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昺又說:“其行不善,譴辱斯及。”我們行爲不善,不符合德行標準,自然就會有人批評,甚至污辱我們,那也無異於批評、污辱我們的父母、祖先,所以這也是我們的不孝。
“故首章一敘不毀而再敘立身”,“首章”就是開宗明義章,講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一次,但是講到立身是兩次:第一次“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第二次“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兩次提到“立身”,說明立身重要。
“此章一舉法服而三複言行也”,即卿大夫章,“服、言、行”三方面,法服提到一次,而言行講了三次:第一次“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第二個是“非法不言,非道不行”;第三個是講“口無擇言,身無擇行”,所以言行非常重要。
“則知表身者以言行,不虧不毀猶易,立身難備也”。從文意看,立身貴在修我們的言行,對身體不虧不毀,還比較容易,但是立身就難一些。真正立身,必定是謹言慎行,即言行上處處留心,處處都遵循着禮法道德,一生都沒有任何的虧欠,他才能夠做到立身圓滿。這個很不容易,這是行大孝!
六、言行表象心念內府
南朝學者皇侃雲:“初陳教本,故舉三事,服在身外可見,不假多戒。”
這是講“服、言、行”三事,舉出來是爲了陳述孝道。“教本”就是講的孝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道,尤其是講到卿大夫之孝,舉出“服、言、行”三事,“服在身外可見”,服裝,代表你的文化素養,代表你的綜合素質,我們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服裝,留心注意,容易做到,所以“不假多戒”,就沒有太多的論述。
“言行出於內府難明,必須備言”。相對於服飾,“言行”難以控制,因爲不容易覺察,“難明”就是很難覺察。“言行出於內府”,“內府”是我們的心念,心念起了纔有言行。一個人常存着善心善念,他的言行也必定是善的。如果有自私自利、有貪慾、有嗔恨,他的言行必定會有偏頗,甚至是造惡。所以這裡非常強調言行謹慎,而戒言行關鍵在戒心,要把自己內心裡面的惡念去除得乾乾淨淨,不允許自己內心有毫分不善夾雜,這樣言行和心態、心念都變得純善了。
孔老夫子講這一章的深意,是希望我們通過戒外表的言行,而去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