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府試求策,靖海七策

bookmark

第175章 府試求策,靖海七策

府衙的禮房吏員打開府衙大門,大聲喊着:“一個一個進!先南平縣的來!”

延平府下各縣的讀書人站在一起,蘇澤等一批南平縣的讀書人先進府衙登記。

和縣試的登記工作差不多,同樣在考用簿上登記上姓名籍貫家庭信息。

禮房的吏員認識蘇澤,笑着說道:“蘇案首,這是您的號牌。”

蘇澤接過一看,甲一。

吏員在蘇澤的考用簿上寫上了一個皿字說道:“各縣案首都在甲字號考棚,蘇案首放心,甲字號考棚是最好的。”

原來如此,怪不得之前說案首一般府試都能取中,原來,各縣案首都是集中在一起考試和閱卷的,考卷上也做了記號,防止他們被黜落。

甲字號考棚在距離主考官最近的地方,也是考場巡查最嚴格的地方。

主考官也會看甲字號考生答題,這也是爲了防止縣裡的案首是作弊考出來的,府試的主考官要親自監考。

蘇澤接過號牌,向吏員表示了感謝,出門遇到了兵房當差的林顯揚。

“阿澤兄弟,知道你今天來登記,已經登記完畢了?”

蘇澤點點頭,林顯揚高興的說道:“我們長寧衛終於要出秀才了!”

上次蘇澤高中案首的消息傳回長寧衛,家老阿公就在衛所裡擺了酒宴,讓長寧衛年輕一輩好生羨慕。

即使是長寧衛這樣的衛所,對於讀書考功名都有強烈的執念,考公熱潮到現代社會依然不停歇,足以可見這種思想的根深蒂固。

蘇澤也意識到,即使在倭亂這麼嚴重的時候,福建人依然想着科舉,上升途徑確實是最牽動知識階級的事情。

若是日後造反,想要團結這些知識階層,也必須要給他們一條路才行。

接下來幾天,蘇澤繼續讀書,摹寫以前的科舉文章。

三月十日,

蘇澤信心滿滿的走入了府試考場。

府試的考試內容和縣試一致,也是考三場,每場考試之間相隔兩天。

主考官是延平府的方知府,同考官是延平府的李通判,監考官則是府學的訓導。

負責閱卷的是方知府的幕僚和各縣學的學正,海瑞依然以避嫌爲由沒有參加閱卷。

府試前海瑞又給蘇澤和陳朝源開了小課,蘇澤終於在府試開始前將科舉技能刷到了Lv7級。

Lv7級的科舉技能升級後,蘇澤對於四書五經的掌握更加融會貫通。

提着考籃,搜檢完成之後,蘇澤坐到了自己的考棚中。

第二次考試,蘇澤也是輕車熟路,給考棚糊上油紙之後,就坐在考棚中閉目養神。

在考院的大殿中,方知府帶領衆考官祭拜了至聖先師,接着又要祭拜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是負責文運的神仙,文昌星,職在司命、司祿,也就是考試之神。

作爲延平府知府,方知府所求的不過是考場平安,這次府試不要鬧出什麼事端來就行了。

祭拜完成之後,方知府帶領衆人來到考棚,鎖上了考院大門之後,禮房的吏員開始舉着牌子,開始發放四書義的題目。

蘇澤看着牌子,“女與回也孰愈”。

這個題目簡單,看來方知府出題不像是白知縣,這是一道四書中的原文,屬於四平八穩的考題。

這是《論語。公冶長》中的原文。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問一以知十;賜也,問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但是再仔細揣摩,就算是四書中的原文,這道題目也不容易。

因爲知道原文,並不能完全答好這道題。

這原文其實很簡單,女就是汝,就是你的意思。

回,是孔子最喜歡也是最出衆的弟子顏回。

這段話翻譯就是,孔子問子貢,你和顏回誰更勝一籌?

子貢說他不如顏回,顏回能舉一反十,而子貢只能舉一反二。

孔子感慨說,伱確實不如顏回,我和你在學習能力上都不如顏回。

論語這段話,是體現孔子因材施教,善於誘導啓發弟子。

可八股文,只能根據題目作答,如果將全文貼上去就得不到分了。

蘇澤不由的感慨,命題作文難,要緊扣題目又要寫出新意更難。

府試的難度就這麼大了,自己如果沒有系統,還真的卷不過這些大明卷王。

不過蘇澤還是很快就有了解題思路。

還是從題目入手,“女與回也孰愈”。

子貢是孔子門下有名的弟子,是七十二賢之一。

而且孔子因材施教,能不知道自己門下弟子的成色?

