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了卻山中寇賊事(七)

劉備這些天很忙很累,不過意氣風發,心情舒暢。

晚上吃飯時,他對關羽、張飛、簡雍說道:“人生在世,最要緊的是揚眉吐氣。想去年我等爲圖個軍功出身,召聚了數百鄉中少年,千里迢迢投從盧公,卻不意盧公旋即獲罪,被檻送京師,你我心灰意冷,本以爲前途盡廢,沒想到有幸得遇中尉,蒙他不棄,視我如骨肉兄弟,把我舉薦給皇甫將軍,使你我有機會擔當重任,耀武疆場,卻又因爲朝中閹宦、奸佞當道,我等雖然立下了戰功,卻沒有能夠得到擢用,又是中尉吾兄任我以中尉功曹之職。……,雲長、益德、憲和,中尉就是你我的貴人,無有中尉,就無有你我的今日啊。”

劉備沒有家聲,沒有靠山,以二十出頭的年齡出任一國之中尉功曹,非常難得、少見。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他自知能有今日太過不易,所以儘管年紀比荀貞還小一點,卻是滿口滄桑的語氣,一副往事不堪回首的模樣。

張飛、簡雍深以爲然。

昔在涿縣時,他們幾人結黨成羣、遊俠鄉里,儘管雄豪閭里,可畢竟是上不了檯面的,遠不能與今日出則吏卒扈從、入則侍婢跪迎的生活相比。

關羽雖然沒有說話,可從他的表情能夠看出,對劉備的這番感嘆他也是同意的。

張飛微帶遺憾地說道:“而今諸般皆好,唯有一點不足。”

劉備停下筷箸,問道:“有何不足?”

張飛說道:“項王雲:‘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今我等雖得富貴,族人、鄉人卻不知之,未免可惜!”

簡雍失笑,以箸虛點張飛,說道:“昔西楚霸王攻克咸陽,功成天下,四海震服,所以他有此感嘆言語。我等於今上不過中尉功曹,下不過中尉府吏,秩高者不過百石,低者尚未入流,又怎麼能算是‘富貴’呢?益德,你這話千萬莫對外人講說,沒得叫人笑掉大牙!”

劉備四人中,張飛年紀最小,到底眼界未開,尚未有高遠的志向,能有今日之地位,他已是心滿意足。聽了簡雍的嘲笑之語,他也不動怒,嘿然一笑。

劉備哈哈大笑,說道:“憲和之言甚是。益德啊,我與公達閒談時,聽公達說,潁川士人品藻中尉,認爲他是‘潁川后起領袖’,汝南許子將以爲中尉是‘荒年之谷’,中尉文武兼資、有識有義,前程不可限量,中尉之志,我雖沒有問過,卻也約略可以猜出一二,其志必在澄清宇內,中尉,我兄也,兄長既有志如此,備豈可落居在後?我等自當揚鞭驅馬,緊隨追之。”

張飛恍然,說道:“所以君雞未鳴而已起,夜已深而未眠,日則巡行縣鄉,暮則入流民之營,親持湯藥分給流民,這一切都是爲了這個緣故麼?”

“唉,我等出身貧寒,先天不足,再不努力發奮,別說緊隨中尉了,怕連今日之位也難保有。”

知人者智,自知之明。

劉備能知人,也能自知,他對自身的優劣長短有着清醒的認識。

他深知自己出身寒家,機會少,要想在士族、權貴把持的官場上出人頭地,必須要抓住一起能抓住的機會爲自家揚名,比那些“公子”、“士子”多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不可,所以在江禽等人不願巡縣的時候,他挺身而出,接下了巡行縣鄉的重任,又在巡行縣鄉的空暇親去給流民、百姓分發藥湯,他豈不知他這是在冒着染上傷寒的風險?卻是不得不爲之。

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常十之七八。

荀貞有他的不如意事,劉備也有劉備的不如意事。

當晚,如往常一樣,劉備與關羽、張飛同榻而眠。

……

次日天未亮,三人即起。

洗漱完了沒多久,從涿縣帶來的那幾個伴當進來稟報,說飯已燒好。見簡雍還沒起來,尚在酣睡,劉備去他的屋裡把他叫起。幾人便在院中席地而坐,就着濛濛的仲春晨光,同案用食。

吃完飯,天已亮了。

這次巡行縣鄉,明面上說是以劉備爲主,辛璦爲輔,然而辛璦既是追隨荀貞已久的“舊人”,又是荀氏的姻親,家乃潁川士族,劉備自不會真的把他當做下屬來看,辛璦也不會真的服從劉備的指揮,故此他兩人約好:辛璦負責縣南,劉備負責縣北,一人負責一半縣鄉。

