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五章 八道聖旨

bookmark

(感謝讀者“翠卷”的飄紅打賞。)

爲了太廟告祖、宣佈皇帝迴歸,禮部和宗正府已經做好充分準備,告祖、祭天、拜地、召見羣臣、大赦天下……整套程序要從早持續到晚,韓孺子砍掉一多半環節,只有一個時辰就宣告禮畢,他又是大楚皇帝了。

右巡御史申明志被指定爲羣臣的帶頭人,這意味着他將繼任宰相之職。

可皇帝想御駕親征,卻遇到不少阻力,在勤政殿裡,數十名大臣輪番上陣,勸說皇帝三思而後行,理由非常充分:朝廷未穩,皇帝此時離京,會帶來更大的不穩,即使順利消滅上官盛,也是得不償失。

大臣似乎非常在意皇帝的安危,有些人甚至痛哭流涕,紛紛請戰,願意代替皇帝去剿滅叛賊。

韓孺子史書上見過類似的記載,而且不少,每次皇帝想要做點出格的事情,大臣都會全力反對,不只是出征,還有巡狩、修建新宮、改變舊法等等,很難說大臣們的真實想法是什麼,忠誠之餘或許也有算計:既能表露對皇帝的關懷,又能建立名聲,而且成本極低,只是磕頭與痛哭。

只有武帝是個例外,在他中年之後,公開反對的聲音越來越少,直至於無,桓帝登基之後,這種做法又恢復了,無論大臣們對皇帝多不在意,該勸的還是得勸。

韓孺子這回坐在了寶座上,傾聽大臣們講述御駕出征的諸多不妥之處。

又花費了一個多時辰,午時已過,有大臣的肚子開始咕咕叫,韓孺子宣佈:“朕意已決,衆愛卿無需再勸。”

勸說又持續了一小會,終於停止,大臣們的行爲將會被記載在史冊中,後人不能指責他們不忠,這就夠了。

但勸說並非浪費時間,韓孺子傾聽了每一條反對理由,有一些的確是他事先沒想到的,可以及時堵住漏洞。

他不打算再等羣臣拿主意,直接下達聖旨,前後只用了不到一刻鐘,羣臣猝不及防,不等他們提出反對,“議政”已經結束了。

第一道旨意:以太后的名義發佈懿旨,宣佈大楚寶璽暫作改變,由另一枚皇帝印璽代替。但是那枚獨一無二的寶璽還是得找回來,這不僅事關大楚朝廷的顏面,在許多人眼裡還預示着當今皇帝的位置能否長久。

第二道旨意:右巡御史申明志守宰相之職,留衛京城,大事小情都要請示宮中的太后。這是一項臨時任命,也是對申明志的考驗,只有通過之後,才能由“守”變作“任”。

第三道旨意:中掌璽劉介升任中司監,中常侍楊奉接任中掌璽,但是在職責上做了一點改變,楊奉不僅掌管皇帝印璽,同時兼管太后之印。

不少大臣反應過來,這意味着皇帝離京之後,真正掌權的不是守宰相申明志,也不是太后,而是一名太監!

又有人想要磕頭反對,韓孺子不給他們機會,立刻下達第四道旨意:南、北軍各出五千人,他只帶一萬將士征討上官盛。

大臣們一下子炸了鍋,暫時忘記太監掌權之事,再度反對御駕新徵,上官盛雖說只有數千人馬,卻擊敗了大將軍韓星的幾萬將士,皇帝只帶一萬人出征,實在過於兒戲。

人聲沸騰,太監不得不敲響小銅鑼,要求衆人閉口。

皇帝不做解釋,繼續發佈第五道旨意:左察御史蕭聲與弘農郡守卓如鶴共任欽差,巡行天下各郡,一位負責監察吏治,一個負責督促賑災,以半年爲期。

這也是一項考驗,如果蕭聲做得好,仍有可能繼任宰相,令羣臣納悶的是弘農郡守卓如鶴,此人雖是武帝駙馬,可是聲名不顯,連人都不在京城,居然會被皇帝選中,實在是怪事一件。

