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小政權初具雛形 帥府的門匾再次更換,由定虜伯府換成定虜侯府。府內花木池石基本不變,卻新設了不少機構部門,以適應赤軍的快速發展。
新設軍機處,爲丹初的幕僚機關,成員只有兩個人:左參軍方以智、左參政俞厚基。
明朝在省一級設有參政一職,從三品,可以看作是布政使的副手。到了明朝中後期,參政常常兼任分巡道的職務。分巡道爲監察官,有了參政的官職,就完全可以干涉地方政務,事實上成了知府的頂頭上司,造成監察權與行政權的混淆,流弊甚遠。
丹初改俞厚基爲左參政,輔助他掌管政務,提拔方以智爲左參軍,輔助他掌管軍務。蓋因政務遠比軍務繁雜,俞厚基精力充沛,擅長處理繁務。方以智見識高,擅長運籌帷幄,更適合處理軍務。
軍機處名爲岑丹初的幕僚機關,實際上已成爲赤軍的決策機關,統攬軍政大權。
除兩名幕僚外,軍機處還有三班書吏,晝夜不間斷值班。俞厚基、方以智二人亦輪流在軍機處值班,以隨時處理緊急要務。
情報局地位重要,作用突出,轉隸侯府,直接向丹初負責。
除此之外,侯府還新設三個機構,即秘書局、儀衛局、內務局。
秘書局負責管理文書,安排岑丹初的日程,隨時爲他服務。
儀衛司主管保衛、儀仗、侍從,與丹初朝夕相處,雖然無甚職權,卻相當緊要。
內務司則主管侯府內部各項雜項庶務,除了保障各部門日常運轉外,還需服務各房家眷。
經過這番改革,侯府下設一個軍機處、四個局(情報局、秘書局、儀衛局、內務局),職責功能清晰,氣象一新,儼然已是赤軍最高權力機關。
政府這一塊,赤軍徵用原布政使衙門,改稱爲“赤軍政府”,簡稱“軍政府”。
廣西布政使衙門按制設在桂林。趙壹任布政使時,始駐南寧。後永曆帝巡幸南寧,趙壹侍從有功,布政使衙門相當健全。徐彪作亂南寧,驅逐趙壹,布政使衙門始廢。
這年頭禮樂崩壞,朝廷權威蕩然無存。丹初要整理軍政,提高行政效率,也顧不得那麼多了,乾脆成立軍政府。
軍政府首腦稱元首,由丹初親任,下設左參政、右參政實際主持政府事務。右參政明確爲左參政的副手,左參政入軍機處辦事時,右參政主持政府。參政之下,設一名同知、一名僉事,輔佐左右參政處理政務。
由於政務繁忙,同知、僉事之下另設參議,人數不等,負責輔佐政務。
軍政府內設十房,除吏、戶、兵、刑、工五房(禮房裁撤)外,再加宣、撫、商、學、技五房。宣房主管宣傳,啓發民智。撫房負責統戰土司、聯絡忠貞營大西軍等。商房主管商業,以鼓勵紳商投資工商業。學房主管教育,掃除文盲。技房主管科學研究,改進科技工藝。
聽起來有些拗口,但部、院爲朝廷六部專用,丹初不敢貿然稱部,仍以房相稱。十房之外,另有庶務、照磨、承發等部門,不必細述。
軍政府之下,府、縣(州)、鄉政府皆照此制度,內設十房。
十房之外,另有永安大學、邕寧公司、鹽業公司等機構,歸軍政府領導。
政府之外,另設行御史臺、行大理寺,分掌監察權、審判權,與政府保持相對獨立。
御史臺、大理寺都是朝廷機構。東漢至元朝,監察機構多稱御史臺,明朝改御史臺爲都察院。大理寺仍爲明朝最高審判機關,但明朝詔獄格外發達,大理寺、刑部的職權常常受到侵蝕。
丹初將其命名爲行御史臺、行大理寺,以示仍爲御史臺、大理寺的下屬機構。但實際上,行御史臺、行大理寺只向侯府負責,與永曆朝都察院、大理寺全無聯繫。
