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了祭祖的日子,鄭氏家族的僕役已經將祭奠祖先的香案、祭案和祭品都已經安排妥當。在祭臺上的正中央,有一個大概長約四米的案桌,上面放着一個巨大的靈牌——始祖西周文王姬昌之靈位,兩旁配祭着伯祖周宣王姬靖以及正祖周司徒鄭恆公姬友之靈位。在往前是鄭氏歷代男丁的靈位,案桌前有一個很大的香爐,香爐中點着三支大概長一米多的香燃着。
鄭姓起源於姬姓,是西周開國君主周文王的子孫,周宣王的弟弟,在西周末年,周宣王與其弟姬友打賭輸了,而封了他中原鄭州之地。後爲了救護周幽王死於戎狄發起的豐犒之亂,其子鄭武公又借周亂開疆拓土,定都榮陽。戰國時期,鄭國爲三晉之一的韓國所滅,其後代就以地爲姓,後代多集中在榮陽一帶,經過近千年的時間,慢慢形成了現在的榮陽鄭氏門閥。
站在香爐最前的是榮陽鄭氏的族中所有的男丁,由於鄭譯是鄭氏的族長,所以站在第一位,旁邊是他的孫子鄭維康和兒子鄭元琮,在後面是鄭氏其他六房子弟。再就是由江南迴歸榮陽宗譜的江南鄭氏成員。
由於在五胡十六國時期,當時的西晉王朝已經滅亡,有西晉的皇家宗室在江南一帶組織了流亡政權,當時的鄭氏族長就讓他的弟弟率領他的家眷遷往了江南一帶定居,形成了江南鄭氏門閥,而哥哥帶着自己的兒女守着榮陽,將隨身的一塊玉璧掰成兩半,一半留在自己的身邊,一半給弟弟,並約定日後南北一統,就帶着家族從新迴歸榮陽,到時將玉璧合攏。現在南北統一,所以江南鄭氏家族也藉着機會重新迴歸榮陽,實現先祖的遺願。
左右兩邊是觀禮臺,左邊的是與鄭氏有姻親的門閥和嫁出去的女兒及他們的夫婿,還有沒有嫁出去的女兒,右邊是前來觀禮的賓客,由於是祭祀遠古的祖先,所以使用的樂器都是春秋時期的鐘鼓。到了正午的時候,鄭譯向負責祭祀的禮官點點頭。禮官開始宣唱:
“及時已到,鐘鼓齊鳴,祭樂上音,上熟食祭禮。”隨着由春秋時期的編鐘和大鼓組成的樂器敲成春秋祭樂演奏下,鄭家的僕役將煮熟了的雞、鴨、魚、肉以及三牲(豬牛羊的頭)酒果擺在了祭案前。
“祭肉上桌,族人恭敬,跪!”在族長鄭譯的帶領下,所有的鄭氏男丁都跪了下來。
“遠祖盛德,後及子孫,我族昌盛,福祿至遠。祭祖三叩首,拜。”所有的鄭氏男丁都向着祖宗牌位恭恭敬敬的磕頭。
“先族離散,骨肉重歸,靈牌歸案!兄弟同歸,魂歸故里,心神安寧,有請江南氏族遠祖歸位,”一位江南鄭氏的男丁把一個牌位恭恭敬敬的放在了那堆牌位中間,又從身上取出半塊玉璧,將其與供桌上的玉璧一起合攏,其後跪在地上恭恭敬敬的磕了一個響頭。
“父親,您與歷代列祖列宗的遺願孩兒終於爲您實現了。”
“叩首禮成,族男上香。”所有的鄭氏男丁一個接一個把自己的香插入了香爐。隨着一縷縷青煙飄上了天空。在衆人的凝視下,禮官喊道:
“祖先回行,禮畢回行。衆人叩拜,跪送祖先!”衆人又跪了下來,向天空磕了一個頭。就要散去。鄭譯開口說道:
“各位族人遠道而來,老夫好久沒跟各位見面了,老夫在內宅備下了幾桌酒宴請各位,還請各位不要推辭。另外,康兒,那些族中的姻親和前來道賀的來賓就由你招呼了。”那些鄭氏族人都是人精,自然知道不是普通宴請那麼簡單,但場面上還是保持着虛僞的禮貌。現推辭一下後,就跟着鄭譯進了內宅。晚上,在鄭譯府中的內宅。
“各位應該都知道了,如今皇族內部又有了紛爭,前太子的長子——長寧王楊儼已經派人與老夫聯繫,希望我們能在他們推翻現太子時伸一支手,而且聽說漢王也蠢蠢欲動,恐怕這朝廷又要起風波了,俗話說得好,一朝不慎,滿盤皆輸,所以老夫特借這個機會與各位合計一下,我們鄭氏家族該怎麼處理這回的風波?”