韓孺子在商縣見過卓如鶴,對駙馬那句“官府似乎有糧又似乎沒糧”記憶深刻,因此決定派他去賑災。

讓流民返鄉不是大楚最急迫的麻煩,卻是最根本的問題,韓孺子自己騰不出手裡,只好選擇一面之緣的卓如鶴代替。

殿中大臣正苦思冥想卓如鶴是怎麼回事的時候,皇帝發佈第六道旨意:任命闢遠侯張印爲宿衛中郎將,即刻率領宿衛軍前往邊疆備守,第一站就是碎鐵城。

皇帝多做了一句解釋:“這是輪守,南軍、北軍去年守衛邊疆,今年該輪到宿衛軍了。”

對這道聖旨,大臣們倒是很支持,宿衛軍惹下那麼大的亂子,理應受到懲罰,皇帝既然非要親征,宿衛軍更不能留在京中。

張印本人不在殿中,有幾位大臣明白了皇帝的另一層用意,闢遠侯到了碎鐵城就能釋放自己的孫子張養浩,可是想名正言順地帶孫子返京,非得立一大功不可。

韓孺子不想立刻派張印去西域,他現在更擔心匈奴人的入侵。委派張印守衛北疆有點冒險,這位口訥的老將軍雖然立過不少軍功,卻極少有過獨擋一面的經歷,韓孺子想趁機試探一下闢遠侯的能力。

又有大臣想勸說皇帝多帶兵馬,並且取消太監楊奉的權力,韓孺子不給他們開口的機會,接連發布第七、第八道聖旨。

第七道聖旨很簡單:命東海王攜家眷就國,與皇帝一同出發。

大臣們對這道聖旨心中稱讚,皇帝親自征討臣子,實在有失顏面,歷朝歷代都會找一個公開的藉口,比如巡狩、封禪之類,當今皇帝的藉口更完美一些,既能順路剿滅上官盛,又將競爭者東海王送出了京城,一舉兩得。

第八道也是最後一道聖旨:准許宗室、勳貴、大臣子侄自願參軍,保護御駕親征的皇帝。

大臣們被皇帝的幾道聖旨弄得不知所措,正琢磨這最後一道聖旨是何含義,皇帝宣佈散朝,天黑之前,八道聖旨必須正式頒佈,明日準備,後日出征。

守宰相申明志開始忙碌起來,他可不想在得到任命的第一天就惹皇帝不高興,對他來說,儘快去掉“宰相”前面的那個“守”字,比什麼都重要。

韓孺子在凌雲閣用午膳,然後召見幾位真正的親信。

對楊奉他沒什麼可說,反而要問一句:“此次出征,楊公可有提醒?”

“繞遠路、防刺客。”

韓孺子一笑,楊奉果然最瞭解他的心事,此次出征,剿滅上官盛尚在其次,取得南、北兩軍的認可,並且向天下各郡宣示皇帝的到來,纔是最重要的目的,所以楊奉建議皇帝繞遠路。

這也是韓孺子爲何只帶一萬將士的原因,如今民生凋敝,太多人馬只怕各地供養不起。

蔡興海和晁化留在京城守衛皇宮,一個主內,一個主外,全都接受楊奉的節制。

北軍都尉劉昆升同樣留下,在城外執掌北軍和一部分曾經支持倦侯的南軍,只要不出大錯,足以壓制住崔太傅的南軍。

跟隨皇帝出征的將軍只有柴悅和房大業。

柴悅還接到一項任務,在宿衛軍當中尋找一位持斧將軍,韓孺子率兵進攻北城門的時候,差點死在此人斧下。

一切安排妥當已是傍晚,申明志動作迅速,八道聖旨全都正式頒佈,與此同時,大量奏章涌入宰相府,通過中書省送到皇宮裡,一半仍是苦諫皇帝三思,另一半則是請戰隨徵。

人人都明白,皇帝說是要大家“自願”參軍,可是不自願者,前途就算毀了。

韓孺子准許了所有申請,在最後一批申請中,看到了崔宏和崔騰父子二人的名字。

崔宏的奏章很長,回顧了崔家對大楚的貢獻,隱諱地反思了他曾經犯過的錯誤,苦勸陛下留在京城,自願前去討伐上官盛,最後,如果皇帝非要御駕親征,崔家父子願做馬前卒。

已經很晚上了,韓孺子仍去拜見母親,太后早已休息,王美人卻一直在等皇帝,沒有請他進寢宮,就在大門口屏退衆人,嚴肅地說:“你知道御駕親征有多危險嗎?”

