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四百九十九章宋的內禪

bookmark

“官家,臣以爲此事當以秘閣之議!宰執相公,三省六部的諸位相公今夜就應該留宿秘閣,以御前班直爲守,徹夜討論,三日之內拿出可行之法,三日之內定下可行之令並通傳各部,十日之內當爲妥帖!屆時官家傳位太子,大典與乾宇殿中,百官具備,昭告天下!”

所有人都被突如其來的聲音和激進的想法給驚呆了,回首望去不是“執拗相公”王安石還是誰?

三日之類拿出一個切實有效的辦法,再用三天時間通傳六部以及京中各衙門,剩下來的四天時間準備傳位大典,所有冗長的過程全部要壓縮在十天之內進行。

這個想法實在是太過大膽了!

而且王安石的意思是如同科舉出題一般,把所有相公們都要監禁在秘閣商議,最大程度上的以防消息走漏。

這實在是太過驚人了,事關重大,若是一點也不走漏幾乎不可能,所以王安石的辦法就是讓消息最大程度上的封鎖。

即便是引起猜測也是毫無依據的猜測,沒人會知道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禁中的禁軍是不會,也不敢把消息散播出去的,除非他們的腦袋不想要了。

王安石的這一辦法可謂是把趙禎都嚇了一跳,他是想要快點傳位趙旭,但即便如此是他也想不到王安石居然要把時間壓縮到僅僅半個月不到的時間裡。

要知道皇帝傳位太子,幾乎都是在彌留之際,爲了朝廷的穩定自然會以最快的速度讓太子繼位,可現在卻並非如此,趙禎不不光活着,而且活的好好的。

在這種情況下,傳位大典的速度就要慢上許多,以示對趙禎這位皇帝的尊重,十天多的時間根本就不可能徹底完成。

“王介甫,若是依照你的辦法,那大宋便要天下大亂了!”

韓琦當衆表示反對,在他看來王安石提出的這個時間實在是太倉促,甚至有些武斷和愚蠢!

但王安石並沒有退縮,相反而是先朝着韓琦一禮後才道:“依韓相公之見,如何才能讓官家傳位太子一事在大宋不引起混亂?即便是不依我之計,難道就平安無事?”

韓琦被王安石問的無話可說,確實如他所說,無論如何官家傳位太子都會引起大宋的朝局乃至民意的動盪,這幾乎是無可避免的事情。

而眼下,唯有王安石的意見具有可行性,並且能夠把影響降到最低,在場的人都是官場上的“老油條”,誰不知道王安石的辦法雖然過激,但效果應該是最好的。

此時終於沒有人再度反對,事實上趙禎提前傳位太子的想法非常具有誘惑性,卻是如同官家所說,帝王提前傳位太子,這樣可以最大程度上的保證太子的順利繼位,也能起到在權力過渡時穩定朝局的效果。

事實上趙禎提前傳位太子的作法相當的開明,幾乎是亙古未有的事情,皇帝正值壯年卻要傳位太子,並且輔助太子登基即位治國理政,這在某種呈上算是堯舜之舉。

而作爲朝臣,他們應該做的便是“致君堯舜”,此舉開大宋以及華夏之先河,開歷史之先河,朝臣們作爲輔佐的臣子自然是要名垂史書的。

所有人都知道,官家已經把太子扶上了帝王位,眼下大宋的內政幾乎都是太子在做,差的只是一個名頭而已。

何況即便是官家傳位太子,官家定下的規矩也不會改變,而整個大宋除了有些惋惜官家的提前退位,也不會產生多大的影響。

既然官家要傳位太子,那就趁早的好,王安石的辦法也不失爲一個明智之舉。

短暫的沉默後,衆人也都支持了王安石的設想,所有人都知道,眼下已經沒有商量的餘地,因爲他們發現無論是現在還是在將來,官家傳位太子已經是不可改變的事情,而且所有人在內心深處都是希望如此的。

這對大宋來說乃是一件盛事,紫宸殿的諸位相公都是瞭解上古歷史的,自從官家把那份《竹書紀年》收錄到了崇文院後,便有不少的臣子悄然去往借閱,

“昔堯德衰,爲舜所囚也。”“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舜放堯於平陽。”“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這些觸目驚心的句子實在是讓人詫異,但也讓不少人開始懷疑上古時期所謂的禪讓制度到底是不是真實存在的。

