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人滿臉的花白鬍茬子,眼睛瞪的如牛,行走之間頗具剛烈之氣,赫然是,宋國的老牌貴族向氏卿族子弟,孔丘的弟子,七十二賢人之一的司馬耕。
靈不緩見踹自己的人是那張多少夜夢熟悉的面孔,司馬耕,驚叫了一聲:“夫子!?”
這一下所有在場的人再次驚愕了。
連向來見怪不怪的呂荼都有些意外。
靈不緩竟然是司馬耕的弟子?!
天哪,我沒聽錯吧?
司馬耕此刻是氣喘吁吁如同老牛,他年紀大了,又是被任命爲應天郡的新郡守,很多事都需要他操勞,所以他在大軍的後方忙着諸事,只是當他聽到齊軍已經包圍了沃宮後,想起了那個弟子,靈不緩,急匆匆的跑了過來。
他千趕萬趕,終於在趕了,只是當他趕的剎那遠瞧着靈不緩要自盡,他正要呼喊制止,幸虧自家大王抓住了佩劍,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所以氣急敗壞的司馬耕跑到靈不緩身邊後,第一件事,是恨鐵不成鋼的一腳把他踹趴下。
司馬耕似乎不解氣,騎在靈不緩的身,是一通暴打,打的最後靈不緩牙都掉了三四顆。
“我讓你輕言生死,我讓你爲了那個愚蠢的倔強丟棄仁義……”
嘭嘭嘭,司馬耕一邊暴打靈不緩,一邊嘴碎的罵將開來。
罵到口乾舌燥,打到拳頭麻木,最後司馬耕一把提起靈不緩的衣領喝問道:“我問你降不降?”
司馬耕鼻青臉腫,口角鮮血直噴,哭道:“降,夫子,我降還不成嗎?”
司馬耕這才滿意,圍觀的齊軍衆將則是哈哈大笑。
呂荼欣喜的躬身一禮,把佩劍合好再次交到了靈不緩的手裡。
有這個人投降,呂荼相信宋國他算拿下了人心的百分之八十。
清理完宋國國都還沒有投降的宋國餘孽後,第二日,呂荼帶着衆武,冠冕朝服,祭祀宋國的歷代先祖,告訴他們宋國滅亡了,並當場宣佈,化宋國故地爲應天郡,改原國都商丘爲睢陽,爲應天郡治府,郡守爲司馬耕,各地的城令則暫時職位不動,經過相國府覈查後,無惡劣德行,將正式任命。至於靈不緩,呂荼任命其爲車騎將軍,主掌齊國精銳車騎大營。
呂荼這邊收復舊地,搞的火熱,齊國的西部邊境卻是狼煙四起。
趙國東出太行,兵壓薊門關,北平郡郡守卜商率軍抵抗;韓國,韓國南下大河入侵河南郡,河南郡郡守呂組織兵馬抵抗,但是已經兵敗四十里,求援書是日夜發送。
魏國,秦國,楚國,蜀國四國突然合好,應天子詔書,會盟華山,共同舉兵五十萬,聲稱應宋國之邀,討伐蠻夷齊國。
五十萬大軍在吞併白國領土,白國潰逃至呂梁山後,大軍東進,現在已經到達魏齊邊境的洧水之畔。
韓國和趙國見魏國秦國楚國蜀國組成了伐齊之盟,覺得自己若是一國抗衡力量薄弱,於是也相繼加入伐齊之盟當。
史稱六國伐齊。
這次六國伐齊總兵力達到七十萬,幾乎是抽空了六國所有精銳,可以看出六國對這次伐齊所給予的重視。
洧水之濱,七十萬聯軍大營,主軍王帳。
趙夷,魏駒,趙無恤,韓庚,有熊章,青銅大祭司是聚聚一堂。
他們正在商討着在宋國堅持到什麼程度時,聯軍發起對齊國的戰爭。
可在這時,一名聯軍的士兵急匆匆的跑進了王帳內:“報,芒碭山會戰結束,宋軍大敗”。
帳內衆人聽罷低聲交談起來,魏國國君魏駒拍案道:“正面會戰,宋軍大敗,是理所當然之事,在我等意料當,不足憂慮”。
“關鍵在於,宋人退到國都後,他們能堅持多長時間?”
楚王有熊章道:“以朕估計,最少年半”。
蜀國大祭司通過翻譯冷笑有熊章道:“齊人不是楚人,滅宋何須年半,以我看,三月”。
“你!”有熊章大怒,這蜀國的大祭司話外譏諷之音他自然是能聽出來的。
當年有熊章的先祖楚莊王攻宋,打了九個月,硬是沒攻到宋人的城牆,反而被華向二族的華氏華元半夜跑到了楚莊王的營帳,用劍差點割了楚莊王的脖子,楚莊王驚嚇的第二日帶兵撤回了楚國。
有熊章對大祭司憤怒之後又有些鬧不懂,這蜀國參加會盟,它開明王黃帝不來,反而派個大祭司帶兵是什麼意思,而且華山會盟排位置時,自己站在了蜀國之前,蜀國的大祭司立馬如同吃槍藥了似的,天天懟自己,好像是在故意找茬似的。
難道他不怕楚國的怒火嗎?
有熊章自然不知道開明王黃帝因爲兵出祁山,鬧的最後是隴西大敗,受了嚴重的刺激,結果站在秦嶺之頓悟了,欲求無仙道,此刻人家正在青城山修仙,哪有心情管這破事?
當然有熊章也更不清楚蜀國人此次派兵前來不過是爲了麻痹他,然後找個機會讓楚國主動向蜀國開戰,這樣他也好用正義的大旗東進奪取巴渝要地。
蜀國大祭司的話得到了韓庚的贊同,雖然宋國人是出名的善守,也得到了韓國的秘密援助,特別是在防禦武器,如拋石車,弓弩,火油之類。
只是面對強大如龐然巨物的齊國,還有那位富有傳的國君呂荼,韓庚沒有底氣說宋人能堅持半年。
不過在他看來三個月應該是沒有問題的。畢竟宋國的國都城高牆厚,又有天險護城河睢水,再加自己給他的援助,應該是沒有問題。
帳內又嗡嗡聲大起,不久歸於沉寂,趙無恤道:“三個月,恐怕宋人有些吃力,這次齊軍雖然只有十萬人,但是別忘了對方的主將是號稱無敵的孫十萬!”
趙無恤的話讓所有帳內的人都屏住呼吸起來,孫十萬,那可是能夜啼止哭的名字。
“王老相國,你認爲宋人能堅持到什麼時候?”一直沉默的秦國老太王趙夷突然發出了蒼老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