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三章 遷都之爭

bookmark

東海王奉旨回京,迎請太后、皇后一塊來洛陽,聖旨裡沒提“遷都”兩個字,只說“恭迎太后至洛陽賞雪,共迎新春”,可所有人都從中嗅出不祥的意味——皇帝、太后、皇后都不在,京城還叫京城嗎?

這天早晨,東海王帶領一隊人,剛走到城門口就被攔下,一羣官員堵在街道上,氣勢洶洶,帶頭者是禮部尚書劉擇芹。

劉擇芹原在戶部當侍郎,曾經隨同皇帝參加第一次巡狩,立過一些功勞,升爲尚書,後來又調至禮部,是最後一位奉旨來洛陽見駕的重臣,剛來三天,正好趕上這件大事,他要向天下人尤其是朝中羣臣證明,自己並沒有在皇帝面前屈服。

“東海王,你要去哪?”劉擇芹不客氣地抓住繮繩,大聲質問。

空中飄着雪,四十多名官員堵在街上,這種場景可不多見,百姓遠遠觀瞧,不敢靠近,守門士兵更是視而不見。

東海王苦笑道:“我這不是奉旨回京嘛,劉尚書怎麼沒去參加朝會?”

“朝會不急。我問你,是不是要回京城迎請太后與皇后來洛陽?”

聖旨都是公開的,東海王沒什麼好隱瞞的,“是啊。”

“此事絕不可行,正月裡有祭天、祭祖,大臣正力勸聖駕回京,怎麼能將太后、皇后也接到洛陽?你不能去。”

“劉尚書,你想勸陛下回京,我一點意見也沒有,可是我有聖旨在身,不敢停留,要不……”東海王彎下腰,小聲道:“我在路上走得慢點,劉尚書說服陛下之後,再發一道聖旨把我追回來。”

劉擇芹不上當,大搖其頭,“你現在就回頭,咱們一塊去見皇帝,勸皇帝收回聖旨。”

“劉尚書這不是強人所難嗎?領旨的人是我不是你,我這一回頭,可就是抗旨不遵。”

“你都敢建議皇帝遷都,還有什麼可怕的?”

東海王臉色一變,“劉尚書,你在胡說些什麼?誰說遷都了?”

劉擇芹抓住繮繩不放,“不用裝傻,我們都聽說了,迎請太后、皇后是第一步,然後就是宗正府、大將軍府、大理寺與六部,再後是宰相府,最後連太廟也要遷到洛陽,這都是你的主意,對不對?”

東海王急忙擺手,“不是不是,跟我一點關係沒有。”

劉擇芹身後的一名官員衝上來,劈頭蓋臉地喝道:“就是你,前天你見過陛下,密談良久,昨天陛下頒旨迎請兩宮,今天你領旨出發,還有什麼可解釋的?”

衆人齊聲指斥,東海王連辯解的機會都沒有,也不敢辯解,只能用力掰劉擇芹的手指,大聲道:“你們不要亂猜,沒人說過要遷都,我是奉旨行事,奉旨行事!”

官員們將東海王團團圍住,甚至有人伸手要將他從馬上拽下來。

東海王焦頭爛額,身後的隨從有幾十人,被大臣隔開,不敢上前相助。

皇帝這一招真是太狠了,東海王有苦說不出,只能一個勁兒地大喊“奉旨行事”。

這出鬧劇持續了將近兩刻鐘,終於被一聲大喝結束,“讓開!通通讓開!”

一名極其高大的將軍大步走來,衝進人羣,像拎小雞似地抓住官員,一個個往兩邊拋去,爲東海王開道。

“我是禮部尚……”劉擇芹一句話沒說完,也被扔到一邊,那人倒有分寸,沒有太用力,衆官員頂多在雪地上摔個跟頭,無人受傷。

東海王拱手道:“多謝樊將軍。”

攀撞山也不還禮,在馬臀上一拍,大聲道:“快走吧!”

東海王當先出城,身後的隨從跟上,一路疾奔,心中都想,到了京城,不知會是怎樣一副場景。

樊撞山轉身,攔住衆多官員,他說話總像是在吼叫,“別追了,兩條腿追不上四條腿。”

劉擇芹拍掉身上的雪,怒道:“樊撞山,說清楚,陛下若要遷都,你是支持還是反對?”

