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2章 木牛流馬(九)

第1202章 木牛流馬(九)

顯然,在皇帝看來,太子給出了一個明顯的錯誤答案。

當然不是說這個問題是個陷阱,比如說正確回答應該是不修鐵路之類,這當然不是。

不過這個錯誤回答,只是讓皇帝內心嘀咕了一番,慨嘆一下兒子還是太年輕、太幼稚。幼稚這玩意兒,和年齡關係不大。

而這背後折射出的,則是實學派和傳統派的嚴重割裂。

問鐵路,給出的回答,都是新學派的那一套東西,因爲傳統派根本不懂這玩意兒,之前也並未研究。但實學派的腦回路,相對於傳統思維,又過於奇葩。

這種割裂的本質,是對社會的理解出現了巨大的分歧。或者說,對大順的天下應該什麼樣、未來什麼樣,出現了巨大的分歧。

在皇帝看來,能真正把傳統和新學結合起來的人,朝中真沒幾個。

而現有的這幾個,皇帝也基本上不可能讓他們去做太子黨,不敢。

皇帝倒是也不怪太子,或者說也沒有因爲這一番話就會太子失望。

畢竟太子長在宮中,而這些年大順的變化實在是太大了。

太子小的時候,傳教士還能出入宮廷爲官,教授一些實學學問。

等成年,就迎來了最嚴厲的禁教風潮。

太子第一次監國的時候,大順還在和北方的羅剎、西北的準噶爾開戰,那時候還要擔憂東北地區的危險,考慮怎麼防止一個擁有大平原、靠近朝鮮、挨着蒙東的潛力地區再出現一波新的反叛勢力。

而現在,大順的整個戰略重心都移向了南方,艦隊已經西出馬六甲,大有再下西洋之勢。

太子被立爲太子的時候,大順南北方之間的聯繫,還是靠大運河。京城的糧食,還需要南方的稻米沿着大運河北上,每年國內開支的重中之重,還是漕運、河工。

而現在,南北方的聯繫靠的是海運,實際上京城如今也不怎麼吃江南米了,甚至於到底吃的是哪裡的米、哪裡的麥,自己都不清楚。甚至於京城已經產生了一種“大米和麥子就是糧店和糧庫里長出來的、只要有銀子就能要多少有多少”的錯覺。

太子小時候讀三國演義,讀到木牛流馬的時候,以爲那是神話。

可現在,木牛流馬不再是神話,人不食、馬不嚼的車,已經出現。

這一切的變化,都在二三十年之內。

皇帝是從頭經歷到尾。還有一個改革助力是個“大忠臣”,既理解傳統也精通實學。

饒是如此,一直到幾年前鬆蘇大閱,皇帝才真正確定了日後大順李家該怎麼辦的路線,並且將這一套東西逐漸在頭腦裡琢磨成型。

皇帝也不可能要求太子直接就明白這一切的變化、理解這一切的變化,這是強人所難。

就像劉鈺給皇帝說過的那樣,刻舟求劍者並不笨;兩個鐵球同時落地的人也不笨。因爲笨人是不可能總結出來落地的規律的,只是依照過去總結出來的規律,在過去有用,在現在未必就是對的。

現在的問題在於,無論是傳統派,還是實學派,其大部分人,都是在刻舟求劍。

無非是傳統派,刻的是過去的舟;實學派,刻的是鬆蘇的舟。

刻過去舟的人,不能理解工商。

刻鬆蘇舟的人,不能理解內地。

皇帝沉默了片刻,忽然問道:“吾兒以爲,之前廢運河、興海運,於吾家而言,最重要的理由是什麼?”

太子暗鬆了口氣,雖不知道剛纔的回答到底對還是錯,但既然父親問這個問題,而且語氣明顯多了幾分親情味兒,至少是個好跡象。

“兒臣以爲……”

老調重彈般,將關於海運還是河運的道理,講了一番,這都是爭論了上百年的東西。

無非沿岸百姓之苦、漕米運輸之疲、中途盤剝之重、攜帶私貨之賊、藉機斂財之吏、耗費千萬之河等等、等等。

皇帝聽完這些答案,卻搖搖頭。

“你需記得,歷朝歷代,一定要在能做事的時候做事。待到不得不做的時候,往往是做不成事的。是以,萬萬不要如興國公說的那般,不戳不蹦躂。真到戳一下的時候,你根本不知道自己還能不能蹦躂起來。”

“你說的這些,都不算是被逼着一戳一蹦躂的範疇。現在是這樣、過去是這樣、將來多半也是這樣。歷朝歷代,有因爲漕運之弊而亡國的嗎?”