荀貞總計撥給他倆了三百義從,兩人也一分二作五,各帶一百五十人。

出了昨夜宿住的亭舍,劉備把這一百五十人分成四部,與關羽、張飛各帶四十人,餘下三十人由簡雍率帶,四人分頭出發。

邯鄲是個大縣,劉備負責的雖然只有北邊這一半區域,可也有三個鄉,一天是不能把三個鄉都巡行一遍的,因此,他這些天每日都是分兵三路,與關羽、張飛各巡一鄉。至於簡雍,他的任務則是帶着撥給他的那三十人進城下鄉,拉運、掩埋傷寒死者的屍體。

在亭舍門外的道上,四人分作四個方向,各自率隊離去。

天高雲淡,二月的晨風徐徐,吹拂面上,乍暖尚涼。劉備騎在荀貞送給他的“赤菟”馬上,仰望了望天色,對牽馬的少年說道:“今兒個天氣不錯。”

道路兩邊的無盡原野因爲缺人打理,荒廢了大半年,正月的時候,劉衡曾檄命縣中組織農人除草翻土、以備春種,但是沒幹幾天就被突然襲來的傷寒打斷了進程,而今田野上寂寞悄然,空無一人。不過雖然如此,到底春天來了,遍佈野上的草木萌發,枯黃轉青,點點朵朵的野花點綴其中,一片鵝黃嫩綠,五彩繽紛,充滿生機,遠處的溪流溝渠岸邊,柔柳垂枝,已漸連接成蔭。種種般般鮮活盎然的仲春景色,與死氣沉沉的遠近鄉舍形成了鮮明對比。

若沒有疫情,這樣的天氣最合適踏青出遊。

只是傷寒未息,劉備重任在肩,沒有這樣的閒情逸致。

他今天要去巡行的是西渠鄉。

西渠鄉在邯鄲縣的西北邊。兩漢郡縣的鄉名很多是以方位來命名的,如當年荀貞任過有秩薔夫的潁陰西鄉。這個西渠鄉本來也叫做西鄉,前漢時,有位邯鄲令在這個地方修築了一條溝渠,引水灌溉,造福地方,地方鄉民遂將鄉名改作了西渠。

這個鄉昨天是關羽巡行的,今天換了劉備前去。

走在去西渠鄉的路上,劉備回想西渠鄉鄉名得來的緣故,慨嘆了口氣,想道:“這位修築溝渠的邯鄲令是前漢時人,已然故去二三百年了,可他修築的這條溝渠卻沿用至今,甚至鄉名也以‘渠’名之。我是高皇帝的後裔,漢家宗室,雖然不能像高皇帝、光武皇帝那樣爲後世開闢萬世之基,只卻不知在我死後,能否留些功名於竹帛之上,爲後人記住?”

昨晚和張飛、關羽、簡雍閒談,他說作爲荀貞的“賢弟”,他應當奮馬揚鞭,緊追荀貞,這是他的肺腑之言,可也不是他的肺腑之言。

荀貞是他的貴人,他的確是想緊跟在荀貞的身後,不被荀貞拋下,可細問自己,他難道想一輩子跟在荀貞的身後麼?不錯,荀貞出身士族,這是他劉備現階段望塵莫及的,可要往上追溯,荀貞的“家世”又哪裡能與他劉備相比?荀貞祖上最出名的不過是一儒生荀子,他劉備的祖上可是開建了大漢,爲劉家建立了數百年基業的漢太祖高皇帝!

隨着名聲和地位的提高,隨着年齡漸長、越來越追慕祖上赫赫的功業,有一種叫做野心的東西就像那在春風中萌發的草木一樣,在劉備那來自漢高祖的血脈中日漸滋生出來。

空氣中充盈着泥土的新鮮氣息和草木野花的素淡清香,沁人心脾,尚寒漸暖的晨風吹拂他的衣襟,撩動他的胸懷。遠近鄉里安靜無聲,這是一個清靜的春晨。

滋生的野望在內心深處蠢蠢欲動,一首近人所做、勸人珍惜時光、奮發努力的詩歌不期浮上他的心頭:“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貧寒窘困,不墮凌雲之志,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高皇帝起事前僅僅是一個斗食的亭長而已,他劉備儘管不才,現在年方二十餘,卻也已是一郡的中尉功曹,就算是出身寒門又怎樣?不能妄自菲薄,凌雲之志不能墮。

荀貞去年在皇甫嵩軍中初次見他劉備時,對他劉備極爲稱許,當時荀貞不也說了麼?他說:“只要你時刻做好準備,早晚必能振翅高飛!”

英雄造時勢,時勢造英雄。越是滄海橫流之時,越是大丈夫出人頭地之機。而今黃巾方定,疫病大興,固是朝廷困難、郡縣窘迫之時,可對英雄丈夫來說,不也正是應運而生的時候麼?