樊撞山聳下肩,“陛下去哪我去哪,陛下指哪我打哪,莫說遷都,就是遷國我也沒有意見。”

劉擇芹面紅耳赤,在這次持續數月的鬥爭中,朝廷一方之所以處於下風,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掌握兵權,南、北兩軍被調至塞外,居然沒幾個人反對,告病的一些將領很快又“活蹦亂跳”地回到軍中,至於像樊撞山這樣的“愚忠者”,在軍中不在少數。

“咱們去見陛下,今天必須將事情說個清楚!”劉擇芹大聲呼籲,得到衆文官的迴應,一塊浩浩蕩蕩地去往行宮。

韓孺子在大廳裡嚴陣以待。

一大早來參加朝會的官員比平時少了一半,韓孺子知道有事發生,於是派樊撞山去給東海王送行。

官員們站在廳內廳外,個個低頭不語,劉擇芹等人趕到的時候,對這些準時參加朝會者投以鄙夷的目光。

廳內狹窄,劉擇芹只能帶幾個人進去,全是禮部官員,再怎麼着禮節不能破壞,還是得向皇帝磕頭,等太監宣佈平身,才能站起來。

“陛下,臣等晚來,只爲一件事:新年將至,陛下不肯回京祭天、拜祖,卻要迎請太后、皇后來洛陽,更有傳聞聲稱陛下要遷都至此,臣等不解,請陛下說個明白。”

“遷都?誰說要遷都?京城乃本朝太祖選定,經營百有二十餘年,耗費無數財力,怎麼可能說遷就遷?誰說的這種話,必須嚴懲!”韓孺子冷冷地說。

劉擇芹一愣,發現自己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竟然拿一件還沒公開的事情來質問皇帝,氣勢一下子全消,輕聲回道:“原來不是遷都,那就好。”

“這不是好不好的問題,朕在問你,究竟是誰在散佈這種居心叵測的傳言?”韓孺子更顯嚴厲。

劉擇芹撲通跪下,“是臣誤聽謠言,該當死罪。”

官員跪下一大片,韓孺子臉色仍未緩和,“劉擇芹,你是禮部尚書,專掌朝堂禮儀,乃朕之股肱大臣,不爲朕排憂解難也就算了,爲何帶頭鬧事?遷都這種無稽之談,你竟然當真,哪天若是有人謠傳朕駕崩了,你也相信?”

劉擇芹汗流浹背,一個勁兒地磕頭請罪,唯一的安慰是,他並非第一個敗在皇帝手下的大臣,幾乎每一位大巨都是鬥志昂揚地來洛陽,灰頭土臉地返京城。

皇帝的臉色總算稍緩,宣佈繼續朝會,迎請太后、皇后之事再也沒人敢於反對。

朝會之後是顧問的小會,這些人大都被派去各地爲官,只剩少數人還留在皇帝身邊,地位更顯重要。

康自矯隱然已是這些人的首領,一直以來,他都是皇帝的支持者,以猛將之姿與衆人爭論,今天他卻比較沉默,等小會結束,他請求留下,要與皇帝私談幾句。

“陛下真無遷都之意?”康自矯必須問個清楚。

韓孺子的態度緩和多了,“康卿先說說看法,遷都是好是壞?”

“遷都確是一招釜底抽薪,可是對大楚的傷害更大,一百多年來,大楚的根基都在關中,一旦遷至洛陽,動搖甚大。”

“前朝也有遷都之舉吧?”

“有過,可情況完全不同,欲行遷都,得有天時、地利、人和。所謂天時,新闢疆土,比故地更加肥饒。所謂地利,舊都破損,修補比重建更耗財力。所謂人和,新臣來自新地,都有遷移之心。大楚此三者皆不具備,如果陛下只是爲了與大臣爭鋒,遷都實在無益。”

韓孺子點頭,“康卿所言甚是,所以大臣們懷疑朕要遷都,豈不可笑?”

康自矯也有點糊塗,“如此說來,陛下真的無意遷都?”

