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辯見蔡邕站出來,連忙道:“老大人,您快坐下說。”
蔡邕也不矯情,緩緩坐下來之後,面朝劉辯道:“眼下司空空缺,還請陛下早早選定接任的人選。”
司空,就是荀爽。在荀爽之前,司空是皇甫嵩。不過荀爽來了之後,劉辯給皇甫嵩加了食邑,將他從三公的位置拿了下來,司空讓給了荀爽。
這事兒說起來挺得罪人的。可是皇甫嵩自己很是滿意。他跟朱儁兩個人都非常尷尬,軍工卓著又位列三公之位。哪怕他兩人沒啥想法,也知道這不是長久之事。皇甫嵩能有機會讓出三公之位,可以說是非常的原意。
反正三公也做了,地位擺在那裡,哪怕是退下了也是曾經當過三公的人。
這就足夠了。
再者他現在種地種的挺快樂的,也不打算在洛陽的官場裡消磨精力。這一點朱儁也是如此,不過他走不開,但是他有辦法。那就是不問世事,你們愛怎麼着就怎麼着,老子啥也不問。
不營私不結黨,當一個快樂的三公工具人。頂多也就是在關鍵的時候,頂變法一把。
現在司空出來了,肯定要有人接手,蔡邕這個時候提出來,肯定是已經跟劉辯溝通過了。事實上,他也跟董明溝通過了。不過在這件事上,董明表示自己不打算插手,甚至還暗示了一下,若是可以的話,這三公之位也不是不能賣出去。
當然,肯定不是賣錢,而是讓給一個能夠支持變法的大臣,用官位換取支持。
當然了,這件事劉辯肯定是不會願意的,至少私下裡肯定是不願意的。董明大概也弄明白劉辯的意思了,想要在朝堂上玩平衡。不過不是董明看不起劉辯,就他的水平玩平衡,早晚得玩脫。
上邊劉辯也在思考這個問題,事實上蔡邕給他推薦了幾個人選,包括袁逢、袁隗、楊彪、王允等人。但是劉辯都不是很滿意。
袁逢年齡太大了,在劉爽看來,這老頭活不了幾年。事實上,袁逢應該死在荀爽前面....他比荀爽的年齡可大多了。不過不知道是不是董明的原因,總之袁逢現在還活的好好的。
袁隗的年齡資歷倒是合適,但是袁紹眼下是司隸校尉,三獨坐之一。他要是再成爲三公之一,這朝廷是不是就可以改姓袁了?劉辯對這個人選同樣不滿意。
楊彪是這四個人裡面年級最小的,同時他跟董明之間也有嫌隙,真要說起來很符合劉辯想要搞平衡的人選要求。但也有缺點,那就是楊家在整個司隸的勢力太龐大了,劉辯擔心讓他成爲司空之後,不好控制。
最後一個是王允,這位的存在感目前來說是最低的。但王允這個人不簡單,出身太原王氏,官宦世家。這要說起來,也是高門大戶出身,在朝堂上也算是有些背景。但比之袁家和楊家就差了很多,方便劉辯控制。
再看資歷,當過豫州刺史、做過河南尹,有地方爲官的經驗,眼下還是太僕,品秩也足夠。
這是劉辯最中意的司空人選。但這位存在感太低了,他擔心朝堂上通不過。若是強行通過的話,那肯定沒問題。
但是他不想讓人覺得他是一個不聽勸諫的皇帝。
猶豫了一下之後,劉辯開口道:“司空乃是國之幹臣,自然要選一位出來。不知道各位有什麼好的人選沒有?”