劉備簡直有種錯覺,覺得這場疫病是上天專門爲他準備的。

他自告奮勇接下巡縣的任務,他遣簡雍拉運、掩埋屍體,他親給流民、百姓送湯藥,髒活、累活也好,有風險也罷,別人不願做的他搶着來做,天道酬勤,只要肯做就有收穫,荀貞雖沒當面說,可他能感覺到荀貞對他的看重又上了一個臺階,要不然,荀貞怎會派典韋這個侍衛近臣親自來找他,勸他不要輕身犯險?劉衡乃至專門去找荀貞,誇讚荀貞有個“賢功曹”。

他做的這些事不僅得到了郡中兩個最高長官的讚揚和重視,也得到了郡縣吏、民的敬重。

簡雍告訴他,在縣城裡搬運屍體時,被縣寺派來協助的吏卒在得知了簡雍是劉備的鄉黨之後,當場行了一個大禮,說這個禮是給劉備行的,請簡雍帶給劉備。

前有行縣時做的三件事,現有疫病起後的做的三件事,劉備自覺他在趙郡的名氣已經打響,只要持之以恆,再接再厲,他的美名遲早會能傳到州里,遲早會被天下人知。

等到那一天,他劉備纔不枉在人世間走了這一遭,纔不枉爲高皇帝的後裔。

赤菟是匹好馬,走在起伏坎坷的鄉路上,劉備卻不覺有半點的顛簸,怡人的春光裡,他沉浸在自家的野望中,想的太出神了,以至沒有發現遠處的田野上有幾個人正伏在草木間,探頭向他們這一行人悄悄打望。

