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一晚上的時間,李承通過《鍛體決》驗證了自己原本在《武學原理》中對古武的猜想,那麼下一步要做的自然是開始創造以及修煉這個世界還沒有誕生的“達摩武學”了。
達摩武學,是一種純粹爲了戰鬥而誕生的武學,它的理念與古武的理念截然不同,達摩武學極端弱化了溫養肉身,強化身體機能的作用,着重於轉化各種各樣的破壞形式,因此更加適應小規模戰鬥。
達摩武學着重於真氣在經脈中的流動轉化,不在將真氣存儲在身體的器官中,而是將其儲存於穴道以及經絡中,然後根據需求將真氣通過經絡輸送到相應的身體部位進行時效性的強化。與古武相比,在同等量的真氣情況下,達摩武學無疑具有更高的靈活性以及更廣泛的用途。
與此對應的,達摩武學的缺點也十分明顯,那就是功力是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耗散掉。正如一句老話所說,“一日練一日功,一日不練十日空。”所以達摩武學採用了另外一種方式儲存真氣:將真氣存在穴位中,這是一種有效的降低真氣耗散的手段。
與此同時,學習達摩武學也有了資質方面要求,也就是體內經絡寬度必須達到足夠的程度。原因也很簡單,若經脈太細,則每次運功時吸收搬運的真氣就會減少,真氣儲存的速度就會降低,若真氣存儲的速度與真氣的耗散速度相近,理論上是永遠不可能存下真氣。
參考原來世界,選擇丹田作爲貯存真氣的氣海是非常好的一個選擇,主要原因有兩點,一個是大致位於各個經脈的中心,與另一個相近的大穴檀中穴優勢相當,另外一個原因則是安全,丹田比起檀中來說更難被攻擊到。所以李承也就不再標新立異的選擇其他穴位,還是選擇丹田作爲氣海。
至於同時選擇多個穴位作爲氣海的多氣海方案,其實用性遠遠不如單一氣海方案。
多氣海與單氣海相比,優點在於能夠增加真氣存儲容量,但是由於經脈寬度一定,所以並不能增加真氣輸出量。同時當需要使用真氣時,真氣的搬運路線需要經過兩個或兩個以上氣海的話,多個氣海之間還會形成干擾,不利於真氣的輸運,爲了協調多個氣海的輸入或者輸出,將會大大的增加功法的複雜程度,不如一個氣海來的簡單高效。
用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把一個人體比作一個國家,真氣就是資源,經絡則是交通。
古武的思路就是將獲得資源迅速的轉化爲各種固定資產,比如建設的城池,生產的各種裝備等等。
所以在每年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不分輕重緩急的全國平均發展建設的基礎內功帶給國家的發展是最慢的。有明確的發展計劃,因地制宜的發展優勢地區和產業的方法才能迅速崛起。
而這種的修建發展會受到交通影響而不會受到交通的制約,畢竟只要付出足夠的時間及成本,總能支援建設發展起一個地區。
而達摩武學則是去掉了建設發展的步驟,直接在交通網絡中定下一個核心樞紐,將所有的資源存在這個樞紐中,哪裡需要資源的時候通過交通及時送過去,所以資源會一直處於損耗狀態,若交通不夠便利,則調度資源將會困難無比。另外採用多核心樞紐的交通網絡,會使得調度控制邏輯更加複雜,不利於操作。
整理好了兩種武學的原理之後,李承就開始創造這個世界上第一篇基於達摩武學原理的內功心法。
李承將《鍛體決》中後半段引導真氣進入肉體的部分刪除了,然後將真氣中運功線路的終點均指向丹田,然後在丹田中創造一個小小的氣旋來束縛真氣,儘量降低真氣耗散的速度。
《鍛體決》雖然是古武中的基礎功法,但是由它修改得來的達摩武學型內功應該算是非常高級的內功,每次吐納間會將真氣充斥進全身的大部分經脈,而這些真氣最後大部分都會歸入丹田儲存起來。
對於自己創造的第一本內功心法,李承給它起名爲《太初經》。
根據李承的推測,達摩武學的功力進階方向表現爲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增加丹田氣海內真氣的存量,另一方面則是提高丹田氣海內真氣的密度。這樣才能在經脈寬度固定後的情況下,不斷提高真氣的輸出值,從而達到與古武相抗衡甚至超過古武武力的地步。
所以按照李承在《武學原理》中的推測,達摩武學的境界劃分至少有練氣,後天,先天三個階段。
其中煉氣期爲儲存真氣,凝聚丹田氣旋階段,這個階段內,若停止功法的運轉,則丹田內的氣旋就會消失,丹田內的真氣將會開始逸散,逸散速度與經脈中真氣的逸散速度相近。
當不需要運轉內功心法,丹田內的氣旋可以依舊保持旋轉時,則標誌着進入了後天階段,這個階段內,即使停止運轉功法,丹田內真氣的逸散速度遠遠低於經脈內的逸散速度,逸散速度降低多少取決於丹田氣旋的旋轉速度,旋轉速度越快,逸散速度越低。
爲了早日凝聚氣旋,李承開始了刻苦的閉關。每天宅在練功房內打坐修煉內功,連一日三餐都是送到門口自取,晚上也是用打坐代替睡覺。
就這樣時間過去了半個月,李承終於成功凝聚了穩定的氣旋,標誌着李承進入了後天武者階段,不用每天再被束縛在練功房內打坐練功,保證氣旋不消散了。
接下來,李承每天就能夠抽出時間來進行下一步武功的分析和開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