“蒙元末年,有讖曰: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你想過沒有,如何繼續走河運,一旦黃河潰堤決口,會如何?”

“漕運斷絕,朝廷財稅之半,堆積江南;漕米不足,京畿周邊人心躁動;治水徵發民夫,運河斷絕糧食不足,或是發不出工錢;數百萬人受困於河水,顆粒無收,物價飛漲,必要起事。”

“黃河決口,天災也。”

“然而天災一樣,其後卻不一樣。”

“若朝廷有錢、有米、有糧,則可賑、可蠲、可募、可剿、可撫。”

“若朝廷無錢、無米、無糧,則饑民遍地、人心惶惶、烽煙四起、起事頻傳。”

“廢運河,於吾家,將黃河決口之後的亂世可能降到最低,方爲萬般理由之首。”

“漕運之貪腐剋扣之弊,隳不了宗廟。莫道石人一隻眼,那是真要隳宗廟的。”

“以史爲鑑,一國一姓之危亡,或源於夷狄、或源於百姓。然如今夷狄束手,只可能亡於百姓。”

“自古以來,河南不亂、荊楚不亂、則不過割據、流寇之勢。若河南荊楚皆反,則社稷危矣!”

“吾兒所言,至張家口、至熱河,興工商、墾蒙地,此皆正途,但今日可做、明日可做、後日做也不晚。”

“以朕觀之,這第一條路,必須要通河南、往荊楚。”

“京畿河北河南荊楚鬆蘇不亂,其餘最多不過割據流寇之勢,不能成大事。”

“昔日孟子見梁惠王,於災荒事,梁惠王如何說?”

太子連忙對道:“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

皇帝點點頭,又道:“朕之前叫你讀《鹽鐵論》,桑弘羊於此事,又是如何說的?”

“回父皇,大夫曰:王者塞天財,禁關市,執準守時,以輕重御民。豐年歲登,則儲積以備乏絕;凶年惡歲,則行幣物;流有餘而調不足也。昔禹水湯旱,百姓匱乏,或相假以接衣食。禹以歷山之金,湯以莊山之銅,鑄幣以贖其民,而天下稱仁。往者財用不足,戰士或不得祿,而山東被災,齊、趙大飢,賴均輸之畜,倉廩之積,戰士以奉,饑民以賑。故均輸之物,府庫之財,非所以賈萬民而專奉兵師之用,亦所以賑睏乏而備水旱之災也。”

太子回答的也是很利索的,既然是皇帝專門讓他看的書,他肯定是要仔細讀的。

而且,當時很多人以爲,皇帝是支持桑弘羊的路線的,國家調控、鼓勵工商,基本上看起來好像有點這麼個意思。

然而太子拿到的那本、皇帝給他的《鹽鐵論》,則非常有意思。

太子知道,那本書原本是父皇拿給興國公看的,而興國公在那本書上面留了不少的題注、吐槽。

比如開篇就寫了個成語,“萬勿刻舟求劍”。

再比如在開篇的桑弘羊第一問,即“邊用度不足,故興鹽、鐵,設酒榷,置均輸,蕃貨長財,以佐助邊費。今議者欲罷之,內空府庫之藏,外乏執備之用,使備塞乘城之士飢寒於邊,將何以贍之”的後面,則寫了一個吐槽。

吐槽的倒不是大順,而是英國東印度公司。曰:英人東印度公司,並不鼓勵發明更有效的捕鼠器。而是關鍵是誰能拿到政府特許的捕鼠資格。荷蘭東印度公司亦然。

曰:鹽鐵之利,在利,不在鹽鐵。鹽鐵其形也、利其質也。

鹽鐵之利爲大利,則鹽鐵;茶糖之利爲大利,則在茶糖。刻舟求劍者,只見鹽鐵、而不見利,誠可笑矣。

羅剎人嗜酒,遂取酒之利;英人嗜糖茶,遂取糖茶之利;荷蘭人嗜香料,遂取香料之利;西班牙人……得天獨厚,有金銀之利,天下人皆愛之,遂取金銀礦之利。

基本上,太子所讀的那本書上,滿滿當當的都是吐槽。

皇帝把這本書收了回去,並未刊行,而是看過之後讓太子去讀,自有深意。

只是皇帝卻忘了件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太子讀書頗多,可從現在的回答中,並未達到皇帝想讓他達成的效果。