韓孺子點點頭,他做出決定之前沒跟任何人商量,猜到母親不會特別贊同,“必須如此,在京城牽扯太多,我要將崔太傅等人都帶出京城,以軍法行事,更快、更方便,而且能讓南、北兩軍對我的支持更牢固一點,等我再回京城的時候,對付大臣也就更容易一些。”

王美人長嘆一聲,兒子說得沒錯,將隱患帶出京城,的確比在京內的更好解決,但也更加危險,“路途艱險……”

“那也比困在原地無路可走強。”韓孺子微笑道,對未來並不是特別擔心。

王美人沉吟片刻,“陛下這是將一切賭注都押在楊奉身上啦。”

皇帝御駕親征,楊奉將成爲京城最有權力的人物,韓孺子制定計劃時就是這麼決定的,“總得有幾個可信之人,否則的話我真是孤家寡人了。”

王美人笑了笑,沒再多說什麼。

韓孺子回到自己的寢宮,皇后崔小君也沒睡,一看到皇帝就露出微笑。

“你的父親和二哥已經主動請戰了,只要他們認真打仗,我保證會帶着他們一塊返京,你還有什麼可擔心的?”韓孺子一眼就看出皇后仍有心事。

崔小君勉強笑了笑,“父親託人找我三次,我也三次做出保證,我擔心的不是這件事。”

“還有什麼事情?放心吧,頂多一個月我就能打敗上官盛,路上逛逛,三個月之內肯定能回來。”

看到皇帝自信的樣子,崔小君的笑容自然多了,很快收起笑容,指着桌上的一柄劍,“認得嗎?”

韓孺子早就注意到這柄劍,“太祖寶劍?”

“嗯,聽說你要御駕親征,我覺得你應該帶上它,討些好運,可是……”

