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個殘酷的戰爭,雙方的塹壕導致戰場環境極爲惡劣,糟糕的天氣讓塹壕變的極爲惡劣,潮溼的塹壕讓許多士兵換上了塹壕足。
塹壕足又稱“戰壕足”、“戰壕腳”。是長時間站立於潮溼寒冷的戰壕內引起的一種足部損傷。
患肢蒼白、發涼、感覺異常並有冷感。此後即進入充血期,患肢發紅、發熱並水腫,有疼痛感和感覺異常,遇熱或使患肢處於低垂部位,可使腫脹更加劇。以後患肢將出現水皰或血皰,皮內或皮下組織亦可出血。此期可延續數日,嚴重病例可發生壞疽,還可伴有淋巴管炎、蜂窩織炎和血栓性靜脈炎。充血期可有輕度發熱、心悸,偶爾有暫時性蛋白尿等全身症狀。
輕症和早期得到治療的病人,可在充血期後恢復,其餘病例將進入血管**期,患者對寒冷敏感性加劇,並有典型的雷諾氏症狀現象和出汗增多、下肢發涼、疼痛及感覺異常。
除了塹壕足以外,塹壕裡到處都是屍體,加上冰冷潮溼的天氣,讓塹壕裡的狀況變得更加糟糕,各種疾病開始在塹壕裡滋生,使得很多士兵患病。
而且隨着氣溫的轉暖,那些屍體開始極速腐爛,更是惡臭難忍。
塹壕裡的交通很不方便,這也使得藥品、食物不能很及時的運到前線,更是讓塹壕裡的士兵備受折磨。
戰爭還導致生產停滯,工廠、農場遭到毀壞,而且還造就了許多難民。
不過戰爭的主要發生地在比利時和法國,德國遭遇到戰爭洗禮的只有東普魯士,隨着東線德軍的節節推進,戰場轉移到了俄國境內,使得俄國也出現了大量的難民。
這就是殘酷的戰爭。
相比之下,山東戰場上的情況則好得多。
華東自治政府與日本政府在停戰之後,華東自治政府將做戰區內的百姓都撤離了出來,並且挖出了一個完備的塹壕體系。
華東軍的塹壕具備排水、擋雨的功能,並且有許多聯通後方的通道,這讓塹壕裡保持着乾燥,並且擁有不錯的交通體系,能讓後方的補給及時送到前線士兵手裡。
除此之外,華東軍挖出了許多地下掩體,用於讓士兵躲避炮擊,前方更是挖出了許多小地下室,裡面放着許多防禦型火焰噴射器,組成了一道看不見,且不容易逾越的死亡防線。
日本的塹壕挖得則不是那麼完備,不過就防禦功能來說還是不錯的,只是沒有那麼舒適而已。
而且雙方目前處於停戰狀態,在沒有發生交火的情況下,塹壕的惡劣環境還是能夠忍受的。
1915年春,英法聯軍趁德軍主力集中在東面戰線,發動了香巴尼和阿杜瓦兩輪攻勢。但因爲沿用1日戰術,而且欠缺強大火力掩護,結果被德軍成功抵擋,己方反而傷亡慘重。
該年4月德軍反擊,並首次使用毒氣,使雙方的損失更爲慘重。
臭名昭著的毒氣戰還是發生了,雖然夏鈞提前準備好了防毒面具準備出售,但這絕對不是他願意看到的結果。
英法聯軍在其後迅速購買了華東自治政府提供的防毒面具,一種像野豬面具一樣的面具,可以抵擋化學毒氣。
價格自然也是不菲,英法聯軍爲了抵擋德軍的毒氣,以挽救前線臨近奔潰的士氣,不得不高價購買華東自治政府出售的防毒面具,並且下了大筆防毒面具方面的訂單。
華東軍也在該年五月裝備了防毒面具,並且是大量的裝備,以防日本使用化學毒氣,此時協約國也開始研製化學毒氣,這些化學毒氣極有可能交由日本使用,畢竟日本現在也是協約國的序列,可以獲得協約國的技術共享。
此時協約國正在支援日本,以求日本在山東戰場能夠打敗華東軍,然後抽身增援歐洲戰場。
英法兩國這樣的意圖顯然是不切實際的,但他們相信日本會出兵增援歐洲,因爲此時日本已經向歐洲派遣了二十萬兵力。
殊不知日本根本無心去打這場對日本來說沒有什麼好處的歐洲戰爭,他們的意圖只是擴大地盤罷了。
對於協約國支援日本白勺行爲,夏鈞基本上不管不問,現在日本政府騎虎難下,幾十萬人增援山東戰場,被華東軍圍困在龍口一線,如同甕中之鱉。
日本對山東戰場是否該繼續打下去也產生了一定的疑慮,畢竟在山東戰場上,形勢對日本極爲不利。
但日本的軍國主義分子並不承認失敗,他們認爲之前會失敗並非是大日本帝國不夠強大,只是在新式武器的使用方面落後了,只要把這些新式武器裝備上,就能自然而然的打敗支那人。
不過隨着歐洲戰場上的塹壕戰日益持續,日本政府的信心愈加動搖。
華東軍已經在陸地上形成了對日軍的包圍,幾十萬日本被華東軍用塹壕圍困在山東的一個小角落,想要進攻首先就得突破華東軍的塹壕。
