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情況馬看山已經基本上弄清了。
現任的倭國首相安倍晉…,實際上是最強陰陽師安倍晴明的後人,他出任首相一職十幾年,雖說對華夏國態度一直比較強硬,但對倭國的貢獻頗大。
然而,他最近剛被查出身患肺癌晚期,就算拿出全世界最頂尖的醫療技術來,也無非是能把他的壽命延長几年罷了。
然而,身處他這種位置的人,包括他自己的身體來說,都不是他的了。在他的背後,倭國傳統世家安倍家絕不會允許他就這樣死去。
安倍晉…已經連任數屆首相,可如果他的病情無法痊癒的話,不用想就知道他絕對沒有辦法繼續在這個位置上坐下去。
安倍家雖然是豪門世閥,但倭國處於同一重量級上的家族也不在少數,在天皇的影響力日益減弱的今天,首相的位子在誰眼裡都是肥肉一塊。
如果是尋常人家,哪怕再有錢有勢,遇到肺癌晚期這種事情最多也就是花高價請最好的醫生,吃做好的藥,用最好的醫療器械。
別的不說,續命幾年還是不難做到的。
但安倍晉…不同,他要的不是病情緩解,而是病情痊癒,只有這樣,他才能在下一次換屆時繼續擁有強勁的競爭力。
然而,在治癒肺癌晚期這個命題上,有錢人和窮人的其實區別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大,做好的結果也不過是多活兩年。
畢竟在全世界範圍內,每年投在癌症研究上的經費已經是個天文數字了,誰要是能把這個世界性難題解決了,拿個諾貝爾獎是沒有多少問題的。
但安倍家不同,他是老牌世家,祖上更是有阿倍仲麻呂和安倍晴明這樣的無雙人物,而且直到100多年前,他們家裡還藏有唐朝時從華夏國得到的一顆闢水珠。
這個珠子的功效可不僅僅是闢水這麼簡單,實際上在不同的朝代它有不同的叫法,據永正和尚考證,這顆珠子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夏商時期。
這枚珠子在阿倍仲麻呂時期就已經是無上寶物了,經過數千年無數人的研究,安倍家對這枚竹子的功效可謂是瞭如指掌。
他們既然決定要來取這枚珠子,那就說明它對安倍晉…是絕對有效的。
但是,這闢水珠一直被收藏在海安寺,作爲鎮寺之寶,倭國人想要拿到它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當然了,他們也可以走正式的外交手段,不過依兩國的關係來看,華夏國不知道這件事情倒好,如果知道了,倭國也就沒有任何機會能再見到這枚珠子了。
作爲馬看山來說,他對倭國人可是沒有半點好印象,就算暫且不提近百年前的那場侵略戰爭,眼下的國際交流會上,他們也是沒少惹事。
先是殺死了一名無辜的濱醫大女生,後來又設計偷襲馬看山,如果不是永正和尚及時趕到,估計馬看山這會兒已經在停屍房躺着了,更不用提,在此之前,他們還派人偷偷摸進海安寺,真的是覺得神州無人。
一想到這裡,馬看山就覺得氣不打一處來,眼神中透露着堅定:“這些鬼子倒是打的好算盤,不過大師儘管放心,只要有我在,他們休想拿走闢水珠。”
至此,他已經想明白了,包括青雲子要他幫忙做的那件事,也一定與這闢水珠有關。
民族大義當前,他找不到任何理由能夠推脫。
永正大師淡淡一笑,並沒有表示感激,而是輕輕道:“跟你聊了這麼久,還沒問問你的身體怎麼樣呢。”
一說到這個話題,馬看山也有些頭疼。
從剛醒來時他就發現,自己的身體狀況已經沒有什麼大礙了,反倒是躺得時間太長,關節處有些痠麻,不過活動一下也就無妨。
只可惜他自幼修煉的茅山心術卻依舊沒有半點反應。
作爲茅山掌教大弟子而言,馬看山精通諸多法門,其中也有不少是不需要心術作爲支撐的。
但這些法門大都是外門弟子也可以修煉的,雖然也是各有妙處,但相對而言還是差了幾分。
要知道,心術乃是茅山術的內核,它幾乎可以運用到所有的術法中,不僅可以增大威力,而且還有諸多妙用。
做爲馬看山而言,就算他自幼便得馬正陽真人親傳,而且他自己也勤奮刻苦,再加上自身的條件極好,在道法修煉上可謂是一日千里。
但不管怎麼說,他的年齡擺在這裡,道行不深、經驗不足是他最大的短板。
在有茅山心術的情況下,這些短板表現的很不明顯,可如今心術已失,他現在的水平,充其量也就是比外門同齡弟子強一些罷了。
這是最讓馬看山不解的地方。
這心術是他在師父的指點下一點一點修煉而成的,完全就是他身體的一部分,怎麼可能說沒有就沒有了。
如果是馬正陽真人在這裡的話,他自然會向師父請教一下,順便問問解決的辦法,可現在這種情況,他連馬老爺子在哪都不知道。
聽永正和尚這麼一問,馬看山想起在學校裡這個大和尚也算是自己的半個老師,於是便一五一十的把自己的情況告訴給了他。
之前的時候,當永正和尚聽說倭國人想要海安寺裡的闢水珠的時候,其實並沒有太過在意。
這般宵小,不給他們點教訓,他們是不會知道天高地厚。
但實際情況並不如他所料想的那樣輕鬆。
安倍家畢竟有着數千年的歷史,能一直延續到今天,中間還出過安倍晴明這樣的天才,自身的實力絕對不可小覷。
正因如此,當他得知茅山掌教大弟子就在濱醫大上學時,第一時間就聯繫了據說跟這位掌教大弟子關係甚好的青雲子。
只可惜精通佛法的永正和尚做夢也沒想到,馬看山對青雲子的印象並不是很好。
但不管怎麼說,他是打心底裡希望馬看山儘早康復的。
聽了馬看山的描述,永正和尚陷入了短暫的沉思,然後緩緩開口道:“我不知道這在你們道教是個什麼說法,但在佛教,這種現象叫真空妙有。”