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區在納入秦王朝的控制範圍下不久,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就病逝了。
始皇不病也好,一病就快要將整個江山斷送。
繼位的秦二世(前230年-前207年)並不是什麼好東西,比始皇帝更荒唐、更暴戾。
秦始皇幹了的好事,大家都耳熟能詳,什麼滅六國、修築長城、築馳道與車同軌、開鑿靈渠、建阿房宮、驪山陵、兵馬俑。
今天我們在陜西看到的陶俑栩栩如生、氣勢磅礴,今天我們在北京看到的萬里長城鷹擊長空、浩浩湯湯,我們就能想像,當時的老百姓是生活在一個何等水深火熱的地方。
始皇駕崩後,二世繼續修建阿房宮,繼續修建直道和馳道,繼續大規模役使百姓。
有一段文字記載,我們可以管窺二世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
二世曰:「先帝后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死者甚衆。
意思是,始皇駕崩後,沒有孩子的妃子都要殉葬,一句「死者甚衆」,大家便能想像當時的血腥畫面。
每個人都有自己容忍的限度,當人們受到外界不斷向底線試探的情況,他們往往也在默默承受,直到某一刻,他承受不了。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陳勝(?-前208年)、吳廣(?-前208年)發動了大澤鄉起義,揭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
陳勝、吳廣究竟是何等人物?居然敢發動叛亂?不怕殺頭嗎?
說到底,他們二人都出生於低下的貧苦農民家庭,卻與九百個同樣處境的貧民被秦廷強徵駐守漁陽(今北京密雲),但他們走到大澤鄉(今宿州東南劉村集)之時,突然烏雲密佈,雨水持續下降,降至一個地步,他們沒法前行。
等了一天又一天,雨水也沒有停下的跡象。
下雨天總掛念從前,陳勝、吳廣想起了從前的生活,想起了自己的親人。
何以這樣說呢?因爲現在,他們再不想念,以後恐怕也再沒有這個機會了。
按秦律,誤期者斬,一律處斬。
你就想像一下,今天你上學、上班,放在秦朝,如果遲到了,你的刑罰是斬首。
想來也是驚人吧,秦朝的嚴刑,真如賈誼說的「繁刑嚴誅,吏治刻深,賞罰不當,賦斂無度,天下多事,吏弗能記,百姓困窮而主弗收恤」。
反正都是死了,繼續前進是死,逃跑是死,作反也是死,倒不如轟轟烈烈鬥一場革命!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藉弟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陳勝、吳廣的精彩故事就此誕生,歷史上將會記得他們的名字,惜當時秦朝仍有海量武將和兵力,陳、吳最後以失敗告終。
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陳、吳起義之後,後有劉邦(前256年-前195年)、項羽(前232年-前202年)的起義,秦王朝最終在風雨飄搖之間滅亡!
說遠了說遠了,那關香港什麼事呢?
原來在秦末,中原陷入一片混亂之際,時任龍川令的趙佗,在聽取南海尉任囂的臨終建議,居然恃着南海郡傍山靠海、有險可據,向南嶺的橫浦關(今廣東省南雄市梅關附近)、陽山關(今廣東省陽山縣北)、湟溪關(今廣東省陽山縣和連州市交界處的連江邊上)等各關口的軍隊傳達了據險防守的指令,並乘機殺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換上自己的親信。
前203年,趙佗(?-前137年)以番禺(今廣東省廣州市)爲都城在嶺南地區建立南越國(前203年-前111年),自稱「南越武王」,香港就在他的統治之下!
南越國的統治範圍,包括廣東、廣西的大部分地區,福建的小部分地區,海南,香港,澳門,越南北部、中部的大部分地區。
所以,越南人又可以說跟香港人同宗同源了,大家都是南越國的子民。
本來,南越國佔地理優勢,中原地區短時間內也沒有空間來處理南方割據勢力。
加上趙佗這個人吧,也是識時務者,在楚漢相爭結束後,也願意和漢朝臣服,願意永久成爲漢朝的藩臣,並向國內發佈命令,去除帝制,重新稱王,故此,漢初期間,漢越保持着一定程度上的友好關係。
香港吧,在南越的統治確實使嶺南地區擺脫了中原的混戰局面,保留了嶺南地區的文化風俗,使國內政治、社會得到一定程度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