102 孫侯得璽度天命 董相敗退往長安44 許仲程偃4 飛檄琅琊御冀方123 呂布劍客意亦雄78 張飛宿將襲如狼(下)27 蘇合湯餅孰爲香87 名出郡外州中聞(下)16 邯鄲榮傾家募兵 蒲觀水公帑召勇123 劉備奉使出彭城 郭嘉劃策迫薛禮(二)103 孔德信報刺史病 荀貞再表孫文臺92 北海郡邑黃巾滿 孔融襟抱稱名儒30 臨大事從容不迫8 朱門酒肉路邊骨3 光和七年76 張飛宿將襲如狼(上)85 威震陽翟(下)30 搜山千騎入深幽(二十一)48 雷霆25 臨水慨嘆古今事 蒞敵思量遠近兵76 貴顯何氏兩將軍77 張飛宿將襲如狼(中)56 我爲君取彼良駒(二)58 孫堅84 廢漢帝陳留登基 察雲氣程嘉附會42 三見遲婢85 姚叔潛丹陽募兵 辛玉郎潁川議糧27 搜山千騎入深幽(十八)186 星羅雄傑滿部中(下)14 營中點兵尚未畢 遙見數騎絕塵至63 討董未成豈可還 以孝爲名事能成91 兵臨西華(上)21 搜山千騎入深幽(十二)49 登門12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119 東郡二文鎮兗州39 忽報胡軫襲追到 進去不知何其神58 我爲君取彼良駒(四)73 衆議討董能行否 首事忠雲連薛禮194 魯子敬狂兒奉糧75 既見君子其樂如何75 既見君子其樂如何89 煙塵卷騎分兩路 已失天時復失和52 下邳國荀貞得子 廣陵郡笮融逞威(中)86 慈仁兵則不能使 將軍臨機最無情84 捕拿張直(下)87 恐將危矣數請救 營有公覆必能撐130 廣陵兵動徐方沸 魯陽坐視豫州盟(三)56 我爲君取彼良駒(二)75 欺上弄假國之賊3 董卓兵掠潁川地 孔伷借兵陳國中76 臧子源主動請纓 荀貞之感慨風月55 接踵等候召塾中遇64 欲得鐵馬先得人119 三戰盡復東郡地(四)68 志懷霜雪曹孟德(中)89 智勇兼備褚飛燕2 由許仲復仇試看兩漢復仇之風85 姚叔潛丹陽募兵 辛玉郎潁川議糧13 荀家五虎度陳倉(四)12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63 下邳相舊習難除62 五角鼓聲聲悲壯(下)289 王太守課政州最(二)88 徐榮久觀疑雲起 荀貞靜候將欲擊86 戲志才謀劃糧械 程君昌察漏補缺18 第一天(下)212 幽兵臨冀可謀兗232 前軍輕剽入任城153 沙丘臺上舊時月(八)2 由許仲復仇試看兩漢復仇之風39 班底47 辨旗察鼓69 樂文謙領兵北上39 點將封侯趁少年108 轉戰十縣歸平輿(中)200 遣使入豫議盟幽1 光和六年(上)119 郭奉孝東陽說反 劉玄德廣陵先至11 寇至3 誰人不知荀貞之287 彰廉禮賢下邳行(下)73 孔伷病榻不足憂 孫堅兵進略如火9 邯鄲陌上九月秋(九)68 鳳集西鄉(下)77 布植黨羽養虎豹2 光和六年(下)255 唯有濮陽傾巢來283 西鄰北接豫與兗36 天下之中洛之陽66 尺蠖之屈,以求伸也80 冠軍將呼太史慈(二)98 荀貞之虎膽包天109 轉戰十縣至平輿(下)92 襲陣兵退夏侯惇(十)163 常山中軍真倜儻(上)70 今才知君是誰人19 誅滅沈家(下)30 歸家諸事96 會師城下(下)63 同道
102 孫侯得璽度天命 董相敗退往長安44 許仲程偃4 飛檄琅琊御冀方123 呂布劍客意亦雄78 張飛宿將襲如狼(下)27 蘇合湯餅孰爲香87 名出郡外州中聞(下)16 邯鄲榮傾家募兵 蒲觀水公帑召勇123 劉備奉使出彭城 郭嘉劃策迫薛禮(二)103 孔德信報刺史病 荀貞再表孫文臺92 北海郡邑黃巾滿 孔融襟抱稱名儒30 臨大事從容不迫8 朱門酒肉路邊骨3 光和七年76 張飛宿將襲如狼(上)85 威震陽翟(下)30 搜山千騎入深幽(二十一)48 雷霆25 臨水慨嘆古今事 蒞敵思量遠近兵76 貴顯何氏兩將軍77 張飛宿將襲如狼(中)56 我爲君取彼良駒(二)58 孫堅84 廢漢帝陳留登基 察雲氣程嘉附會42 三見遲婢85 姚叔潛丹陽募兵 辛玉郎潁川議糧27 搜山千騎入深幽(十八)186 星羅雄傑滿部中(下)14 營中點兵尚未畢 遙見數騎絕塵至63 討董未成豈可還 以孝爲名事能成91 兵臨西華(上)21 搜山千騎入深幽(十二)49 登門12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119 東郡二文鎮兗州39 忽報胡軫襲追到 進去不知何其神58 我爲君取彼良駒(四)73 衆議討董能行否 首事忠雲連薛禮194 魯子敬狂兒奉糧75 既見君子其樂如何75 既見君子其樂如何89 煙塵卷騎分兩路 已失天時復失和52 下邳國荀貞得子 廣陵郡笮融逞威(中)86 慈仁兵則不能使 將軍臨機最無情84 捕拿張直(下)87 恐將危矣數請救 營有公覆必能撐130 廣陵兵動徐方沸 魯陽坐視豫州盟(三)56 我爲君取彼良駒(二)75 欺上弄假國之賊3 董卓兵掠潁川地 孔伷借兵陳國中76 臧子源主動請纓 荀貞之感慨風月55 接踵等候召塾中遇64 欲得鐵馬先得人119 三戰盡復東郡地(四)68 志懷霜雪曹孟德(中)89 智勇兼備褚飛燕2 由許仲復仇試看兩漢復仇之風85 姚叔潛丹陽募兵 辛玉郎潁川議糧13 荀家五虎度陳倉(四)12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63 下邳相舊習難除62 五角鼓聲聲悲壯(下)289 王太守課政州最(二)88 徐榮久觀疑雲起 荀貞靜候將欲擊86 戲志才謀劃糧械 程君昌察漏補缺18 第一天(下)212 幽兵臨冀可謀兗232 前軍輕剽入任城153 沙丘臺上舊時月(八)2 由許仲復仇試看兩漢復仇之風39 班底47 辨旗察鼓69 樂文謙領兵北上39 點將封侯趁少年108 轉戰十縣歸平輿(中)200 遣使入豫議盟幽1 光和六年(上)119 郭奉孝東陽說反 劉玄德廣陵先至11 寇至3 誰人不知荀貞之287 彰廉禮賢下邳行(下)73 孔伷病榻不足憂 孫堅兵進略如火9 邯鄲陌上九月秋(九)68 鳳集西鄉(下)77 布植黨羽養虎豹2 光和六年(下)255 唯有濮陽傾巢來283 西鄰北接豫與兗36 天下之中洛之陽66 尺蠖之屈,以求伸也80 冠軍將呼太史慈(二)98 荀貞之虎膽包天109 轉戰十縣至平輿(下)92 襲陣兵退夏侯惇(十)163 常山中軍真倜儻(上)70 今才知君是誰人19 誅滅沈家(下)30 歸家諸事96 會師城下(下)63 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