孔子故意問子貢,就是爲了讓子貢反省自身。

蘇澤提筆寫道:

“以孰愈問賢者,欲其自省也。”

引出儒家推崇的自省,所謂“吾三日而自省”,從而開始談儒家經義。

這樣文章的題目就破了,蘇澤提筆按照八股的格式,開始引經據典論述起來。

蘇澤寫的認真,沒有注意到方知府已經站在他考棚邊上,看着他在草稿紙上筆走龍蛇。

破題的不錯,方知府摸着鬍子,對蘇澤的科舉水平很滿意。

這樣的文章,就算是在院試也是十拿九穩了,考個舉人也是有機會的。

方知府越看蘇澤越是欣喜,以蘇澤的年紀,就算是這次鄉試不過,三年後也有機會。

而且他這篇文章,比上次縣試時候的文章又有精進了。

縣試結束後,方知府也調來了蘇澤的文章。

對於蘇澤破題的思路方知府也是認可的,但是那篇文章引經據典過多,反而有些說教意味,落入了科舉作文的下成。

若不是因爲這個題目破題太難,蘇澤也不一定能得案首。

但是這次的文章蘇澤寫的很穩,平鋪直敘又恰當引經據典,比起上一次的縣試文章又高了一個層次。

根據海瑞說,蘇澤系統讀書不過一年,能有這個成績當真是天分了得!

接下里的五經義,蘇澤答的也是沒有問題,試帖詩這些內容只要聲韻對就行了,這兩道經義題已經可以過關了。

方知府也看了其他幾個縣的案首,不得不說這一次各縣的考生實力都不錯,也有幾個僅次於蘇澤的種子選手。

方知府有些犯難了。

如果點了蘇澤爲案首,日後自己將女兒嫁給蘇澤,恐怕也引發很多議論。

雖然現在他們不是翁婿關係,也不違反大明朝的規定,但是世人傳謠可不管這些。

可若是將蘇澤屈到後面的名次,方知府也有些不甘心。

縣試、府試、院試都是第一名,也可以叫做小三元了。

鄉試、貢試、殿試都是第一名,那就是大三元了。

大明朝目前只有一名大三元的讀書人,那就是正統十年(1445年)殿試狀元商輅了。

他歷任英宗、代宗、憲宗三朝元老,官至內閣軼一品事,爲一時名臣,民間稱之爲“三朝宰相”。

小三元雖然只是一個榮譽,但是有了這個榮譽,鄉試就更容易考中了。

方知府有些猶豫,還有有些難以抉擇。

要不然看最後一場?

蘇澤考完了第一場,從考院出來後,又遇到了送食盒的彭安。

彭安將食盒遞給蘇澤,在他耳邊說道:“方公子說了,第三場策論好好寫。”

蘇澤剛剛返回住所,林清材也衝進來說道:“蘇兄,這次府試最後一場好好寫!”

蘇澤疑惑的問道:“這是爲何?”

林清材說道:“府衙傳出來的風聲,這次府試策論也參與定等次,必須經義和策論雙優的,才能被點中案首,策論不通的也會被黜落!”

蘇澤這纔想起彭安的傳話,他問道:“這是爲何?”

林清材搖頭說道:“往年也有過,看來是方知府側重策論的緣故吧?這府試本就是知府大人做主,既然有這風聲,汝霖兄就好好作答就是了。”