“朕無意遷都,朕要再造第二座京城。”

康自矯愣住了。

“京城地處關中,與天下一半郡縣相隔頗遠,人所謂‘天高皇帝遠’,朕的旨意常常執行不下去。洛陽地處天下至中,前往各方都比較通暢,因此朕欲在洛陽設一永久行宮,有事則來,無事則去。也不耗費太多人力,對此府稍加改建就好。”

韓孺子頓了一下,“皇權只在十步以外、千里之內,朕不能令天下靠近朕,只能由朕去靠近天下,四方巡狩耗時費力,不如長久巡狩洛陽。”

康自矯躬身,“微臣明白了,陛下需要微臣向外人做些解釋嗎?”

“不必,就讓傳言多散佈一會好了。”

康自矯明白皇帝的意思,這是轉移大臣的視線,如果現在就提出要建“巡都”,大臣還是會堅決反對,先用“遷都”吸引衆人,然後再以妥協的姿態提出只建行宮,就會容易得多。

康自矯行禮,“一直以來,微臣都堅決支持陛下,充當口舌先鋒,雖然沒說服多少人,但是起碼不令陛下這邊靜默無聲。”

“朕得益康卿甚多,不會忘記。”

韓孺子以爲對方在要官,康自矯接下來卻道:“以正治國者長久,以奇獲勝者可一可再不可三,陛下半年來皆行奇招,微臣斗膽問一句:陛下打算何時當一名真正的皇帝?”

這是一次極其大膽的提問,康自矯生性狂妄,再加上深知皇帝願聽真話、實話,他才能問出來。

韓孺子眉毛微微一揚,思考多時,決定給康自矯一個回答,“如無意外,明年仲夏之時,朕即能返奇歸正。”