“太祖連戰連敗,讓你擔心了嗎?可太祖最後還是勝利了。”韓孺子笑着走到桌前,拿起寶劍,抽出半截看了一眼,臉色驟變。

崔小君道:“有人將太祖寶劍調包了。”全本小說網

第二百六十九章 拒之門外第四百八十章 謀自己的反第五十一章 苦命人第四百三十五章 西方的通牒第九十九章 師出有名第四百四十六章 下一位宰相第四百六十九章 成千上萬第三百八十九章 身邊的刑吏第三百八十六章 兩個皇帝第五百三十七章 解惑第六十七章 退位第二十二章 真假第二百九十二章 醜王奇招第八十九章 過界第三十四章 新婚之夜第二百三十一章 快樂的英王第九十七章 獨立小王國第四百七十九章 羣盜無主第一百八十二章 冠軍侯密令第四百八十二章 無心之失第四十章 回信第四百零五章 崔府接駕第二百四十八章 太傅安心第五百零六章 罪上加罪第二百五十五章 同玄殿前第一百五十一章 匈奴人的誘兵之計第一百四十七章 殘城第四百二十九章 奇怪的奏章第五十二章 地動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軍第一百五十七章 “柴家人”第二百三十二章 衣服上的龍第五十五章 僵持第四十六章 背上的字第八十五章 崔府第五百一十五章 皇后的承諾第四百三十六章 行西觀風使第三百二十一章 皇帝得病第三百七十六章 失蹤第三百二十二章 萬一之策第二章 兄弟第三百一十八章 誰人可用?第四百四十八章 新舊交替第四七十七章 放虎歸山第五百一十四章 一勝一敗第五十八章 翻牆第五百一十三章 請兵三千第三百八十九章 身邊的刑吏第四百五十七章 毒第二百六十三章 人人都有計劃第五十七章 臥虎藏龍第三百八十九章 身邊的刑吏第七十五章 劫車第一百三十四章 私人部曲第三百五十六章 新婚之夜第二十章 仁義第四百四十八章 新舊交替第五百四十四章 雪中追敵第五百三十一章 戰場上的黑暗第三百八十五章 藥膳第三百四十一章 難熬的一夜第一百六十二章 後悔第三百零四章 玩物喪志第四百八十七章 一醉第六十五章 風水輪流轉第四百九十五章 媒婆第十一章 會武功的宮女第一百七十三章 關內關外第二百四十三章 一出一入第五百三十二章 不明之戰第一百零三章 持弓少女第一百九十六章 聖旨何在?純粹的感謝和不那麼純粹的自辯楔子第二百四十四章 白橋夜襲第四百零八章 刺客的希望第二百一十二章 第四名爭位者第一百零八章 真龍天子第九十七章 獨立小王國第一百九十三章 良禽擇木第五百二十一章 以虎驅狼第五百一十七章 站在陛下一邊第一百零六章 河邊小寨第三百零八章 小心眼兒第三百九十二章 鋪路第四百四十五章 宰相人選第一百三十一章 受封第五百一十四章 一勝一敗第四百一十三章 重掌宮權第四百一十二章 喜脈第二百九十五章 舊規難改第五十一章 苦命人第五百二十五章 以戰養兵第四百八十六章 夜飲第四百零六章 曲徑通幽第一百九十五章 欽差督戰第一百二十八章 火攻(求訂閱求月票)第四百六十三章 猜不透的皇帝第三百二十三章 蹊蹺第四百四十六章 下一位宰相
第二百六十九章 拒之門外第四百八十章 謀自己的反第五十一章 苦命人第四百三十五章 西方的通牒第九十九章 師出有名第四百四十六章 下一位宰相第四百六十九章 成千上萬第三百八十九章 身邊的刑吏第三百八十六章 兩個皇帝第五百三十七章 解惑第六十七章 退位第二十二章 真假第二百九十二章 醜王奇招第八十九章 過界第三十四章 新婚之夜第二百三十一章 快樂的英王第九十七章 獨立小王國第四百七十九章 羣盜無主第一百八十二章 冠軍侯密令第四百八十二章 無心之失第四十章 回信第四百零五章 崔府接駕第二百四十八章 太傅安心第五百零六章 罪上加罪第二百五十五章 同玄殿前第一百五十一章 匈奴人的誘兵之計第一百四十七章 殘城第四百二十九章 奇怪的奏章第五十二章 地動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軍第一百五十七章 “柴家人”第二百三十二章 衣服上的龍第五十五章 僵持第四十六章 背上的字第八十五章 崔府第五百一十五章 皇后的承諾第四百三十六章 行西觀風使第三百二十一章 皇帝得病第三百七十六章 失蹤第三百二十二章 萬一之策第二章 兄弟第三百一十八章 誰人可用?第四百四十八章 新舊交替第四七十七章 放虎歸山第五百一十四章 一勝一敗第五十八章 翻牆第五百一十三章 請兵三千第三百八十九章 身邊的刑吏第四百五十七章 毒第二百六十三章 人人都有計劃第五十七章 臥虎藏龍第三百八十九章 身邊的刑吏第七十五章 劫車第一百三十四章 私人部曲第三百五十六章 新婚之夜第二十章 仁義第四百四十八章 新舊交替第五百四十四章 雪中追敵第五百三十一章 戰場上的黑暗第三百八十五章 藥膳第三百四十一章 難熬的一夜第一百六十二章 後悔第三百零四章 玩物喪志第四百八十七章 一醉第六十五章 風水輪流轉第四百九十五章 媒婆第十一章 會武功的宮女第一百七十三章 關內關外第二百四十三章 一出一入第五百三十二章 不明之戰第一百零三章 持弓少女第一百九十六章 聖旨何在?純粹的感謝和不那麼純粹的自辯楔子第二百四十四章 白橋夜襲第四百零八章 刺客的希望第二百一十二章 第四名爭位者第一百零八章 真龍天子第九十七章 獨立小王國第一百九十三章 良禽擇木第五百二十一章 以虎驅狼第五百一十七章 站在陛下一邊第一百零六章 河邊小寨第三百零八章 小心眼兒第三百九十二章 鋪路第四百四十五章 宰相人選第一百三十一章 受封第五百一十四章 一勝一敗第四百一十三章 重掌宮權第四百一十二章 喜脈第二百九十五章 舊規難改第五十一章 苦命人第五百二十五章 以戰養兵第四百八十六章 夜飲第四百零六章 曲徑通幽第一百九十五章 欽差督戰第一百二十八章 火攻(求訂閱求月票)第四百六十三章 猜不透的皇帝第三百二十三章 蹊蹺第四百四十六章 下一位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