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章 015、理與禮(上)
虎娃與中年人喝酒吃肉,每次把竹筒裡的酒喝空,宮嫄便又斟好另一杯呈上,他和中年人各用兩個竹杯。兩人喝了幾杯,虎娃越喝越覺得好喝,真的體會到了那種熏熏之感,坐在火堆邊額頭和鼻尖已微微見汗,臉蛋也變得紅撲撲的。
這就是傳說中的酒力或酒勁嗎?讓虎娃覺得有些興奮,感覺也不錯。從蠻荒中走來的淳樸孩子,今天也第一次學會喝酒了,並以珍奇無比的駮馬肉下酒。
中年人笑呵呵地問道:“孩子,這酒怎麼樣?”
感覺興奮,說話也就變得隨意了,虎娃晃着杯子答道:“不錯,很不錯,我還是第一次喝酒呢!……只是這酒味好像還淡了些,它應該可以更醇和,也可以更加濃烈。”
中年人也晃着杯子說道:“看你年紀輕輕,品味倒是不低。如今凡人所釀,這已經是最好、最醇的酒了,爲國君在祭典時所用,平常時連諸城主都喝不到幾杯。你若想喝更好的酒,要麼等將來人們的釀酒技藝更高明,要麼就以神通法力自己去提煉純淨。”
虎娃以前雖然沒有喝過酒,但這些倒是聽說過。修士以煉器或煉藥的神通手段,將世間的酒煉化提純,可以得到更濃烈的美酒,甚至可以得到純淨的酒中之精。此物可用來引火,燃燒後甚至不留下一點灰燼,這已非世間凡人所能見、所能想象的。
只有自己陪着中年人喝酒,虎娃也覺得有些不好意思,但不適合叫上正在侍酒的宮嫄一起喝,於是便朝那童子候岡道:“你不陪先生來幾杯嗎?”
候岡趕緊搖頭道:“我不喝。”
中年人笑道:“他不喝,就別勸他喝了。酒是好東西。也不是好東西,若養成放縱貪杯之習,那可就真的不好了。”然後又朝宮嫄道,“候岡不喝酒,卻與我們一起吃肉。而你連肉都沒得吃,你可知爲什麼?”
宮嫄可憐巴巴地答道:“因爲我在侍酒。”
中年人似是有點醉了,用樹枝晃着一塊肉連連搖頭道:“不對不對,這與你侍酒無關,也與你今日犯的錯是兩回事,而在於我們吃的東西。是你養的那頭駮馬之肉。照說別人可以吃,你卻是最好別吃,是爲不忍。其實換一種情況,我連看都不會讓你來看的,此情此景,也是在處罰你的過失。”
宮嫄只得又垂頭道:“多謝先生的責罰。”
中年人:“這樣的珍奇異獸被宰了確實可惜。如果連肉都浪費了,那就更可惜了。它是自己找死,但若沒有你的縱容,它也不會有這個下場。你的父君吩咐你,隨行我左右要時刻恭謹,你表面上雖是如此,卻沒有真心做到。否則也不會有今天的事。”
宮嫄趕忙解釋道:“我對先生的確是真心恭謹!”
中年人卻搖頭道:“是這樣嗎?我帶着候岡進入山野,不要他人隨行。你若是真心恭敬尊長,就應該將駮馬車駕繼續送我乘坐,候岡又不是不會駕車!可你當時在想,趁我不在終於可以鬆口氣了,已經想着去畋獵遊玩了,所以纔會把駮馬留下。否則就算我不用你的車馬,你好歹也問一聲,這纔是禮數恭敬!”
宮嫄又低頭道:“的確是宮嫄考慮不周,先生教訓的是。”
這姑娘此刻可真乖啊。中年人怎麼說她都不頂嘴,簡直令人感覺沒法再繼續說她了。虎娃在一旁看着,感覺也是怪怪的,這中年人好像是故意在找宮嫄的茬,就看她願不願意聽從?同時也是在衆人面前幫宮嫄脫罪。讓她回國都之後不必再受重罰。
虎娃想得果然沒錯,此刻火堆已漸漸變得黯淡,需要繼續往裡添柴了。虎娃放下杯子道:“先生,我再去找些樹枝來。”
中年人卻擺手道:“正喝酒呢,你好好坐着便是!……宮嫄,去把你的車劈了,木料拿來當柴燒。”
宮嫄那輛華貴的馬車,在下午的戰鬥中被撞翻了,于田地裡趴着還沒被拉走。中年人的這個要求顯得有些過份了,宮嫄驚訝道:“先生,您不是說過要愛惜事物、敬他人勞作之功,不可隨意損毀浪費。好端端的一輛馬車,爲何要劈了當柴燒呢?”