蘇澤點點頭,他倒是不怕策論,不過很多讀書人聽到這個消息就罵娘了。

可是罵娘也沒有辦法,縣試三場,本身就是選拔考試,也沒有鄉試、會試那樣嚴格的制度,甚至各地的考試日期都是府衙縣衙自己定的。

真正的將縣試納入到整個科舉考試過程,並且嚴肅化考試過程和錄取條件的,實際上是清代。

所以明代的科舉輔導書中,很少有縣試的內容。

比如曾經有過一位重視律令的縣令,就更看重判的答題,將第二場考試和第一場考試並重,考生也沒有辦法。

反正閱卷的是方知府,他要側重什麼自然只能聽他的。

經策並重,不知道多少考生要愁的睡不着覺了。

果然陳朝源回來之後也得到了同樣的消息,方知府要以策定次的消息在考生中飛快的傳播開。

結果是於家書鋪和蘇澤書鋪中的名家文集被一搶而空。

要知道這些文集是很難賣的,有些名家的文章很多,文集中的文章也不是篇篇都是精品。

而且名家文集的價格很高,成套的書價格都是很貴的,也因爲雕版印刷的成本高,所以這些文集的售價很高,主打的就是個少銷多利。

不過也沒有辦法,要提高策論的兩個辦法,一個是多讀史書,那史書要比文集還貴還厚,現在讀肯定是來不及了。

要麼就是看這些名家文集,看看古代名臣是怎麼討論問題和辦事的。

蘇澤後悔沒有早點將《古文觀止》排版印刷出來,不過可以等自己考完了縣試就印,這種精品古文選編的市場比自己想的還大。

第一場考完後兩天,考院外再次張貼出紅榜,蘇澤的號牌“甲一”寫在紅榜中央,知道他號牌的親友們又是一番道賀。

府試一千五百人,主榜依然是五十人,副榜也取了四十人,一同進入第二輪考試。

第二場考試內容也很簡單,這一次是寫“詔”。

詔就是一種公文格式,也就是朝廷的詔令,這種文章寫起來都是有固定格式的,四六駢文就可以了,蘇澤迅速寫完了一篇。

判也是必考的,方知府的判也沒有爲難考生,都是大明律中量刑比較清楚的,蘇澤將判詞寫出來之後,就交了考卷。

第二場張榜,蘇澤的甲一依然牢牢的佔據紅榜中央的位置。

終於到了第三場府試了。

蘇澤坐在考場中,拿起考卷之後立刻就笑了。

這場策論的問題很簡單,題目名字叫做《靖海策》。

策論很長,主要內容就是論述南宋海貿發達,爲什麼海疆平靜,沒有出現海盜侵擾沿海城市的問題。

蘇澤一下子明白了,爲什麼這次府衙放出風聲,要重視第三場的策論了。

這是方知府不知道怎麼寫奏章題本,向考生們要靈感來了!

這些當官的可真的雞賊啊!

方知府一邊巡邏考場,也是有些尷尬的。

皇帝的命令傳到福建,從福州府到南平縣,所有的正印官都想着憋出一份策問,能一舉被皇帝看中,一步登天提拔要職,一展生平所學,爲國家平定海疆!

可是在書房憋了幾天之後,方知府也歇火了。

要是這策論這麼好些,那些專門幹進言的科道言官早就被皇帝採納了,也不會輪到他們這些官員上書。

方知府抓耳撈腮了半天,最後還是女兒方若蘭給了一個主意。

爲什麼不讓府試的學子幫着想辦法呢?

一人計短,多人計長嘛。

萬一這些府試的學子有寫的好,到時候再用在自己的奏章中不就行了。

方知府茅塞頓開,立刻採納了女兒的建議。

他也讓人放出風去,讓學子們重視第三場的策論,不能隨便糊弄一份交上來。

不過這篇策論其實也不算是難爲延平府的學子,畢竟倭亂這種事情算是福建讀書人日常討論的問題了。

喝了酒之後,讀書人都會暢論平倭之策,幻想自己羽扇綸巾,談笑間倭寇灰飛煙滅。

老鍵政話題了。

蘇澤想到了方若蘭,既然方知府求策,那就好好給他寫一道策吧。

蘇澤想到的自然是趙文華的《上平倭七事疏》,也不知道現在趙文華有沒有上書,這篇平倭策論依然空洞的,但是比起其他大臣的上書,有兩點打動了皇帝,所以趙文華才能被委派巡視江浙,而後靠着誣告張經,進一步獲得了平倭的主導權。

現在皇帝讓東南沿海地區官員都上書,如果方知府的進策被皇帝採納,是不是也會高升?

上一次看方知府對付蔡員外,蘇澤也知道他是個好官,這樣人如果能參與到指揮抗倭中去,也許沿海的百姓也能少受點苦。

蘇澤想到這裡,提筆開始寫《靖海七策》。

(本章完)