不過,背誦一下桑弘羊的原話,還是沒啥問題的。

今天這事,皇帝也不是要專門教太子,鹽鐵之利的關鍵,到底是鹽鐵還是利的。

而是取另一個角度。

見其對答上來,便道:“梁惠王尚且知道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

“這個道理,我想誰都知道。孟軻的話,不是沒有道理,而是在授田制、或者官地佔多數的情況下,纔有道理。譬如日本,或有道理,其地所收,五公五民。然於本朝,大無道理。朝廷蠲免,則士紳地主便免了租子嗎?”

“朝廷要按梁惠王的辦法來。”

“只是,河內到河東,幾裡?”

“南洋米、遼東麥、關東高粱、日本稻米、朝鮮稻米,若真有大災,朕手裡的錢,絕不會讓河南餓的造反。”

“只是,便是在天津堆積如山,又如何到河南去?”

“梁惠王知道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朕也知道。可他從河內移到河東,不過從晉城到臨汾。論及距離,未必及得上天津衛到京城。”

“梁惠王的辦法既然對,那麼就需考慮,一旦河南災,如何把天津衛堆積的糧食,像是從河內運到河東那麼簡單;一旦出了大災,河南的百姓遷到關東、扶桑,如何像從河東到河內那麼簡單。”

“如今朝廷得桑弘羊之利,絲綢茶葉瓷器棉布香料寶石外貿之利,一年千萬。南洋關東之米麪,堆積如山。”

“爲人君者,當知,天津堆積的糧食再多,河南災民吃不到。扶桑的土地再多,川楚的災民也去不成。”

“做天子要解決的,是堆積在天津的糧食,如何才能吃到河南災民的肚子裡;如何讓各地的流民,抵達土地廣闊的扶桑南大洋。”

“如此方能坐得穩,社稷久遠。”

“天下如棋,黃河一割、長江一割,此二橫也。必還要一道縱割,將天下分割數塊,彼此割裂,不至於一夫舉事而天下一盤棋皆亂。”

“是故,若鐵路興,爲天子者,要修的第一條路,既不往北、也不往西,定要直通河南、聯絡荊楚,縱橫切割天下。”

“需知,黃河若決口,則必是洪災侵襲。屆時受災的,可不只是黃河決口之處,只恐中原荊楚,皆有洪災。否則,若只是尋常天氣,黃河又怎麼會決口?”

“不趁着此時還能做事便去做,朕只恐如興國公所言,到時候真要被一戳纔不得不蹦躂的時候,卻發現蹦躂不起來了。”

(本章完)

