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小莊姜哭了。!
第二天,小莊姜哭了。
第三天,小莊姜還是哭了。
第四天,太陽已經升的老高,小莊姜還是沒有來課,盧蒲嫳以爲小莊姜知難而退正在竊喜當,誰料在這時小莊姜高高的挺起瓊鼻兒走了進來。
盧蒲嫳很訝異,於是再次難爲她,可是沒有想到這一天下來,自己累的額頭大汗直冒,是沒有難爲住小莊姜。
無論自己怎麼用難寫難讀的字難爲她,她總是能在很快的時間內認出甚至寫出。
盧蒲嫳自此後不敢再故意的難爲小莊姜,小莊姜只用了半年把盧蒲嫳認識的齊國字和晉國字學會了個遍。
這一幕讓頭髮沒剩幾根的盧蒲嫳直呼九公主爲天材!
陽生知道後,也是很是吃驚,暗道多虧小九是個女娃,否則自己又得傷腦筋了。
齊景公聽到了小莊姜在半年內通曉了齊晉兩國字,驚訝的他下巴差點掉在地,他本以爲能生出個老八呂荼這樣的天才已經是得天之幸了,可是沒想到小九的天賦老八還要逆天。
要知道當年老八呂荼單學齊國字學了一年多,算是那樣,也不敢斷定他說通曉。
齊景公吃驚之語便是自豪,以爲自己是生天才的種馬,他雄性大發第二春,納妾開始了,於是便有後來的老十,老十一,老十二,老十三,老十四。
小莊姜身爲嫡女,聰慧伶俐,長的又漂亮可愛,自出生起頗受齊景公喜愛,當然自從發現他學天賦如此之高後更是喜愛她了。
一日朝堂,有越國使者出難題難爲齊國衆臣,衆臣皆不知如何作答,這時小莊姜正好在殿外路過,聽到後便挺身而出,給出了正確的答案。
朝堂衆人皆爲之瞠目,越國遂和齊國達成盟約共同一道對付吳國,當然更狗血的是越國使者當下請求齊景公賜婚,願請小莊姜爲越國王嗣(太子)妃。
那時小莊姜不過八歲,齊景公因爲愛女年齡小的原因拒絕,其他朝臣也是反對,畢竟越國是瘴氣遍地的化外之國,是配不他們齊國的。
陽生見朝臣與父親皆是拒絕,他也沒有說什麼,他心早思量好了,等將來,讓自己這個小九妹嫁給自己的好友蒯聵。
小莊姜因爲答題有功,齊景公便把呂荼曾經居住的外園賞給了她,同時給她在不同的領域聘請齊國最著名的賢者爲其夫子。
像小莊姜的畫師夫子是齊國有名的媚臣,號稱齊國第一畫的艾孔,也是曾經教授呂荼畫藝的人。
莊姜不僅字寫的好,畫畫的好,詩歌賦也寫的相當不錯,有人甚至私底下說,當今的小九公主這方面的才華不下於八公子,甚至有過之無不及。
此刻桃花坊的二樓,莊姜看了一圈後,見自己的字畫皆是被人買下,不剩一個,她梨渦淺笑,貝齒潔白,明眸生輝,當場讓身邊的那同樣女扮男裝的小僕拿出自己寫的東西給了那管事。
管事似乎是習慣了,然後讓人把一個賬簿拿來,寫寫畫畫幾下,蓋自己的戳,遞給了莊姜。
莊姜看都沒看,拿了那張紙後給了小僕,小僕倒是扯開,一條一條的細算起來,只見她時而皺眉,時而可愛的眸子揚思考,時而捏捏嬌俏的下巴,最後說道少了一個大齊通寶。
管事見聞差點栽倒在地,那賬單你們賣的東西可是足夠萬貫,一個大齊通寶你也較真?
看着管事苦澀掏出一個大齊通寶的表情,莊姜又伸出蔥蔥玉指點了一下小僕的腦袋,然後對着管事躬身一禮離開了。
管事見二人離開下了樓,方纔慢慢扯開了那一副新送來的字畫。
那字畫打開的一剎那,整個二樓似乎都黯然失色了。
莊姜下的樓去對着身旁的小僕道:“還是以前的老規矩”。
小僕聞言有些埋怨又有些戀戀不捨道:“公主,你真狠心,這可是好多好多錢呢!”
莊姜道:“小僕”只是她後面的話還未說出,小僕嘟嘟嘴生氣道:“錢財對於我們而言沒有任何的用處,能幫助一些寒門落魄人那是好的,有用的,知道了公主,你都說過好多遍了”。
看着小僕生氣的樣子,莊姜笑着搖了搖頭,摺扇輕搖之間,陣陣茉莉花的芬芳。
二人正在街走着,看到燕子在柳條間,在屋檐下翩翩起舞,不由心情十分的好。
街遊覽的人看到二人後皆是眼睛呆滯,有一些常在街走的人,或者耳目較多的圈子內的人,看到莊姜後無不躬身一禮。
有些想和莊姜搭訕的年輕子弟見一些層貴族無不對那粉色少年恭敬,他們也立馬打消了心思,此人不是他們能夠伸手的。
貴族們不敢動,那些士人子弟更不敢動了,只是眼睛控制不了自己的看着莊姜。
莊姜像是沒有看到般,繼續走着,欣賞街的景物,時不時的還去一些鋪面購買些東西。
“公,哦,不,君子,我餓了,我們去那家吃嫂子面去好嘛?”小僕看到不遠處一家食鋪嚥了咽口水道。
顯然小僕聽說過嫂子面好吃的傳聞。
莊姜看了看天色,覺得已經臨近午,便點了點頭,二人這樣來到了食鋪,正當她們舉步進去的時候,聽到裡面譁然一片。
一個人道:“你們聽說了楚國荊山發生的事了嗎?”
“楚國,荊山?楚國荊山發生了何事?”一個正在用食的人道。
食鋪裡坐了很多人,他們或三五結伴共用一桌,或一人獨自。
那頭前的人聽到衆人如此回答不由不信道:“不是吧,你們真不知道此事?”
衆人皆是搖頭,其有一人很是不滿道:“吳大戶,到底發生了何事?少磨蹭!”
吳大戶見狀看着衆人,然後擺手讓衆人過來,衆人不知其葫蘆到底賣了什麼藥,但見其神秘的樣子,心下癢癢,於是便圍了過去。
那吳大戶看了看似乎沒有發現到威脅,便小聲道:“你們知道嗎,公子荼差點被人殺了,在那楚國的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