在短暫的沉默後,首先說話的是鄭譯的兒子鄭元琮:“父親,各位叔伯,如今我們榮陽鄭氏聲勢日衰,威勢不及當年,孩兒以爲我們應該緊跟太子,借這個機會向朝廷展示我們鄭氏的力量,而太子登基後也會記得我們鄭氏,到時鄭氏復興就指日可待了。”由於鄭譯的長子鄭善願已死,鄭元琮一直盯着鄭譯的爵位。可是鄭譯卻想把自己的爵位留給孫子鄭維康,所以鄭元琮的心中對此一直不滿。他這樣提議一方面是爲了鄭氏着想,另外一方面希望能通過這次機會搭上楊廣這條線,到時繼承鄭譯的爵位。鄭譯哪會不知道他的想法,但終歸是自己的兒子,在外人面前也不願意太過打壓。所以只對其他的人詢問道:
“各位有什麼想法也可以說出來嗎?如今的局勢可關係到我們鄭氏全族安危,非一家一戶的榮辱,還望各位把心裡話都說出來,我們集思廣益纔好。要知道我們七房與江南鄭氏都是同宗同脈,一筆難寫兩個鄭字。而且今天來的世家大多數都是來打探消息的,如果我們還是採取中立或者象以前一樣腳踩兩船的話,不管哪方贏得了最終的勝利都會對我們鄭氏進行打壓。”聽到這,在座的人都低頭思考着。
“老族長,在下以爲錦裳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如今漢王坐擁北地數十萬大軍,執掌百餘州縣的政務,威權頗重,而且皇上現在越來越多疑,也越來越喜怒無常,難保日後不會把聖心放在漢王身上。現在漢王已經給我們傳遞了信息要我們合作,如果我們不合作,萬一日後漢王成了氣候,我們鄭家也難逃劫數。而且家族的祖業根基都在榮陽,這回楊儼又與漢王勾連,一旦起兵,不說牽不牽連,如果我們不答應楊儼的要求,楊儼先跟我們翻臉,到時祖宗基業不保,作爲後代這是大不孝啊!”說話的是鄭氏三房的鄭維善,現任戶部侍郎,在鄭氏家族的同輩裡官職最高,而他的大兒子鄭剛就在太原軍營中任職,漢王的動向他最清楚,並且最先聯繫的就是他的兒子。這次回來,就是爲了幫漢王探聽一下其他族房的消息,能夠幫忙拉攏他們爲漢王效力最好,如果漢王成功了,首功不會少了他,當然作爲世家,他還有一招沒用,他相信只要他籌劃的好,鄭氏家族大族長的位置一定跑不了的。
“哼!有我在,我看誰敢動我們榮陽鄭氏的祖業,我鄭訴一定不會放過他。”說話的是鄭譯的堂兄弟鄭訴,以前是個武將,後來因爲在戰場上受了重傷而退役,但他的火爆脾氣並沒有改變。
“訴弟,你的脾氣還是那麼火爆,鄭維善,你說了那麼多話是不是有什麼高見啊!另外南方鄭氏歸入了你的族房,他們認祖歸宗的事情也是你達線的,你一定有所籌劃吧!”鄭譯笑吟吟的對鄭維康說道。
“大族長,侄孫我並沒有什麼高見,一切唯大族長馬首是瞻。”鄭維善貌似恭敬的說道。
“嘿嘿嘿!我老了,這大族長的位置遲早要讓出來的,但只要我在一日,就要爲整個鄭氏家族的安危考慮。鄭光行,你們南方鄭氏在江南與今太子多有接觸。你來談談吧!”
“哦!我在江南與當今太子接觸過,以我看,他的武功學識不下於古今任何帝王,朝廷剛剛平定陳國的時候,江南百費待興,各大反叛割據勢力層出不窮,其以一人之力不斷的分化瓦解,手段多變,防不勝防,由此可以看出此人心機頗重,若選擇的話我會站在他的那邊。”鄭維善恨恨地看着鄭光行。
“光行兄說的對,以我這些年對朝廷諸皇子的觀察,當今太子絕對不能小視,就拿朝廷平定南陳以後,江南民亂迭起這點來說,他以一人之力治理的妥妥當當,而且在平亂之後又在短時間內使江南民生從歸繁華,如今江南一帶可以說是隻知有太子,不知有皇上。”說話的是鄭氏七房中五房鄭元通,他的夫人是江南謝氏族人,經常去江南行走,對於江南的形勢除了江南出身的鄭光行,就屬他對江南最爲了解。並且看來他也是站在今太子這邊的。鄭譯有開始向其他的族人問道:
“各位還有什麼要說的嗎?”其他的族人都低起頭不說話了。
“維康,你跟剛兒說一聲,嚴密監視漢王動向,保持與我們的聯繫,記住,對漢王多溝通一下。至於長寧王這邊就由我們榮陽祖居出面接觸。光行、元通!跟太子那邊溝通的事情就由你們來做。老夫有空就去京城面聖,還有,你們多跟自己的姻親溝通串聯,不要透露什麼消息,這次的危機老夫希望各位能同心協力。”說完,眼睛向鄭維善頗有深意的看了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