但撤退顯然是不可能的,畢竟那麼多的兵力和財力已經投入到了山東戰場上,撤退就意味着認輸,而且之前還支付了一筆賠款以謀取停戰。
此時的日本政府就如同一個賭徒,儘管牌不好,但還是懷有僥倖心理,並且在不斷的往賭桌上加註,以求能一局而勝。
而且日本政府覺得,就算他們無法突破華東軍的防線,但華東軍同樣無法突破他們的防線,就算勝不了,也絕對輸不了,只要海上交通線能夠保障。
爲了確保日本政府能夠在山東戰場上支撐下去,美國甚至向日本出租了他們的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這是一種無謂艦,相比超無謂艦來說已經有些過時了,排水量在一萬七千多噸。
美國的內華達級戰列艦已經下水了幾艘,雖然還沒有服役,但美國海軍已經可以把這些過時的無謂艦出售出去了。
美國是一個完全沒有戰爭風險的國家,以前他們唯一要防備的就是日本,但此時日本在遠東與華東自治政府大打出手,完全威脅不到美國的安全。
日本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制海權問題,華東自治政府擁有大量的潛艇和轟炸機,在近海日本根本無法正常的在白天進行海運。
如果一旦開戰,日本在轟炸機的威脅下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在夜晚進行運輸,但這依1日面臨着被轟炸的危險。
因此必須增強日本海軍的實力,雖然這些無謂艦估計起不到什麼作用,但把這些快過時的軍艦賣給日本是個不錯的選擇,當前沒有哪個國家對軍艦的需求如同日本那麼大的。
日本買到那些戰列艦之後,馬上開始對那些戰列艦進行改裝,在戰列艦上安裝了大量的防空炮。
雖然現在的防空炮技術還不成熟,在歐洲戰場上萬發炮彈甚至才能擊沉一架飛機,但這聊勝於無不是嗎?
在防空方面,日本政府並沒有完全指望那些裝備了防空炮的軍艦,而是大力研發、購買戰鬥機。
自德國首先將華東自治政府生產的戰鬥機投入戰場,華東自治政府其後開始出售戰鬥機開始,戰鬥機技術就延伸了出來。
由於有了將機槍安裝在機身前的裝置,戰鬥機的戰鬥性能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日本政府正是意圖在山東戰場上裝備數百架戰鬥機以阻擊華東空軍的飛機。
事實證明,防空的最佳手段就是飛機對付飛機,德國空軍的巨大勝利證實了這一點,這也給日本提供了一個可行的防空路線。
作爲協約國之一,日本自然能夠獲得英法的技術共享,因此在研製他們的戰鬥機方面非常快速。
而且美國也開始研製出了他們的戰鬥機,雖然在性能上不如華東飛機制造廠製造的雄鷹3戰鬥機,但勝在產量不錯,大部分都被日本政府買走。
英法聯軍則基本上不裝備美國的戰鬥機,因爲事實證明美國的戰鬥機在對付德國的戰鬥機時顯得很蒼白無力,因此他們多是選擇華東飛機制造廠生產的雄鷹3戰鬥機,這是一種非常快速的戰鬥機,戰鬥能力十分優秀。
這種飛機協約國基本上造不出來,因爲發動機達不到要求,雖然他們已經對這些飛機上的發動機進行了倒序製造,但一時半會也無法掌握這種先進的發動機技術,這涉及到很多方面,例如機械製造,金屬冶煉等等。
德國則沒有這方面的問題,因爲他們可以從華東自治政府那裡進口到先進的發動機,只要根據這些發動機研製出他們的飛機就行了。
日本在山東的備戰中最爲重要的就是組建歸屬陸軍指揮的空軍部隊,最重要的就是這戰鬥機方面,質量比不上就比數量,這就是日本政府的策略,力求以量變來引發質變。
只是日本和協約國都不知道,華東飛機制造廠此時正在飛速研製各種飛機,而且經費投入之大,超出了任何一個國家。
全新的全金屬戰鬥機,全新的單翼全金屬重裝甲三發動機戰術轟炸機,靈巧廉價的蚊式戰略轟炸機、戰鬥機、魚雷機、偵察機……這一系列的動作都走在了各國的前列,在各國還在熱衷於研製雙翼木製飛機的時候,華東自治政府已經實現了單翼木質飛機的大量裝備與生產,並且開始朝全金屬飛機方向發展。
第一更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