第916章 南洋大開發(十一)第379章 四宗罪第313章 亂力怪神第3章 出事了第237章 歐洲突破口第1372章 裡病外治(八)第885章 縣令第1020章 心慈手軟第1310章 死與復仇(三一)第1361章 國富論(四)第155章 官商之別第454章 半殖民地第1459章 最終的鬧劇(六)第495章 靖改鯨的誤解第978章 決勝千里之外(一)第441章 瘋了第357章 有貨,真的可以爲所欲爲第963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九)第586章 中轉港第1142章 最後的佈置(三)第887章 看懂了史書的傳教士第94章 八股策論實學和沒錢第1156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一)第174章 僭越第985章 決勝千里之外(八)第785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二)第289章 看不到差距第548章 配合第126章 一言爲知己第1292章 死與復仇(十三)第1066章 惡龍殘影(一)第1194章 木牛流馬(一)第1121章 鄉約村社(二)第1113章 上國心態(七)第1263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九)第412章 自我意識(上)第1479章 臨別告誡(五)第116章 沿途見聞第676章 科學院(中)第1042章 國運(下)第46章 哈士奇第495章 靖改鯨的誤解第1456章 最終的鬧劇(三)第772章 被盟友坑的法蘭西(上)第1397章 強迫去過好日子(下)第8章 罵人揭短第1182章 剃鬚 易服第1100章 工業革命(十三)第698章 巴達維亞的決斷第146章 我把我寫給你看第1338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九)第242章 泰興十六年的變化(中)第1048章 上了賊船第570章 上黨歸趙之舊事第182章 隨時準備着第327章 第四把鎖第31章 收心第1355章 英國的總崩潰(四)第1415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六)第483章 時代侷限內的強者第591章 不如歸去第270章 先驅者第960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六)第937章 老走私販子的見識第376章 最後一次外交(上)第179章 無處可抄的體系第677章 科學院(下)第558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第786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三)第1076章 爭功(一)第369章 我不是誰第1024章 割裂(二)第1260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六)第28章 初來乍到第348章 怕疼第606章 懷念過去(下)第1046章 破綻第587章 不平等第1012章 圈地第331章 雷罰第462章 買辦是條不歸路(中)第1399章 遷徙路(二)第869章 “不正當”競爭(一)第1515章 終章 九三年(卅三)第1244章 三戰定印度(十一)第1109章 上國心態(三)第1298章 死與復仇(十九)第1296章 死與復仇(十七)第682章 打印第1428章 王謝燕 百姓家(上)第1508章 終章 九三年(廿六)第247章 海參崴第722章 牆頭草(上)第136章 爭朝不爭夕第150章 故智新解第749章 臥榻之側(上)第1264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十)第488章 海波尚未平第300章 又一個戰略欺騙的犧牲品第844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六)
第916章 南洋大開發(十一)第379章 四宗罪第313章 亂力怪神第3章 出事了第237章 歐洲突破口第1372章 裡病外治(八)第885章 縣令第1020章 心慈手軟第1310章 死與復仇(三一)第1361章 國富論(四)第155章 官商之別第454章 半殖民地第1459章 最終的鬧劇(六)第495章 靖改鯨的誤解第978章 決勝千里之外(一)第441章 瘋了第357章 有貨,真的可以爲所欲爲第963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九)第586章 中轉港第1142章 最後的佈置(三)第887章 看懂了史書的傳教士第94章 八股策論實學和沒錢第1156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一)第174章 僭越第985章 決勝千里之外(八)第785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二)第289章 看不到差距第548章 配合第126章 一言爲知己第1292章 死與復仇(十三)第1066章 惡龍殘影(一)第1194章 木牛流馬(一)第1121章 鄉約村社(二)第1113章 上國心態(七)第1263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九)第412章 自我意識(上)第1479章 臨別告誡(五)第116章 沿途見聞第676章 科學院(中)第1042章 國運(下)第46章 哈士奇第495章 靖改鯨的誤解第1456章 最終的鬧劇(三)第772章 被盟友坑的法蘭西(上)第1397章 強迫去過好日子(下)第8章 罵人揭短第1182章 剃鬚 易服第1100章 工業革命(十三)第698章 巴達維亞的決斷第146章 我把我寫給你看第1338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九)第242章 泰興十六年的變化(中)第1048章 上了賊船第570章 上黨歸趙之舊事第182章 隨時準備着第327章 第四把鎖第31章 收心第1355章 英國的總崩潰(四)第1415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六)第483章 時代侷限內的強者第591章 不如歸去第270章 先驅者第960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六)第937章 老走私販子的見識第376章 最後一次外交(上)第179章 無處可抄的體系第677章 科學院(下)第558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第786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三)第1076章 爭功(一)第369章 我不是誰第1024章 割裂(二)第1260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六)第28章 初來乍到第348章 怕疼第606章 懷念過去(下)第1046章 破綻第587章 不平等第1012章 圈地第331章 雷罰第462章 買辦是條不歸路(中)第1399章 遷徙路(二)第869章 “不正當”競爭(一)第1515章 終章 九三年(卅三)第1244章 三戰定印度(十一)第1109章 上國心態(三)第1298章 死與復仇(十九)第1296章 死與復仇(十七)第682章 打印第1428章 王謝燕 百姓家(上)第1508章 終章 九三年(廿六)第247章 海參崴第722章 牆頭草(上)第136章 爭朝不爭夕第150章 故智新解第749章 臥榻之側(上)第1264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十)第488章 海波尚未平第300章 又一個戰略欺騙的犧牲品第844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