章 巧奪臨潼第四章 賽詩賭注第五章 梓潼之戰第十一章 詩詞歌賦第八章 突來戰事第三章 迫在眉睫第九章 樊噲示威第四章 軍魂覺醒第七章 伏擊雍軍第一章 雲夢山行第十一章 男女共浴第八章 追殺千里第八章 兵變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