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昺《正義》曰:“言先王見因天地之常,不肅不嚴之政教,可以率先化下人也。故須身行博愛之道,以率先之,則人漸其風教,無有遺其親者。於是陳說德義之美,以順教誨人,則人起心而行之也。先王又以身行敬讓之道,以率先之,則人漸其德而不爭競也。又導之以禮樂之教,正其心跡,則人被其教,自和睦也。又示之以好者必愛之,惡者必討之,則人見之,而知國有禁也。”
這段文字可以作爲我們剛纔學習的一個總結。
“先王見因天地之常,不肅不嚴之政教”。先王見到,用教育可以轉化民心,而教育要隨順天地恆常不變的道。“道”在佛家稱爲“自性”,自性是不生不滅的,是真常。所以隨順着“道”而行就是“德”。用道德教育可以“其政不嚴而治,其教不肅而成”,所以叫“不肅不嚴之政教”。古代教育和政治是聯繫在一起,分不開的。古時的政治部門,宰相,像現代總理的位置,下設六部,第一個就是禮部。禮部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教育部,教育擺在最先,古代君王都知道,要搞好政治,首先要注重教育。教育要起到好的效果,最關鍵的是教育者本身要做出好樣子,才“可以率先化下人也”。“率”是表率,要先自己做一個表率,才能夠教化下人。教育是上行而下效,上面怎麼做,下面就跟着怎麼學。所以父母假如抱怨孩子很難教,首先問問自己做得如何?如果自己都不孝父母,怎麼去要求孩子孝順?如果自己不能夠大公無私,不能夠奉獻,不能夠以博愛的存心待人,孩子當然也會自私自利,甚至“遺其親”,“遺”是遺棄。所以孩子養成了自私自利的習氣,是教育者本身沒有做到位。這裡講“故須身行博愛之道”,自己做到博愛,沒有自私自利,“以率先之”,領導人先自己做到好的樣子、好的表率,“則人漸其風教”,人民受到你的德行的感化,漸漸的也就轉化了,就沒有遺棄父母的了。遺棄父母的人,連父母都容不下,自私自利到了極點。
所以要改變這種狀況,領導人要做一個好樣子,要以博愛來化解自私自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