永曆帝不斷逃亡,朝廷甚至處於顛沛流離的狀態,官員也不斷離散,朝廷部門殘缺不全。
譬如大理寺,在永曆朝名聲不顯,幾乎不起作用。地方有什麼大案,全都自決,也不呈報大理寺覆核。朝廷內部有什麼大案,徑付錦衣衛處理,大理寺早已名存實亡。 行御史臺掌監察之權,長官稱正卿,另設少卿一人、僉事一人,輔佐正卿辦事。僉事以下,設御史若干人,可糾彈大小文武官員,但不可無事生非。御史平時不得離開南寧,待地方有事,或奉侯府之命,方可巡視地方,防止出現明朝巡撫、巡按爭權的現象。
首任行御史臺正卿爲嚴煒,常熟人,出自瞿式耜幕府。
行大理寺掌司法審判之權,長官稱正卿,另設少卿一人、僉事一人,輔佐正卿辦事。僉事以下,設判官若干,主審理大案要案、審覈死刑案件。凡涉死刑及四品以上官員的案件,皆需侯府覆核。
首任行大理寺正卿爲莫光書,出自永安莫氏。
府、州、縣各級亦參照設立行御史臺、行大理寺,與政府保持相對獨立,機構人員比較精簡。
槍桿子裡出政權,丹初對赤軍也開展了一番大刀闊斧的改革。
設立軍諮府,爲赤軍統帥機關,長官稱元帥。元帥亦是赤軍最高統帥,自然由丹初親任。
大元帥、都元帥常爲天子、宗室專用,丹初還不敢擅此稱號。
元帥之下,設左參軍、右參軍,輔佐元帥處理軍務。丹初不可能親力親爲,左參軍代他掌管日常軍務。右參軍同樣爲左參軍的副手,左參軍入軍機處辦事時,右參軍主持日常軍務。參軍之下,設同知、僉事各一人,輔佐軍務。
相比于軍政府,赤軍部門設置要精簡得多。一方面,軍務不像政務那般繁雜。另一方面,軍權貴在專一,軍情往往緊急,需要立即處理。
軍諮府內設作戰局、教導局、後勤局,分掌軍令、軍政、軍備,另有武備學堂、糧臺等直屬機構。
若有大的戰事,若丹初親征,則設立元帥行轅,否則,必拜將出徵,設立將軍行轅。行轅皆從軍諮府抽組骨幹參謀,爲前線指揮機關。
有軍諮府作爲赤軍統帥機關,軍政府兵房的職權大爲削弱。二者的關係,有點類似明初都督府與兵部。後來,明朝兵部職權不斷上升,五軍都督府職權不斷削弱,反而成爲武將養老的地方。
戰爭年月必須要集中權力,設立軍政府、軍諮府實有必要。參軍、參政雖主持軍隊、政府工作,但實際上都是丹初的僚屬。以丹初的威望,還用不著擔心大權旁落。
軍諮府統領所有赤軍,目前赤軍有三大兵種,戰兵、守兵、民兵。
戰兵主要負責野戰,目前主要有七支戰兵,即一支親兵標、四支步兵標、一支水師標、一支輔兵標。
守兵主要負責守備,目前主要有四支守兵,即南寧守備營、昭平守備營、崑崙關守備營、鎮南關守備營,總人數不到三千。
民兵由軍政府負責編練,平時配合守兵、軍政府維持治安、開展生產互助,戰時配合戰兵擁軍支前。軍政府主管民兵,平時可函調守兵剿賊,協助維持治安。
到十一月,軍機處、軍政府、軍諮府、行御史臺、行大理寺相繼成立,走上正軌。尤其是軍機處、軍政府、軍諮府的設立,使得最重要的決策權、行政權、軍權得到統一,根除了明朝黨爭激烈、政出多門的弊政。頂層權責清晰,效率倍增,小政權初具雛形。
丹初也從繁忙的軍務、政務中解脫出來。
迎娶李翠微後,赤軍與忠貞營的關係徹底穩固。他終於騰出手來,策劃謀取潯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