而皇帝提前把帝位傳給太子,雖然不是外禪也不是內禪,但在一定程度上算得上是一種極爲開明的了。

別的不說,即便是唐高祖傳位唐太宗也是逼不得已的情況下,而官家傳位太子卻是在大宋最爲強盛的時候主動傳位太子,這其中的意義便非同尋常了。

在三才的引領下,一羣人進入了崇文院的秘閣之中,這裡已經成爲大宋最安全的情報機構,所有的消息都會分門別類的彙總到這裡。

當然尋常的官員也能進出崇文院,因爲崇文院的藏書是可以對外借閱的,但僅限於官員,而且趙禎最爲開明的地方就在於無論官員的品級高低,都可以前往崇文院借書,且種類不限。

當然每一份借閱都是需要登記在冊的,一旦丟失,損毀,遺漏,等等情況的發生,這將不是簡單的賠償問題,罰銅,降官都是輕的,若是珍貴孤本被損毀,那將會治罪。

但崇文院對外借書至今,從未出現過一例損毀,所有的官員都因爲自己有權向官家借書而欣喜不已,借回去的書都是小心翼翼的收納,誰敢磕磕碰碰?

只不過眼下這崇文院已經被相公們佔據了,原本就有禁軍把手的崇文院開始封閉,南北倆個宮門被迅速關閉,院牆上還站滿了禁軍。

四周高高的塔樓也是如此,規格之高超乎想像,畢竟是一大羣相公在這裡,並且要保證消息的不得外泄,唯一的辦法就是按照戰時的規矩來。

因爲這裡有大宋最全面的情報和資料,所以有關傳位大典的諸多事宜查閱起來極爲方便,崇文院中的所有內侍也都被調集起來,他們的任務便是負責搜索相公們所需的史實資料。

第九百三十六章勤政殿第七百一十四章自己作死第一千二百零七章兵出奇謀第一千四百五十六章猛虎地第一千四百一十三章西域舊事第七百八十四章甕中之鱉第一百一十三章戰還是降,這是個問題第兩千六百三十章兄弟三人第一千七百三十章敵烈部的智者第三百九十三章夜襲第一千八百九十一章將心不附第一千九百一十六章兩大帝國之間的利益第一千九百二十六章高高的京觀第四十七章元方你怎麼看第一百六十九章宗室與庶民第一千四百四十八章走親戚第一千八百八十三章參謀兵事院第兩千二百二十四章康巴強盜第一千三百六十六章西京之亂第兩千一百五十一章國法之辯第兩千四百六十七章好皇帝?第五百六十六章商人改造析津府第七百三十六章千金難換好名聲第二百四十八章寇準的背叛第一千七百七十四章寒冷的墳墓第八十二章蘇小卿與王語嫣第一千三百四十五章大宋的官制第兩千四百九十九章宋的內禪第一千二百四十二章宋人愛簪花第兩千三百九十四章吐蕃人的圍攻第一千五百七十五章分科而學即是科學第一千六百七十八章西域得手第一千四百九十二章老趙家的“本事”第一千五百三十一章資本的成長第八百二十三章冉冉老將至,何時返故鄉第一百零八章采薇與卓然第一千零四十四章大宋的學問第九百五十二章駙馬府的夫妻套路第一千四百二十六章神衛軍的作用第一千六百三十四章拍賣第一千六百五十七章契丹“清理計劃”第一千零五十六章倭人初見盛世第七百五十三章正旦朝會第兩千六百一十八章賊心不死第一千零二十八章強宋不需要解釋第一千八百四十三章利國監第兩千五百九十一章宋軍的遠征第一戰第兩千一百九十四章踏破鐵鞋無覓處第一千三百九十四章論西藏的重要性第五百六十一章大宋子弟兵第兩千四百一十八章節佔據高原和滅了吐蕃有何區別?第五百四十章破陣殺敵第一千五百二十一章北方有佳人第一千二百五十八章誰動了皇權?第六百第二十章顛倒黑白第兩千二百五十一章資本的較量第兩千三百二十八章在泉州第二百四十七章瓊林苑中的措手不及第一千九百八十五章成功的遊說第一百零一章仙遇第兩千三百六十七章角廝羅的計劃第兩千二百三十七章帝國資本的力量第一千九百九十六章宋軍的弱點第兩千零七十五章不尋常的械鬥第兩千零六十二章轄騎滿街纔是禍第九百二十章大駕滷薄中的夫妻情趣第一千八百三十六章天竺還不夠慘第一千四百一十二章遼朝的態度第六百四十二章對奏第兩千一百零六章彌勒降世第一千七百三十四章柳永與呼倫貝爾城第六百四十三章無形張開的網第兩千零三十五章大宋的智慧第兩千四百零七章人爲什麼而活第兩千二百三十六章賭徒理論第七百四十二章巧妙的計策第一千四百零七章後來居上第兩千五百三十章有其父必有其子第兩千零七十九章消失的巡城司第兩千四百七十八章東方戰旗第二百三十二章御前親審第兩千五百四十六章觀月的學問第兩千零四章寧可禦敵於戰場,不可怠敵於蕭牆!