韓孺子盯着康自矯,這雖然只是一句簡單的承諾,如果落入大臣耳中,卻是一次重大泄密。全本小說網

第一百六十七章 城門之上第一百零一章 草叢中的雙腳第三百七十四章 尋親背後第五百一十七章 站在陛下一邊第三百九十一章 利慾薰心第三十四章 新婚之夜第二百零三章 楊奉的選擇第二百七十六章 皇帝家事第一百一十六章 十年之約第四十二章 第二次腹痛第三百六十四章 母親與皇后第三百一十三章 城門惡戰第一百六十一章 碎鐵城不夠高第三百八十九章 替換之道(一更)第三百四十三章 皇帝的困擾第三十五章 侍從之爭第二百一十四章 女眷第一百五十一章 匈奴人的誘兵之計新章發佈時間調整第四百四十四章 “書能殺人”第四百零一章 獻禮第五百四十一章 皇帝來了第四百七十五章 支撐第一百一十五章 遷營第十八章 太祖往事第三百三十八章 東海王的猜測第四百九十六章 親上加親第七章 皇帝的招供第二百九十二章 醜王奇招第三百七十七章 各有門道第四百二十章 轎起轎落第四百零三章 長久之計?第九十四章 缺錢感謝第九章 陛下收璽第三百七十六章 失蹤第三十七章 翻窗第九十六章 第一份邀請第五十三章 慈順宮囚徒第十三章 宮中的士兵(二更)第五十八章 翻牆第六十七章 退位第五百三十四章 追敵第一百六十三章 突然出現的匈奴人第二百一十六章 江湖事未了第五百三十二章 不明之戰第一百五十五章 刀盾第三百零八章 小心眼兒第二十三章 武帝與皇孫第八十三章 話別第三百零二章 無言相勸第四百三十四章 熱鬧的新年第三百六十章 皇帝的漏洞第四百八十七章 一醉第三百三十九章 權臣的選擇第二百三十五章 冠軍侯做主第十二章 刺客(一更)第一百四十三章 傳言製造者第九章 陛下收璽第三百七十九章 大魚和小魚第三百三十六章 選人與用人第一百八十七章 遙遠的西方第二百六十二章 高山仰止第二百七十九章 高人相助第四百二十七章 劍在手中第四百二十章 轎起轎落第七十七章 外祖母與外孫第四百二十九章 奇怪的奏章第二百九十一章 寶璽現身新章發佈時間調整第二百二十九章 不欠人情第一百九十五章 欽差督戰第一百四十二章 遷營第一百七十章 神機妙算第五十一章 苦命人第五百三十一章 戰場上的黑暗第二百一十五章 虛能生實第二百八十九章 匈奴蠢動第三百八十四章 微臣與草民第三百三十章 不尋常的夜晚第四十一章 聖旨第七十二章 訛詐第三百五十二章 大單于讓步第五百一十五章 皇后的承諾第四十九章 望氣第三百八十一章 哭窮第四百零四章 不合適的辦法第二百二十九章 不欠人情通知第一百九十三章 良禽擇木第三百一十章 崔家的敵人第二百三十一章 快樂的英王第三百七十三章 崔家長女第四十四章 犧牲第二百一十九章 讀書人的請求第一百零四章 張家的利益第五百三十六章 難解的楊奉第三百五十九章 信馬由繮第二百八十八章 醜王賭約第二百六十七章 泥沼
第一百六十七章 城門之上第一百零一章 草叢中的雙腳第三百七十四章 尋親背後第五百一十七章 站在陛下一邊第三百九十一章 利慾薰心第三十四章 新婚之夜第二百零三章 楊奉的選擇第二百七十六章 皇帝家事第一百一十六章 十年之約第四十二章 第二次腹痛第三百六十四章 母親與皇后第三百一十三章 城門惡戰第一百六十一章 碎鐵城不夠高第三百八十九章 替換之道(一更)第三百四十三章 皇帝的困擾第三十五章 侍從之爭第二百一十四章 女眷第一百五十一章 匈奴人的誘兵之計新章發佈時間調整第四百四十四章 “書能殺人”第四百零一章 獻禮第五百四十一章 皇帝來了第四百七十五章 支撐第一百一十五章 遷營第十八章 太祖往事第三百三十八章 東海王的猜測第四百九十六章 親上加親第七章 皇帝的招供第二百九十二章 醜王奇招第三百七十七章 各有門道第四百二十章 轎起轎落第四百零三章 長久之計?第九十四章 缺錢感謝第九章 陛下收璽第三百七十六章 失蹤第三十七章 翻窗第九十六章 第一份邀請第五十三章 慈順宮囚徒第十三章 宮中的士兵(二更)第五十八章 翻牆第六十七章 退位第五百三十四章 追敵第一百六十三章 突然出現的匈奴人第二百一十六章 江湖事未了第五百三十二章 不明之戰第一百五十五章 刀盾第三百零八章 小心眼兒第二十三章 武帝與皇孫第八十三章 話別第三百零二章 無言相勸第四百三十四章 熱鬧的新年第三百六十章 皇帝的漏洞第四百八十七章 一醉第三百三十九章 權臣的選擇第二百三十五章 冠軍侯做主第十二章 刺客(一更)第一百四十三章 傳言製造者第九章 陛下收璽第三百七十九章 大魚和小魚第三百三十六章 選人與用人第一百八十七章 遙遠的西方第二百六十二章 高山仰止第二百七十九章 高人相助第四百二十七章 劍在手中第四百二十章 轎起轎落第七十七章 外祖母與外孫第四百二十九章 奇怪的奏章第二百九十一章 寶璽現身新章發佈時間調整第二百二十九章 不欠人情第一百九十五章 欽差督戰第一百四十二章 遷營第一百七十章 神機妙算第五十一章 苦命人第五百三十一章 戰場上的黑暗第二百一十五章 虛能生實第二百八十九章 匈奴蠢動第三百八十四章 微臣與草民第三百三十章 不尋常的夜晚第四十一章 聖旨第七十二章 訛詐第三百五十二章 大單于讓步第五百一十五章 皇后的承諾第四十九章 望氣第三百八十一章 哭窮第四百零四章 不合適的辦法第二百二十九章 不欠人情通知第一百九十三章 良禽擇木第三百一十章 崔家的敵人第二百三十一章 快樂的英王第三百七十三章 崔家長女第四十四章 犧牲第二百一十九章 讀書人的請求第一百零四章 張家的利益第五百三十六章 難解的楊奉第三百五十九章 信馬由繮第二百八十八章 醜王賭約第二百六十七章 泥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