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姐~~~,你不認識我了嗎??我是你的丫頭春兒啊!!”春兒一臉的可憐兮兮像是被主人拋棄的小狗般看着雲清,看的雲清腦門直疼。
“額..。,春兒啊!我.。。我沒有嫌棄,也沒有不要你的意思,所以.。。你不要這麼看着我好不好,我會有壓力的!!!”雲清無奈的扶額說道。
看到雲清的無奈,司徒寧宇無良的笑了,他還不知道原來看他孫女變臉是這麼開心的一件事情,真的太好玩了!!如果雲清知道此時她爺爺心中的想法不翻白眼那就奇怪了!
“可是.。。可是.。!”雲清看着半天都可是不出來的春兒再一次無語了!
“那個.。春兒啊!你看啊!你家小姐我呢,現在啊有些累了,先要吃一頓好的,你看.。!!”
“小姐我明白,你先休息,我去找好吃的!”春兒說i玩就消失不見了,獨留在風中凌亂的司徒寧宇和一臉放鬆的雲清!
“清兒啊!她就這麼走了???”
雲清看着一臉遺憾的司徒寧宇嘴角抽了抽,爲什麼她的爺爺那麼喜歡看戲???
“爺爺啊,你不是想要了解更多的醫學知識嗎??我現在告訴你!”說到正事果然就讓司徒寧宇忘記了春兒的事情了。
“自然界有八風,人的經脈病變又有五風的說法,自然界的八風是外部的致病邪氣,他侵犯經脈,產生經脈的風病,風邪還會繼續經脈而侵害五臟,使五臟發生病變。一年的四個季節,有相剋的關係,如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冬勝春,某個季節出現了剋制它的季節氣候,這就是所謂四時相勝。
東風生於春季,病多發生在肝,肝的經氣輸注於頸項。南風生於夏季,病多發生於心,心的經氣輸注於胸脅。西風生於秋季,病多發生在肺,肺的經氣輸注於肩背。
北風生於冬季,病多發生在腎,腎的經氣輸注於腰股。長夏季節和中央的方位屬於土,病多發生在脾,脾的經氣輸注於脊。所以春季邪氣傷人,多病在頭部:夏季邪氣傷人,多病在心:秋季邪氣傷人,多病在肩背:冬季邪氣傷人,多病在四肢。春天多發生嬶衄,夏天多發生在胸脅方面的疾患,長夏季多發生冬泄等裡寒證,秋天多發生風瘧,冬天多發生痹厥。
若冬天不進行按等擾動陽氣的活動,來年春天就不會發生#和頸項部位的疾病,夏天就不會發生胸脅的疾患,長夏季節就不會發生洞泄一類的裡寒病,秋天就不會發生風瘧病,冬天也不會發生痺厥、饗泄、汗出過多等病症。精,是人體的根本,所以****內藏而不妄泄,春天就不會得溫熱病。夏暑陽盛,如果不能排汗散熱,到秋天就會釀成風瘧病。這是診察普通人四時發病的一般律。
所以說:陰陽之中,還各有陰陽。白晝屬陽,平旦到中午,爲陽中之陽。中午到黃昏,則束陽中之陰。黑夜屬陰,合夜到雞鳴,爲陰中之陰。雞鳴到平旦,則屬陰中之陽。黑夜屬陰,合夜到雞鳴,爲陰中之陰。雞鳴到平旦,則屬陰中之陽。人的情況也與此相應。
就人體陰陽而論,外部屬陽,內部屬陰。就身體的部位來分陰陽,則背爲陽,腹爲陰。從臟腑的陰陽劃分來說,則髒屬陰,腑屬陽,肝、心、脾、肺、腎五臟都屬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都屬陽。瞭解陰陽之中復有陰陽的道理是什麼呢?這是要分析四時疾病的在陰在陽,以作爲治療的依據,如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都要根據疾病的部位來施用針刺和貶石的療法。此外,背爲陽,陽中之陽爲心,陽中之陰爲肺。腹爲陰,陰中之陰爲腎,陰中之陽爲肝,陰中的至陰爲脾。以上這些都是人體陰陽表裡、內外雌雄相互聯繫又相互對應的例證,所以人與自然界的陰陽是相應的。
五臟除與四時相應外,它們各自還有相類的事物可以歸納起來的!比如東方青色,與肝相通,肝開竅於目,經氣內藏於肝,發病常表現爲驚駭,在五味爲酸,與草木同類,在五蓄爲雞,在五穀爲麥,與四時中的夏季相應,在天體爲歲星,春天陽氣上升,所以其氣在頭,在五音爲角,其成數爲八,因肝主筋。
此外,在嗅味爲臊。南方赤色,與心相通,心開竅於耳,經氣內藏與心,在五味爲苦,與火同類,在五畜爲羊,在五穀爲黍,與四時中的夏季相應,在天體爲熒惑星,他的疾病多發生在脈和五臟,在五音爲徽,其成數爲七。此外,在嗅味爲焦。
中央黃色,與脾相通,脾開竅於口,經氣內藏於脾,在五味爲甘,與土同類,在五畜爲牛,在五穀爲稷,與四時中的長夏相應,在天體爲鎮星,他的疾病多發生在舌根和肌肉,在五音爲宮,其生數爲五。
此外,在嗅味爲香。
西方白色,與肺相通,肺開竅於鼻,經氣內藏於肺,在五味爲辛,與金同類,在五畜爲馬,在五穀爲稻,與四時中的秋季相應,在天體爲太白星,他的疾病多發生在背部和皮毛,在五音爲商,其成數爲九。此外,在嗅味爲腥。北方黑色,與腎相同,腎開竅於前後二陰,經氣內藏於腎,在五味爲鹹,與水同類,在五畜爲#,在五穀爲豆,與四時中的冬季相應,在天體爲辰星,他的疾病多發生在溪和骨,在五音爲羽,其成數爲六。此外,其嗅味爲腐。所以善於診脈的醫生,能夠謹慎細心地審查五臟六腑的變化,瞭解其順逆的情況,把陰陽、表裡、雌雄的對應和聯繫,綱目分明地加以歸納,並把這些精深的道理,深深地記在心中。這些理論,至爲寶貴,對於那些不是真心實意地學習而又不具備一定條件的人,切勿輕易傳授,這纔是愛護和珍視這門學問的正確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