他先將皮球踢出來,看看其他人有沒有什麼好的人選。
三公人選,朝上有資格開口的就那麼幾個。有資格成爲三公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大家互相看了看,誰也沒有說話。
蔡邕只好開口道:“微臣以爲,太僕王允,賢良方正可爲司空。”
王允被點了名,立刻站起來推辭道:“陛下,丞相大人,微臣魯鈍,萬萬不可,萬萬不可。”
這都是套路,就算王允自己願意,也得再三推辭,然後才能拜謝皇恩。若是這邊開口,那邊就答應下來了,顯得雙方都沒有面子。
皇帝沒有搏一個愛才的名聲,大臣也沒有弄一個不貪戀權位的好名頭。
劉辯見蔡邕提起了王允,嘴角掛上了笑容,心裡默默感嘆了一句:“還是老大人知道朕的心思。”
他正要開口,又有人站了出來,道:“微臣以爲,袁逢大人,老成持重當爲三公。”
劉辯微微皺眉頭,看向這說話的大臣。
這人叫士孫瑞,劉辯倒是認識。從情感上來說,劉辯不討厭士孫瑞,因爲這位在他眼裡是最最忠心的臣子,從來不會忤逆他的意思。雖然偶有勸諫,但都是爲了他劉辯好。
可是眼下,他就覺得無奈了,雖然忠心但是沒啥眼力見啊。沒看到哥們剛纔聽到王允的名字都面帶微笑了嗎?你跟我扯什麼袁逢呢?
袁逢這個時候心裡有些激動,要知道他可就差一個三公之位,職業生涯就圓滿了。不過面上還是一副誠惶誠恐的模樣:“陛下,老臣年齡大了,實在是難以勝任司空之職。”
劉辯這個時候也不想說話,先等等看看還有沒有人跳出來。
“臣以爲,楊彪大人,德才兼備,可爲司空。”說這話的是蓋勳。
劉辯這個時候看了一眼蔡邕,有些感慨老大人的能力還是不錯的,給出的備選人,除了袁隗之外都被提出來了。
楊彪自然也是推辭。
劉辯這個時候有些懵,不管選哪一個,都是變相的讓另外兩人不高興了。從情理上來說,應該選袁逢,畢竟老人家爲國操勞了一輩子,臨老了升任三公,也是應該的。
當然這事兒肯定不可能說大家提提人選,舉手表決或者他銷售一指就能定下來的。今天的主要議題也不是這個。
董明這個時候站起來說道:“陛下,司空之事,事關重大不能急於一時,倒不如容後再議。”
劉辯這個時候覺得還是自己老師懂自己,連忙道:“尚書令大人所言極是,司空之事,暫且擱置。三位愛卿朕都會考慮的,眼下由司空長史暫代司空之職。”
司空長史聞言連忙站了起來,應了下來。
眼下司空長史是胡母班,其實以他的資歷也可以接任司空的。不過他家世現在不行了,在朝堂上可沒人替他說話。當然他在朝廷裡是有幾個朋友,但是這些朋友卻不見得願意爲他開罪楊家、袁家或者王家。
董明看向胡母班,這人其實是董明想要爭取的對象。原本按照他的意思,就是讓胡母班往上走一步,成爲司空。只不過當時蔡邕不同意,覺得胡母班能力不行,資歷也不行。所以董明纔會暗示蔡邕將司空之位賣個好價錢。
當然了,蔡邕最後定下來的四個人,顯然也沒有想過拿官位博取支持的想法。咋說呢,蔡邕跟董明走得近,也一直支持變法,但是打從心底還是爲皇帝考慮的。
董明想要交好胡母班的原因很簡單,就是爲了得到胡母班一幫人的支持。包括大鴻臚韓融、將作大匠吳循、越騎校尉王瑰、少府陰循這一批人。
當然了,最後的陰循基本上是沒啥爭取的可能,這位在劉辯剛上任的時候,就被扶上了少府的位置,是劉辯的鐵桿親信。
董明甚至都覺得,劉辯是打算讓這位接蔡邕的班。
不過眼下總算是將這事兒糊弄過去了。
劉辯開口道:“還有什麼事情嗎?”
董明知道這個時候他該登場了,便站起來到:“臣有兩件事要說。”
“尚書令大人請說。”
“先說第一件事,司空新卒,朝廷應該給個哀榮纔是。陛下看看,拿一個章程出來,畢竟也是三公之一,該有的體面得有。”董明沉聲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