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意外頻頻

SA-2能夠攻擊艦船嗎?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非常肯定。

幾年前,伊朗試射了一枚代號“波斯灣”的反艦彈道導彈,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甚至一度把中國捲進去。這種導彈就是在SA-2的基礎上安裝了末段制導系統,射程只有一百五十公里。

向伊朗提供導彈技術的不是中國,而是朝鮮。

因爲都堅持反美立場,所以伊朗與朝鮮的軍事合作非常緊密。伊朗能在導彈技術上取得突破,與朝鮮的幫助不無關係。比如伊朗的“流星”彈道導彈就是由朝鮮幫助開發的,其原形是“勞動”彈道導彈。

伊朗能把SA-2改造爲反艦彈道導彈,朝鮮肯定能辦到。

雖然從理論上講,SA-2“反艦彈道導彈”的性能不會好到哪裡去,僅有一百五十公里的射程很難對航母戰鬥羣構成威脅,落後的末段制導系統也無法攻擊航行中的艦船,但是對付停泊在港灣裡的船隻,肯定是遊刃有餘。

憑藉一百五十公斤以上的戰鬥部、高達數馬赫的末段速度,一枚SA-2就能摧毀一艘萬噸級運輸船。

THAAD派不上用場,只能把希望寄託在海軍戰艦身上。

第71特混艦隊撤走時,留下了兩艘“伯克”級驅逐艦。按照計劃,這兩艘驅逐艦將掩護完成裝卸作業的船隊返回釜山,然後前往長崎,在第71特混艦隊返回後,再進入日本海執行作戰任務,所以兩艘驅逐艦都在永興灣外面。

兩艘戰艦上,總共有三十二枚“標準3”反導導彈。

雖然不是很多,但是足以應付中等規模的導彈襲擊。

彈道導彈的飛行速度非常快,美軍的攔截時間不到三分鐘。

因爲同步分享戰場信息,所以兩艘驅逐艦在半分鐘內就做好了戰鬥準備,用相控陣雷達鎖定了正在逼近的彈道導彈。

驅逐艦啓動火控照射雷達,準備發射導彈的時候,情況出現變化。

與J-7機羣一樣,最前面那枚SA-2剛剛飛過咸興,就在離地面大約三十公里的高度上引爆了。

仍然是電磁戰鬥部

接下來,每隔大約二十秒,就有一枚SA-2在航道前方大約二十公里處引爆,爲後面的導彈開闢突擊通道。

志願軍到底想幹什麼?

聯軍指揮官非常疑惑,攔截彈道導彈顯然不可能了。

“伯克”級驅逐艦在執行反導任務的時候,從火控雷達開始照射目標,到“標準3”擊中目標,肯定超過三十秒。因此驅逐艦不可能在兩枚SA-2的爆炸間隙,擊落後面的彈道導彈。

問題是,升空的SA-2只有十四枚。

隨着SA-2逐一在航道上引爆,還有多少彈道導彈能夠攻擊永興灣裡的運輸船隻?

難道還有第三輪攻擊?

志願軍不會用無人駕駛戰鬥機與導彈放煙花,肯定還有第三輪攻擊

聯軍指揮官立即想到,志願軍獲得了補充,除了數百架不堪使用的老舊戰鬥機,還有五十架第三代戰鬥機。此外,CIA提供了確切情報,中國海軍的航母很有可能參戰,至少會讓艦載航空兵參戰。

集中這些力量,大概有八十架作戰飛機,足以發動一次大規模空中襲擊。

前兩輪攻擊,不是爲了摧毀什麼,而是要趕走聯軍的預警機,分散聯軍的注意力。

隨着E-3C向南撤退,志願軍的戰鬥機隨時有可能越過鴨綠江,在元山北面發射反艦導彈。如果志願軍打算攻擊正在北上的兩棲突擊艦隊,攻擊機羣則會在彈道導彈製造的電磁風暴掩護下向南突擊。

此外,志願軍還有可能用Mig-31攻擊西部戰場上的預警機,爲艦載航空兵開道。

這絕不是一次普通的反擊行動,而是大規模反擊行動,而且志願軍很有可能在兩條戰線上同時開打。

情況緊急,聯軍指揮官來不及多想,立即命令E-3C轉向,返回咸興。

隨後,聯軍司令部向西線戰場上的作戰部隊下達命令,警惕黃海方向上的威脅,把防空攔截區域延伸到黃海中線。

防線已被打亂,聯軍指揮官非常緊張。

志願軍的第三輪反擊隨時可能到來,後果難以設想。

因爲電磁戰鬥部產生的電磁干擾太強大了,所以在E-3C轉向返回咸興的時候,原本在南面巡邏的EC-135也轉向北上。

在嚴重的電磁干擾下,預警機不見得能夠發現來襲敵機。

以被動方式工作的電子偵察機反而更有用,特別是EC-135這種大型戰略電子偵察機。

只是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仍然遠遠超出了聯軍指揮官的預料。

在十一枚SA-2相繼引爆後,最後三枚SA-2突然在高空轉向,以超過四馬赫的速度向低空俯衝。

目標不是元山,而是已經轉向,正在飛往咸興上空的E-3C。

讓亞音速預警機規避高超音速彈道導彈,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SA-2不用擊中E-3C,只要把距離縮短到二十公里以內,就能用電磁戰鬥部摧毀E-3C上的所有電子設備。