中年人板着臉道:“若是換做尋常情況,我當然不該讓你這麼做。可我是乘此車駕而來,不想再乘此車駕而去。此車駕今日兩番踐踏青苗,就連拉車的駮馬都有這般下場,還要將這輛車留給誰看啊?就以此車之木烤此獸之肉,警告國中他人莫要效仿你今日之行。
而你今日之行,當受刖刑之罰。雖已認罪悔過、致歉賠償,可以不砍你的腳,但也不能不罰!你平日都是以車代步,那麼今天就用這輛車代替你的腳,以後你就自己走路吧。你若沒力氣一個人把馬車給劈了,可以叫衛士們來幫忙,但自己也得動手。”
宮嫄無奈只得從命,起身叫來衛士將那輛馬車劈碎成一堆木料,她自己也用一把腰刀比劃了幾下,算是親自動手了。然後衛士們將木料放在火堆旁,又往裡火堆里加了幾根,這才退去,而宮嫄留下來繼續侍酒。
中年人好像越喝越興奮,與虎娃越說話越多,談得就是虎娃所精通的國中各種禮法,說着說着,突然扭頭問道:“宮嫄,你可知‘禮’從何來?”
宮嫄恭恭敬敬地答道:“是歷代先君與國中賢人所制定,國君之權受神所賜,率萬民守禮法以敬上天。”
中年人又追問道:“歷代先君定立禮法,所據又是什麼呢?”
這個問題就不太好答了,宮嫄很乖巧的說道:“正想聆聽先生教誨。”
中年人一邊喝酒一邊答道:“你只知國中有禮法,卻不知定禮法以何據,更不清楚爲何要有禮法?先人從蠻荒野民始開靈智、立教化、建城廓,置禮法而定國中之序,方有如今之人間氣象。
今之禮法與古之禮法亦有不同。有歷代增刪修補,爲治世之用,亦教人自處與相處。你雖知禮法,卻自認爲若能逃脫罪責便可不守,便是忘了禮法之本意。禮法並非只爲你而立。也非只爲你而破,如果定而不行,則國如虛設、君如虛懸。”
看中年人說話,喝了酒開口有點滔滔不絕的意思,虎娃紅着臉插話道:“先生,您說了半天。還沒有說禮法之據呢。”
中年人又看着虎娃道:“禮法之據,便是萬事萬物之理,依衆人所願而定、以治世之效而定。世事流變,歷代禮法亦不同,但所據都是萬事萬物之理。先有世上之理,後有國中禮法。若禮法不符於理。則當變,否則君與民皆危;若禮法害民,則當廢,否則民變君廢。”
虎娃晃了晃腦袋道:“先生,我聽着有點發暈。”
不僅是虎娃發暈,旁邊的人都暈了。在這個年代,巴原上尚無成體系的文字。假如只用語言去描述,很多事物細微的差別想闡發清楚,對人們來說是則極其深奧複雜的思辨過程,必須要有極佳的悟性,並精思不輟。
中年人方纔所說的“禮”與“理”,在巴原各國所使用的語言中是同音,絕大部分世人就把它們當成一種意思。在有些場合的語言運用上,語境可能會出現微妙的差別,但也很難解釋清楚。中年人聽虎娃這麼說,繼續開口時聲音中便帶上了神念。有着超越語言的複雜含義。
他所說的“理”是指萬事萬物的因由、本質、事物發生的規律、過程以及結果,這是個複雜的抽象概念。假如運用到世人世事上,那就是對真相的判斷、諸事的因由。掌管國中訴訟刑罰的主官叫做理正,因爲他便事負責這樣講理之人,也是執行國中禮法者。
而他所說的“禮”。在當時的世人看來,可不僅僅是禮貌和禮數的概念,這只是人們交往的態度問題,而是社會生活中所遵循的一整套規則與制度,包括各種典章儀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敬神的祭禮,它是國中禮法的基礎、也代表着禮法的尊嚴。
中年人說得興奮了,放下串着烤肉的樹枝,伸左手不知從何處凌空攝來一塊石頭,右手一揮,石頭便從中間如刀削般整齊的剖開,又向虎娃與宮嫄解釋道:“禮從理中來,禮爲理之文。”
神念中打了一個比喻,把石頭剖開可以看見質地與紋理,象徵着萬事萬物的因由和本質,這就是“理”。那麼人們從石頭表面看見的各種紋路和裂痕,從而能夠猜測與判斷其內部的紋理,這便是世人所制定的“禮”。
所謂文,在當時指的當然不是文章或文字,而就是人們所看見的紋理或紋路。紋與文也是同一個音、同一個意思,這位中年人卻給出了不同的微妙解釋。
這種很複雜的思辨過程與微妙的表述差異,僅憑語言是很難說清的,恐怕也只有用神念傳授才行。虎娃皺起眉頭若有所思,而其他人則是一臉困惑之色。遠處樹林中聽見他們這番談話的軍士們,更是不明白中年人在說什麼。
虎娃仰脖幹了滿滿一竹筒的酒,伸手抹了抹嘴道:“先生妙論,我雖勉強能懂,可是您又如何對他人解釋明白?”
中年人面帶醉間瞅了一眼盤瓠道:“禽獸之屬,尚能開啓靈智;世上萬民,亦須民智更開,走出蠻荒建立城廓國度,遠非止境。既然有此問,就得想個法子,將來讓世人皆有可能聽明白。”
PS:這中年人究竟是誰?很多章節之前的前文中,曾有很不經意的小小提示,此人赫赫有名,我落筆時亦充滿敬意。諸位書友可以猜猜玩,猜此人的名號與他在書中的身份。第一個完全猜中者,贈送《驚門》簽名實體書一本,以發帖或回帖時間爲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