第二百一十九章忘戰必危第一千二百九十一章臨朝稱制第一千六百三十七章三代蓄銳,一朝而行第兩千四百七十五章神聖羅馬帝國的繼承人第二百二十五章驚現鉅款第一千二百零三章耶律洪基的憤怒第一千四百八十八章帝王回朝第一千四百三十章不可敵第一千七百三十五章貝爾騎軍第兩千二百八十章失之桑榆收之東隅第一千零三十七章送死可不行!第兩千二百八十八章牆倒衆人推第九百七十三章一石二鳥第一千三百零四章地瓜幹,軍糧第八百三十一章沒藏訛龐的邀請第六百第五十六章無人能擋第兩千零九十九章機要司
第九百三十六章勤政殿第七百一十四章自己作死第一千二百零七章兵出奇謀第一千四百五十六章猛虎地第一千四百一十三章西域舊事第七百八十四章甕中之鱉第一百一十三章戰還是降,這是個問題第兩千六百三十章兄弟三人第一千七百三十章敵烈部的智者第三百九十三章夜襲第一千八百九十一章將心不附第一千九百一十六章兩大帝國之間的利益第一千九百二十六章高高的京觀第四十七章元方你怎麼看第一百六十九章宗室與庶民第一千四百四十八章走親戚第一千八百八十三章參謀兵事院第兩千二百二十四章康巴強盜第一千三百六十六章西京之亂第兩千一百五十一章國法之辯第兩千四百六十七章好皇帝?第五百六十六章商人改造析津府第七百三十六章千金難換好名聲第二百四十八章寇準的背叛第一千七百七十四章寒冷的墳墓第八十二章蘇小卿與王語嫣第一千三百四十五章大宋的官制第兩千四百九十九章宋的內禪第一千二百四十二章宋人愛簪花第兩千三百九十四章吐蕃人的圍攻第一千五百七十五章分科而學即是科學第一千六百七十八章西域得手第一千四百九十二章老趙家的“本事”第一千五百三十一章資本的成長第八百二十三章冉冉老將至,何時返故鄉第一百零八章采薇與卓然第一千零四十四章大宋的學問第九百五十二章駙馬府的夫妻套路第一千四百二十六章神衛軍的作用第一千六百三十四章拍賣第一千六百五十七章契丹“清理計劃”第一千零五十六章倭人初見盛世第七百五十三章正旦朝會第兩千六百一十八章賊心不死第一千零二十八章強宋不需要解釋第一千八百四十三章利國監第兩千五百九十一章宋軍的遠征第一戰第兩千一百九十四章踏破鐵鞋無覓處第一千三百九十四章論西藏的重要性第五百六十一章大宋子弟兵第兩千四百一十八章節佔據高原和滅了吐蕃有何區別?第五百四十章破陣殺敵第一千五百二十一章北方有佳人第一千二百五十八章誰動了皇權?第六百第二十章顛倒黑白第兩千二百五十一章資本的較量第兩千三百二十八章在泉州第二百四十七章瓊林苑中的措手不及第一千九百八十五章成功的遊說第一百零一章仙遇第兩千三百六十七章角廝羅的計劃第兩千二百三十七章帝國資本的力量第一千九百九十六章宋軍的弱點第兩千零七十五章不尋常的械鬥第兩千零六十二章轄騎滿街纔是禍第九百二十章大駕滷薄中的夫妻情趣第一千八百三十六章天竺還不夠慘第一千四百一十二章遼朝的態度第六百四十二章對奏第兩千一百零六章彌勒降世第一千七百三十四章柳永與呼倫貝爾城第六百四十三章無形張開的網第兩千零三十五章大宋的智慧第兩千四百零七章人爲什麼而活第兩千二百三十六章賭徒理論第七百四十二章巧妙的計策第一千四百零七章後來居上第兩千五百三十章有其父必有其子第兩千零七十九章消失的巡城司第兩千四百七十八章東方戰旗第二百三十二章御前親審第兩千五百四十六章觀月的學問第兩千零四章寧可禦敵於戰場,不可怠敵於蕭牆!第二百一十九章忘戰必危第一千二百九十一章臨朝稱制第一千六百三十七章三代蓄銳,一朝而行第兩千四百七十五章神聖羅馬帝國的繼承人第二百二十五章驚現鉅款第一千二百零三章耶律洪基的憤怒第一千四百八十八章帝王回朝第一千四百三十章不可敵第一千七百三十五章貝爾騎軍第兩千二百八十章失之桑榆收之東隅第一千零三十七章送死可不行!第兩千二百八十八章牆倒衆人推第九百七十三章一石二鳥第一千三百零四章地瓜幹,軍糧第八百三十一章沒藏訛龐的邀請第六百第五十六章無人能擋第兩千零九十九章機要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