此時,SA-2的優勢展現了出來。

如果是“飛毛腿”這種彈道導彈,因爲氣動控制面非常小,很難在彈道中段進行高過載機動。SA-2本來就是防空導彈,雖然比較落後,機動性能不大好,而且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的工作時間只有幾十秒,在到達彈道最高點前就已關閉,但是憑藉較大的氣動控制面,仍然能做出高過載機動。

第一枚SA-2在離E-3C大概三十公里處引爆,沒有起到作用。

緊接着,第二枚SA-2在離E-3C不到十公里處引爆,一舉除掉了聯軍的“瞭望塔”。

第三枚SA-2由向南飛行了大約二十公里,纔在大約一萬五千米的高度上引爆,緊跟在E-3C身後的EC-135成爲第二個犧牲品。

這個時候,聯軍指揮官再笨,也能猜出志願軍的反擊意圖了。

首先擊落預警機,打亂聯軍的空中指揮系統,然後讓攻擊機羣投入戰鬥,消滅聯軍的海上力量。

只是,聯軍還沒有失敗。

E-3C與EC-135被擊落後,在東朝鮮灣上空徘徊的E-2D立即接手,在三八線南面徘徊的第二架E-3C也全速北上。

八月二十四日的戰鬥後,聯軍提高了預警機的出勤率。

不管什麼時候,除了在戰線後方執行巡邏任務的E-3C之外,在三八線南面,至少有一架E-3C在空中待命。

如果前方的預警機被擊落,待命的預警機能在十分鐘之內趕到。

志願軍的組織再周密,攻擊機羣也不可能在十分鐘之內越過朝鮮領空,轟炸離鴨綠江兩百多公里的聯軍地面部隊。

問題是,志願軍的反擊沒有這麼簡單。

E-2D向西轉移的時候,西線戰場上的E-3C發現了西北方向、也就是黃海上空的攻擊機羣。

因爲攻擊機羣是從渤海灣方向飛來的,所以聯軍立即斷定,這是艦載戰鬥機。

緊接着,E-2D發現了數批越過鴨綠江,向南高速突擊的機羣。

因爲E-2D的信息處理能力遠不如E-3C,遇到大規模機羣時,需要把信息發送給地面指揮中心,或者是防空戰艦,所以過了兩分鐘,美軍才判斷出,從鴨綠江方向發起突擊的不是先進戰鬥機,而是成羣結隊的J-7與J-6。

又是無人駕駛戰鬥機?

聯軍指揮官大驚不已,因爲只要是無人駕駛戰鬥機,上面肯定有電磁戰鬥部。

很快,E-2D發來的消息就證明了聯軍指揮官的猜測。

這些戰鬥機成縱隊越過鴨綠江之後,用之前的方式,逐一引爆了電磁戰鬥部,製造出一條近三百公里寬的電磁屏蔽帶。

在強大的電磁干擾下,預警機無法探測到機羣后面的情況。

也就是說,在這些無人駕駛戰鬥機後面,很有可能是掛着重型反艦導彈的攻擊機。

與第一輪突擊不同,這次出現的無人駕駛戰鬥機多得多,每支機羣的規模都在二十架以上。以間隔二十公里引爆一架計算,這些機羣足以向南突擊四百多公里。算上反艦導彈的射程,攻擊機羣有能力打擊兩棲突擊艦隊。

攔截成規模突擊的無人駕駛戰鬥機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聯軍指揮官別無選擇,只能讓補充的E-3C暫緩北上,同時讓E-2D向南撤退。

只是,放棄攔截也不可能。

不管有多困難,放棄抵抗都是最愚蠢的選擇。

預警機派不上用場,聯軍指揮官只能讓制空戰鬥機出力。

首先收到命令的,正是隱身能力突出,而且能以一點四馬赫的速度巡航飛行、衝刺速度不比F-15C慢多少的F-22A。

更重要的是,F-22A配備的相控陣雷達具有非常強大的探測能力。

雖然戰鬥機火控雷達的探測範圍非常有限,無法做到全向探測,但是戰場空間本來就非常有限,從東西兩個方向進入的F-22A戰鬥機能用火控雷達搜索整個戰場,發現跟在無人駕駛戰鬥機後面的攻擊機羣。

發現敵機是一回事,攔截敵機是另外一回事。

考慮到志願軍會爲攻擊機羣提供護航力量,F-15C在沒有預警機支持下,很難與志願軍的戰鬥機抗衡,所以聯軍在安排攔截行動時,依然把希望寄託在F-22A身上,期望能夠用先進戰鬥機改變戰局。

即便沒有預警機,F-22A的優勢也不夠明顯,可是跟J-10與J-11B對抗,F-22A仍然能夠掌握主動權。

至少不會像F-15C那樣,只能被動挨打。

F-22A能夠逆轉戰局嗎?