第512章 蜀中和漢中出門了,晚上八點半更新第323章 胡宗憲獻策鄭國渠第415章 潛伏的新階層第247章 講學泰州第009章 寒菜粥第352章 大明馬嵬坡第162章 染布,天文,書法7月12日 早上這章中午十一點發第196章 鄉試開始第198章 解元!第127章 文學技能升級第481章 秩序的角落第028章 初陣第216章 方若蘭的舅父第489章 登陸,仁川第507章 自由即不公第118章 長寧衛新貌第020章 四書五經大全第91章 追回旌表(晚上大章,卷末了求訂閱)第681章 人心所向第636章 西安戰雲第435章 髒東西第011章 準備開荒第040章 藍色被動(晚上還有)第361章 留下的伏筆第190章 不入宮可惜了!第301章 無間道,何心隱倒嚴第236章 秘傳真傳第625章 三本書第583章 九州討伐第416章 政第393章 超品提拔之弊第482章 缺官第682章 最後一戰第392章 授時千年第475章 武昌和滎陽第237章 水戰第430章 鐵路第067章 化工技能第624章 大都督先例第609章 做空第351章 《治安疏》第402章 於二公子的風險投資(二)第370章 親愛的朋友啊第322章 震驚!第361章 留下的伏筆第285章 好巧啊,陸二爺第611章 如司馬懿故事第143章 一網打盡!第534章 猴子回倭國第016章 被動技能屬性點第374章 “與民同樂”的鰲山燈會第648章 李如彘隱忍第195章 投宿西禪寺第507章 自由即不公第609章 做空第413章 新務救不了大明朝第568章 炮兵理論第363章 從君權天授到主權在民第497章 老殖民主義了第179章 來了的,走了的第157章 送上門的肥羊第456章 乏味的時代,激盪的世紀第251章 發鈔第230章 上海緝私總團第616章 李如柏打老虎第579章 燃眉之急第206章 書生意氣第176章 青雲之策(求月票!)第438章 出兵藉口第132章 誰試手,補天頃?(卷末,求票)第479章 慣性和溢出第279章 紫色講學被動第494章 爹的事第131章第四卷總結第202章 新錢發行第525章 分產令第589章 老虎不打打蒼蠅第421章 水晶宮制憲會議廳第207章 航行澳門第424章 人事任命第346章 一頓操作猛如虎第452章 兩個世界第595章 重注第618章 捨不得第593章 女王的決斷第557章 鋼材期貨第107章 涼茶,傳奇戲第87章 民心即是天命第431章 蒸汽機第588章 低道德優勢第141章 秋水仙素和水楊苷第103章 束水衝沙第409章 廣築城?第486章 王恭廠大爆炸第324章 轉進如風第614章 投降主義謀士第058章 練兵之要
第512章 蜀中和漢中出門了,晚上八點半更新第323章 胡宗憲獻策鄭國渠第415章 潛伏的新階層第247章 講學泰州第009章 寒菜粥第352章 大明馬嵬坡第162章 染布,天文,書法7月12日 早上這章中午十一點發第196章 鄉試開始第198章 解元!第127章 文學技能升級第481章 秩序的角落第028章 初陣第216章 方若蘭的舅父第489章 登陸,仁川第507章 自由即不公第118章 長寧衛新貌第020章 四書五經大全第91章 追回旌表(晚上大章,卷末了求訂閱)第681章 人心所向第636章 西安戰雲第435章 髒東西第011章 準備開荒第040章 藍色被動(晚上還有)第361章 留下的伏筆第190章 不入宮可惜了!第301章 無間道,何心隱倒嚴第236章 秘傳真傳第625章 三本書第583章 九州討伐第416章 政第393章 超品提拔之弊第482章 缺官第682章 最後一戰第392章 授時千年第475章 武昌和滎陽第237章 水戰第430章 鐵路第067章 化工技能第624章 大都督先例第609章 做空第351章 《治安疏》第402章 於二公子的風險投資(二)第370章 親愛的朋友啊第322章 震驚!第361章 留下的伏筆第285章 好巧啊,陸二爺第611章 如司馬懿故事第143章 一網打盡!第534章 猴子回倭國第016章 被動技能屬性點第374章 “與民同樂”的鰲山燈會第648章 李如彘隱忍第195章 投宿西禪寺第507章 自由即不公第609章 做空第413章 新務救不了大明朝第568章 炮兵理論第363章 從君權天授到主權在民第497章 老殖民主義了第179章 來了的,走了的第157章 送上門的肥羊第456章 乏味的時代,激盪的世紀第251章 發鈔第230章 上海緝私總團第616章 李如柏打老虎第579章 燃眉之急第206章 書生意氣第176章 青雲之策(求月票!)第438章 出兵藉口第132章 誰試手,補天頃?(卷末,求票)第479章 慣性和溢出第279章 紫色講學被動第494章 爹的事第131章第四卷總結第202章 新錢發行第525章 分產令第589章 老虎不打打蒼蠅第421章 水晶宮制憲會議廳第207章 航行澳門第424章 人事任命第346章 一頓操作猛如虎第452章 兩個世界第595章 重注第618章 捨不得第593章 女王的決斷第557章 鋼材期貨第107章 涼茶,傳奇戲第87章 民心即是天命第431章 蒸汽機第588章 低道德優勢第141章 秋水仙素和水楊苷第103章 束水衝沙第409章 廣築城?第486章 王恭廠大爆炸第324章 轉進如風第614章 投降主義謀士第058章 練兵之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