第71章 以進爲退第43章 薄弱環節第8章 節外生枝第51章 整軍備戰第23章 俄羅斯的野心第319章 反思第169章 表明身份第101章 高歌猛進第87章 轟炸進行時第112章 了不起的勝利第46章 大戰略第29章 本質第74章 迴歸第213章 韓軍突圍第26章 戰略空運第80章 戰術推斷第43章 根源第254章 海市蜃樓第171章 八個半小時第236章 消耗戰第125章 挑戰困難第7章 實幹階段第122章 拖後腿第74章 爭取時間第240章 涉險過關第56章 創新之舉第19章 人心所向第47章 唯一選擇第31章 返航第90章 突發奇想第146章 最後的錯誤第169章 亂戰第26章 戰略空運第148章 誤打誤撞第80章 戰術推斷第84章 戰略平衡第103章 猛然清醒第47章 前哨第116章 幸運之神第38章 戰前會議第177章 關鍵情報第18章 雙輸第196章 突襲第44章 理想主義第65章 完勝之途第320章 宗教干預第196章 以談備戰第128章 意外頻頻第11章 不可否缺第137章 陰雲密佈第116章 重拳齊出第130章 進攻方向第67章 錯失良機第321章 起源第21章 一鍋端第39章 出其不意第51章 護身符第14章 首相之死第11章 導彈攻擊第16章 急轉直下第43章 試探第178章 進攻心切第30章 小事化大第128章 歐洲聯邦第57章 爭論第211章 大包抄第85章 欲擒故縱第87章 最後的機會第87章 積極爭取第246章 登陸美國第39章 糧食危機第147章 海航突擊第267章 文明的飛躍第135章 全局第41章 瘋狂準備第148章 誤打誤撞第30章 援朝總司令第45章 補欠賬第181章 勝與沒勝第54章 準備反擊第36章 權衡第31章 出兵的價格第47章 機會與冒險第39章 救援行動第152章 進攻型將領第32章 成果第116章 重拳齊出第26章 重拳出擊第54章 自亂陣腳第119章 大型綜合戰艦第114章 全力招架第35章 後方部署第29章 爲下一場戰爭第28章 裁軍大會第131章 戰局逆轉第170章 崩潰第27章 瘋狂計劃第11章 經濟圍剿第105章 新德里戰役第162章 彈雨
第71章 以進爲退第43章 薄弱環節第8章 節外生枝第51章 整軍備戰第23章 俄羅斯的野心第319章 反思第169章 表明身份第101章 高歌猛進第87章 轟炸進行時第112章 了不起的勝利第46章 大戰略第29章 本質第74章 迴歸第213章 韓軍突圍第26章 戰略空運第80章 戰術推斷第43章 根源第254章 海市蜃樓第171章 八個半小時第236章 消耗戰第125章 挑戰困難第7章 實幹階段第122章 拖後腿第74章 爭取時間第240章 涉險過關第56章 創新之舉第19章 人心所向第47章 唯一選擇第31章 返航第90章 突發奇想第146章 最後的錯誤第169章 亂戰第26章 戰略空運第148章 誤打誤撞第80章 戰術推斷第84章 戰略平衡第103章 猛然清醒第47章 前哨第116章 幸運之神第38章 戰前會議第177章 關鍵情報第18章 雙輸第196章 突襲第44章 理想主義第65章 完勝之途第320章 宗教干預第196章 以談備戰第128章 意外頻頻第11章 不可否缺第137章 陰雲密佈第116章 重拳齊出第130章 進攻方向第67章 錯失良機第321章 起源第21章 一鍋端第39章 出其不意第51章 護身符第14章 首相之死第11章 導彈攻擊第16章 急轉直下第43章 試探第178章 進攻心切第30章 小事化大第128章 歐洲聯邦第57章 爭論第211章 大包抄第85章 欲擒故縱第87章 最後的機會第87章 積極爭取第246章 登陸美國第39章 糧食危機第147章 海航突擊第267章 文明的飛躍第135章 全局第41章 瘋狂準備第148章 誤打誤撞第30章 援朝總司令第45章 補欠賬第181章 勝與沒勝第54章 準備反擊第36章 權衡第31章 出兵的價格第47章 機會與冒險第39章 救援行動第152章 進攻型將領第32章 成果第116章 重拳齊出第26章 重拳出擊第54章 自亂陣腳第119章 大型綜合戰艦第114章 全力招架第35章 後方部署第29章 爲下一場戰爭第28章 裁軍大會第131章 戰局逆轉第170章 崩潰第27章 瘋狂計劃第11章 經濟圍剿第105章 新德里戰役第162章 彈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